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22 20:08 编辑 " f- }0 L) _0 e+ C) Q
0 O5 `( t. {% v
清朝大龙邮票
) U/ E1 q' P: R4 i6 l: B转自:艺海邮缘2 ]; T0 E p/ O/ ]7 e, H
: d) P% L# `1 Q0 ?% Z4 q
1878年8月15日(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一般认为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
) m/ K% {/ E/ l; n. Y, E
' b4 \& f- K, k3 i% p( K+ m 中文名:大龙邮票
. V5 n' {& U4 G( b6 P- l. C5 V 朝代:清朝, R& N) ?; \( x
发行时间:1878年8月15日* l6 {5 W: l& S! u- s0 ~
发行机构:清朝政府海关. z' X* t8 [! I4 `/ o# u% U
性质:中国第一套邮票
: S2 z6 E& \" A7 u9 B 枚数:3枚% k6 Q3 G: R0 y: l1 C
. z1 m! U- Y+ x 1.概况
7 h! l* `+ L# U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3 ]/ ^! B- ]7 o+ X. x3 t
中国的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是大龙票。在发行之前,清海关设计了几款邮票草图,即云龙、龙凤戏珠、双龙戏珠、宝塔和万年有象图,其中“万年有象”最为珍贵,价值连城。大龙邮票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 A# h, s' |7 d# ~ 发行量:约100万枚。; [' K5 y2 m+ I
9 _' s- l) D0 v5 t, Z, @
9 B$ b2 M2 D6 W7 c
8 d$ C" ~ |2 o. T2 m
8 a/ t, E0 |9 O6 ^ 2.票名
8 x% m/ N8 z' V1 q" z5 |# P$ k 中国第一套邮票,即“大龙”邮票
# z( n$ | S- a+ J
4 `/ h. G2 }( u( @& s/ Y s 3.市场价值! a- J+ `0 N1 @; h, x
当时大龙邮票发行量共约100万套,由于时代久远,收藏市场中对于该邮票不同种类、不同版本价值判断说法非常多,例如,在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中,大龙邮票三枚全,中上品以5376元价格成交。/ j2 q" }' w7 H: L3 [, R" J) b
* `5 l3 N, w8 [ 4.发行背景
L# {1 y# N9 _5 U* H1 @6 t! L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 v0 p0 O* \( i) N
5 u- m. S( \9 L7 {5 B 5.大龙邮票拍卖
2 A# i7 Z2 G7 p* n/ _0 _4 G" f 大龙阔边5分银全张 37.4万英镑(1991年拍卖成交价)
i# j# R& t5 o) j4 ?/ c 大龙1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 59.2万港元(1996年拍卖成交价)/ @8 q# a" i3 L8 T. S) M
大龙3分银直双连中缝漏齿旧票 51.5万港元(1996年拍卖成交价)1 N+ ~8 b+ j* j; u
大龙5分银横双连中缝漏齿旧票 1.1万英镑(1991年拍卖成交价)6 {/ w& k; T# `( Q, T. H+ ?
象图母模样票 未见公开成交
6 l$ P3 \# A" w 宝塔图母模样票 未见公开成交
5 g( b7 H/ q4 r, ]+ H 龙图母模样票 未见公开成交- S9 \1 q3 O5 b d
“华邮第一古封” 145万港元(1994年拍卖成交价)
) n) W! i$ @1 f( n' Z- a) M+ E, T. j; O/ U: ~
6.历史+ Q. w; V# `6 _. `* K8 R
按照常理,邮票应该由邮政部门发行,但是中国的这第一套邮票却与海关有着不解的渊源。% b& A! d$ T& S# U. \6 V
1840年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疯狂在中国攫取权利,海关更是被外国人所把持。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1835-1911)。赫德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赫德与李鸿章(1823-1901)关系密切,便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5 t4 \: I# t6 h: N- f8 K* v
0 T4 c4 u2 k) I `' `
