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2|回复: 0

[文房四宝]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桑皮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1 16: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4-10-21 16:39 编辑

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桑皮纸
转自:新疆民族工艺
  作为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之一,桑皮造纸据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造纸技术比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早100多年,这本身就是新疆和田一件很了不起的文化成果。这本身就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桑皮造纸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以桑树皮为原料,整个工艺均由手工操作,可用于划画、写字和装饰品。产品可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收藏。全疆只有和田有桑皮造纸手工艺,此传统手工艺吸引外国游客的参观及购买收藏。然而,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造纸术早已被机器加工所逐步所取代是必然规律,如再不对这种古老的民间制造业进行保护和发扬,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这种传统手工艺必将会被人们所遗弃,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挖掘其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这项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和发扬,必将会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对和田的关注,对提升和田旅游的知名度、推动和田旅游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记录着我国新疆传统造纸工艺的“瀚海桑情”,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
spz000.jpg

spz001.jpg

spz010.jpg

spz020.jpg

  从和田市向西北方向行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墨玉县。墨玉县总人口有53万,维族居民占97.2%,它在历史上属于古于阗国。
  2012年8月,在有“桑皮纸之乡”之称的墨玉县普恰克其乡里,见到了桑皮纸第十代传承人托乎提·巴克。留着一缕花白长须的他一点也不像90多岁的老人:他正坐在铺有地毯的土炕上削着桑树皮。这可是个技术活,需要从已剖开的桑树表皮里轻轻剥离出淡绿色半透明的内皮(第二层树皮)。老人家快速地挥动着小刀,剥剩下的树皮一会儿就堆成了一堆。
  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包括削桑树皮、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九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费力辛苦。可是这项工作对托乎提·巴克来说似乎一点难度都没有,剥完皮后,他来到池子边,将带着框架的纸模放到里面,弄妥纸浆倒到纸模上,轻轻晃动,过一会再捞起来放到太阳下晾晒,一张桑皮纸就这样完成了。老人一生下来就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他通过翻译告诉我们,从5岁他就开始跟爷爷学做桑皮纸,至今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当地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墨玉当地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易于农桑,民间自古就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树遍野,也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它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因为诞生于汉代,又被称为“汉皮纸”——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体味到这种古老的纸张蕴含的沧桑感。如今这种纸的生产地已少之又少,墨玉县已成为这种汉代皮纸最后的传承地,是名副其实的“桑皮纸之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使用和制作桑皮纸的历史十分久远。与其他材质做成的纸张比,桑皮纸最大特点的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所以以往桑皮纸主要被和田官方指定用来书写文字。“写在桑皮纸上的字不浸不褪色,也不会被虫蚀。”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远在唐代时和田一带就有了造纸业。当时,结实而有韧性的桑皮纸,主要被用于印钱、印书籍和制扇等。现在和田地区博物馆还收藏有用桑皮纸书写的唐代于阗文的文书、藏文的唐代文书以及波斯文的文书,经考证为宋元之物,这说明和田地区使用和制作桑皮纸的历史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
  在宋代西辽统治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到明清时期桑皮纸的使用已经非常盛行。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和田桑皮纸。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也以桑皮纸作为书页。“不仅如此,桑皮纸还曾做过印钞用纸,1933~1937年,和田地区政府发行的四种纸币,就是用桑皮纸印制的。”精制的桑皮纸还是维吾尔族姑娘绣花帽必用的辅料。在绣花帽时,要隔行抽去坯布的经线和纬线,绣花后用桑皮纸搓成的小纸棍插进布坯经纬空格中,这样做出来的花帽挺括有弹性、软硬适度。

