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本体论”真的能作为哲学思想之彻底性的评判标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31 2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涅槃不是逻辑能理论处来的,涅槃境界为什么我们在争论中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观点就不能统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31 23: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游荡多年,如近几年,不去佛教论坛,单我有一感触-------万法皆空,佛门不空。
呵呵,谁能理论下,万法皆空,佛门不空,是什么境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 0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9-1 04:20 编辑

接118楼:

尊者的问题在当下很有代表性!

在回答问题前,先感谢青竹先生挂的“小红花”!
其次本人只有助人之心,并无诲人之意!尊者过奖了!
~~~~~~~~~~~~~~~~~~~~~~~~~~~~~~~~~
如单用佛理回答,会因乘 宗 派 庙 僧的不同,导致答案千差万别,短期内难以厘清。
或只用唯物的观念解答,尊者的疑惑可能会更多。
两者都不利于交流。
思量再三,试着用第三方的角度进行浅释:

     1. 唯心学者和唯物学者的最初分歧,其实在“认知本身是否真实”这一观点上存在对立。

         唯心者(佛家)认为:“认知”是人类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而”认知“本身又存在事实上的不确定性!
                                       (这类案例很多,可参阅佛学经论)
                             这种不确定直接导致被认知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和认知形成的结论(即主观概念)
                             可能都不是真实的!并极端反推,认为”认知“本身也可能不真实!这种思想一旦确立,
                             经过长期演化, ”万法唯心“成了必由之路!

        唯物者认为:”认知“的确存在局限性。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客观对象真实存在。
                          (依据也很多)
                            即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主观思想之外而存在!精神不过是物质的衍生物!
                            这种思想一旦形成,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论“成了主流。

    2.基于上述,从佛家的观念出发,尊者的问题其实是存在虚假前提的(而这些问题在唯物学者看来很正常)

       首先,组合成为问题的众多”概念“(即‘’执‘’)都是不真实的。

       其次,所讨论的对象要么是虚幻不实的,要么是流转不停的,要么是”超言绝相“不可说的。
      
       结果,更不必再说。

       因此,通常情况下,佛家通过观察提问者的目的和智商(即根性),会选择回避;或用禅语,反话,
       棒喝等启发方式作答,以期形成共识或认同。

    3.参照佛家的观点:

        首先,相对于”空“,试着用”满“的角度探讨:(仅是本人提供的一个解决思路)      
                  譬如众生都住在一个充满”真如“的世界内,万物的本体都是由真如构成,游荡在这个世界的
                  某个个体,又该怎样回答以上问题?

        其次,对世间”空“”有“的调和,佛家提出了”八识“说(现为主流学说,亦称”真如“),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
                 世界依据四种”因缘“,并通过认”识“而产生的。并提出了”三性“说。(其上源于《楞伽经》,
                 且为有宗的立宗之本)

    4.”涅槃“是指个体修炼的终极目标,也是构成佛教基本要素。

        首先,不同教宗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实在太多, 此处无法一一列举,简说:空宗认为其”性空妙有“,
                 有宗认为”涅槃"真实存在,但”超言绝相“。只能通过”悟“(有称”直觉“)来了解。(季羡林先生
                 称之为”直接经验“)

         其次,对于大乘教众,”涅槃“只是目的之一, ”普度众生“才是首要目标。即”自利利他“。
                 (所谓菩萨应”不离世间,不乐涅槃“——《大智度论》龙树著)
   
    其余问题,因涉及佛教一些基础教义。还望尊者通过参阅经典,自行了解。此处不再详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 0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9-1 04:00 编辑
蒙山城 发表于 2015-8-31 23:16
我如遇佛经有缘,毕竟只限于金刚经的缘起,记得以前佛教论坛学习的时候,为争锋,就经常翻阅经卷恶补下。记 ...


般若学的基本思想有三:

     缘起,本无(亦称"性空”),方便善巧

    (参阅《中国佛教史》任继愈 卷一 P322-P362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任继愈 P146)

   ——从历史学的角度,有助于全面,系统,客观的了解佛教。仅供参考!
