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2|回复: 3

[學者專題] 杨守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4 16: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imgFX5EJBIY.jpg
/ p2 x6 I6 ~8 T5 P) k,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2 o  G; U& I. h, R) \0 E1 ?1 a
杨守敬(1839~1915)
; E# o* o7 W" V) S
# ]- V6 o% n$ a; o9 k
【传略】( M6 X* c# F7 C- g* R
  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1839年6月2日,杨守敬生于宜都陆城一个商人家庭。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 l7 z9 t+ E; P( J% j9 h
  杨守敬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
8 W$ q6 m, O& o8 v: d$ a0 O( ]4 V! s  杨守敬是金石学家,又对目录版本学造诣颇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党金石录》等。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目录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杰作。 . G: X8 I# {. A% O  f& [9 |
  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且收录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 ( ?: B+ ?0 k' z* O& Q; P( ?* g
  杨守敬堪称近代大藏书家。在搜藏的几十万卷书中,海内外孤本有几万卷,宋版藏书有数千册。为保存国家文化古籍,他多年节衣啬食购买,或“以有易无”换来,尤其是在日本期间,大量购回古籍汉书,得书数万卷“遂盈筐箧”,运回祖国。其中有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 Z/ o/ F; n! V2 r4 T2 t. W  杨守敬一生专心致志,刻心学习,一丝不苟,严谨治学,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十一岁时,由于生计而辍读,开始习商,但仍不废学业,白天站柜台,晚间在灯下苦读,常至鸡鸣才就寝。十八岁时参加府试,因答卷书法较差而落榜,于是他发愤练字。十九岁再次参加府试时,五场皆第一。为写《水经注疏》,他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总结前人的得失,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终于赋予《水经注》的生命。 9 @/ O6 ]7 U5 W4 Z4 t/ H$ G
  2006年05月25日,杨守敬故居和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成就】$ X$ m( F) a9 N4 V# @% d9 N' f
  杨守敬先生是清末杰出的大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成就显赫。通舆地,著《水经注疏》40卷,使我国沿革地理学达到了高峰。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精金石,成为“储藏之富,当世罕匹”的金石学家;擅书法,楷行隶草篆诸体俱长,被誉为“日本现代书法的祖师”(王学仲语);富收藏,藏书十万余卷,其中海内外孤本逾万卷,是近代的大收藏家,对我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功不可没。另外在碑板目录学上也造诣颇深。因此,杨守敬是一个集舆地、金石、书法、藏书、碑板目录学之大成一身的大学者。 1 |* M) L  i1 C# _; i+ r4 V1 ?
  杨守敬先生的书法在其众多的成就中,位列第三,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我国书法史上“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虞逸夫)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k6 s4 D8 t5 ^0 _  其一,鸿篇巨制,彪炳千秋的书法理论。杨守敬主张书法要“变”,变即是创新。他阐述后人的书法与前贤的书法“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他所著述的《楷法溯源》,洋洋洒洒14卷,目录1卷。顾名思义,他是在探寻楷法的源流,也是在论述文字的变革、书法的创新。“顾氏隶辨,皆依韵分篇,便于检寻,然而偏旁错杂,不足于见八法之变”。“北朝唐碑各有体格一碑,又有碑之体格,有必不容出入者,可以兼擅诸家之长,若使一字北朝、一字唐碑,岂复成章法,此书之作欲使学者通书法之变”。杨守敬在此书中如此反复论述书法之变,其创新意识自然溢于字里行间。历代书家定论在书法上要有新造诣,必须具备“三要”,即一要天分,二要多见,三要多写。杨守敬在肯定前人三要的同时,又增以二要,即一要品高,他认为“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应该肯定,这是其数十年对书法、对人生的感悟。
