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6|回复: 0

《太初历》岁初从“日南至”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0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12-19 09:17 编辑

     《太初历》岁初从“日南至”始
      天体运行自有其规律,但因为受各种外力的干扰,不具备均匀性条件。古四分历总结的历法法则,则因为是天象运行均匀值的抽象,故历法本身具有和谐之美。在历法中引进“定朔”、“定气”概念,因追求精密而将历法变成天体运行的“映象”,甚至将历法变成了天文学,则其失去历法的和谐之美,就是必然的了。但也不可忽视:中国古代历法始于天象观测,与天象关系密切。比如,中国历法的岁初,就是从天象日南至始,《太初历》即保持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中国古天文学中,四象是指黄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按照日躔顺序,含以下星宿名称: (东宫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宫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约于春秋时代,是处于从观象授时到制定科学历法的过渡时代,四分历的制定,意味着一个完备的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创建完毕;反过来说,天象观测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完成于春秋末期,也就证明中国历法四分历就诞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末期。在这一时期,《左传》中有两次用圭表测定冬至的记载,分别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和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根据王韬、新城新藏等人的工作统计,从鲁宣公时代的公元前 589年以后,历人们已经明确地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发现,在历法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跃进,掌握了这一规律,测定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后,历法工作者就进入了科学历法的大门。《汉书 •律历志》中提到的“故《传》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就是对《左传》中的两次测定日南至记载所作的说明。由此可见,关于“冬至牵牛初”的测定数据早在《左传》成书的春秋末期即已确定。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下载“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四时四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值得庆幸的是,在《汉书•律历志》中保留了当时的记载,按照周历十二月、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测定的相对应的各项详细的天文数据,按现代称呼顺序,列表如下。  
     夏历十一月星纪: 初斗十二度,大雪; 中牵牛初,    冬至;
     夏历十二月玄枵: 初婺女八度,小寒; 中危初,      大寒;
     夏历正月  娵訾: 初危十六度,立春; 中营室十四度,雨水;
     夏历二月  降娄: 初奎五度,  惊蛰; 中娄四度,    春分;
     夏历三月  大梁: 初胃七度,  清明; 中昴八度,    谷雨;
     夏历四月  实沈: 初毕十二度,立夏; 中井初,      小满;
     夏历五月  鹑首: 初井十六度,芒种; 中井三十一度,夏至;
     夏历六月  鹑火: 初柳九度,  小暑; 中张三度,    大暑;
     夏历七月  鹑尾: 初张十八度,立秋; 中翼十五度,  处暑;
     夏历八月  寿星: 初轸十二度,白露; 中角十度,    秋分;
     夏历九月  大火: 初氐五度,  寒露; 中房五度,    霜降;
     夏历十月  析木: 初尾十度,  立冬; 中箕七度,    小雪。
      在以上二十四节气与天象联系的关系中,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所谓四分至点最是重要,并最早己有用圭表测影确定四个分至点位置的方法,精确度较高,它们是确定十二次和二十四节气的基准。第二是按十二月每月月中位置的节气,特名为“中气”。从十一月“中”冬至起数,位置相应在公历12月开始的下旬。以下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等11个节气,也分别位于公历1、2、3、4、5、6、7、8、9、10月的18日至24日一周内,位置都非常易于记忆。
      还有一条:按岁策365.25天立法授时,每80岁29220天,对模60(MOD60)等余为零,与公立日期有下列对应关系:在不跨世纪缺闰日和空白10天的条件下,公历月日相同时,干支记日同名。如公元元年与81年,2001年与2081年等,如2001年与2081年元旦日同为干支记日“甲子”日等即是等,可供辅助记忆。补充:笔者生于1935年1月19日(民廿三年十二月十五)乙未,至今年1月29日,干支同名乙未;按天计寿,历29220〢〩〢〢十)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