  
   ——关于《金刚经》,亦可参阅《佛教史》 杜继文 P6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9-1 02:10
1. 唯心学者和唯物学者的最初分歧,其实在“认知本身是否真实”这一观点上存在对立。
“认知本身是否真实”或许换个说法更好一些: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作为我们感官对象的事物是否为独立于我们心灵的真实存在(实在);
因为即便是如贝克莱大主教这等最彻底的唯心论者也并不认为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
上帝和人类灵魂都是真实的存在者,虽然只有上帝才是最普遍必然的存在,人类灵魂都只是有条件的实在;
我们的感官知觉所表象的经验事物都是上帝植入到我们灵魂之中的。

这种唯心论(观念论)可以称之为主观唯心论者,他们否认经验事物的客观性,但仍然提供了这种经验的来源,而这个来源毕竟是真实(实在)的;
更为常见的是客观唯心论者,他们承认感官知觉对象的真实性,但认为它们源于精神性的绝对存在者的外化或自我实现;
这一类代表人物如柏拉图(理型)、黑格尔(绝对精神)等。

康德的先验哲学可以理解为是对这些观念论的一种有效的调和;
康德认为人类的经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感官接受了被给予的外在对象的刺激,另一方面这些感官知觉又要在认知主体先天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的统摄之下才能形成经验性知识;
因而经验性知识的客观性相应地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官刺激的被给予性,另一方面是认知主体的先天形式和范畴的主体间性。

到康德这里,“唯心”与“唯物”的划分已经很勉强了——其实这两种划分方式并不是西方哲学叙述中经常能够看得到的,反倒是国内学人印象较深;
甚至“客观”、“客观性”也不再是原先那种完全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实在,而是代之以一种“主体间的”“共通性”;
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普遍必然地对某些现象作出共通的反映,那么源于这种对象的知识就是客观的。
而相对于我们的话题而言,康德也认为有一个相对于显象世界(经验世界)的、我们不可认知的“本体世界”,或者说“物自体”。

我之所以再三请教观云客先生佛学是否立足于某个真实存在者,就是想判断佛教是否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完全区别于西方哲学;
我觉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给出明确的观点,那么一种思想就似乎缺乏立足点;
因为,如果不是相对于某种真实存在的话,我们就很难说其他的事物是虚幻的、派生的;
当然也可以出于理性批判的思路,指出这类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但既然佛学并不把自己限制在人类的认知范围之内,那就不能以这种方式拒绝提供答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9-1 12:57 编辑

我理解“佛学难治”,但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难”降低一些;
比如我可以这样提问:作为一位佛学人士,观云客先生当你自己提到“涅槃”时,你对它是否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
我相信观云客先生必定有一个理解, 那么就请你将自己的理解告知我即可;
咱们且不管各别的教宗——这是不是就多了些可行性·········

我再把我的问题整理一下:
请问观云客先生,当你提及“涅槃”时,你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比如,“涅槃”究竟是一种境界,还是一个具体的存在?
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个境界是谁的境界?
如果是后者,那么它作为一个具体的存在,它是真实不虚的吗?
如果是真实不虚的,那么它是唯一真实不虚的吗?

或许有一个问题会妨碍交流:“境界”这个概念应该得到界定。
当我说到“境界”这个词时,我的意思是:一种精神性主体达到的某种精神高度;
而似乎佛学语境中,“境界”这个词指的是某种时空境域。
但这也没有太大妨碍;
因为如果是某种时空境域,那就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一个真实存在了;
如此,一个接续的问题是:在这个时空境域中是否还有其他真实不虚的精神性的存在者?

当然,我这些问题最好还是应该直接诉诸佛学经典文本或其他二手资料;
但这就实在是一个浩大的阅读工程;
我很想能在下此宏大决心之前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 15: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者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穿越特点!只能试着回答!
回答前提点小认识:从方便了解佛教的角度,任继愈的《佛教通史》和宋延寿的《宗镜录》是较好的切入点。
                             任先生的文章是从历史的方面(白话文),延寿的文章是从理学的角度(文言文),而且两者体系化程度都很高。
                             不同的是任先生是从唯物者的角度去批判(即“破”),而延寿从唯心者的角度而注重“立”。
                             如想研究深入,两位前辈的思想值得借鉴!