6 |+ g/ e! t* o1 F5 D- P/ g% j  杨守敬先生不仅学富,而且品高。一是潜心艺事,无心仕途,十分痛恨统治人民的当权派。他曾被礼部选为安徽霍山知县,他以“力辞不耐薄书”而拒任。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后,为了笼络人心,聘他为顾问,并加以参政任,他又以“年老无意出山”拒绝赴京就任。二是资助乡里,体贴民众。三是热爱祖国,驻日期间,购回了大量流失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化书籍,许多还是孤本,为保存我国的文化典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y0 y2 B' [5 B7 M9 S  其二,熔汉铸唐,独拔艺林的书法艺术。杨守敬于书法,真草隶行篆诸体皆擅,但最具特色的当推其行楷。其门人熊会贞称杨守敬“传世书法古茂,直逼汉魏,盖世无双”。虽有些过誉,但仍可窥见一斑。其年谱中“求书者接踵于门,目不暇接继之以夜”的记录,可知其书法在当时的影响。陈上岷先生对杨守敬的传世书法更是情有独钟,“熔汉铸唐,兼有分隶引楷之长,在清代末期,真可以说是继往开来,独拔艺林”。究其原因,有三:
4 p- T( E. U  E' ^" W( v  一是见识广博。大凡作为书家,只有学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杨守敬先生即是如此。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杨守敬先生说:“多读书自能作文,多看名迹自能书”,这是至理名言。毕保厘在《楷法溯源》序中说杨守敬“收奇选异,积篑成山”。勿庸置疑,见识广博是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坚实基础。
7 m" v! K' h0 Q! j: g: ~# u  二是碑帖并尊,这是杨守敬书法制胜的高明之处。历代书家重视南帖,而杨守敬更注重北碑的研习。有清一代,大兴碑学,有人拒之南帖,把碑和帖绝对起来。而杨守敬始终碑帖并尊,唯美是尚,力破传统,自立门户。因此,其传世书法形神兼备,光彩照人。“既有金石碑碣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陈上岷语)。  I; I. Y3 t& l
  三是多用侧锋。“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所谓藏锋者,并外锋在画中之谓,盖即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之谓。后人求藏锋之说而不得,便创为中锋以当之。其说亦是甚辩,而学其法者,书必不佳。且不说他人,试观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惟侧锋而后有开阖、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收、有停顿,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且亦安能诸法之妙乎?”这则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对先贤“笔笔中锋”、“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是一个重大的撞击,也让人明白了一种哲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更可贵的是杨守敬不作凭空臆造,不作无稽之谈,而是身体力行去实践自己的理论,并使之光大。这样,促成了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有异人之趣的笔意。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其书法高古、深远、质朴、秀逸的一面。 6 v  \; x" m( [) m. e7 M% J
  光绪六年至十年在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随员期间,广泛搜集国内散佚的书籍,并带去汉、魏、六朝、隋、唐碑帖13000余册,致力于六朝北碑书法的传授,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著有《书举要》、《评碑记》、《学书迩言》、《望堂金石》、《重订说文古本考》、《楷法溯源》。论者赞许为千古绝业。《行书七言联》,书于光绪十三年(1887),纸本墨迹,行书。七言联1则,凡上下联14字,款9字。共23字。杨守敬精于书学理论,曾作《书学迩言》一书,阐述书法理论,多有独到见解。他的书法在日本影响很大,开日本现代书法的先河。这幅行书作品,运笔加强力度,撇、捺、垂露都笔笔送到,大有雄放之气,同时,在法度之中加以变化。亦有的笔画,如撇、捺却加以放纵,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而富有个性。字的结体取横势,是六朝碑版的特点。从行笔上看又不尽是六朝笔法,字里行间有很浓的粘味;每个字结构疏密参差,纯朴古拙,得自然之趣。整体章法一气呵成,气势贯通。  i" C) R9 I! `& d0 B; Q" |

: T$ n3 W+ x+ d/ k# I7 B4 o4 C【泉币研究】% V( F4 k% T4 s) J: y
  晚清时期,在古籍版本和金石学界颇孚盛誉的杨守敬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古泉学家和著名书法家。- c8 L) x4 J. c4 W* z
