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7|回复: 0

[科学技术哲学] 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8 11: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 V- \1 H: {! b1 p% t1 V
                                                                         高旷
5 m, ~7 N6 T9 H7 \7 f7 A
        1 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从唯物论的角度上讲,人认识世界最起始、最基础的经验必然首先来自于人类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所接受的光、声波、气味、味道、冷热、压力等的刺激,然后通过脉冲信号传到大脑,最后由大脑作出还原处理。
        就此,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视觉的形成:眼睛视网膜接收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不同频率的光波﹙电磁波﹚,产生了神经冲动(脉冲信号),并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中认识的图象。这些图象的生成已经经过了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并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拟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景物。
        其次,来自于意识(或者说大脑)对各种脉冲信号的简单或复杂的归纳、演绎综合逻辑思维并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再次,就是来源于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概念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交流、甄别、验证。以上各阶段都离不开感官刺激、脉冲信号、条件反射、意识运作功能。
        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意识本身也可以对大脑存储(记忆)的信息自行归纳、演绎等综合性逻辑思维,并再次调整与储存。例如独*立思考与做梦。
        可以这么说,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意识的在场,不论您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亦或是认为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死人、精神病人、植物人与正常人的区别不是感觉器官的丧失,而是意识的缺位、残疾与残废!
        2、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在哪里?
        2.1人类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能力极其有限
        物理科学证明,人类的眼睛仅能“收视”大约400760纳米之间光波(电磁波);耳朵仅仅能接收大约16——20000赫兹之间的空气波动;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否则就会受伤;一般人的鼻子能嗅到上万种气味,而狗鼻子嗅觉较为灵敏,是人的44倍,大约能分辨200万种气味。
       由以上物理科学数据推论可知,短于400纳米的无限多的紫外线以及长于760纳米无限多的红外线,都被人类的眼睛给“屏蔽”了;低于16赫兹的无穷多的次声波以及高于2万赫兹的无穷多的超声波,被耳朵给“封*杀”了;人永远不可能获得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感官感觉体验,因为超越这个极限,就因为受伤而没有这项感知功能了!当然,人鼻子所获得的信息一比较就知道有限的很。
       不仅仅是嗅觉,在其它方面人类也不如动物。物理学家证实:蜂鸟,还有其他一些鸟类,它们能够看到许多人类看不到的紫外和红外光线。又如,鸽子能够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鸽子还有一种本领,就是能够感知磁力线。它们就是凭着对大地磁力线的分布“相貌”的记忆,一路循迹,千里归家。 还有,蝙蝠对超声波的听觉,双髻鲨对电场的感觉等等。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极其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认知具有偏狭性、定向性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正遍觉知!
        可以这么说,人类(包括非人类的生命意识体)的感觉器官既是主体认识外部世界的天然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界限与障碍。
        拓展思维:假设一个人能够“看”到所有的紫外线,则,在此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透明的(包括自身),没有一丝的阻碍与隔阂;同样,假设一个人能够“看”到所有的红外线,则,在此人的世界里:没有黑夜,没有看不到的东西(包括比原子更微细的微粒),且严密至无任何间隙。能够听到超声波与超声波的状态,大家自己设想。
        或许达到了眼、耳全知全能的状态,才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2人类感觉器官能力的有限性并不是最重要的!
        由以上可知,人类感觉器官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偏狭性的,是定向性的,但,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的大脑(意识)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认知)传递过来的信息!大脑(意识)所反映(认知)的信息根本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失去本来面目的,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东西。譬如,人眼接受到的光波就是电磁波,反映到大脑里,却是各种颜色。且,绿色(光波)和红色(光波)的波长本来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反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色彩。更为吊诡的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光波的解读也会不同,例如人类的色盲现象。
      《容器中的大脑》中的诡异设想,就是基于大脑(意识)所得出的判断并非是对客观信息作出的如实反映。
        难怪有人说:人就像是被“预先编程的智能生物机器”,意思是说,人对自然界中各种信息的感觉、体验、认知是被预先相对设定的。
       不仅如此,其它动物与人一样,也是被“预先编程的智能生物机器”, 粪便所散发的气味,人类感知为,而蝇类可能解读为;硫化氢气体对人来说是剧毒的,但对于某些深海生物是不可或缺的“氧气”!
