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57|回复: 122

《道德经》总体理论框架初探之三:为道无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9 1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9 20:42 编辑

《道德经》总体理论框架初探之三:为道无为

3. 为道无为
道演化、主导、规定世界万物及其历史进程,这个世界是人类所能真实经验到的最完美、最久长的存在了;
因此,期待同样完美、和谐、久长的人类限于其本身的有限性,只有追随道这个伟大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上述理想;
觉悟到这一点的人类完全有可能通过对自然世界这个道的外在表达的理解去把握道的精神和原则;
按照这些精神和原则行事,人类社会就必定能达到自然世界所展示的最完美状态。

这是对“闻道弃智”、“以知见道”这两个理论环节的概括;
道德经作者通过这两个理论环节抵达了人类行为的规范性陈述:为道无为;
人类放弃了理性的自负滥用,回归真实的原始经验,就足以在某种程度上领会“道”的精神和原则;
如此一来,道德经一方面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履行了自己逻辑上的理论责任,即给出具体的实践规范——无为。

那么道德经究竟对“无为”这个核心概念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这些规定是否具有实践上的确定性?
这些规定的根据是什么?
作出这些规定的理论是否无懈可击?
这些理论是否预设了某些未予阐明的前提?
这些前提是否合法?
如此等等,总之,我希望能够对道德经有关“无为”的理论进行文本和内在话语这两方面的考察;
我相信在道德经的文本中,特别是那些看似矛盾的、难以索解的、莫名其妙的表述,却最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作者思维的背景性线索。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推测性的、尝试性的初探来说,以上目标都还只能是个理想;
但也正是这种尝试性为笔者提供了肆意构想的空间;
幸望能在论坛诸贤达的斧正之下获得稍有价值的成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 銀子 +2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1 + 20 补助脑细胞。。。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0: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占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0: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占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1: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09:23 编辑

3.1 道德经有几个“无为”?

这个题目可能有些突兀——“几个”当然并非指道德经*文本中“无为”二字出现的次数;
但我认为,如果这种突兀感是真实普遍的,那就不得不说道德经的研究还处在文本直观的层面上——这当然是最为基础的阶段,我充分理解这个阶段的重要性;
在这个研究阶段中,字词考证是主题,目标是试图读懂文本的每一句话;
文本的理论架构、整体思想观念还远远没有得到总体性的把握——即便是一种尝试性的总体性理解;
甚至核心概念还都处在分散的词义理解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体系性的陈述;
我想这种状态对于任何一位读过三大批判、小逻辑、或者海德格尔的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先是每个字都认识,但多数句子不得其解;然后是每句话都懂,但每个段落却又莫名其妙······
我以为,《道德经》的理解难度比它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道”这个最基本概念,虽然在每一位解释者那里都有了某种说法,但即便在某一位特定的解释者那里也还未能勾画出这个概念的清晰图式;
一种模糊的理解充斥着各种对立的涵义:究竟是自然规律、还是世界源头、还是本体论的普遍存在?究竟是谁之子、还是绝对者?如此等等;
“无为”作为另一个核心概念,其理解状况也或许大致如此:谁都有一个理解,但却不见得可以明确表达而不感到有所偏狭,自己都感动不是挂一漏万,就是左右矛盾。

我并不是自诩可以结束这种局面;
也理解造成这种局面的各种原因;
但我感到基于先行者的不懈努力,突破这种局面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尝试的无畏胆量;
这种无畏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基于对思想发展规律和解释学循环的领会;
对我个人而言,还有另一个来源:论坛诸贤达的赐玉。

因此,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只有一个“无为”吗?

