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4|回复: 9

[原创] “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3 1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47 编辑

《道德经》属于社会科学管理领域的内容,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直接理解是:”君子不注重具体技术的学习,而是注重人的管理的理论学习“,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领域问题。
1: 老子、孔子和庄子对无为的理解一样吗?
答:从老子《道德经》来看,无为就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作为。“无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式来掌控事物的发展趋势,就是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二是在推广这种方法时的方法或心态,“无为”暗中掌控关键要素,不露痕迹地做好“太上,下知有之”幕后管理者的工作,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的效果。甘为人梯是无为的实质,也是社会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
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认为“无为”是厚德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因为先前威望的积累使自己成为了众人的表率,受到崇拜之后还要不要做事,从孔子的话音来看,无为只是端坐而已。
看起来孔子和老子的理解不一样,老子无为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作为,而庄子是消灭了管理内容的不为。后世庄子和孔子的理解类似,都是表面的错误理解。

2:怎样分清楚有为、无为,做为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区别?

答:有为,无为是方法*论的范畴,如刀一样只是锋利与否的区别,建功还是犯罪在主体。无为、有为是方法,而“作为”是方法所取得的“成绩”。抓鱼,有用网的,有涸泽而渔的。鱼是“作为”,而不同的方法有“有为、无为”的区分。有没有成绩是做为;取得成绩的方法分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的方法分为有为和无为。
“无为”和“有为”区别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在冬天也能生产新鲜蔬菜的话,关键就是要控制温度的问题,塑料大棚的做法就是“法天道”的做法。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是用 塑料大棚的成果来默默吸引别人;如果,用“仁”的话,就会主动推荐自己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 利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广自己的做法;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要求别人仿照执行;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
因此,《老子》将用“道”的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默默的吸引他人,属于“德”的方法。如果用主动推介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仁”,就是老子认为的“有为”了。
“仁”,无论做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方面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为什么产生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就是过多的指导、操劳造成的,也就是“爱”的不当造成,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抉择权利的给予,指令性太多,参考性的太少。只做了好家长而没有成为孩子的平等的好朋友的缘故。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儒道的本质所在,也是《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的原因。而“不仁”,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认为你就是泥偶土狗,是空罐子,给你灌输什么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思想。指挥棒指向哪里,你就会朝向哪里。因此,即使是出于爱心,这种灌输式教育,是另一种意义上对智商的践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为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竞争的话,只是利用人们的欲望,而忽视人人也都有精神境界的话,也是一种无视人们智商的行为。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再进一步讲,真正尊重百姓人格的话,就要使百姓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连圣人的引导作用也要隐藏起来,做幕后英雄才是最慈悲的做法,也就是“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
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的理解,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下的推导,而“法道”的重点在于将“道”对“自然万物”的掌控方法,运用到对“事业”的掌控上。
有学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而没有突出主动掌控这个关键来;而“有为”是具体办事者的工作,或者将 “强为”等同于“有为”,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揭示出老子道学的睿智来。
3:无为,中庸,中和,中行的理解
孔子提到中庸的说法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首先,中庸是一种品德,而不是一种方法;其次,对象是“民”,而不是“人”。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说文》:民,众萌也;《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种品德是一种适度的平常心,也就是“安分”是百姓最好的品德,而不是指士大夫以上人的品德。这些人应该是“仁、智、勇”,要“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例证。
中行:《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中行”是一种方法,合适的方法找不到的话,可以参考“狂者”和“狷者”两种不同的做法,两者融合,既不激进,又不过分保守,则可以获得比较适中的方法。见《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是一种能力,正确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是“中和”,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
后世的《中庸》实际上是“中行”“中和”的集成,而与《论语》中的“中庸”的意思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下来源,但依然延用《中庸》这个称谓。
中庸,作为儒学的精华,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大框架,就是高低两条线:一是“孝”这个基础;二是“仁”这个追求。这个大框架,表明了儒学治国之道的本质就是“秩序”,《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儒家善于守成的实质,也是维护这个“秩序”。
从儒学的实质,可以看出“中庸”的本质。也就是说“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
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
“无为”是根本方法的选择,“中庸”是方法执行中的方法。如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如果是针对金融机制 改进的,就属于“无为”的范畴;而通过平衡各方利益提出资金救援,帮助度过难关的,属于“中庸”。他可能会暂缓症状,但是会干涉市场公平竞争,也解决不了机制上的问题。中庸,实质上是一种谈判中平衡各方利益的技巧,高明与否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有发言权的人是些什么人;二是最终妥协方案是根本方法还是权宜之计。
推行任何一种政策,都有左中右不同的做法,这时走中间道路是阻力较小的一种,是一种智慧,在这方面“无为”和“中庸”的选择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无为”更侧重于“常态”而不是随时就势宽猛交替,常态是“正”,不能因为民愤大、影响恶劣、长官意识就用“重典”侵犯法制的尊严。无为也更关注环境氛围的营造,注重水到渠成的效果,强制协调、积极协调和自动协调的含义不同,也就是“孔子言为中庸、老子言不如守中、墨家言执其两端拟守其中”之间的微妙关系。
虽然,儒家也探讨过“无为”的问题,如《论语·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泰伯第八》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但是,儒家理解的“无为”更多的是因为管理者“身正、德高”而产生的不令而行的效果,而不是主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法,即使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说到了“人才”的问题,但是可惜的是只是停留在了“人才”难得的程度上,而没有能进一步上升到“人才”控制效果的高度上来。
这也许是儒家总要管理者做“大头兵”,而道家则是要管理者做“教官”的原因之一吧。

