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5|回复: 0

泛说由“幹枝”到天干地支(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5 10: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6-1-28 08:59 编辑

   泛说由“幹枝”到天干地支(上)
           史  纪
    “干支”本义为树干与树枝总称;见《辞海》干支条:十干十二支,字亦作“榦枝”。指由主榦、枝榦、本义指由榦枝组成的树株系统。
    “干支”二字冠以“十”、“十二”、称“十干十二支”,指冠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诸字而组成的“十干”,和冠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诸字而组成的“十二支”。民间对十干十二支使用频率高: 启蒙读物《三字经》即有:“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农村《包诸杂字》课文更清楚:“时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皆是;合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数周复始。”从甲至癸,子至亥,这22个作用于次第数词,均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但不作量词用,与数象也似乎没有关系,甚至于连辞典上也说不出有什么意义,只解释作“天干第x位,表示顺序第x”等。
      关于干支的起源,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史书《世本》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容成、大桡 ,史籍记载是黄帝的史官,《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师大挠 。”当然,这是带有传说色彩的口传历史,有一定误差也属必然。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日本专门研究甲骨,出了篇《释支干》的文章,据郭先生旁征博引,详加考释,认为:天干“甲、乙、丙、丁”四字,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中, “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其中“丁”字,在《尔雅.释鱼》中早有成说:“鱼魫谓之丁”,鱼魫就是鱼的头骨。 郭氏进一步提出:“丁”系“睛”之古字,是“达视不能见睛”之古语。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后世“目不识丁”之成语,今人以“目不识丁”为目不识字,原义实为“目无瞳子”之意。郭氏接着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屈刂)为削,壬为鑱(chán)癸为戣(kuí)”,也是古人常用之生产工具。按郭先生别树一帜的说法,引出了不少人的反驳。但我愿就此思路往前想:十干文字起源于上古三皇伏牺、神农时期,与史书《世本》记载不谋而合了。
    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也认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个“二首六身”的怪物,…。”他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也产生于殷商之前,又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间认识。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试图证明在殷商时期黄道12宫天文体系,就从两河流域的传入中华文明,并且变为中国的12辰。郭沫若大胆地推测汉代出现的与12辰的对应木星轨道的“摄提格”等12个岁名为外来词,其发音源于巴比伦文明的苏美尔语或阿卡德语星座的发音。但我们知道,中国的使用10干和12支(辰)并组成干支甲子“60记日系统”的殷商甲骨文,写得比两河文明规定早300年以远,而且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两地之间的空间跨度甚大,两地人民并未形成语言沟通机遇,所以,郭沫若试图证明在殷商时期,黄道12宫天文体系从两河流域的传入中华文明并且变为中国的12辰是不成功的。倒是相反,引出了中国古代十二地支文字的朝鼓,反而是敲响了巴比仑黄道十二宫天体系统的晨钟的考证: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认为:十二星座符号既然不存在于巴比伦楔形文字中,那么必然是中国十二地支文字传入了西方。至于“摄提格”等12个岁名的多音节发音,则当是稍迟一些时间,由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为什么要将“干”冠以“十”,称“十干”,笔者认为:与人有十指十趾,中国人认为“十”是自然间最大的个位数相关。孔子说“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进而从天象和历法关系密切的角度考察,比如宋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编》:“十干,天也。干者,榦之义。”宋邵雍《皇极经世》也说:“河图天地全数: 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清刘斯组 《皇极经世书绪言》卷四还说:“阳数天一,一衍而十,数起十干”。《尔雅·释天》云‘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榦是也。”宋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自甲至癸为十榦,自子至亥为十二枝。”
