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9|回复: 0

[中国哲学] 求索真*相的两种殊途与同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5 17: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索真*相的两种殊途与同归  \) t9 }2 y* y! I% c9 @
                                                                           
- q1 Y7 F( R, D& h- K" I  V                                                                             高旷" ^7 `# ~! @9 M( [0 F) V

) g- X" ]- W% b$ q7 P8 }- j         笔者认为,人类求索深度真*相的途径,若是强作分别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接的,借(假)于他物式,即科研仪器试验(所谓科学)的方法;一种是直接的,自我提升式,即玄学的(止观)方法。当然,各自的理论依据与结论也会有同有异。
$ X/ l5 l% Z- C       为什么说是强作分别呢?从人(称之为人)具有“能”认识的角度上来说,“认识”的本身没有分别;但是,从认识的具体方法与“所“认识的范围上来说,是有区别的。下面将分别演说。( X( [1 @1 M# J8 f7 O- [
       1、科学之法
+ B5 c6 ?+ m" Q) c5 l       1.1 什么是科学?3 U7 J  m* z( p9 i, k+ O. [4 w
       什么是科学?科学在中国古代语境下就是“格物致知”之学。, C% v( T1 G0 @2 e4 B7 I  }
      笔者认为,科学就是对已知或未知的一切物体、现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或者交叉研究的分别总结。所以,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哲学。
! w+ B2 [/ ~  O8 l; E+ @       科学的意义与目的就是探索现象与规律、本质之间的关系,做出结论,并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w8 Q* x4 C4 A
       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还原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论体系。6 @8 l" j$ f. a" \$ _
       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则是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科学。但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不仅仅是不那么清晰,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譬如,价值观体系,唯心与唯物哲学。
% i# Z1 u9 g( l# k% R9 \       1.2        科学手段的可行性
) _) o# {: C2 H; H5 J+ l- S! _8 u       有人认为,大部分科学研究者都把世界割裂成极小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有人把科学研究称为“屠夫式”式研究。 : i& A/ h: {! S  r9 m
       诙谐举例:譬如对生物的研究,对生物的研究并不是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研究动物;研究动物的也不研究全部动物,有的只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哺乳动物的,有的只研究人;研究人的有的只研究人的某个器官,研究人器官的有的只是研究器官结构与组成------9 p; V; X2 x4 _
       还有,物理科学研究者们尽量割裂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内外在联系,在尽量少受或不受其它相关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结构与原理。
% K" n% Z  o+ z9 R. e5 Y8 E       也因此,科学家花费大量的金钱建造实验室,而不是在热闹繁杂的地方做实验,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让实验过程遭受外在各种因素的干扰。现在有些实验还要搞到太空里去做,连空气、引力都要隔绝。可见,为了割裂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这些科学研究者真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i4 b; M8 n) N3 |1 A9 G- o1 i
       虽然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恰恰是这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式、方法, 成就了我们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知识与理论。6 h4 s; u) `9 w3 U$ k
        这是因为一切物、事、理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如果把所有的关系与影响都考虑进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什么都搞不清楚。  }9 d* A- x: J9 t' O7 ~% r1 P