4:问:无为而无不为怎样理解呢?

答:“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着重“无为”取得的效果,即正因为控制了道正常运转所须要的必要条件,所以虽然不干涉具体运作,也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那么“德”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侧重执事者自身的修养心态而言的,做好事不留名,不求人知,是没有名利私心的真好事。而那些根本就没有自己在做好事的意识,则是纯朴的心性才会有的状态,“无以为” 就是这样的心境。
问:“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的内涵佛道有什么不同吗?
答:“无为”是抓根本的能力,佛学是从这个角度说的。至于抓根本的目的是什么,那可是有方向性的差异的。具体到道学与佛学来说,《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在“ 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框架基础上的做法,是抓住规律后怎样在应用回去的做法。而佛学的“无为”则是不走这个过程,而是直接从“空幻无我”入手,破除的是整个的大框架,而进一步追究“道”之前的真*相的问题。
至于《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这个保养元气的局部问题,或者道家修炼原则来说,倒是有些相通的地方。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混为一谈。
5:老子,孔子和庄子谁位上者?
答:从学术角度看,老子属于本体论,孔子属于现象学。从管理层次看道德仁义礼法兵,老子尊道贵德取的是“德”,实践出真知。孔子取的是“仁”,墨子贵的是“义”,老子层次最高。
  无为是一种平台管理,中庸是一种谈判技巧。
  庄子是谬论的总集合,是学道悟道得道需要跨越的首关。
:6::《道德经》无为 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的顶层管理理论
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所以,才说《道德经》的无为说,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最高境界。
无为与中庸的区别,儒学“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6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16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3: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之治,修身去华,“致虚极,守静笃”,是谓处“无以为”的心态。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成就“无不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3: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47 编辑

圣人之治,修身去华,“致虚极,守静笃”,是谓处“无以为”的心态。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成就“无不为 ...[/quote]
无为就是抓住根本的能力,管理中的根本就是甘为人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4: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甘为人梯”说的确直观!
圣人以“无不为”行为,调动人的精神力量处事,万物并作,复归其根本。
这个意义上,“无为”是精神之源,人的修行支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4: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教的修身常以上章为典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15: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47 编辑

“君子不器”。言说的是——“君子”不结党纠团。
——与什么技术啦管理啦无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3 2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5:47 编辑

说什么都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和“有为”区别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在冬天也能生产新鲜蔬菜的话,关键就是要控制温度的问题,塑料大棚的做法就是“法天道”的做法。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是用 塑料大棚的成果来默默吸引别人;如果,用“仁”的话,就会主动推荐自己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 利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广自己的做法;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要求别人仿照执行;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04: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所以,才说《道德经》的无为说,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最高境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0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无为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作为,而庄子是消灭了管理内容的不为。后世庄子和孔子的理解类似,都是表面的错误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