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故我在

[综合讨论] 绝对真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0: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所要讨论的主题以这种交流的方式展开;
观云客先生的思考也就成了本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无法再用标注【下转··楼】、【接续··楼】的方式表明主题帖的承续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1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
——先生之论,是在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推演!
——分析119楼的三点,似在“主体,方式和对象”模型内的深入!
——在思考“直观”前,用这种模型是否合适?
~~~~
这种模型的特点:
——其一,模型本身属“经验性”;
——其二,三要素客观存在;
——其三,姑且认为“理性”可以审验“直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15: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14 15:38 编辑

再论:
——经*文中有一特殊的概念“相续”(“相续相”)!
——这种表述,应是(了解并能熟练运用“直观”力的)高僧们,从其自身对“直观”认识的角度,对“直观”作用的“过程 对象和结果”的一种世俗化的阐述!
~~~~~~
先生可否表述对“相续”的理解?不限角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5: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14:51
探讨:
——先生之论,是在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推演!
——分析119楼的三点,似在“主体,方式和对象” ...

119楼的“直观”分析只是一个可能的模型;
或者可以说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型;
我完全不认为这就必定是观云客先生心目中的佛法“直观”;
只是拿出来供先生作为一个参照。

如此不妨请观云客先生对佛法的“直观”作个具体描述。

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如果我们认为佛法的绝对真理可以凭借某种特殊能力予以“直观”,那么就有可能对这种能力及其运用的机制、过程作出说明;
结合119楼的直观模型,我们不妨这么说:一种被称为“直观”的认知过程,它所涉及的的要素会是什么呢?
或许我们不可能详细描述一种精神现象,但是否可以尽力指出它所涉及的要素?
如果我们对某种精神现象完全不能给出解释,那么我们又是依据什么将其称为“直观”呢?
这么做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各要素的考察,来初步确认我们用“直观”所指称的精神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如此就有可能发现我们原本没有注意到的困难。

当然,我也可以说那是无法描述的;
但我们毕竟可以反思一下:把一种无法描述的精神现象称为“直观”,这必定具有某种原因;
那么我们不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把一个精神现象称为“直观”时,我们究竟想强调什么呢?
其实这就已经是在进行初步的描述了。

我这完全是基于“合理性”规则在探讨这个问题,而并非在套用某一理论模式;
除非我们把“合理性”本身也作为一种模式;
但如此一来就不免把佛法引入不具有“合理性”的方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5: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15:17
再论:
——经*文中有一特殊的概念“相续”(“相续相”)!
——这种表述,应是(了解并能熟练运用“直观 ...

对这个术语我是初次得见;
查了下百度:大乘起信论所说六种粗相之第二。谓依于智相之慧,对境界之差异起违顺分别之心,而生苦乐之念,其念相续不绝,称相续相。如于爱境起乐觉,于不爱之境起苦觉,所起种种之心念相应不断。此系智相之相续
这似乎是对“识”缘起幻化的机制性描述——与我的“望文生义”有些近似,。

请观云客先生介绍一下它与佛法直观的可能关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16: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14 16:10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15:36
119楼的“直观”分析只是一个可能的模型;
或者可以说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型;
我完全不 ...

对“直观”的理解,不妨先从其效果的角度:
——如果用“理性”的方式,无限验证将不可避免!(或说只能达到有限的部分的过程性的结论)
——其现有的结论是否具有符合“真理”特征?如果是假,探讨“直观”意义何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6: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16:04
对“直观”的理解,不妨先从其效果的角度:
——如果用“理性”的方式,无限验证将不可避免!(或说只能 ...

观云客先生是指“直观”是否有可能达到把握“真理”的目的吗?

这个毋庸置疑啊;
我们所谓的客观性、经验性不就是根源于“直观”吗!