5 O Q8 e" Y( X/ p! ? 中国海关试办邮政是首先从天津海关办起的。1878年总税务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关的德璀琳(1842-1913)来筹办中国海关的邮务,他就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在北京、营口、烟台和上海五个海关来试办海关的邮政。! R% y" _7 Q, M
$ i" y; D9 M ?) p 1878年3月,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筹备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坐落在海河岸边的老海关大楼,曾是海关的公事房,海关书信馆就设在该楼内,而中国第一套邮票也是从这里发行出去的。# w# U, Y/ F; J% d% K
- C* l" v' V5 Q
书信馆开办起来以后,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同时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就是大龙邮票。
& ^# u# n( P. q/ @1 D$ Q5 w" D
' v: o2 y' t1 z: E 据史书|记载,德璀琳原本早在书信馆开张前一年便向英国寄去定制邮票的订单,但终因时间周期过长而作罢。无奈之中他只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先行印制一批邮票应急。
! Q% g' L, w- E9 G' f 虽说是应急之策,但看这些邮票,印刷质量应该还是上乘的, 基本是按照德璀琳当时的设想来完成的,并没有太多将就的痕迹了。
/ I% J9 \7 e5 p& H( B; |1 v- ~3 J" d- m7 M% x
7.设计
( O/ d0 {1 \& l, v& y, o5 t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人们曾一度认为邮票的设计者是美国人马士(1855-1934),但他本人予以了否认。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是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V' V9 ~) e9 O( v+ a
" W) j# b! ^) I6 V& H e 8.印制
2 w, T! h; b# P; {0 f1 j [' _0 M9 X& n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 p$ t8 F6 N4 u0 ` (1)薄纸大龙: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 ?; \4 ]6 P( W. G5 d
) ?) Y: Y- h* e" Y$ c/ ~, w4 G (2)阔边大龙: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米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N% l; g! Y# D& L( e2 q
6 i5 h; n# N. y6 L1 }& P
(3)厚纸大龙: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7 X5 \5 V" ?" \7 T6 C6 `
% w# q6 w& r" m7 s, G0 Y: ~9 p$ L' |
正因为大龙邮票的印制时间较久,所用纸张来源不一,初期印刷的纸张较薄而透明,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期印刷时间较短,但票与票间距离加大,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期用的纸张较厚,邮票的间距缩小,称为厚纸大龙。第三期刚开始时齿孔光洁,后来成为毛齿,所以可以细分为光齿、毛齿两套。1分银绿色,3分银红色,5分银黄*色,刷色有种种变化,背面涂有胶水。不论哪一时期的大龙邮票,齿孔一律是12.5度,如果不是这个度数,就可判定是伪票或伪造的齿孔。- i" U& I* G9 m1 ~
大龙邮票3枚除面值不同外,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其龙的图案和云图水纹也有种种差别。1分银、3分银和5分银3种邮票先各自雕刻1个母模,然后各翻制成25枚独*立子模(3分银票因印刷过程中不慎损坏了1个子模,因此又翻制了第26枚)。当年印刷的方法相当原始,即印刷前先把25个子模拼成5×5整版,捆紧,然后印刷。印完一批即把子模松开,放置一旁,然后再印刷其他面值的邮票。需要再添印时,找出松散的子模重新拼版印刷,这25枚子模的相对位置当然已有变动。因为从前翻制子模的手段比较粗糙,经过集邮家仔细观察,已发现了这76枚子模的各自特征。根据已有资料,已发现1分银票(包括样票和正式邮票)共印刷过12次(即12个不同版式),3分银票22次,5分银票14次。
7 w$ W- l' E+ ?1 Z; k4 w 大龙邮票从最初天津、北京等5个城市使用,以后逐渐扩充到宜昌、厦门、汉口、温州、芜湖、镇江、九江、宁波和大沽共14个城市。中国邮票博物馆藏有1枚大龙5分银票,销有英文朝鲜釜山邮戳,是枚孤品。此外,曾见有1枚大龙3分银票销有清楚的广州海关小圆戳,估计是请求盖销票,因为大龙邮票并未正式发给广州海关。 k3 E! O u: P {
