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9|回复: 1

《太初历》是世界宝贵文化记忆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1 09: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11-11 09:58 编辑

            《太初历》是世界宝贵文化记忆遗产

       汉武帝《太初历》,是中华历法史第一次大改革的成果,为“朔、中、闰”三要素匹配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有文字系统叙述、留存、授时了188岁的历纪,其历数、置闰、历术精度、密近天象程度均堪称完臻的,当之无愧、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
       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史》“正岁年,以序事”;汉人郑玄作注说:“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汉)时作历日”,故《太初历》是实行双轨制的阴阳合历。其法规定“阳历部份”的单位“岁”,为今一“回归年”之长,以含冬至中气的历月十一月朔日为起点,即对应十二地支为顺序的建子月为“岁首”。阴历部份由新春正月,以对应地支顺序的“建寅”之月为始月,以十二个历月、或含闰月的十三个历月的长度为一“年”。按二十四节气中 ,以双序位的冬至、大雪、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这十二个节令名为“中气”,并与历月名称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月作一一对应;《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以配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闰”含“多余”意思,故也不入列十二地支名义。置闰月于不含中气历月,可以使每年从正月开始的各历月,与物侯的四季变化序秩相对固定。
    《太初历》授时,跨公元前后,间距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84年十一月底,施历授时188岁,其朔数(2325朔望月)、中数(2256中气)、闰月数和闰月月份(共有69月)安排,均符合历法推步、和闰月不含中气的要求,计算过程无一舛错,在其与《东汉历》交接时,例外使用了十一月、十二月俩“连小月”、即连续两个月只29历日的巧妙安排,既核减了本《历》历法长于天象历点的所积浮差、又收到两历历日的交接无拼凑痕迹的效果;这在还处于肉眼观天条件下、其计算技术处于“筹算计数”水平下所得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历法计算精确的一伟大实践的硕果。
    《太初历》的成功在于:1、将188岁的积日68688天又64/81分,按月29天又43/81分分割,均分成2326朔望月,即5563792分÷2392 = 2326。按历法推步、无一分厘毫忽舛讹,达到了如司马迁《史 记 · 太史公自序》说的:“间不容飘忽”的程度,无疑是中国上古筹算技巧的伟大表演。2、中华历法的精度,来源于紧系人们生活实际,且以肉眼常见的朔数为重心:取《太初历》月策29.530589(29天43/81分),与实测月球朔望月长29.530589(天)相较,浮差为0.0002828天,相当于3536朔月、或286年始积一天的浮差,远高于岁策取长365.25天每128.20年浮差一天的精确程度。3、中华历法自古重视社会与自然和谐,故极推崇天象观察。由公元前2千多年前的帝尧开始,即有“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创建,意即历代均有家世相传的历官观察天候,顺从天意,重视天象与历日的合拍,和人事的和谐,故天下历法,唯我《夏历》亘古至今,由“干支记日”珠串,能连绵延续一贯两千年以上。
      公元1940年,抗战正紧,逃国难徙流刚到长沙的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的数著。作者薛仲三、欧阳颐,薛先生的资历是统计学者,也是一位算学大家,因为他主要学术著作有《六位对数表》,那是要命的钻数字堆的工具书,该书于1963年、1975年都有再版发行。再就是“运用独到的方法”,编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此书与其说是历史年代工具书,不如干脆说,也是属于将历法作为考察对象的一本算学书,纯历史先生是弄不出结果来的。  
      此书首先将我国用于授时的、以帝王年号为系的历谱,与“西元”为时间轴的坐标系,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用查表法,可进行西元1年至今2100年间的任一时间的中西历对照转换。薛、欧阳两先生的《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的历数,《辞海》藉之编成了(附有公元年末所在日期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台*湾中研院也上网刊出了随时随人可查的《两千年中西历转换》等,由薛、欧两先生所编纂的公元后对照历表,独领风骚70年,其功甚伟。