可问题在于,“直观”是有条件的;
比如,既然是“直观”,那就需要一种籍以直观的能力,大概就是观云客先生一再提及的“力”;
其次还要有一个对象来被“直观”;
这实在是最基本的条件了,否则我们又是为什么把某种认知方式称为“直观”呢。

这就要求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①这种能力是如何可能的?——这可以说是修证所得、或者是天才般的天赋所得;
②直观的对象在哪里?
如果的确有一个绝对真理存在着,而又的确有某种直观能力可以获得,那就至少在理论上获得了解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16: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实际上是想弄清楚,在观云客先生心目中佛家对真如佛性的认知方式究竟是不是“直观”;
也有可能更近于“直觉”;
而“直觉”则很可能隐含了某种推理过程或者前提预设;
亦或者根本就不是基于认识能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18: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14 20:07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16:42
我实际上是想弄清楚,在观云客先生心目中佛家对真如佛性的认知方式究竟是不是“直观”;
也有可能更近于“ ...

关于“直观”,本人的理解:
1,展现“智慧”功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
2,表征为“感性”和“理性”(姑且用这两个概念)的综合体!
3,理性角度,具备极多纬度(常人未开发的)的抽象能力(符合“后得”性,第六识)。
4,感性角度,具备自我超越能力(符合“先天”性,前五识)。
5,两者如果缺其一,“直观”则不符合“普遍性”,即非真!(125楼的问题根源)
6,如果对立(相待型),“直观”则不符合“绝对性”(唯一性),亦非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0: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18:27
关于“直观”,本人的理解:
1,展现“智慧”功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
2,表征为“感性”和“理性” ...

这个说法似乎又转回到115楼之前去了,甚至基本消除了“直接性”方面;
不过这也不妨,讨论允许有观点修正的过程。
看样子有关“直观”的观点并非佛法本身原有的,应该主要是观云客先生自己的思考。

不过有一点需要请教:观云客先生认为在绝对真理这个层面上,理性与感性的综合是如何进行的呢?
推进一步则是:普遍性(绝对性)将如何可能从其中产生出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4 20:21 编辑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18:27
关于“直观”,本人的理解:
1,展现“智慧”功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
2,表征为“感性”和“理性” ...

我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并非无病呻吟;
因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观云客先生这六点就不只是可以产生“空性”这样的绝对真理。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说,借由某种符合这六点要求的“直观”可以产生出历史上所有本体性对象;
柏拉图的至善、老子的道、基*督教的上帝、斯宾诺莎的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如此等等;
甚至我们还看可以借此塑造出更多的各种各样内涵、互不相容的“绝对真理”。

这就不得不引起一种怀疑论的质疑: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绝对真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一种“力”,它只能特异性地指向“空性”;
否则,那就不是在谈论佛家的绝对真理,而是对所有绝对真理敞开大门;
而这种局面并不意味着是对绝对真理的证明,恰恰相反,仅凭这一点就足以摧毁绝对真理这个观念本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0: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0:07
这个说法似乎又转回到115楼之前去了,甚至基本消除了“直接性”方面;
不过这也不妨,讨论允许有观点修正 ...