据在海关工作的西班牙籍集邮家绵加义记载,大龙邮票印刷总数约100万枚,由于已过去了一百多年,绝大部份大龙邮票已经销毁,保存在集邮界的已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各期的大龙邮票中,阔边5分银票印刷数量最少,纸张很薄而极易破损,品相完好的旧票已颇难得,新票属于珍品。普通集邮家收集中国早期票时,不分薄纸、厚纸和阔边,甚至新旧混合(薄纸1分银新票较旧票易得),只要凑齐1分银、3分银、5分银3枚1套即应满足。& h; E9 M' R2 O$ X% \( |! Q, `: m
在大龙邮票中,首屈一指的要数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新票。大龙邮票自1878年发行以后,先后共发行三次:第一次印制用薄纸,故称薄纸大龙;第二次印制因印版重新组合,子模之间的距离加大,使邮票图案的边框和齿孔之间的距离加宽,故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次印制因所用纸质较厚,故称为厚纸大龙。) l% D6 G$ O% b5 ~% L6 @1 e e! B
其中第二次印制的阔边大龙于1882年2月发行。这时,正赶上邮件猛增,邮票需求量增多。在印制时,首先印制了3分银面值的票,所用纸张为先期印制薄纸大龙邮票时裁剩下的小张纸,全张枚数为15(5×3);随后印制面值1分银邮票时,改用不厚不薄的纸张,全张枚数为25(5×5);最后印的是面值5分银邮票,改用法国产的薄而易脆裂的葱皮纸来印制,全张枚数为25(5×5)。 由于这种纸质不适合印制邮票,但因找不到其他的纸,只好用它暂印了2万枚,仅有800全张。因印量少,仅9个月就销售一空。再之这种邮票纸薄易裂,不易保存,存世的新票仅有百余枚。
+ I8 I8 N7 s; p9 T% w" w+ B 在这些存世的新票中,留存于世的全张邮票,仅有一件孤品。这件孤品原为米国华邮集邮家吉姆司.施塔所藏,曾被中国著名集邮家周今觉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孤品”。1991年9月,这件孤品在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被香港集邮家林文琰以37.4万英镑买得,使这件流落在外的中国第一珍邮,终于荣归故里。4 ~. y$ |( ~! v- t. @% n& G
在2010年,林文琰把这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转让给上海集邮家丁劲松。
/ U, y z, R, x# T8 z9 m
! C6 f- `4 q* S8 \ 9.悬案
9 G1 O* }5 Q! u0 A; F1 ?/ B 悬案一 :大龙邮票 谁之手笔% C4 M: N" G+ m% P
猜测1:费拉尔,上海海关造册处德籍职员。
/ `& m# t u8 C, n; E+ A9 Y( T, h 费拉尔(约1860-1904)的确设计过不少邮票,而且最著名的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多图邮票、第一套知道设计者的邮票———万寿邮票。这套纪念慈禧老佛爷(1835-1908)60寿辰的邮票,让费拉尔着实在海关风光了一把。当时担任造册处税务司的葛显礼显然很赏识他,故把设计邮票及监制邮票的工作都委托给他。
& [' Z5 v" ]- N7 Y1 n" d9 M 从1894年发行的慈禧万寿邮票,到以后发行的加盖改值票、蟠龙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等,几乎全由他一人操持。同时,他还为上海、镇江等地的商埠邮政机构设计、印制过邮票。- p w& D) _" v
但是他绝对不是大龙邮票的设计者。
# {3 i+ \, B1 C9 X" j- U9 Y 排除理由:很简单,没有设计时间。费拉尔是1892年9月进入上海海关的,距离大龙邮票的发行已逾14年。
7 V5 h! P9 t" m0 k5 y1 a
; ?2 H3 V' X% B t/ n9 h* f
* W# G6 C( Z0 e) |" t5 @
, M I6 ~1 f* f. O
猜测2:马士,上海海关美籍职员,曾任税务司。( z, p, k8 R! a3 n- H$ d
至今无法得知“大龙邮票”设计者的姓名,很多集邮家认为是外国人,理由之一是宝塔绘成6层,这位洋人显然不懂佛教。佛教的宝塔,层级都取单数,从七级浮屠到十三层宝塔,从来没有双数的。于是,有人便指出是曾任海关税务司的米国人马士设计的邮票。' H t- b2 @: p& K; ]2 X- k7 G
但后来马士本人否定了此事。
4 e5 }' P- \* z( F 排除理由:给友人的一封信。马士在1929年7月25日,给鲍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柯尔氏邮书中说首次发行的中国邮票的设计出自我的手中,是一个误会。有关此项早期邮票发行与图案情况,你可以在1905年中国贸易报告第一编统计要览内获知一切详情……
: l3 h/ s- z0 c6 n$ r2 ? f 猜测3:中国艺术家。
0 A6 j8 m8 _' g0 ]' w 马士告诉朋友去看1905年中国贸易报告第一编统计要览,便知端倪。在他说的这份要览的附录中,有篇《华邮纪要》中写道“第一套邮票计有一、三、五分银三枚,有本国技师镌制铜版……”