~~~~~~~~~~~~~~~~~~~~~~~~~~~
穿越性在于,让我用唯物者的思维去解释唯心学说的主要概念。
我试试看:
         【似乎佛学语境中,“境界”这个词指的是某种时空境域。】
            ——唯物者认为,“境界”是主观思想层面的概念,即“一种精神性主体达到的某种精神高度”。
                  佛教认为,这是颠倒的认识。按佛家观念,境界属“第六识”(即意识),是一种因缘和合的产物,无自性。
                  我的态度,更多的关注这个概念的发展。(事实上我所接触到的概念,都存在适用范围。)

          【“涅槃”究竟是一种境界,还是一个具体的存在】
           ——唯物者认为,“涅槃”不存在的,用任先生的话说是“理想天国”。
                  佛家观念,真实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唯物学说的概念,他只能通过“悟”去认知。其余的认知方法都不可靠!
                  我的态度还是观望!(不管什么答案,双方都不会同时接受,只因观念根本对立。
                                                  从发展的角度看,双方都曾经试图融合或覆盖对方,但效果很有限)
~~~~~~~~~
从交流的角度,我只是尽量提供原材料,至于怎么做出“满汉全席”,让大家都认可,还望尊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6: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9-1 22:09 编辑

呵呵,为什么要纠结于唯物、唯心呢;
即便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完全可以理解唯心论(观念论)的思维与理论,反之亦然;
一个同情唯物论的哲学家恐怕不能说因为对方具有唯心论倾向就感到无法交流;
马克思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其哲学理论恰恰是脱胎于典型的观念论(唯心论)巅峰之作。

这种区分只在对某一特定理论或思想家予以定性时或许才有必要;
而且这种定性也实在是太过简单化了;
比如你如何判断现代、后现代的哲学,如现象学、生命存在论、释义学、语言哲学、解构主义等等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思想表述和问题时,这种区分就更是没有必要了;
而且即便如此区分,也不影响一个唯心论者作出观念性的回答,而一个唯物论者则不妨给出机械论的回答。
比如我问这个世界有没有真实确定的本体性存在?
柏拉图会告诉我:有,理型;
贝克莱会告诉我:有,上帝;
黑格尔会告诉我:有,绝对精神;
康德会告诉我:有,物自体;
马克思或许会告诉我:有,物质。
如此等等。

我倒是觉得与其去分别唯物唯心,毋宁对某些词汇的具体定义进行必要的界定;
比如“境界”就是一个跨界词汇:它的佛学语义可能与其语文学语义大为不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 1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9-1 02:55
般若学的基本思想有三:

     缘起,本无(亦称"性空”),方便善巧


般若学的基本思想有三:缘起,本无(亦称"性空”),方便善巧
性空,方便说是本无,但非本无。

缘起,性空,善巧方便。其实就般若三基本要素。缺一非般若。
方便说:缘起与性空,就是孪兄弟。比如说:性空的人如何方便善巧呢?连接点就是缘起。
呵呵,善巧方便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智慧,不是死守的条律。就如圣贤人提出的男女授受不亲,嫂弱水的典故一样。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看;我们修学善法。本无,就是不执着。既然不执着,如何行善呢?佛法用缘起。来定位善行方便。


   ——从历史学的角度,有助于全面,系统,客观的了解佛教。仅供参考!
  
   看金刚,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去看,但历史学,是时代的烙印,我们只能站在时代的阶梯看金刚。金刚缘为主,解说为辅。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 1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境界,在佛学语义可能与其语文学语义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取景的角度高度的问题。
看各位论争境界,其实你们的阐述的观点,就体现出各自的境界假如我们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境界是精神高度。但境界也是由缘起具体的体现。
其实大家在讨论境界的时候,额在想:这个问题应该局限在哪里呢?记得六祖曾说过:经是为人写。假如脱离了人,经还是经吗?我们讨论境界的主题,应该锁定在人上,超越了人,一切精神,境界,说法,都是虚妄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8 1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窥全象和窥者是本体的各部分,还是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就不存在窥者和所谓全象的差别存在,就此说,本体论,是不可思议的,是不二的,是不可以所谓旁观者来观其全貌的,因为旁观者不可能脱离全貌来观察全貌,因为旁观者也是全貌之部分。只有不可思议智,才能窥其全象,其中不设观者和被观者,因为观者不可得,被观者也不可得,观者和被观者不二,非一非异。只有佛具圆满此不可思议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8 14: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8 14:31 编辑

这些学问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1. 它们都不是经验所能提供的——虽然它们是由人类经验所触发的;
--------------------------------------------------------------------------------------------------
如何能证明此?说明经验不离智慧大海。
2. 它们都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完全的、彻底的、全面的、总体的形式,即“大全”特征——而这些恰恰是经验所不可能达到的;
------------------------------------------------------------------------------------------------
同样,如何能明了此,唯有智慧,非我非彼,不离彼此的中道智慧。
3. 它们都是不可能在经验中得到验证的,也都不可能具有实验的可重复性;
----------------------------------------------------------------------------------------------------
因果现象,意识现象本身是虚幻的,刹那生灭的,不能以此证彼,也不能以彼证此,唯有跨越彼此的界限的智慧可明了此和彼,及其关系。
4. 它们可以有十分不同的特殊形式,但它们既不可能自证其身,也不可能证伪其余;
-------------------------------------------------------------------------------------------------------------
所以说意识即不是断,也不是常,意识不能反证自身,也不能证伪自身,如同一切法,非断也非常。唯有无我的智慧能明了。无我者,非我非非我,离二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0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8 11:33
窥全象和窥者是本体的各部分,还是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就不存在窥者和所谓全象的差别存在,就此说,本 ...