        因此说,等到对各个事物的不同性状及规律有了较为详细、全面的把握时,再把它放到系统中进行非常谨慎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得出准确、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这当然不失为较为理性的研究方法。4 t3 u% G. [( ]/ E' |% e
       1.3 科学技术手段的不可逾越性8 M- }: j% ^1 j3 p! B. `) i4 K
       1.3.1由拙文《人类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可知:(1)人类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能力极其有限。(2)人类的大脑(意识)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认知)外界传递过来的信息!(3)人类关于的空间、时间、物质、动静直感直觉也不可靠。(4)人(包括其它生命意识体)对自然界中各种信息的感觉、体验、认知是被预先相对设定的。
0 }8 E3 J/ D7 s; W. {4 @7 c        这四种状态决定了:(1)人(包括其它生命意识体)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听到他能听到的,体验他能体验的,知道他能知道的;若非如此,除非他能变为其它生命状态。(2)人类的感觉器官以及逻辑思维决定了,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也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体验、认识世界,只能是定向的、偏狭的、有限、有角度与立场的体验与认知!% |. @" i* P2 p
        人类上面的这四种状态,就目前的物理科学水平来看,上面任一种都不可能有哪怕是微小的改变。假设未来物理科学能够改变这四点的任何一点,那么,人类已经改变了自身属性。$ t6 x3 J2 \: N4 ?3 Z) H; `
        1.3.2 科学技术手段不能改变人类的意识形态, K4 }+ B$ p( G( x- E
        科学技术、理论无国界、无*界线,但是意识形态有国界、有民族、有宗教、有角度、有立场;科学手段也无助于人类的道德品质的提升,甚至还有降低的趋向。
) c2 u! F4 r/ a* W( e; u还有,就目前条件下,科学技术亦无法令人信服地解读各种宗教奇特现象。例如,佛教的虹化现象。
3 O. d* L7 z4 m- E* ~6 S. P* }        以上这些都不是科学技术与理论所能办到的。
" ]) _3 L3 g& F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也具有反作用,那就是在持续加深绑架人类的理念及生存、生活方式;人类对科技成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脆弱以及身体的抵抗恶劣环境与免疫能力日趋低下。; U" X+ l+ k, F, Q
        1.3.3科学技术对认识总体世界的影响
  N6 P5 O: G# J1 O1 O        感性总认识:科学技术成果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在科技成果的打扮与装饰下越来越丰富多彩。当然,相关的理论、技术、知识、文化、哲学等信息也相应地膨胀,所有这些东西,都有理由使感性的人类相信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7 f6 P: g5 g  l4 k        理性总认识:世界---------物相(物质)------分子结构-------原子结构------电子、中子、质子---------夸克(寿命极其短暂的基本粒子)-------弦论。(现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总体世界框架——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即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迅速产生,也不断快速湮灭。% b: }5 {9 L& d8 z
       以此角度来看,世界是如此的简单、单纯、整齐划一,而且与佛教所说的世界也似曾相似。《楞伽经》卷一: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金刚经》:……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8 v( N8 C4 O$ S/ y. p5 Q: S! h9 }         2.1 什么是直接之法?. T8 ]! C9 a% E
        也就是止观的方法,亦即不借(假)它物(工具),直接通过提升本有认知功能来考量世界,这种方法在宗教(包括外道)修持中比较常用,因此可以称作是玄学之法。5 o( o5 u$ R/ ^/ i$ [" ?4 q
        2.2古代的先贤给人类的启示/ x4 X, R  @) A8 A
       (1)中国四书之一《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V$ b- @3 G" U  x# o. T" A      (2)《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9 V( \8 {  r$ ?5 B, S
     (3)《庄子》《达生》:……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
+ ]- b3 a6 Y% k, F$ |; f! f: k      《人世间》:……(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I  L/ I1 M4 i9 k' V
