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36|回复: 1

陕西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21: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1-27 22:34 编辑 ' |" Z& h! H, R6 ~0 J4 Y1 L# o
8 t; a# i  E1 t
陕西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8 E8 K6 v7 i' a9 }0 t# f来源:澄城县文体广电局* F: ?: F, y% U8 P' D  |
! |9 s% t. P0 H) E# }( O; F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的尧头窑遗址,总面积4平方公里,保存着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以来遗存的古遗址、古作坊40余座,古民居100余家,是我国唯一现存完整的陶瓷遗址生态区。所拍到的荒凉、沧桑的画面,纪录着汉唐到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富裕和鼎盛,承载着一部极为生动的平民陶瓷史,极有价值的民俗史,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专家指出:“澄城尧头窑不仅是陶瓷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陕西考古研究所表示:“全国的窑看过几百座,陕西的看过三四十处,给尧头窑的定位是:渭北黄河支流第一窑”。
9 j$ w. e- J5 J, |% Q2 }3 L  隋唐时期。澄城尧头窑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一直称谓至今。
% r  [# D3 b* ]# g, B  b  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约四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包括古遗址窑址,瓷片堆积层,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树、作坊和高岭土等。
- e2 G0 v3 g7 J1 e2 L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公元618年),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 X0 S6 p/ m
  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盏、托、灯、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划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汜。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也有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喻意长寿的桃纹,五行的八卦纹,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几何纹样等。无论是划花、刻花,形象均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秀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头窑的带盖小罐,堪称一绝,代表天地合一的各种形态的小罐,盖子上有的爬着老鼠,活灵活现,圆圆的肚子喻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以老鼠喻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以罐盖(弧形)喻遥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有的罐盖上站着狮子、狗熊、猴子、造型用作纽手等等,如把他们一字排列,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尧头窑生产的“懒婆娘”,更是一绝,这可能也是一大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管理小孩的工具,可能是“仰韶文化”遗存的韵味吧。这些尧头窑的部分陶瓷器,既在见证着历史,像是对世人在诉说着什么。
$ u& R# b4 J2 o# t" B) w  p3 w. x6 F  澄城尧头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老祖先遗留下什么,就延续着什么,不受任何达官贵人的意志所影响,因此上种类繁多的器型,大小不同的规格,丰富多彩的纹饰独树一帜。它以典雅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博得众人的喜爱。因而,它的制瓷技术才得到长期的传播而生生不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东部遗存着大量的澄城尧头窑器皿和器具,祖祖辈辈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L' u" z+ f+ ~: p+ G4 _' P. G
  有人说,澄城这个地方太神秘了,盛产陶瓷的尧头窑是一个缩影,何日能将神秘的面纱揭开呢?它处在澄城、白水、蒲城三县交界,西邻北洛河水系,县境内几条支流经尧头汇入北洛河,水量充沛。这里曾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植被完整,存有大量的古生物、动物化石,是澄城先民们最早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这里地质地貌复杂,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坩土(高岭土)、硫铁、铝土和铁矿等。优质的水源,数以万计的坩土(高岭土)和煤炭资源,为古往今来烧制陶瓷提供了原料保证,制作陶瓷就地取材,用料用水用煤十分方便。这里的能工巧匠,多才多艺的窑工,制瓷技艺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据李氏家谱记载,就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 E( G+ U; G* n) M  澄城尧头窑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科学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虽未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有些观点仍发人深思。考古界的学者认为,尧头窑遗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间传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北方不少地方,发现出土为数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来找不到窑口,当看到尧头窑遗址和藏品后,感慨地说,这下可找到了“根”,它的考古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书法家眼里,尧头窑刻划花堪称一绝。做好的毛坯施釉后,老艺人以刀代笔,随意娴熟的了了数刀,就将一幅幅喻意深遂的图案跃然其上;铁锈花青花则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所绘纹饰淋漓畅达,精致潇洒,被称为“东方的毕家索”。一笔写成的“福”字,风格豪放,游龙走凤,自由洒脱,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如眼前。民俗专家认为,澄城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在渭北一带广为流传,“收秋不收秋,等到5月26,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足以反映,旧时人们对丰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证了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从小孩坐的“懒婆娘”到死亡之后的土葬,无不与尧头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使死者得到世间的光明,在棺木前点燃黑釉瓷碗的“长明灯”,在墓穴内放着装满饭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这样可让死者不会饥饿,会使后人日子大发,后继有人。
6 K+ L# N: B$ u+ ~2 W* E' g  多年来,澄城尧头陶瓷虽未入编国家级的有关史料,但对它的挖掘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先后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参加了省级以上的多次展览均获一等奖。国内外的许多媒体都对此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人民中国》杂志,《黄河十四走》(台*湾汉声出版),《收藏界》、《文博》杂志,香港《大公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各界报道等都已研究性文章和图片形式作了报道和介绍。其陶瓷作品被西安美院、省艺术馆、省美术馆、深圳大学、香港大学等多家单位收藏。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大多是慕名来澄城尧头窑考察,挖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有的一年好多次,有的一次十多天,对澄城尧头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v6 z' O( H" R* f, b* K+ K. z3 Q! v, C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著名的窑口之一。县委、县政府对尧头窑陶瓷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将原生态古窑址列入县级文保单位,保护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规模宏大,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古窑遗址。有古窑30余座,古民居上百家,从残瓷及窑具堆积能划分出元、明、清、民*国等地层,烧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国内如此规模,保存相对完好古窑遗址十分罕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极大。征集流散于民间的宋、元、明、清、民*国的尧头陶瓷精品实物1800余件,为筹建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打下了基础。对健在60岁以上的老艺人调查登记,发给生活补助,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目前已有3家个体作坊生产,显示出生机,其烧制技术得到传承利用。2 Y; y* ^2 |+ _; G1 _1 O3 ^! d7 S
  尧头窑遗址区古村落星罗棋布,保存比较完整,对研究尧头窑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r( Z8 s0 H- I  a
  2006年5月尧头窑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6月8日尧头窑陶瓷遗址被澄城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划分了保护范围。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9年8月开始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批) 。  3 |7 [/ J9 v9 }' q, S$ G2 P- t/ n
yyy265269.jpg * D. O" ?" `' [! P$ J
yyy365269.jpg
( d( P0 O* h+ ]5 a yyy465269.jpg
( F0 o! |6 \: s9 j! W0 Y yyy666569.jpg
( ]  \. @7 v% O% E2 ^; q yyy666669.jpg ) n! A% a9 u' C+ o, P6 A& [
yyy565269.jpg : B+ J) r& f6 F8 B7 a$ b
yyy665569.jpg
% r# ^5 }' i1 b$ l4 b* O yyy665469.jpg ; q4 |: I+ t* Z0 d
yyy666369.jpg 8 R" a  m3 L- d) v
yyy665369.jpg 7 b$ B; h% W3 t% e" N
yyy665269.jpg $ s* m* x% K# T1 I( r
yyy765269.jpg
# h3 R  N( ~' E% F2 a* S yyy865269.jpg
2 Z; M6 ?+ Y  a! Y/ i  f yyy965269.jpg 0 E0 q- R5 A. d
yyy66646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1-27 22:35 编辑 8 ]# R1 Y+ h' g* S) F- ]% _3 w