       可以这么说,不同的生命意识体对世界的感觉、体验、认知是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
        趣知延深:佛经载,龙看到的水是漂亮的宫殿,地狱的渴鬼看到的水是脓血!
        2.3 理性、非理性的意识形态都会障碍人类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2.3.1 死执的角度与立场不可避免地障碍人类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人类(其它生命一样)很大程度上总是站在人类自身益害的立场上来衡量物、事、理的好坏,这个层面上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是不根本客观的,是有选择性,是有角度的,是有立场的!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不能说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相对正确,相对于人类正确而已!
        杂草与庄稼都是自然界的植物,庄稼本来也是草的一种,二者本来没有性质上的不同。可是,人们生产实践中,想方设法地清除杂草、保护庄稼,所以者何?庄稼能维系人的生存,杂草不能。
       人们常说青蛙是益虫。其实,青蛙何曾是益虫,它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生物链中的一环或一节而已!只是因为它们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都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如此已!
       益虫者益谁?益人类而已!与昆虫何益?不仅无益,且是大敌大害!
       其实,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生物链中,最为强势的一链而已。人类之于其它生物,以及对于地球本身而言,未必不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和破坏者!
       人类的理性思维看似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深究起来,也是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不堪一驳!
        2.3.2 五花八门的各种意识形态更是人类体验和认知客观性的障碍
        作为具体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因受历史时期、宗教信仰、人种、种族、国度、政治制度、经济地位、知识结构、从事行业、生活区域、风土人情、特殊的个人经历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观待物、事、理的角度和立足点几乎完全不同,甚至水火不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发生在米国的一件小事,学校里,小学生问老师,上帝是否真实的存在,这位老师给学生以否定的答案,结果,招致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不满,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个事件如果是发生在中国,假设老师给这个问题以肯定的回答,同样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二十世纪,人类存在两大极端对立的意识形态,即SHZY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至今余殃未尽!观其根本,也不过是各执一思想、一立场而已,都不过是立处即真,非立处即假、即非、即坏而已,都是想当然(唯心)罢了!
       可以说,人类世界是人类感觉、体验、认知下的理所当然世界,这个结论对于其它生命同样适用。
         3、人类关于的空间、时间、动静直感直觉也同样不可靠谱!
        几千年来,乃至于说现在,在人类的直观感觉中,我们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球都高悬于天上,天上无限好!
        然而,当我们登上月球或是其他星球,或是漫步太空,就会发现:原来地球也在天上!这就是说,人类也在天上住!而且一直是这样!这个提法,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受,但是事实如此;天地未始有异,因人渐进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有异,而根本究竟无异。
       又,人立于大地,在方位上有前后上下左右。若人向前移动十米,则原是人前面的十米空间,因为人位置的变异,成为人后面的空间,前变后;同理,当其人向右移动万米,则原是人右边的万米空间,变成了人左边的空间,右变左;同理,反向也是如此,上下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空间本身并没有前后上下左右,甚而内外,而是因为有了(以我为中心)人的参与,才有了空间名称和方位变化,若没有人(意识)的参与,空间方位如如不变,以至于没有方位;空间无相、无名,因人而名、相杂陈。从绝对真实意义上讲,人是空间方位和名称的臆造者!
        再说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星球、气候的运动变化过程,而建立起年、月、日 、昼、夜、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这种物相、客体(相对)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谓时间。不论是一秒、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相(都是相对的)的变化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
         时间只不过是物相(相对)运动、变化的界定,是意识体(相对)的感觉;日出月落、花开实结,本身没有时间可得,只是物相(相对)的流变;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指出,空间、时间未必能被看作是一种可以离开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
         对于人类来说,时间感觉的来源主要是太阳、地球、月亮、星星的公转与自转。
        真正意义上讲,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意识体(人或者非人)的相对感觉而已,甚而说是一种纯粹的意识与概念。
        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物质,只不过是人类的一种错觉!