此其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9 12: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1 12:15 编辑

我想先给出这个问题的总括性回答;
这当然是初步的、尝试性的,特别是所提出的众多新概念难免有妄为之嫌,希望能在后续的考察中得到修正。

我们可以从通行本道德经*文本中直接读到二个无为:道格无为人格无为
我相信绝大多数解释者都会把道格无为看作是道德经作者之“道理论”的基本思想:道常无为;
而人格无为则是道德经的理论目标:人类行为的最高境界就是“为道”,而“为道”的根本方式就是“为无为”;
这是基于“无为”的不同主体进行的必要划分。

我以为真正重要的是,人格无为还必须区分为二种性质的无为:绝对的无为相对的无为,或者消极的无为积极的无为,亦或者是形式的无为本质的无为
这二种无为如果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就像“相对的”这个说法所易于误导的那样),那就不需要特意予以区分;
而我认为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是因为他们所立足的理论基础十分不同;
也就是说,它们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根据获得证明的;
道德经的思想精髓也主要表现在这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占据了道德经*文本的很大比重;
而且也构成了道德经*文本误读的多发区域。

此其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20:44 编辑

3.2 道格无为

“道格无为”应该是道德经释义史上少数几个共识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值得阐明的问题;
相反我以为,“道格无为”无论是在文本依据方面,还是在内在思维方面都需要得到系统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在这类问题上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还没有得到明晰的表达;
更是因为“道格无为”是“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道德经作者之“道思想”的一把钥匙,也是在哲学层面把握道德经的基础环节。

3.2.1 “道格无为”的文本依据

道德经*文本中有关“道”的叙述比重颇大;
其中可以作为“道格无为”直接依据的可以整理如下(通行本):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不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7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原本可以作为最有力的文本依据;
可惜帛书本此章有所不同: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这虽然是一个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损失固然不会影响结论的确定性,反倒是突出了“道格无为”与“自然”概念的关联度。
【下转23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0: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之本性是无为,其中无我,也无非我。道之本性即智慧性,非我所属,也不离我,真我也。不知 道,是因为被色、声、香、味、触所迷,不能出离有为法海,不能悟法本无为,不能脱尽虚妄唯识,不能圆满本性佛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0:33
道之本性是无为,其中无我,也无非我。道之本性即智慧性,非我所属,也不离我,真我也。不知 道,是因为被色、声、香、味、触所迷,不能出离有为法海,不能悟法本无为,不能脱尽虚妄唯识,不能圆满本性佛性。 ...
欢迎学法先生参与讨论;
不妨顺便把“炎黄春秋”的问题也一并处理。

请问学法先生:当你说“道之本性即智慧性,非我所属,也不离我,真我也”时,“智慧”二字的内涵是什么?

既然是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对话,我建议为避免各说各话最好是一次只提出一个问题,同时对方直接回复该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2: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1:38
欢迎学法先生参与讨论;
不妨顺便把“炎黄春秋”的问题也一并处理。

我所说智慧 不是世间个人的智慧,世间智慧有差别,有限度,而此智慧无差别观,平等观一切法,无限度,所以能彻见诸法本性,彻了诸法本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2: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12:30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2:05
我所说智慧 不是世间个人的智慧,世间智慧有差别,有限度,而此智慧无差别观,平等观一切法,无限度,所以 ...

既然“不是世间个人的智慧”,而且“世间智慧有差别,有限度”,那么不免要问:学法先生是如何得知那个智慧之性质的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2:19
既然“不是世间个人的智慧”,学法先生是如何得知其性质的呢?

我的意思是说不是属于个人的智慧,是超过个人,而平等具有,所谓人人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被无明所障,而不能显发。若要悟此智,须要有平等心,须不住色,声、香、味、触。此智虽本具,也要修成就,不修不能成就,悟后起修,是必然的过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2: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12:44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2:26
我的意思是说不是属于个人的智慧,是超过个人,而平等具有,所谓人人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被无明所障,而 ...

学法先生是如何断定这个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是真实存在的呢?
或者我告诉你,我已经找回了你所说的“如来智慧”,现在正在以这通智慧与你交流,你相信吗?
如果不相信,你准备如何鉴别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2:41
学法先生是如何断定这个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是真实存在的呢?
或者我告诉你,我已经找回了你所说的“如来 ...