  杨守敬曾两赴礼闱不授,遂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期满用教职。后充任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回国后,选黄冈县教谕,寻调黄州府教授。继保知县,加五品衔。张之洞督湖广,延为两湖书院教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经济特科,之洞奏举名列第一。选授安徽霍山县知县。未赴任,仍请以内阁中山用。民国期间,潜志于著述。生平嗜古成癖。以其勤奋治学,博闻强记,故能多所成就。收藏金石资料、古籍善本甚富,精鉴赏,以长于考证著名于时。于历史、地理、簿录、金石诸学,尤为专长。又致力古泉币研究,于光绪初年与古泉学专家饶登秩校勘、监刊倪模《古今钱略》三十四卷,以校刊精审,世称善本。尝摹拓《激素飞青阁钱谱》传世,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藏本。杨氏又得李宝台所作古泉拓本,编为《古泉薮》二十四册,并为之撰前言张之,原稿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已收入新编《中国钱币文献丛书》中,不日可与读者见面。举此数事,可见其于传播古泉学用力之勤矣。著述甚多,其著者有《望堂金石》初、二集,《三续寰宇访碑录》十六卷,《水经注疏》,《历代舆地详图》,《日本访书志》和《邻苏老人手书题跋》等书。
# A# d+ E$ n; j2 e/ ~6 r$ M  杨氏生前便以书法名世,求书者虽出多金亦难得真迹一纸。及其殁后,守敬书迹益为名贵。印行《邻苏老人手书题跋》,则因其书名特盛也。笔者藏有杨氏致梁鼎芬(节庵)书札数通,今为附印其求梁氏代撰贺缪荃孙(筱珊)寿联文一通,用存一代名流佳话。此百年前泉家手泽,读来饶有清趣,唯其行草书间有较难辨认之字,试为释读如下:7 V4 d4 }% a# Z0 C5 Y2 h
  节庵仁弟足下:贵恙当已痊愈!顷闻缪筱翁不日七十寿辰。敝处拟制一联为祝,而未能作联辞,弟所知也。恳为我捉刀,是所至盼。特着小孙诣府,立待 撰就掷下。恃爱不情,唯 原谅。即请 大安!不庄。兄守敬顿首。三十日如不可即就,烦寄东百老汇一百三十二号舍下为恳。
2 [0 o: \/ Y, K7 l" ?, P) n  案梁鼎芬善作文情并盛之短札见称于时,又特长制联语,一时名流若陈夔龙、朱益藩、黎湛枝、朱汝珍诸人,常请其代作。杨梁两家为金石文字交,故有请鼎芬代为操觚耳。
$ I, ^7 E: |2 @+ {0 }7 z( i  D" j8 G$ |+ P2 j

  S) t7 J: O% P【舆地研究】4 i; G0 M) K8 L1 L6 s% k" w2 J: r, y
       杨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是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的《水经注疏》。《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注疏》吸取历代《水经注》的研究成果,以朱谋玮《水经注笺》为正文,考证精详,疏之有据。有了杨守敬的《疏》文,才使《注》文所述史实,让读者能够透彻地了解。
5 z" q! u) A: P  {杨守敬《水经注疏》问世后,深受舆地学者的推崇。汪辟疆评价它“抉择精审,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长必录,非者必严加绳正,至于期当;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厌其详。故精语络绎,神智焕发,真集向来治郦《注》之大成也”。
+ I* F. ?3 v% t/ X杨守敬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除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外、还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 l9 j) l$ _0 Q3 r0 a+ _
6 ]+ d' c* v5 ~7 r. v+ a8 f9 Y

* Q2 e: {0 p/ j& n1 e3 t) o【金石收藏】
$ G  }, ?" |* l+ I- _8 c, u  w7 W6 o6 L3 p9 D- p
杨守敬《水经注图》
3 @4 w3 E: }1 q- {: S/ t% S杨守敬是金石学家,又对目录版本学造诣颇深。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 《望党金石录》等。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目录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杰作。
8 P* x: O7 s1 W) K8 H8 r. P; K. r" F杨守敬堪称近代大藏书家。在搜藏的几十万卷书中,海内外孤本有几万卷,宋版藏书有数千册。为保存国家文化古籍,他多年节衣啬食购买,或“以有易无”换来,尤其是在日本期间,大量购回古籍汉书,得书数万卷“遂盈筐箧”,运回祖国。其中有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M$ M) I$ o8 ]6 X6 e. \% d
光绪六年三月,杨守敬第六次会试不中,无奈之下,遂於是年夏天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请,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当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睡弃旧学,古典汉籍更是被看作落后的象征而随意抛掷。於是杨守敬得以大量购进许多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仅一年时间,竟购求到三万多卷古书。+ c; h3 R+ I3 c# t

3 R8 g: N6 z, o+ D' G杨守敬《古逸丛书》