浅见:尊者的论述为何停留在“诸法空”上?
            再进一步就到“不可得空”,岂不圆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09: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0-9 04:10
浅见:尊者的论述为何停留在“诸法空”上?
            再进一步就到“不可得空”,岂不圆满?

诸法空相,所以不可得,也无失,本性圆满,因智慧证圆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09: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8 14:29
这些学问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1. 它们都不是经验所能提供的——虽然它们是由人类经验所触发的;
--------- ...

呵呵,这位学法先生的批评很具体,欢迎;
这段时间正为道德经的讨论焦头烂额,且容稍后回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7: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9 09:14
诸法空相,所以不可得,也无失,本性圆满,因智慧证圆满。

尊者可惜在一个“慧”字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09: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10 10:37 编辑

法无本体,自体性空故,但有个平等法性海,此海 性无生灭,非我非非我。跳出我和非我的逻辑怪圈,才能领会真如佛性的本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11:04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09:28
法无本体,自体性空故,但有个平等法性海,此海 性无生灭,非我非非我。跳出我和非我的逻辑怪圈,才能领会真 ...

来向观云客先生、学法先生讨教佛学,权作休息;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对佛学一窍不通(观云客先生清楚我的底细),所以讨论不可能限于佛学语境之内;
也请二位能够对所引用的佛学概念、思想予以必要的解释;
这固然不伦不类,但也可以理解为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对话。

“法无本体”应该是佛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或许应该把有部排除在外;
我对这个命题的理解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实在的本体性根据;
如果这个理解错误请指正,如果大致不离谱,则我想请问的是:“法”是否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方面的内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1: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10 13:17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0:43
来向观云客先生、学法先生讨教佛学,权作休息;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对佛学一窍不通(观云客先生清楚我的 ...

“法无本体”应该是佛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或许应该把有部排除在外;
---------------------------------------------------------------------------------
应该说是 法无常住自体,因为万法因缘生,唯识(八识)生,没有一个常住法能到未来,所以说法无常住自体,但万法性空本身不是断灭的,不能持断灭见,万法自性空,法法无常住自性,随因缘转变,随识(八识)转变,色转变不离空,空不离色,色从空生,色灭复归于空,所以说此空即包含了有,也包含了无,既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包含一切法相,但不住一切法相,这就是空的本性,就是真如的本性,就是佛性的本性,就是智慧的本性,无我不是断灭,而是要不住我,也不住法,因为我和法本不二,本性即是空,若舍一切见,离一切执,则证毕竟空,证毕竟空就是证圆满,圆满就是不住一切法,不离一切法。
法无常住自体,就是指一起有部,一切【有】无常住自性,包括思维中的无。


我对这个命题的理解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实在的根据;
如果这个理解错误请指正,如果大致不离谱,则我想请问的是:“法”是否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方面的内容?
------------------------------------------------------------------------------------
万事万物都没有一个常住自性,否则就不会有生有灭,也没有一个生性可得,也没有一个灭性可得,所以说本性是无生也无灭。
法包括一切法,一切法无自性,但不断灭。本性是无生也无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1:0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0:43
来向观云客先生、学法先生讨教佛学,权作休息;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对佛学一窍不通(观云客先生清楚我的 ...

“法无本体”应该是佛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或许应该把有部排除在外;
我对这个命题的理解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没有实在的本体性根据;
如果这个理解错误请指正,如果大致不离谱,则我想请问的是:“法”是否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方面的内容?