      薛仲三、欧阳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公元1年至84年的历数,即是《太初历》所编历谱汉平帝元始元年以后的部份,包括汉平帝五年、孺子居摄三年、王莽“新历”十四年、更始帝二年、光武帝三十一年、汉明帝十八年,和汉章帝章和元年的历纪。
      七秩龄童退休后,用了约20年时间学习中国历法,其历谱研究成果之一即《汉武帝<太初历>重纂》,目的之一是让自己先读懂中国古历,达到会用会算,以感知中国历算的精确、先进、伟大。目的之二是以公历“4年1461天,4百年减3个世纪年闰日”的历术程式为坐标轴,将中国夏历与公历的对照时间,由公元元年向前延伸至公元前104年岁前十一月。如果天假余年,将对照时间再向前延伸。目的之三是以台*湾中研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同式表格的形式,将《太初历》绘制成表式,以使阅读者看到通俗易懂的历谱表格,看懂中国历法,或达普及中国历法知识目的。
      七秩龄童学习《太初历》的最大体会是:《太初历》颁行后,历界仍然热议不休,用贾逵论历的话说:“昔《太初历》之兴也,发谋于元封,启定于元凤,积三十年,是非乃审”,证实《太初历》是经过百家争鸣了的、成文的授时历书。《太初历》虽原著己佚,无原本历书留传下来,但由大史家班固将也是大算学家刘歆所进行的、一次《太初历》历术、历数的“条奏”,详细记录于《汉书&#8226;律历志》,使再纂《太初历》表式,得有完整的、系统的、精确的原始历数可据。七秩龄童学习《太初历》的其二体会是:《后汉书&#8226;律历志》留下了当朝官员对以《太初历》为代表的中华历法,也就是四分历法在当时精度水平上的总评价,有“《太初历》不能下通于今,新历不能上得汉元。一家历法必在三百年之间。故谶文曰‘三百年斗历改宪’”,从根本上估价了距今两千年前,中华历算精确程度的总水平。当然,这一水平也领先世界之《儒略历》的编制,要早60多年。七秩龄童学习《太初历》的其三体会是:《后汉书&#8226;律历志&#8226;论历》留下了《太初历》实施授时过程中的、约干天时不合于历数的记录。比如《太初历》施授百年后的东汉光年八年(公元32年),即发现“朔或在晦,月或朔见”的现象;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官署“七月十六月食”;明帝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2年),即有皇上发“昭”试用“四分术”更订“弦望日时”等的记载,即是由观测天象提示人事:应该用更换历谱的形式,以修订历数了。七秩龄童学习《太初历》的其四体会是:虽然现在己知,“四分历”历数的精度高于《太初历》术,但在两千年前,没有如此精辟的见识,只凭直觉认为“四分历”比“八十一分历”好,好到如何,仍然见仁见智,主张恢复“四分历”授时的历官们,还要借助“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何为“图谶”?实际是用天意、圣意名议编造出来的、其少部份代表了民*意的“预言”。秦汉时“图谶”说盛行,“龙马负图,神龟贡书”等有文有图的“宣传品”俯拾即是。东汉光武帝据称即“受命于符,中兴汉室”。所以借“图谶”,更能方便推行四分汉历,符合了孔子说的信奉神鬼,纯属“教化”的需要。七秩龄童学习《太初历》的其五体会是:按贵州大学张氏遗著整理小组介绍:只要“读懂《史记&#8226;历术甲子篇》,利用一张表就能很便捷地推演上下五千年任何一年的朔闰中气,不过加减乘除而已,能解决,也解决得了很多历史上长期不得解决的具体年代问题,更能够古为今用,为中华历法的亘续再立新功。

《太初历》公元元年至4年历表对照.jpg
台*湾中研院《中西历转换》之1至4年历表.jpg
有公元年末日期的《辞海》附录《历史纪年表》.jpg
薛仲山《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1940).jpg
薛仲三欧阳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1940年版式.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06: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贵州大学张氏遗著整理小组介绍:只要读懂《史记•历术甲子篇》,利用一张表就能很便捷地推演上下五千年任何一年的朔闰中气,不过加减乘除而已,能解决,也解决得了很多历史上长期不得解决的具体年代问题,更能够古为今用,为中华历法的亘续再立新功。


~~ ~~ 掌握《史记•历术甲子篇》是研究古代历法的基本要求,它是四分历的标准教科书,用的是四分历的标准数据,掌握了也算是入门。但在实际应用中情况爻稍为复杂一些,据现有的出土文献,秦至汉初的历法用标准理论形态的殷历或者颛顼历图推算都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主要是步朔数据上有偏差,甚至实际置闰规则也不是用《史记•历术甲子篇》的标准置闰规则,要在实际的出土文献中去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