        起源于古印度,兴盛于中国的佛教,对该方法的实践与理论更加系统与完备。从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自觉到身心的具体操控(止观禅修),到最终形而上的境界、智慧升华,无不体现哲学的辩证。
  p$ F# W& Q( L0 r& ~        佛教既注重实修又注重见地,是本质与现象、实践与理论、利他与利己、慈悲与无我的完美统一。
6 b$ a; Z1 Z# r$ F        2.3 修止观的科学理由
, e2 h" }6 F& v* p; @      (1)我们(包括地球上其它生命)坐地日行八万里,浑然不觉;毫秒之间念头逾百,懵懂无知。所以《圆觉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这里是说,生命意识体的心、体都在不停的攀缘、变化,以如此变动的“心”来揣度其它,是不可能得到准确、如实的内、外信息的。; e" n4 D7 K# i
这正如物理学对机械运动的研究,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假如不预先设“定”一个不动的物体,您根本无法来确定其它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也就不能获得相关的准确参数。
) {* Q7 S+ d4 F. U1 S8 G: S7 N0 D' M       (2)科学技术与理论上最基础、最原始的定量参数都是预设、假定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意识、概念上的“定”(假定),这是从从量变到质变、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途径,没有这样的假设与假定,科学研究无法开展。
" u+ j- h0 Y6 m' F        譬如,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米来源: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选作国际米原器,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计量单位都是在米基础上规定的。
" C+ [) x. `* A, X         再看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秒的来源:1820年法国科学院正式提出: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为一个平太阳秒,称为世界时秒长。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周期来定义,In 1956.秒的定义: 自历书时1900年1月1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 ,在1960年,这个定义由第十一次的国际度量衡会议通过……1963年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铯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此定义一直延用至今。3 Z# p7 F: T" j# n! p
         再如其它,千克 安培 坎德拉 摩尔 开尔文等计量单位,也都是人为“定”量与“定”义。因为若无这些最基础、最原始的“定”量、“定”制单位,人类就无法从事科学式探索、研究与定量分析乃至定性分析,若非如此,则一切都还是处在不确定的、模糊的、混沌的状态,同样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状态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无意识分别状态)。- o. ~! m% V% {
      (3)借物究物(科学研究)式的探索,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觉知的困局,譬如,无论科技手段如何发达,人类还是看不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事实本身;对于人类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并且,间接(科学)式的认知最终还是要回归为人类的感知、立场与意识,而且极易形成断见,这是因为,人“当然无法越过人得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
, S! J% T" d9 @/ E1 F! d9 L     (4)既然自身感觉器官的功能狭窄且误判,而认知上又迫切需要提高广阔、准确与灵敏度,自我磨砺和提升就成为一种必然。古哲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作为器的本身都愚钝不堪的话,怎么能更好的了知其它呢?这正如搞科研,如果科研仪器的不具备准确性、可靠性,怎么能用它来精确地研究你所考量的对象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人类对作为器的自身,开发是极其有限的。
) B' s4 o' A5 [' c; q6 Z) [       2.4介绍几种修止观(定)方法
! [& r+ v4 Y  l' ~3 h$ D     (1)观呼吸:观呼吸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专注的觉知呼吸,以一念代万念。
3 V. H* Z$ A5 S4 N2 L     (2)念佛持咒: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和大势至菩萨的忆佛法门的完美结合。
$ c& N, r' \9 c4 W" w* l) a" H     (3)观想法:在藏传佛教中最常见观想修行的法门,以上师相应法和本尊法最为普及。观想佛像的各种细节,需要精神非常集中,观想佛像融入己身,也是淡化“自我”的善巧,观想融入宇宙虚空,即是打破有形概念的方便。2 {( |3 j: S; q