1.我是相信佛说
2.假如智慧是以人为界的话,那么人人不能沟通,所以智慧不以人为界,同理,如果智慧是以物为界的话,那么就不会通达物理,既不因人而异,也不因物而不同,这种智慧只有佛智了。一般人那里能通达人心,通达物理呢!
3.我为什么相信佛说呢,佛说一切法空无自性,性本无生,也无灭,为什么?若有生,不应有灭,若有灭,不应有生,所以说生和灭不是法的本性,不生不灭才是法的本性,与此相对应的智慧,就是通达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3: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2:59
1.我是相信佛说
2.假如智慧是以人为界的话,那么人人不能沟通,所以智慧不以人为界,同理,如果智慧是以 ...

我们不能沟通吗?我们不是正在沟通吗?——但显然我们都至少还没有找回佛性智慧,即便我们人人具备;
人类借助于一种有限的智慧即可以进行有限的相互沟通,也足以有限地通达物理,完全用不着去假设一个完美的无限智慧。

如果学法先生仅仅是因为相信佛说就断言那种无限智慧;
我就不得不说与道德经的作者相比,这位佛是缺乏理论责任心的;
因为前者不仅提出了“道”、建议世人“为道”,还具体给出了如何了解道,以及为道的可直观验证的结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4: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10 14:04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3:45
我们不能沟通吗?我们不是正在沟通吗?——但显然我们都至少还没有找回佛性智慧,即便我们人人具备;
人 ...

我们不能沟通吗?我们不是正在沟通吗?——但显然我们都至少还没有找回佛性智慧,即便我们人人具备;
人类借助于一种有限的智慧即可以进行有限的相互沟通,也足以有限地通达物理,完全用不着去假设一个完美的无限智慧。
--------------------------------------------------------------------------------
既然可以有限的实现,为什么不期待一个完美的无限呢,这难道不好麽?

如果学法先生仅仅是因为相信佛说就断言那种无限智慧;
我就不得不说与道德经的作者相比,这位佛是缺乏理论责任心的;
因为前者不仅提出了“道”、建议世人“为道”,还具体给出了如何了解道,以及为道的可直观验证的结果。
--------------------------------------------------------------------
1.信是基础,没有信,就没有后来的证。
2.道德经的作者的责任心也在 达无为 之道,与佛是共通的,然道德经对无为的阐述没有达到佛的高度,其证取的路径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所以你说佛缺乏责任心是错误的。
3.证取佛道的方法,起信-发心-持戒-布施-忍辱-禅定,慈悲喜舍,等等都是证取的方法,这些和道德经比起来不更具体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4: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醉心于寻求无限智慧,却一无所获,仍然生活在蒙昧之中;
却在放弃了对无限智慧的追求,转而求助于自身有限的能力之后,在短短数百年中获得了巨大的知识;
于是人类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正是对无限智慧的期望造成人人都具有的有限智慧的遮蔽;
如果人类现有智慧的程度不理想是因为受到了无明的遮蔽,那么我不得不说:对无限智慧的追求就是那个遮蔽了正常智慧的无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4: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14:37 编辑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4:01
既然可以有限的实现,为什么不期待一个完美的无限呢,这难道不好麽?

1.信是基础,没有信,就没有后来的证。
2.道德经的作者的责任心也在 达无为 之道,与佛是共通的,然道德经对无为的阐述没有达到佛的高度,其证取的路径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所以你说佛缺乏责任心是错误的。
3.证取佛道的方法,起信-发心-持戒-布施-忍辱-禅定,慈悲喜舍,等等都是证取的方法,这些和道德经比起来不更具体吗?
...

完美无限当然好,但是你如果因为期待那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无限却放弃了运用自己现有的有限和不完美,那么这份期待就不过是一剂心灵毒药;
很有些无所事事的懒汉会以这样的说法来搪塞别人。

道德经以最易见、最易知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无为的结果:自然世界的和谐久长;
但佛家却无非是开了个空头支票;
如果不能证明其结果的可欲,具体的证取方法又有什么意义?
我要是告诉你:把所有财产都交给我,然后服毒自尽,你就会瞬间获得比佛家更高得多的无限智慧(不妨称为“无极智慧”),你愿意吗?
这个方法不可谓不具体,而且用不着那么繁杂;
而且也可以获得同样的说服力:你要信,才能去做,你不交出财产、不服毒自尽就是不信,呵呵。

我敢打赌,你不会“信”,但是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不信我的说法,却非要去信佛说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4: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我没有任何诋毁佛教的意思,而仅仅是想看看学法先生所理解的佛学是否有力量,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4: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法 于 2015-10-10 14:53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4:29
完美无限当然好,但是你如果因为期待那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无限却放弃了运用自己现有的有限和不完美,那么 ...