* W, j" N# d0 m$ @. A龙首坝
1 U/ ]7 H* j% M  G% ?& H( \- q  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它横跨于澄城县交道镇状头村村西,处于与蒲城县洛滨镇韦村交界的北洛河下游。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坝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目前是蒲城、澄城两县共同开发的景点、是振兴两县旅游业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名坝。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 驰名天下。 8 a8 |: ^9 w4 a  Q# C2 B
lsb440.jpg
. @& u0 H. M4 T$ ?1 y5 C  中文名称:龙首坝
3 G9 e. s* [, C4 }: F" W  别名:龙首景区、龙首墨玉大峡谷、龙首黑峡谷% F  P2 T4 @9 C9 k% O7 y  T
  行政区类别:国家2A级旅游景区! _( @2 s+ ]/ |  a3 L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
9 U8 u6 E1 T  }9 E6 S# G  电话区号:0913
' c% C1 d1 o% a, {  地理位置: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韦村一带
  y' W  z; s3 y7 \7 _* G! U) w; Q  方言:关中方言$ u: a) a, {! s" t  Q, X0 O: j( o1 j
  著名景点:渭北小壶口、温泉湿地、龙首飞瀑、攀岩拓展、双龙洞
$ @, z, j: A7 l8 [: I- C$ T  车牌代码:陕E, o4 y& Y* K; M4 z
  交通:从蒲城县城或澄城县城出发8 h% a6 d. u( j- [2 c. f% _% X# M
lsb441.jpg
% z+ o$ j9 L; Z3 `. M  1.地理位置
1 {4 c( u0 p) @! }+ Q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k0 L9 ~4 m- k
  “龙首坝位于蒲城县洛滨镇境内,也位于澄城县交道镇境内”。蒲城人说是蒲城的,澄城人也说是他们的。
. ^$ k2 _9 a: R) E% M+ e7 A  事实上龙首坝处于两县交界处,以北洛河为界,将此大坝分成“澄城龙首坝景区和蒲城龙首黑峡谷景区两大部分”。这才正是导致游客“分不清”的主要原因。
/ f, i& g5 U; H4 u  B% s- @  龙首坝现属于“蒲澄”两县共同开发的旅游景点。距离蒲城县城27公里,距离澄城县城17公里。
( s1 V: P. w& T8 s
" I1 P  G* k  F( K- R  2.龙首坝简介, L  |) O6 Z5 j* v- l0 Y3 e$ D
  龙首坝是公元1935年建成的,坝为石拱滚水坝,坝轴为弧形,坝面为渥奇式。坝高16.2米,顶长18 7.67米,顶宽5米,坝基最大宽22.5米。坝体用工157669个,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银元217881元。
9 M1 p% w$ w6 Z8 J4 L  该坝由著名爱国将领蒲城人杨虎城(1893-1949)将军倡导,近代水利科学家蒲城人李仪祉(1882-1938)先生主持规划,于1934年5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
8 ?# I) W* |0 i' s3 P lsb443.jpg
6 V, @& H" q: N% j7 i) f% q lsb442.jpg ' x9 O" F6 ^9 a; Q5 e+ y
  龙首坝工程建筑宏伟,附近沟壑纵横,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了状如“壶口”的瀑布和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下游1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好地方。
' Q: W& u# _$ r7 R8 z  U  龙首坝于1985年4月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立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陕西省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_1 ~7 y7 J' E

( v! D4 t, C" z3 ~9 n  3.龙首渠6 L# ]2 ~9 H  D9 b9 s5 s4 p
  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们把化石看作是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作龙首渠。# |& o% y+ A8 v5 r1 Y
  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汉武帝上奏,建议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北洛河水的灌溉渠道。, f  l4 Y' a# Z$ W
  由于灌区地势高亢,必须抬高引水道,而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7 S) k* z  |9 j5 R' D( u  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9 ]/ p: d9 ]%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