        动静也是如此,在地球上一动不动并不意味着静止,岂不知“坐地日行八万里”。
一位哲人说得好:改变一个人思维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送他到外太空里去!
        4、物理科学技术能否帮助人类认知如实(客观)的世界?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减轻劳动强度,交通快捷便利,信息交流方便,衣食丰富多彩,居所富丽堂皇。
        更不可否认,物理科学的长足发展极大地拓宽人类的感官体验与认知视野,而且更为有力地校正了以前的错误观点;在获得海量相对准确信息的同时,也逐步推*翻了过去信息的诸多谬误;有些看似铁定正确的理论,在不一样的时空、速度、维度条件下,不再成立。
        那么,科学的仪器与工具能否帮助人类如实地认知客观世界呢?
        我认为这种借物究物式的研究,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觉知的困局,譬如,无论科研仪器如何发达,人类还是不能看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也听不到超声波与超声波,也看不到如实的原子与分子,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对于观察者、实验者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
       人类的感功决定了: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譬如,超皮肤承受力的高温(低温)与高压(低压),只可能是伤害,而不会是超越承受力的体验。正常人,停止呼吸,不能体验;体验死亡,纯属玩笑(排除宗教实践)。
        人(包括其它生物)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听到他能听到的,体验他能体验的,知道他能知道的;若非如此,除非他能变为其它生命状态。
        看电影、电视、电脑,虽然如同身临其境,但毕竟不是身临其境,这只不过是基于光线相似条件下的条件反射而已;读书、阅报、赏画、看地图、听说书也是如此,都是长期积累的生理、心理经验,与之(光线、声波等)发生的条件反射而已!并且这种条件反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固化,乃至于说僵化,直至深受其害而不觉。对科学的盲从也会如此!
       谎话(骗局)之所以成立、性引诱剂的应用、战场上假象的设置、政治烟幕等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5、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能否客观、公正地认知世界
       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长足发展,都是对以往的认知(理论)做适用范围上的界定或直接否定。只要人类存在,物理科学就会不停的发展,这种认知动态永无尽期。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他获得的信息,在当时、当代可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是相对正确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毕竟,人类群体与个体都是具体的、有生灭的,而不是永恒的。因此,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客观、如实的不可知论。
        6 结论
       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的是生产、生活、信息的方便,帮助人类获得海量的知识与经验,但不可能解决终极实相与智慧问题!所以,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能给哲学提供佐证,但不能代替哲学。
       人类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逻辑思维,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也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体验、认识世界,只能是定向的、偏狭的、有限、有角度与立场的体验与认知!
        笔者认为,人类要客观、公正、全面地体验、认识世界,仅用科学理论与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启动另一条腿,开辟另一条路。事实上,国内国外未必没有这思路。
        7、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客观”、“如实”?
        古人云:不谋天下,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久远,不足以谋一时。同样,作为爱智慧的哲学人来说,不悟实相,不足以论表态;不明本质,不足以言现象。不能深谙本体、本质的意识形态,必然是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浮光掠影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立处即真的想当然意识形态!
        但是,这个上下求索的漫漫道路又是那么的艰难!因为,这涉及一个改心易性的反复锤炼过程。
       长期面对什么,什么就是真实(广告效应);长期面对偏见、错误,很难相信正见、正确;相反也是如此。
        当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成模式继而就会发展成为定而不可疑(移)的定式,直至成为定性的东西,成为一种定境(俗定)。
        人们日常的思想与行为绝大程度上服从于当下的感官觉受,间接的、客观的、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对他影响不是根深蒂固的。
        错觉千遍成真理,尽管从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并不究竟真实,但是,人们无时无刻不浸淫其中,作茧自缚实属必然。

, j2 u" |% s9 B8 v4 N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