完美无限当然好,但是你如果因为期待那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无限却放弃了运用自己现有的有限和不完美,那么这份期待就不过是一剂心灵毒药;
很有些无所事事的懒汉会以这样的说法来搪塞别人。
---------------------------------------------------------------------------------------
无所事事的人能和真理相提并论?虽然真理不可一蹴而就,但也是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圆满的过程的。更何况有佛祖做我们的老师。

道德经以最易见、最易知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无为的结果:自然世界的和谐久长;
但佛家却无非是开了个空头支票;
----------------------------------------------------------------------------------------
自然世界的和谐久长和你本人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你又是如何将你和自然对应上的呢?我可不可以说您的推断也是一种主观推定,不一定符合实际呢?

如果不能证明其结果的可欲,具体的证取方法又有什么意义?
-------------------------------------------------------------------
如果您依然沉溺于自我的世界中,您是无法体会这个结果的可欲的,但不妨试试看,从持戒开始!

我要是告诉你:把所有财产都交给我,然后服毒自尽,你就会瞬间获得比佛家更高得多的无限智慧(不妨称为“无极智慧”),你愿意吗?
----------------------------------------------------------------------------------------------------------
这种方法不是驱除烦恼的方法,更不是获取智慧的方法,要获取智慧,是要学会放下的,放下我执,放下法执,至于财产,我世缘未了,怎能自作主张地交给您呢,若世缘已了,我会丢下这些,义无反顾的。
服毒自尽是愚痴的表现,不是智慧的表现,不但无法证取智慧,反而落入愚痴的果报。


我敢打赌,你不会“信”,但是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不信我的说法,却非要去信佛说吗?
----------------------------------------------------------------------------------------
没错,我不会如你所愿,因为那是邪路,而佛说的是正路,对此我微有体会,所以我才会信,我信绝对不是盲目的相信,是经过自己的拣择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5: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4:51
完美无限当然好,但是你如果因为期待那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无限却放弃了运用自己现有的有限和不完美,那么 ...

呵呵,学法先生很可爱。

我如果反过来说:我是正路,你是邪路,你除了一个“信”字还能如何反驳呢?
你说你“微有体会”,可否描述一下?
你如果来颗摇*头*丸也会“微有体会”,但如果就此“信”了摇*头*丸,那不是盲目是什么?

你所谓“世缘未了”只不过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我可以断定你现在“世缘已了”;
你之所以臆断自己“世缘未了”,只不过是因为你“信”得不够、不坚决。
你现在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精神投机:你想把修证的过程尽量延长,直至生命终点;
这样一来你既可以不承受“信”的后果,又可以在看到好苗头之后不丧失“信”的好处;
这种投机看起来似乎高明,其实却难免两头落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5: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5:15
呵呵,学法先生很可爱。

我如果反过来说:我是正路,你是邪路,你除了一个“信”字还能如何反驳呢?

既然先生如此看我,那不说我也罢。
能否请先生说说如何顺应自然之道?如何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您的这个道具体怎么实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5: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法 发表于 2015-10-10 15:28
既然先生如此看我,那不说我也罢。
能否请先生说说如何顺应自然之道?如何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您的这个 ...

