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7|回复: 0

[百家论战] 《华夏万岁》[连载]; 黄帝內经的精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8 19: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距今4700年医学巨著。本书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其中《灵枢》在隋唐亡佚。南宋曾有学者对其成书年代提出异疑,后高丽国献《灵枢》九章,质疑者哑然失语。

   《黄帝内经》展示了黄帝时期皇家内科医院的基础设施。这个医院设置了相互联系的十二个临床医疗学科:太阴肺科、厥阴心科、少阴心科、阴明大肠科、少阳三焦科、太阳小肠科、阳明胃科、少阳胆科、太阳膀胱科、太阴脾科、厥阴肝科、少阴肾科以及化验科、检测科、症侯研究科等。

   《黄帝内经》是黄帝视察这些学科与内科泰斗岐伯等人的“谈话记录”。在这部谈话记录中,他们的谈话内容至始至终都围绕着皇家医院的医疗手段:“经络”和“九针”。

    经络:这是中国医学挥之不去的阴影。说它存在,人体解剖中又无影无踪;说它不存在,医疗过程中又若隐若现。二十世纪天下医学异彩缤纷,首先沃森、克里克证实了“经”,命名为“DNA”;然后摩尔根等人发现了“络”,命名为“gene”。“DNA”与“gene”,就是岐伯等人所说的“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内属于肺腑,外属于肢节;”“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营而不休,如环无端”的“经”与“络”。

    对于西方学者在人体领域中的重大成果,中国医学界本应引以为豪。“经络”的发现,它不仅解开了国人二千多年的未解之谜,而且佐证了这是华夏祖先五千多年前就得心应手的医疗手段。然而不可思议的怪事发生了,中国传统医学却对这一突破集体失声,熟视无睹,坚持要投放巨资去寻找人体中根本不可能再存在的第二个“经”与“络”。

    岐伯指出:“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的是“经”。“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愈”的是“络”。经络的“灵枢”是“气”;“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今天的美国人即使研究出了“灵枢之气”芯片,破译了“灵枢之气”密码,也无法对“经络”进行调节和抑制。这是因为“经络”的组织系统“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不可分割。

    岐伯认为:复制和改变“经络”的手段是成熟于伏羲时期的“九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九针”变异“经络”的功效特别神奇。“恬憺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生,虽有贼风虚邪,莫能深入,不过凑于皮肤,经滞气郁而已,以针行滞散郁,则病随已”。“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黄帝指令岐伯“欲与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的原因。

   “九针”技术虽然在“嬴政浩劫”中失传,但使用针刺临床治病却是中国传统医学独有的绝技。况且我国还有“针籍”尚存。如果中医脚踏实地的研究“九针”,未来调节和修饰“经络”的成果必将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

   《黄帝内经》还展示了高科技的“尝百草”医疗设备。此设备不但能准确检出“腑之坚脆,肺之大小”;也可观察到“脉之长短、气之多少”;而且“经络”类型还“可其度量,取其中度”。

    远古顶尖的“经络”和“九针”技术,为中国人的健康长寿创造了条件。《黄帝内经》载:伏羲时期“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曲礼》载:先秦诸代的中国人“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帝王世纪》等籍载:天下一帝日理万机而“精神内守”,伏羲在位110年,神农在位120年,黄帝寿命110岁,颛顼寿命98岁,帝喾寿命105岁,帝尧寿命118岁,帝舜寿命100岁。诸子著作载:远古中原人的身高多为2米,西安兵马俑原型为贫瘠的西部兵源,平均身高为1.8米。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应征入伍,兰州军区川渝、甘陕籍的官兵多数身高不足1.65米。这就是远古中国人和近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对比。




                                 ----转载 新浪博客范家齐《华夏万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