  桑皮纸第十代传承人托乎提·巴克和他的孙女正在制作桑皮纸
spz040.jpg
  托乎提·巴克的孙女和孙子是桑皮纸制作工艺传承的希望
spz140.jpg
  虽然在内地“桑皮纸”并不太为大家所熟知,但其实它也曾和我们的生活发生过关系。据说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因为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具有吸水强、纸质抗拉力强、历千年不褪色等特性,所以在故宫大修工程中,桑皮纸也被特选为传统古画修复材料。文管所所长艾提江告诉我们,去年9月,在和田第八届玉石文化节上,墨玉县文物所从当地的一位古董收藏人士手中以1000元买下了一张民*国期间的桑皮纸买卖交易契约,虽然历经百年,但是桑皮纸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它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20世纪50年代,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造纸匠人纷纷转行,这门古老制作工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那时候没人来买纸,家里生活艰难,只能靠自己出外打工谋生。”托乎提·巴克的儿子吐尔逊说。父亲也不得不暂时放下这门手艺,挨家挨户给人剪羊毛。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托乎提·巴克为世人瞩目。2002年,美国史密梭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通过一位在华的美国记者得知,在新疆民间有一位掌握千年桑皮纸造纸技艺的手工艺人,便邀请托乎提·巴克到威斯康星州举办的第36届史密梭民俗生活艺术节上表演。当老人向一群高鼻子蓝眼的当地人演示维吾尔族传统工艺桑皮纸的制作过程时,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喝彩声,他带的桑皮纸也被观众一抢而光。
  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托乎提·巴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为国家级的传承人,托乎提·巴克老人成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享受国家每年8000元补助的同时,墨玉县政府每月还给他发1000元工资,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2012年7月,墨玉县还举办了首届桑皮纸制作技艺培训班,托乎提·巴克,这位桑皮纸制作的传奇老人亲自为大家讲解每一道制作工艺。
  “现在制作桑皮纸的人家已增加到了18户,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独门技术’,互不外传。”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帮助这些商户成立协会,统一对外销售。与托乎提·巴克在同一个院子里“打擂台”做桑皮纸的是38岁的阿不都热米提。他告诉我们,他也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这个手艺,是家族的第11代传承人。阿不都热米提也是桑皮纸文化一条街的受益者。自从去年8月住进政府在他家原址重建的房子以来,他的生意一直不错。据他估算,他家一年制作桑皮纸的收入至少有5万元。
  2012年阿不都热米提,还应文化部之邀到北京参加一个文化展览。“在北京一共待了13天,5天参展,其他时间在现场演示制作桑皮纸工艺,卖了好多张,挣了1万多块钱。”讲到这儿,阿不都热米提忍不住得意的表情,他还特地找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拍下的照片给我们看。阿不都热米提说,家族中有15个人会桑皮纸技艺。现在,连他刚上初中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都喜欢制作桑皮纸。
  托乎提的儿子吐尔逊·巴克是个非常腼腆的年轻人,曾经在外打工的他如今也回到家乡,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项古老的工艺。“以前父亲做的桑皮纸主要用于制作花帽,对质量要求不高。而现在,买桑皮纸的人主要用途是书法、绘画,对质量要求更高一些。”吐尔逊说,制作桑皮纸对天气有要求,“天气好了才能做,因为需要太阳晒,这里一个月天气好的时候平均有20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十几张。”如今,吐尔逊5岁的儿子也经常不声不响地跟在爷爷后面,看他怎么做桑皮纸,有时候这个小帮手还帮着爷爷打纸浆。有理由确信,这又是一个未来的传承人。
  “最近几年墨玉的桑树种得少了,好多原料都是我们几年前收藏的。”吐尔逊说,最近几年来这些桑树被经济价值更高的核桃树取代,所以老人家很担心这些原材料都被用完了。不过他相信,桑皮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情况会有改善。“我对桑皮纸的前途很有信心,我会继续做下去。父亲以前做桑皮纸的时候,一包纸才卖5块钱,太便宜了,可是父亲还在坚持,现在桑皮纸的生意这么好,一张纸卖的价钱是父亲那时候的许多倍,所以我更没有不坚持的理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