呵呵,学法先生不要误会,我完全不是要质疑你信仰的真诚,而仅仅是辩论策略罢了;
你完全可以为自己的信仰找到更为有力的理由。

道家思想有个基本预设:人是根本有限的,所以只能追随道;
这一点虽然没有在道德经中得到明确表达,但却是整部道德经的一个理论前提;
这可以说是道德经最重大的思想价值了。

我对道德经也是初学乍练,请学法先生批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7: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0 22:13 编辑

【接续6楼】

3.2.2 道格:无为与自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格无为的本质就是“自然”——就道德经*文本而言;
道格无为的结果就是世界处在“自然”的状态之中,或者说道格无为的“目的”就是确保世界不偏离“自然”的轨道;
如果再结合其他文本材料,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内涵:道思想。

道既是自然世界的起源意义上的本源、又是自然世界演进发展规则的制定者;
更为重要的是,道不仅规定了自然世界的演化进程,还绝对不会改变任何既有的规则;
道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遵行者,还是规则的维护者;
一个道所发源、规定、主导的世界就是自然世界。

道德经作者对道作出了这样的描述,我们是否可以用现代语言去确认“道”在这位作者的思维之中究竟是一个什么图式呢?
我们在以上陈述中肆意地采用了“神格”的谓词:规定、主导、制定、确保,如此等等;
在道德经*文本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类似的表述方式;
那么对于道德经作者而言,“道”是神性的吗?

道格是神格、人格、抑或是物格(这个词纯属私造,不足为法,呵呵)?
这对很多人来说应该不是个问题,但却不见得不是一个需要得到阐明的问题。

此其一。
【下转25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17: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0 15:53
呵呵,学法先生不要误会,我完全不是要质疑你信仰的真诚,而仅仅是辩论策略罢了;
你完全可以为自己的信 ...

信仰首先是理性的,也是不离感性的,不能一味地否定,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肯定,需要理智的拣择。我反问您,也是因为你的信仰的信自然少不了拣择和信,如果你如此反驳我,自然也就反驳了您自己的信仰。您说是不是。按照理智来说,人虽然不知无限,但对无限不应该是排斥的,而应该是欢迎的,因为无限的包容性,才使得有限有存在和变化的可能,如何达到最大的包容,那就要通过佛的修为来达到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22: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1 11:41 编辑

【接续23楼】
道德经并没有对“道”作出“格”方面的明确表述;
虽然有某些“神性”意味的语词,但同时更强调道之“不可道”:“夷”、“希”、“微”,以致于“恍惚”、“窈冥”,以致于“不可致诘”;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断定,道德经作者完全无意于把道表象为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全在的神;
这些“不可致诘”的特征不仅不是要暗示“道”具有任何神秘性质,相反正是意在表明,人类限于其有限性而不可能达到对道的直接认知;
人只能依靠其有限的认识能力通过对自然世界这个道的伟大作品的考察,达到对道的间接理解和领会。

在另一方面,道德经以“自然”这个概念使“道”进一步远离了自由意志的嫌疑;
“自然”所要强调的正是一种对人格的或者神格的自由意志的拒斥——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一种杜绝了自由意志的世界才能有可能始终运行于既定的轨道,表现出确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人类可以通过自然世界的直接经验得到确认的;
而即便道具有某种形式的自由意志,这个自由意志也至少有一个基本功用,那就是克服对“自然”的干扰以确保世界的“自然性”。

不过,我们在这里将不得不面对道德经之道理论的复杂性:一个完全不具有自由意志的道又是如何演化出世界万物并确立其规则体系的呢?
这样一个完美、和谐的自然世界,宛如一件宏大的艺术品,更处处展示出一种整体性的合目的性;
难道说这只是一个完全随意的、没有任何规划的盲目进程?
亦或者难道说还有另一个独立于道之外的存在者提供这样的推动力和规定性吗?
但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神制定了最可能完美的世界规划,并彻底摆脱了在进程中以其意志破坏规划的自然实现,这样的“神”还能算是“神”吗?
其实,完全理性就已经排除了自由意志和情感因素的干扰;
我们大可以在某些限制性的前提之下接受这样一个“神”之道。

此时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方哲学的自然神和泛自然神思想,也会联想到黑格尔所谓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和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我相信,在道德经作者的思维中,“道”这个概念所表象的图式或许与之颇为接近;
但西方自然神思想是对神学的一个修正性的产物,而较之早了二千年的道德经道思想却具有卓越的原创性,完全自觉地避开了“神性”陷阱;
更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道德经作者丝毫没有把“道”的任何形而上学思考——如果有的话——扩展到人类实践的规范性陈述领域;
“为道无为”作为道德经实践理论的核心观念,完全建立在人类所可能具有的经验性之上。

此其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09: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来了 于 2015-10-11 09:14 编辑

请问故我在先生“合目的性”的确切涵义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10: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1 21:23 编辑
我来了 发表于 2015-10-11 09:09
请问故我在先生“合目的性”的确切涵义是什么?