探讨“直观”纯粹是本人当前的思考,即怎样理解“直观”,才符合经*文中的记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14 20:51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0:17
我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并非无病呻吟;
因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观云客先生这六点就不只是可以产生“空性 ...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绝对真理?
按佛学思路:
——“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真如”的缘起表征之一!
——“空性”是“相对性”对象的本体!如果从“空性”的角度回看世间,处处皆“真理”(即“三观门”,或说“慧眼”)
——从“直观”的关联性(即因缘)角度,其本体亦为“空性”!
~~~~~~~~
归纳此前的对话:从先生的提问看,对“真如”(即“空性”是永恒的)这一说法仍存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0: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20:22
探讨“直观”纯粹是本人当前的思考,即怎样理解“直观”,才符合经*文中的记载!

“直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来源于经*文吗?
抑或有类似的术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0: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20:31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绝对真理?】
按佛学思路:
——“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 ...

——“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真如”的缘起表征之一!
·························
请观云客先生就这个观点作个说明;
佛法是如何讲述“真如”之缘起的?——我这个说法本身可能不合适,见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0:48
“直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来源于经*文吗?
抑或有类似的术语?

佛教史学中,将“悟”解释为“直观”“直觉”或“直接经验”!(任继愈和季羡林的著作中存有相关记载!先生可查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1: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0:54
——“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真如”的缘起表征之一!
············· ...

先生之问:
——关于如何缘起,这又回到各们各派“因缘说”。
——在下揣度先生之问,应是指向“力”之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20:31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绝对真理?】
按佛学思路:
——“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 ...

归纳此前的对话:从先生的提问看,对“真如”(即“空性”是永恒的)这一说法仍存疑!
·······································
本帖的主题就是有关绝对真理的讨论;
我对此不设定立场,只寄望于讨论的结果。

如果从个人既有的精神积累而言,我根本就不接受任何绝对真理的观念,就此来说,比“存疑”更有过之;
但作为一个思想实验,我尽力不以偏见干扰讨论的进程,这类似于看一部悬疑电影:不是我“存疑”,而是根本就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当然,人不可能完全消除自己的偏见;
但我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必定是立足于偏见之上的,我们就有可能弱化、甚至基本消除偏见的影响;
因为我们毕竟可以采取某种有效克服偏见的原则来约束我们的思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1: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21:02
先生之问:
——关于如何缘起,这又回到各们各派“因缘说”。
——在下揣度先生之问,应是指向“力”之 ...

观云客先生在132楼说:“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真如”的缘起表征之一;
于是我想请教“智”是如何“直观”到“真如”的。

如果结合先生135楼的说法:将“悟”解释为“直观”“直觉”或“直接经验”;
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智”以“悟”的方式抵达真如。

这应该大致不错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4 21:24 编辑
观云客 发表于 2015-12-14 20:56
佛教史学中,将“悟”解释为“直观”“直觉”或“直接经验”!(任继愈和季羡林的著作中存有相关记载!先 ...

将“悟”解释为“直观”“直觉”或“直接经验”
这个说法中的“直观”、“直觉”、“直接经验”这三个术语是指同一个概念的三个不同的说法;
亦或是说:“直观”、“直觉”、“直接经验”原本就是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而“悟”则是这三种不同方式的综合?

我这么问有二个原因:
