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9-11-21 20:40 编辑 & ^% [4 v, ]- h# e
4 q# o: E, M0 J
齐格菲防线
6 d0 K/ p0 @* ~( P. }1 u; }$ y) q7 A) h
齐格菲防线(Siegfried Line)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 I$ G! e1 U7 _2 x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D- j" P* Q6 R8 r1 [
4 N, k c# ^2 |" o; T
中文名:齐格菲防线/ l$ }' ]3 J" V! O9 d n2 t
别名:西墙,齐格菲阵地" P- Z! Q2 I _# W9 m0 ?/ F* ~+ b) p
建造时间:1936年-1939年
- W: I- ?8 ?( q 目的:掩护德国西线、向西进攻的屯兵场5 O5 w O* D T
! I3 w O6 G3 o
结构特点1 G& S9 o8 ?" I' X. E& Z# V) R1 Q
特点# O c3 T4 P% h1 E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1 V2 H: o# |4 K9 W s' z7 m
缺陷( t9 ?9 p: J( ~% n2 p6 O
该防线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于防御重型炮弹的装甲钢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当时钢的紧缺造成的。同时,很多战争后期的大型火炮无法安装在较小的炮座上(只能适应战争初期的小口径火炮),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该防线的防御作用。- {. \2 N0 [* k# Q. K* J' k; D! N
9 Z, R9 T! ~1 D9 G/ N
历史沿革
# ?& q# A( `* k- L; a* J4 f 二战前期
8 L6 O8 }1 ~9 m& G. h1 Z: J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 X* j' B. W4 X) j' \; l/ ~/ K. r4 `
二战中期
% [& b. v8 X! R2 [$ [! x 1940年西线战役获胜后,齐格菲防线上的许多火炮和可移动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垒上,使这条防线变得有些有名无实,到了1944年,才由部队充实起来。* Y! N, Z3 Q: {1 p3 Y8 W
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达了改造防线的命令,以便应对更强的火力打击,主要工程预计由德国国家劳工组织(RAD)的14到16岁的孩子进行,一些当地人也被拉来参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于盟军巨大的空军优势,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e( ` H4 `1 I! o6 O+ o
二战后期
+ |8 M5 ?1 n+ a; u 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至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8 _' @2 i: x* V2 S$ Z
) L [4 U. x7 z( k% S i 评价
0 k" E0 b) v8 s$ K4 W 齐格菲防线的宣传意义几乎和它的战略意义一样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宣称为一条坚固的防线,一直影响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盟军,都发现这条防线的大部分设计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了,尽管它起到了阻滞盟军的作用,但显然不像德国人声称的那样坚不可摧。
: ?- V6 g D, o' q; Q, M1 Y, x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线有效抵挡着盟军的同时,希特勒筹备并发动了阿登反击战。这一举动抽调了纳粹德国当时已经捉襟见肘的资源,其中包括部署于齐格菲防线的许多士兵。0 h; k0 J/ q, H8 s8 U% Q" r% ]8 v& v# m* a
阿登反击战虽然对盟军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但实际的战略意义却非常有限,盟军迅速重整旗鼓,轻而易举的碾过了无人值守的防线。
3 q) r% Y7 p; C7 T# v: K4 N, |; H 可以说,尽管齐格菲防线的设计已经部分落后于当时的战争,但如果不是希特勒无谋的豪赌,它或许还能支持更长的时间,这也证明了战术理论的基本在于不犯错,而非豪赌。
$ \* }! m- F; A- v
# o ~# n# S7 d) x; B8 ]# [& w u 1945年3月27日,美军第七部队突入卡尔斯鲁尔,齐格菲防线的一个缺口。* ]9 k0 ?) _$ _4 E5 b! y2 P%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