应该说,在道德经解释中用“合目的性”这个概念是颇具风险的;
消减风险的途径就是对这个概念予以阐明,但这在正文的行文中又不免显得累赘;
幸好有我来了这一问给我做了个铺垫。

泛泛地说,“合目的性”是实践理性的基本内涵之一:行为或者对象与目的相符合;
这原本是一个很单纯的概念,最早的出处我可就不敢说了;
但由于人类的“神性”思想,这个概念被复杂化了;
特别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把“合目的性”作为反思性判断力的一个重要的主观性原则,这个概念就愈发内涵丰富。

“合目的性”内涵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的主体的非人格化;
其中作为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这样一个问题十分自然:自然是否有其目的或者总体目的规划?
因为人类以自己对自然世界的经验很容易得出如下总体感受:自然世界处处表现出一种合目的性的现象——当然这并非绝对;
这样一个和谐的、处处体现出合目的性的自然世界难道说就纯粹是一个盲目的进程的巧合?
虽然后来有了进化论等科学理论的解释,但这也是支持“神”观念的一个重要依据;
于是,自然的总体目的性以及自然过程的合目的性就把“合目的性”这个概念的主体从人格扩展到更广大的领域。

自然的合目的性支持有神论,而随着无神论世界观的发展,二者进行了调和,这就是自然神论和泛自然神论;
这种思想在康德那里达到了理论上的顶峰:自然神论的调节性和反思性。
康德在自然神论的基础上,给“合目的性”找到了更为重大的理论前景,使一种“神性”意味的概念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科学理性价值和审美价值;
“合目的性”可以合法地作为人类思维的一个调节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而非构成性原则;
这就不仅使这个概念彻底摆脱了“神性”意味,而且还把人类思维的重要方面奠基于这个概念之上。

道德经中是否有直接的文本依据支持自然的“合目的性”观念,这还需要做很多考察工作;
但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从道德经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作者至少具有这样的预设——虽然可能是一种非概念性的预设;
令我最为钦佩的是,道德经作者丝毫没有受到“神性”叙事的诱*惑,并没有把这一类概念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构成性依据;
看到在这一点,实在是令人为华夏先圣的伟大心灵引以自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1 11: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0-16 11:28 编辑

【接续25楼】

上一节意图阐明这样两个观点:
1. “道”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自然规律、万物本源,更不能将其神性化;
“道”作为自然世界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可以用自然神论的总体“合目的性”来领会道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并以此引导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考察和理解;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定义“道”,我打算表述如下:道生化、主导、规定自然世界,自然世界就是道的展开和实现,道是自然世界的内在统一性;
道德经作者的“道”图式,既不是神格的,也不是物化的,更不是人格的,可以特别地称之为“道格”(这个自造词应该不算太离谱)。

2. 道格无为的本质、或者说具体形式就是“自然”;
“自然而然”可以确切地表达为对自由意志的彻底排除,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自然”是道所主导的自然世界和谐完美的内在机制,这种内在机制是既定的。

至此我们就大致完成了有关道德经之道思想的简单阐明,并对“道格无为”的性质作出了进一步的界定。

此其三。
【下转120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13:5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0-11 10:43
应该说,在道德经解释中用“合目的性”这个概念是颇具风险的;
消减风险的途径就是对这个概念予以阐明, ...

这样说来,这个“合目的性”概念从实质上来讲仍然是基于“人格化的神”而存在的,并非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拒绝了神性”。正如先生在文中所提到的一一自然有目的吗?这真是个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1 14:04: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来了 于 2015-10-11 15:22 编辑

也就是说,一旦赋予“道”目的性,也就意味着赋予了“道”以“神性”。
老子并未赋予道这种人格化的神性,所以老子的道概念闪耀着人类理性的耀眼光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