9 r3 s# i$ v5 e6 }' M 以后又有人说是邮票由华人设计极有可能,因为不论是象驮万年青等样票以及后来正式发行的大龙邮票,图案都具浓厚的中国气氛,而且邮票上中文写得很漂亮,而英文和阿拉伯数字则相对显得笨拙。- F" R4 ]- Q) _4 l7 q R! T9 C! M
存疑:镌制铜版就等于设计图案吗?虽然找不出铁证确认,但也举不出反证驳斥。# g$ k, h" R4 C! k6 c0 G ^
悬案二:大龙在天津何日发行
0 E& C: `7 S& R- P9 L" ~1 l 1878年7月18日,赫德向德璀琳发出第68号公函,内称:根据你上月15日第十四号公函提出的印刷面值3分银和5分银邮票各10万枚的要求,我通过上海海关邮局寄上盒子一只,包好的盒子外面有造册处印章加封……内装有500张,共12500枚5分银的邮票。4 ~" S3 d3 g5 j4 b# p2 J, o
关于大龙邮票发行日期之谜,集邮界已经争论了数十年,7月说、8月说、10月说甚至12月说,如今论证得也算有个结果,绝大多数人肯定了7月下旬说,并将上限定在7月24日。4 X5 Y, e; X; a7 U% @
这一悬案能逐渐拨云见日,归功于上海海关的老专家杜圣余。杜圣余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在海关档案中查找到了天津海关邮局于7月24日收到首批大龙邮票的记载,也就是德璀琳的签收单。1940年,老集邮家黎震寰在与天津邮局邮票发行总经办人徐家麟聊天的时候,得知徐的岳父——一名老邮政,在大龙邮票1878年7月24日到达柜上的当天,便随即发售,徐的岳父也买了一枚。之所以记得清清楚楚,是因为这一天是徐家麟岳父的农历生日。, Y, c% S7 M8 P+ c; f/ I
悬案虽然暂时认定,但人们仍期待着一张尘封已久的1878年7月24日首日封早日现身。
7 E2 V5 b0 Q2 l6 Y e0 B! b
3 W7 O) }: e: ?3 ~* k 10.评价
9 j1 a& n$ [) q% X 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大龙邮票的发行史、子模特征和版式、邮戳、实寄封等,长期以来都是集邮研究的重要课题。
% U7 V! Z: H0 X x+ B5 Z' P4 B 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8 c8 K# d- _/ _7 G
- o9 ?- R, A, x 11.专著" o% u* C- k/ u3 t' F! L
中国大陆出版过4部大龙邮票专著,其中有一部是与香港合出的。1988年出版了两部,一部是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大龙邮票》(刘肇宁著),另一部是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的《大龙邮票纪念专集》(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活动组委会)。前者书中叙述了大龙邮票的设计、发行及使用经过,后者是专门论述大龙邮票的大型综合性、文献性学术书籍。1989年9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精品精装专著《大龙邮票与清代邮史》(中国邮票博物馆编),该书不仅装帧豪华,而且书中重点刊出的大龙邮票实寄封和邮史档案资料也十分珍贵。199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大龙邮票版模特征专述》,该书由旅法华人留伯先先生编著,书中叙述了大龙邮票的版模特征和基本知识,对大龙邮票76个模号特片做了系统的研究。
. k! O2 R' `5 h4 ] 我国台|湾省共出版过3部较有分量的大龙邮票专著。第一部是1978年出版的《大龙邮票封戳选辑》,该书大部分系选自1978年在台*湾省举办的中国邮票发行100周年邮展中的展品,精选刊出了存世的60件珍贵的大龙邮票实寄封,一枚至今发现最早的1878年10月5日由北京寄上海的大龙实寄封被收入。第二部是《大龙邮票集锦》,该书对大龙邮票的研究深度更高,曾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第三部是《大龙邮票存世考》,这部研究巨著中收录了356件大龙邮票实寄封,并对每枚封的形式、封面、邮资、邮戳和源流进行了细致的记录,书中还刊出了15件集邮品大龙封、8件趣味品大龙封和18件伪制品大龙封。. v9 |9 z h: K+ |; j/ n5 j. w0 Q
英国集邮家P.W.艾尔兰德先生编著出版过两部专著,第一部是在大龙邮票百年诞生之际出版的《中国的大龙邮票》(英文版),该书介绍了中国最早的大龙邮票的设计和产生过程、有关大龙的传说、大龙邮票的设计者等。第二部是1989年出版的《大龙邮票和它们的先驱者》,该书是一部有关大龙邮票艺术鉴赏的图书,并以大量珍贵图片展现了中国大龙邮票的全貌,包括不同版别的四方连、整版大龙邮票、部分单枚票等。该书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 I! M6 ?' T" i& L7 W
* ]; x. k$ D0 ~% B% X2 V/ U: ` k! [# Q! }$ q3 I, f% a%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