一是通过前面的讨论,我拿不准观云客先生在这里使用的“直观”是否与此前的内涵相同,还是在那两位老先生的层面上用这个术语;
二是“直觉”,如果“觉”指的是佛法“觉性”的“觉”,则与“直接经验”可看作同一;
而如果是在哲学的层面上使用“直觉”,则与“直接经验”就有很大差别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3: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1:05
归纳此前的对话:从先生的提问看,对“真如”(即“空性”是永恒的)这一说法仍存疑!
·· ...

先生倒是坦荡!
知本难行亦难,知行合一难上难!
哈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3: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1:13
观云客先生在132楼说:“直观”本就是“智”的功用,为“真如”的缘起表征之一;
于是我想请 ...

禅宗的“见心见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3: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14 23:27 编辑
故我在 发表于 2015-12-14 21:19
将“悟”解释为“直观”“直觉”或“直接经验”;
这个说法中的“直观”、“直觉”、“直接 ...

对照经论记载的相关特征,三种说法都不完全符合!
“直观”偏于用,“直觉”偏于体,“直接经验”偏于识!
如将三个方面综合倒有些靠谱!
至于用何言词概括,请先生指点一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23: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5-12-15 00:21 编辑

至于“绝对真理”是否存在,依真之特性,本人理解:
如果不存在,则世间必无真!
如果存在,则世间亦存真!
……故答:存在!即众生心!即“空”!即“真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直观”的理解,不妨先从其效果的角度; ——————————————————————126楼

归纳此前的对话:从先生的提问看,对“真如”(即“空性”是永恒的)这一说法仍存疑! ——133楼

知本难行亦难,知行合一难上难!
哈哈!
                                                    ——————————————————————141楼

至于“绝对真理”是否存在,依真之特性,本人理解:
如果不存在,则世间必无真!
如果存在,则世间亦存真!
……故答:存在!即众生心!即“空”!即“真如”
!————————————————————144楼
··························································································································
就上述观点来看,真如空性作为绝对真理是观云客先生的基本信念;
我尊重任何人的信仰,但这并不等于我就能同意存在一个未经阐明的绝对真理,更不能同意把绝对真理具体化,而这种具体化并不是基于合理的说明;
这原本就是本帖的要旨所在:我期待这样的阐明,但“相信”却必须依赖于对后者的认可。

既然是讨论就意味着可以就各自的观点提出反证,而这却并不能被看作是对他人信仰的亵渎;
如果佛法不允许讨论、甚至质疑,则龙树、世亲这些大德也就用不着提出这样那样的佛法理论去阐释佛法了;
而且各种理论、部派之间的质疑、论辩原本就是佛家的盛事;
这些足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范例。

这个帖子原本也就是以佛门人士有关绝对真理的主张为缘起的,到目前为止,也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交流的;
讨论已经取得了十分有益的结果——虽然还不那么显著;
我感到有必要暂时脱离认识论层面的思考,转而就绝对真理本身作些研究;
前面认识论的讨论也为此提供了部分条件;
也符合观云客先生126楼的想法。

直接针对绝对真理的讨论可能会触及较为敏感的话题;
因而有必要作出上述铺垫,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是有必要再次明确:我尊重任何人的信仰,所质疑的只是我们获得信仰的方式和根源是否适当;
也就是说,我想阐明的是:我们究竟是为什么信仰、我们所信仰的究竟是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1: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5 13:59 编辑

对于“绝对真理”的思考很显然可以从两个理路进行:
一:是否存在绝对真理——这是存在论层面上的思考;
二:即便存在绝对真理,人类如何可能达到对绝对真理的认知——这是认识论层面上的思考;
当然在讨论中,这两个思考路径却又往往会交织在一起;
这种状况所造成的问题在于:从一种路径跳跃到另一路径,常常会以使问题复杂化的方式掩盖讨论的不彻底。

我们此前的讨论可以看作是侧重于认识论的;
现在则打算在存在论方面作些展开,当然也不排除认识论方面的牵涉。

即便从存在论方面入手,也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
我们不妨从较为直接的角度来作个初步思考;
而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我们可以设想的很多种样式的绝对真理,但很显然,绝对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那么我们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真假识别呢?

我们不妨就以基*督教的“上帝”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辨识对象。
【下转148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5 1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