      从人事说,与中国历纪显示更密切关系,可从夏商帝名多以“天干”命名来显示:《易·纬·乾凿度》:“帝乙即汤也,殷录质,以生日为名,顺天性也。”(按《白虎通义·姓名篇》:“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其中“录”更为“家”字,意义互见)。《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谓之帝乙。孔子所谓五世之外天之赐名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为讳,盖殷礼也。”《史记·殷本纪·索隐》: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认为夏朝是的帝王有取名“太康”、“仲康”、“少康”,即大庚、中庚、少庚,系日名“太阳庚日”生人无疑。从夏王开始,多有以干支首字为名如:“孔甲、胤甲履癸[/url];到了殷商时代,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如大乙(天乙)、大丁(太丁)卜丙(外丙)、仲壬、大甲(太甲)、沃丁、大庚(太庚)、小甲、雍己、大戊(太戊)、中丁(仲丁)、卜壬(外壬)、戋甲(河亶甲)、且乙(祖乙)、且辛(祖辛)、戋甲(沃甲)、且丁(祖丁)、南庚、象甲(阳甲)、般庚(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乙(孝已)、祖戊、且庚(祖庚)、且甲( 祖甲)、廪辛、康丁( 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等,“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史家认为: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旬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旬:金文日加匀也,以月三十日为基数,等分之意。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其风靡于世的时间之长,延绵达七个世纪。以上所说,由十干古称十日缘起。
      为什么与十干相配合的为“十二支”?最通俗的来源是,岁分十二气,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周礼·春官·冯相氏》云:“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有二辰”,指一昼夜分十二时辰。从上世纪初殷墟卜骨刻辞的发掘,引发对商殷历纪经过近70年的研究争论,学术界达成的共认至少有一点:于殷商己实行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由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以十天干、十二地支塔配组成的六十干支反复循环记日己开始。其中既有只以天干表日的,也有单用地支记日的。殷商多以为只用十天干记日,其实也有用单一十二支记日者。单以地支记日期,常玉芝先生从数万片甲骨卜辞中寻出了9 片:《合集》13140,7772正,34728,22046,36482,《屯南》2626,4170,1110,《英藏》1276。从此观之,以干支记日,十干十二支均有之,并非单用十天干数。
      按刘恕(1032-1078)《通鉴外纪》的说法,干支用于历纪,源流甚早,“相传”为天皇氏所创。黄帝时始以干支相配作甲子,如甲子、乙丑、甲戌、乙亥等。史所述汉字“干支”由大挠造、黄帝造,无准确的史记资证,但有十分古老的源出: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述到帝尧时,说“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绒)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上文译成现代话说,就是: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谨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蕴藏绒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民*国初年出土的殷墟10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在己经识别的两千多甲骨文中,所收列为第一枚的,便是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如下图),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干支记日的台历。商代是占卜活动极为盛行的时代,卜辞是殷墟甲骨文的主体,约占到99% ,甲骨文中记载的天文、地理、工业、手工业、农业、医疗等大量内容和知识,使用频率高的,还属记载日期,所以十干十二支记日,占据了甲骨文的重要份量,也是至少于距今非昔比4000年前,已出现了干支文字系统的证明。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大鼎、大方鼎、鬲、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夏代出土的青铜器,未见铭文,商代属早期青铜器,出土的品种和数量虽多,但极少有铭文,1981年曲沃县曲村出土寝孳方鼎-此器系商王康丁赏赐给他的侄子寝孳,用于祭祀寝孳的父亲禀辛的宗庙彝器。腹内壁铸铭文4行26字。难能可贵的是,出现了帝王年月日干支齐全的甲骨文字,标示铸于康丁二十年十二月甲子之日,文曰:寝(宀帚)孳方鼎铭文:甲子,王易寝孳,商用作父辛尊彝,在十月又二,遘祖甲子日,隹王二十祀。
     众所周知:公元前722年3月5日,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正月二十日鲁历“二月已巳”,为中国《经》、《传》连续用干支记日之始。如果以出土龟甲所刻干支记日算起,比上记载的当早一千年以上。至于连续用干支记日之始,也可以推到公元前一千年以前。比如,我们己知,前1047年11月30日(公元前1046年岁首十一月初一日)癸酉,至公元2001年1月1日(2000年十二月初七日)甲子,推积日为1112571天。由1112571÷60=11542 … 51;表示:由公元前1047年11月30日到公元2001年1月1日相距的积日为1112571天,六十甲子经11542次循环后,另天(大余)为51天。起日的干支为癸酉 (NO:10),由10+51 = 61 ≡ 1,得止日2001年1月1日干支记日为甲日。
    更为可贵的是近年考古发掘出了可透射12节令光线、约建于距今4000年前的观天台遗址,见附图: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古观象台遗址,其建于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陶寺观天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向东看去,形成一条宽50厘米、共计由13个柱子构成12道缝,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2003年陶寺尧都观天台的发掘现世,用出土实物证明《尚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记载的真实可征。由山西陶寺尧都遗址、特别是考古发掘出古观天台遗址给我们以信心:建于公元前2100年倾的中国观天台能迎迓12道季节阳光,比出现1200年时巴比仑黄道12宫天文体系,要早千年以远。
己发掘出土的夏代铜器.jpg
甲骨文六十甲子表.jpg
寝孳方鼎_副本.jpg
陶寺尧都遗址古观天台_副本.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