    (4)身随观(观身触):南传佛教中最提倡此法。修行者在打坐时先观呼吸的出入,等身体有觉受出现时,抓住当下身体最为明显的一个感觉(比如痒、痛、酸、麻、胀、热感、“血气”的流动或跳动感、振动感、气场磁力吸引感等等)仔细专注且如同旁观者一样的观察其生灭,和“感受”一起振颤脉动,仿佛融为一体,逐步你会发现你所观察的对象好似化入了虚空,然后你可再寻找下一个最为明显的身体感觉,如果暂时没有明显的身体觉受,就观察呼吸,直到身体觉受出现。
) |! c& S5 q/ t( w# A7 Q    (5)参话头:什么是话头?一念升起之前,或一句话从心中冒出之前,就是话头,一旦念已升起,话已冒出,就是话尾了。知道了什么是话头,修行时要看住话头,时时住在话头之前,以此磨练。- y- ]2 y, E/ p4 ?# J
    (6)守窍法:修气脉者常采用的方法。比如意守上中下丹田等穴位关窍,修真气、转周天,升拙火,通中脉等等。好处是修气脉身体容易出现“得气”感,这很容易吸引修行者精进修行。弊端一是修气脉是有为法,违反了身体的自然运行规律,意念集中之处,血气必然聚集,血气聚集之处,神经系统必受影响而紊乱,如无过来人指导,修行不得法,必有隐患;弊端二是当你努力修行获得了各种奇妙的气脉感受之后,你基本上没有可能会轻易的放弃你长期努力获得的“成果”,你绝不会为了貌似虚无缥缈的“道”而扔掉已经到手的“救命稻草”,于是“得到”就成为了“见道”的最大障碍。
& {5 j0 Q8 s! Z# [3 T        修止观的目的:通过极致的定静功夫,令心住一个所缘之上,制心一处,持续专注,令心不为一切内外的物、事、理所左右和干扰,迥然独脱,离于心、意、识,得止得定,然后定中体察物、事、理,还本来以本来,得万物、万事、万理如如之体相,获实相、智慧。8 Q0 @+ R+ r( M+ Y& |" x6 t
       2.3直接之法所至的相对境相与哲学归纳
7 l$ ?* r3 e$ k( w      境相:
# |/ g6 H0 `* ~/ U. O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e! O9 Y  S9 j! G% d: B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 x9 d9 c8 Y' d  q! b. b* W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X% h* M" X( t+ {1 P8 S
        浩如烟海的佛经关于各禅定境界的描述更是奇丽、奇幻无比。此不赘述,有心者自阅。  y1 H; t5 {- k2 f) K' D
       哲学总结:# h/ z$ J0 y$ b2 o3 \2 {8 V( \
      《道德经》:……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陷。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0 Z: D# q/ F; E% _  U3 a, j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强解为本质、本体)。7 Y, r8 t2 V4 H3 q( _) j
     《六祖坛经》: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 W9 |# E4 r3 ~% ]+ K       笔者敬告:若无全心全意的利他之心,不可修学玄学止定,否则会精神失常;修学玄学者不可轻易显示预知异能,否则害己害人。- i1 p6 B1 i' P9 N
        3  科学与佛学不同语境下的同归
" ]- e5 ]! y5 P( Q0 q! z        感性:科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多极的,丰富多彩的、琳琅满目的。佛教认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相互含摄的,生命状态也是多维度的,有三十三天之说。% P4 p  B8 D: [/ [2 Z
       理性:物理科学理论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有短时间生变灭的极微观粒子构成的,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如同大海的浪花。佛教认为,一切物、事、理都没有其自身的属性(是谓空性),其所谓的属性都是相对的;身及物(世界)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
1 W7 p% H. V+ {       4.4被忽略的假主人
; e8 [( N, }/ r+ |4 W       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者或哲学、宗教研究者,包括一切生命意识体都可能会忽略一个重要事实:没有人(包括其它生命意识体)的“能”认识,谁在为唯心、唯物、科学、宗教、物质、意识、时空、是非、对错、有无、虚实、真假等等一切的“所”在作分别?!都是当下的潜意识在捉弄我们的认知!

5 t+ \2 F5 I0 ]# _. P& p+ ^- O8 @    人既不特殊,也不是唯一,人不外乎是观察、体验、认知世界的一个角度,其它生命意识体也是一种角度,譬如,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鬼、神等意识体,而且都是感性的角度。理性、智慧的认知没有任何角度且能站在任何角度上(一处不立 处处能立),来观待世界的。
# G& z( p  n! d  ~0 h
        说一千,道一万,穷诸玄辩,所有的是是非非、有有无无都是我们(人类立场)的意识在作怪,除却意识分别的真*相才是真正的实相,但是诸位哲人,您们修持有这样的定力与智慧吗???) k- Z' G. ~* c: \1 v8 }! S
6 N9 c$ b  V, N, Z9 v
3 W/ h( v/ V4 E& Y! j' A. u
  v* q5 k9 z6 X, f4 @  p, h' U; 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