1:直观不是推理出来的,是闻味闻出来的。琢磨浸淫久了,就会蹦出来。
2:真理是反向思维,排除出来的。是证据推理等种种尝试都无效后,才觉悟出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2: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12-15 12:07
我觉得:
1:直观不是推理出来的,是闻味闻出来的。琢磨浸淫久了,就会蹦出来。
2:真理是反向思维,排除出 ...

老张说:“直观不是推理出来的,是闻味闻出来的。琢磨浸淫久了,就会蹦出来”;
老张又说:“真理是反向思维,排除出来的”。

我说老张啊,“反向思维”是不是“推理”?“排除”是不是推理?“琢磨浸淫”是不是隐含了推理?

当你陷入明显的词义混乱的时候,就说明你无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合理的解释;
而此时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
当你使用“直观”这个词的时候,你即便不能准确地定义它,但你仍然可以立足于你背后的人类生命关联*总体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个词的用法;
可一旦遭遇追问,你如果必须把显然与之相悖的内涵赋予其中才能自圆其说,你其实就是已经发觉你对原本要表达的观念并没有清晰的理解。
此时,你的合理做法就不是坚持这个词,而是要反思你原先的表达意图究竟是什么。

表达错误,这没什么,讨论原本就是打算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如果我们认识到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有可能想错了、说错了,那就更容易达到理性的谦逊。
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别人的观点,如果此时我们总是愿意提供合理的根据,那就是谦逊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3: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续148楼】
把基*督教的上帝与佛教的真如佛性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能会有人感到这种比较是可笑的;
因为很显然,前者一般来说具有人格神的意味,而后者却强调一个“空”字。
但为什么“空性”就能比作为人格神的上帝具有更适当的绝对真理资格呢?
难道说“绝对真理”在概念上就排斥人格神,亦或者是说“空性”在概念上更接近于绝对精神?

就概念而言,绝对真理强调普遍性和唯一性,其实前者已经内涵了后者,因为绝对“普遍性的”就只能是“唯一性的”;
作为一种绝对“空”的“空性”,当然可以说是唯一性的;
而如果我们还认为“空性”就是世界万物的缘起之本,特别是我们还认为世界万物都不过是缘生幻化的虚幻之相时,“空性”就显然也具有了普遍性;
于是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说:真如佛性是一个绝对真理。

但不巧的是,“上帝”也具有唯一性,因为我们无法说这个世界是由二个上帝创造的,因为那就不得不问这两个上帝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了;
而如果说“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客观观念论),甚至说上帝创造了精神性的人、世界万物则是上帝植入人心中的观念(主观观念论),那么上帝也就具有了普遍性;
如此一来,以我们断定真如佛性是绝对真理的方式,也就无法拒绝承认上帝也是一个绝对真理;
甚至这样的绝对真理可以设想出无数个;
除非我们对绝对真理在设置更多的条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4: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5-12-15 14:52 编辑

我们不妨来尝试给绝对真理设置更多的条件。

各大宗教的信仰者都会为信仰提供这样的赞美:宗教信仰使人避免陷入虚无主义,避免因为缺失终极根据而陷入道德相对主义;
那么我们不妨就此引出一个标准来比较佛性与上帝:这两种可能的绝对真理中哪一个能够更好地引导人类免除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毒害呢?

我不知道佛家是如何从空性中导出其道德规范的;
但我以为,就空性本身而言,它无法给出任何世俗的道德规范,它唯一能提供的就是这样的道德:发心立志修证佛法是人的唯一道德准则;
只有符合这一目的性的行为才能算是道德的;
其他都谈不上道德,都没有差别。

这看起来是一种非常明确的道德法则,但却与所要反对的道德相对主义没有关系;
因为我们反对道德相对主义,是要为世俗生活确立绝对性的道德根据;
但佛法不仅没有提供这样的道德根据,反倒是直接取消了世俗生活本身的任何道德差别;
同理,佛法不仅没有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反倒是直接把虚无主义合理化、真理化;
人类原本要摆脱虚无主义,却发现佛法告诉我们虚无恰恰就是绝对真理!

此时,佛家人士必定会反驳我说:“空”决不是“无”,而是非有、非非有;
但说这是一种“虚”,甚至是绝对的“虚”,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显然这与道家所谓的“虚”没有关联;
一种完全没有喜怒哀乐、完全没有差别对象、甚至没有想法、没有第二种存在的永恒,这真的还能说不是虚无主义吗?
这种状态真是可欲的吗?——这是个重要话题,不妨另行阐发,此处只是提及。

反观基*督教的理念,“上帝”却较为温和;
这种理念很容易导出人类友爱相处这一类道德规范——因为人同一心、万物一体,都是上帝的造物,都是一家人——其实这与宋明理学“万物为一”的“仁”理念在道德层面上并无二致;
而一种天堂永恒至福的前景也至少不那么空虚。

就此而言,如果我们把信仰的社会效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则至少不能说真如佛性比上帝具有任何优越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