。。。
包括。
万法皆(归)空。
物质精神过去未来等。都属法之一。
变化不止。即是所谓空。
为什么空?为有各种因缘。

这就是诸法因缘生。这样生出来的。都属众生。众生都自身具有空性。证得这空性即成佛。空性即佛性。

为论说方便。只说有情众生。如人有生老病死。。。等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1:1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念头观念。。。都属诸法之一法。都自具空性。即众生皆有佛性。万法皆空。四大皆空。一切皆空。连这空本身也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1:1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证得空。成住坏空。因缘果报也就明了了。

其余一切佛经说法都是方便说。
因此说。佛法本无法可说。一切说是方便说。说一个字。就一个字多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1:2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虾仁 发表于 2015-10-13 11:17
证得空。成住坏空。因缘果报也就明了了。

其余一切佛经说法都是方便说。

成住坏空。
这个空。不是空无一物。不是死或亡。而是说一切法之成住坏都有空性。都因空而成住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1:3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要说个本体。空即本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3:00: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崇信于我,并盲从于我的要求。不要依我语,莫要观我相。不要随逐于沙门(比丘)的所有见解,不要盲目信从权威。不要说沙门乔达摩(佛陀自己)是我大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维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以自己作为自身的救济,以自己为依靠,以正法作为救济,以正法为依靠。没有其它的任何救济和依靠。汝需自努力,如来为导师。
(佛陀临终遗教)

即。古语法中。不是“就是”。如。“若即若离”。如。这里的“即于”。。。。
以现代语法无法套古语法的。
所以。一切佛典经论的解词绝大部分是错的。夸张说法就是。他们狗屁不懂。以讹传讹。最后鹅生鸭。鸭生鸡。鸡生蛇。。。不知所谓。。。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离色。色不离空”。
空如“就是”色。色如“就是”空。那何来两“不离”?
哈。看他们如何玩转这名相之辩”。
相类似的还有“有无相生”。即“无中生有”之本来。这比“祖国不是一九四九年才有的中国”还要好玩。唯物唯心者都要陷进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3:05: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心是佛”。
“即”如是“就是”。则“即心是佛”就是“就是心是佛”了。
“心”怎会是“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3:1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宗用语,是说不须向心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见《达摩血脉论》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祖堂集。马祖传》 道一每谓众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
《道一禅师塔鸣并序》道一常说:“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3:1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逼得各法师们胡说八道以为善巧。

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3 13:47: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的解释也是以讹传讹。鸡同鸭讲。
心。不是心脏。是脑。也不是左右脑大小脑。而是思维。精神。思虑。
佛。不是释迦摩尼佛本人。而是指参悟。也不是参悟。而是悟到的道。也不是悟到的道。而是悟到道的释迦摩尼本人。也不是悟到道的释迦摩尼本人。而是悟到道的所有人。也不是悟到道的所有人。而是悟道而一直按道修行(度人)的人。
一般而言。悟到道便是佛了。因为这本身很难说清。更别说度人了。
怎么参悟?
答曰用心。
心外无佛。
如四处去找佛。求佛。去西天。不如从自心开始找。开始求。
紧随自己的心。便去佛不远了。

离开正审思虑。离开万丈红尘。无佛。佛就在这些红尘思虑之中。
如有无相生。心佛不二。
“不二”不是“一”。只是不离不即。
色相即众生相。众生相即空相。众生不离空性。即色即空。

剩下的就是无尽的比喻了。 无有了时。。。。。。
如果佛法术语用字不明。没法可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3 22:01 编辑
虾仁 发表于 2015-10-13 11:08
“法无本体”应该是佛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或许应该把有部排除在外;
我对这个命题的理解是:世界万事万 ...

变化不止。即是所谓空。
这就是诸法因缘生。这样生出来的。都属众生。众生都自身具有空性。证得这空性即成佛。空性即佛性。
····································
刘先生的前一个说法是确切的定义,还是“空”的内涵之一?
而如果“空”说的是“变化不止”,那么“众生都自身具有空性”就是指“众生都具有变化不止这个特征”吗?
那又为什么“空性即佛性”?
难道说佛性的本质特征就是“变化不止”?

这个“空”很迷人,我感到其中有某种值得推敲的思想元素;
请刘先生聊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