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1|回复: 0

[追憶緬懷] 中国考古之父李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20: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2-7 20:17 编辑 & F. c6 G8 f2 S( l& k4 h
: G2 l6 I. O: q' [5 U, j
中国考古之父李济0 b* e: [, Q5 g$ t- z
转自:中国考古学
6 m5 W% i* ~- x
. U% W" y! D# Y% N4 C$ l2 d  李济(1896-1979),湖北省钟祥县人,幼名李顺井,字受之,改字济之,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湖北钟祥郢中人。父李权,清末“优贡”,1926年编写《钟祥艺文考》、1933年编写《钟祥金石考》、1937年总纂《钟祥县志》及自传《郢客年谱》等,颇有声誉。$ K+ l6 W) [5 @) p5 d7 n; t
  李济自幼勤奋好学。1907年,随父李权进京,初就读“江汉学堂”,后考入“五城中学堂”。1911年录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8年,官派美国留学,在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1919年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20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三年后获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 h# M5 Z) ]& B3 Q4 l
lj695850.jpg
! ?" N0 h$ ~7 O/ ?  出生:1896年7月12日湖北省钟祥县
& H& Z8 C# A7 [  逝世:1979年8月1日(83岁)台北市4 M* w7 D+ k8 ^" F# C
/ h9 C* ^3 @: d# e) ?
  学历3 D& y: V6 q+ ~% ?& S- O
  清华学堂毕业(1918年)- K. C( ~  e, ?
  美国麻州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硕士(1921年)) m" }' m) B# c* ~" G& `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1923年)
$ p( l" G; U" }( f8 k; J  L+ D# U/ T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1949年-1950年)
4 d6 t; {* Q! A) q. _: m  澳洲大学研究(1968年)7 R7 }0 E# n9 [' C# j( c
& B0 Q/ F) R$ _  q1 ]# f; M3 v
* s: A4 M1 i5 F  _- m3 Q
  著作  T; P) y5 o/ g6 Y3 h
  《中国人种的形成》(1923年)
+ x3 Z+ Y4 }/ ~% r4 d! H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1929年): I/ r; Y5 b9 ]$ I! r& }
  《城子崖》(1934年); F1 V7 X' a+ G+ Q& n
  《安阳》(1977年)+ I# ]; _. r1 g8 E6 [

8 ^# h5 i3 N( E  生平: C0 g, {1 e( _3 V1 W
  1918年,李济毕业于清华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就读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受于1923年完成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从而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返回中国。5 N" y/ f+ S) s( i+ W2 v) z
  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25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人类学讲师,1926年发掘山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首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1928年成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领导日后十年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工作。1945年担任中央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迁居台|湾,并于隔年创立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并出任首任系主任,先后主持系上工作十二年之久。1955年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直到1972年为止。1 H5 e7 G( f2 H7 a6 \9 \
lj695851.jpg ; c, c  C! D. W0 T; r
lj695852.jpg * {1 k& I! P+ E5 `( l
  1979年8月1日病逝于台北温州街寓所,享年83岁。) d% h' Q, l. e$ J( Q
- Y# e+ y, _( P( e! }
  评价( f+ k! [8 a) f3 R. g# k, H, h
  李济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是持久与多面向的。他在1928年至1937年所主持的殷墟发掘塑造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的雏形,被誉为中国考古之父。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国大陆与台|湾考古学的主要领导人物,多都曾接受他的指导与训练,并参与殷墟的发掘工作;他在台*湾所栽培的学生亦为中国考古学与中国上古史界的领导人物。此外,作为中国第一位考古学家,他个人的研究取向与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坚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为立论依据,并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根据可定量的有形物品为基础。同时,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诠释考古资料,并不以中国的地理范围限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问题。他前后发表考古学著作约150种。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 J" ?$ U( c3 X# F, J0 V
8 T$ z0 u# g( [1 C7 P9 Q3 @0 w
lj695854.jpg
8 s( P! O6 [7 D2 V3 W! G' T. Q lj695853.jpg
1 m& n! {4 H5 O3 Q+ w7 ?8 e lj695855.jpg
- O& K* ?3 o0 F) z+ r0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