% E* q8 L. N& C6 E- u一年后,黎庶昌接替何如璋为驻日公使。黎庶昌也是一位好古之士,当他听说杨守敬在日本访得许多国内已失传的古书后,很受感动,遂委托杨守敬在搜访古籍的基础上刻印《古逸丛书》,於是杨守敬愈发热心访古。杨守敬本来就能书善画,去日本时,曾带去了汉、魏、六朝、隋、唐的碑贴一万三千多册,利用这些碑贴,杨守敬不仅向日本广泛传播了我国的书法艺术,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父”,还以此换回了许多用金钱所无法买到的珍本。光绪八年至十年,杨守敬协助黎庶昌刻成《古逸丛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多为当时国内已失传的秘本。
) F8 \& Y, B. }光绪十年,杨守敬尽载其在日本访得之书回国,并於光绪十四年在湖北黄州筑园藏书,园名“邻苏”,以其与苏东坡旧居相邻故也。光绪二十九年,杨守敬在武昌建成观海堂,并移书於武昌。辛亥革命时,杨守敬避居於上海,但其书未及运出,当时,都督黎元洪应日本驻汉口领事寺西秀武之请求,发出了保护杨守敬藏书的启示:“照得文明各国,凡於本国之典章图籍,罔不极意保存,以为国家光荣。兹查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凡我国同胞,均应竭力保护。如敢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一经查觉,立即拿问治罪。杨绅系笃学老成之士,同胞咸当敬爱,共尽保护之责,以存古籍而重乡贤。”使当时已七旬高龄的杨守敬备受感动。民国元年,杨守敬将幸免於难的藏书从武昌运到上海。
0 }  B& @' f" R: a$ c( \+ i0 e$ f5 ?" A: S+ J+ m2 a
【杨守敬故居 】  r# i$ U1 I5 @* g% O7 v  {/ I0 S
在杨氏收藏中,金石碑版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成绩卓著。杨守敬藏书数十万卷,仅海内孤本即达数万卷,光绪二十三年杨守敬刊行了他在日本访书时所见的各种珍秘古籍的知见录《日本访书志》,在目录学有很大影响,杨守敬又有《藏书绝句》一卷三十二首,曾以笔名“晦堂”、“王葆心”在一九一三年创刊的《文史杂志》上发表。4 s) E% h; q2 p8 a! E  P" }& ^
民国三年,杨守敬应聘为袁世凯顾问,这些书又随杨守敬移至北京。现大多藏於台湾故宫博物院。
$ B7 {% U8 w  g0 ^
; n1 X& o' [7 \杨守敬 - 个人影响如今名震全球的“三峡”一词,其所指内容正是杨守敬所定。这对他来说是件“拎不起来”的小事。在学术界,他是历史地理学的一座难于企及的高峰、金石学的泰斗、目录版本学的权威。一个学者占其中任何一项,就足以成为如雷贯耳的大学者。而杨守敬,这位“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在邻国日本,却又是“日本现代书道之父”,仅研究杨守敬书法艺术的学者就多达6000多人。# ^# L: V; }4 i1 o5 I
清末民初的绝学7 Z2 m  P* Q; X8 T3 F5 `) w! n2 {& Y

8 i( w' y5 {7 K" B+ T【杨守敬文集 】
: X9 Y+ h% @% \$ i) v1954年冬,毛与历史学家吴晗讲到读历史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很不方便。吴晗想起杨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后绘制出版,获得毛肯定。1982年,在“杨图”基础上改绘的由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式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盛事。- ~! y! x1 }- e( l( _+ z7 l. E
杨守敬一生无心做官,潜心钻研学问,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一生的著述达83种之多。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就列有杨守敬的4部著作,属历史部分的有《隋书经籍志补证》,说文段注部分的有《楷法溯源》,水道水利部分的有《水经注疏》,金石考古部分的有《三续寰宇访碑录》。2 {9 ], {# A' X/ o( H3 W
杨守敬最著名的成就当属历史地理学,历代专家学者对其代表作《水经注疏》评价极高。清朝著名学者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并誉为清朝“三绝学”。杨守敬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终于于1904年完成《水经注疏》初稿,以后又不断增补改订,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当代方志学家朱士嘉评价说:“杨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数十年精力于此,遂集诸家之大成。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能出其右焉。”此乃公论。' v1 D3 N' J  ~2 e
日本的“杨旋风”
2 u- E9 p1 m1 F" E3 {9 ] 1 F& O5 n9 o  w; ]* D
【杨守敬雕塑 】# L' z' J& l  U9 L+ @
他不仅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有多部书论著作至今仍为书学界的重要理论指导;至今,国内许多博物馆、图书馆、私人收藏家还以收他的字为荣。许多旅游胜地,无论是湖北省内还是省外,至今完好地保存他亲笔书丹的碑刻不少,并被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4 J  C5 O0 F$ {$ S杨守敬的书法风靡日本,日本书道界尊他为日本现代书法的祖师,称他是“近代日本书法的掘井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并以他作为判断整个书法跨入新时期的标志。
. l  i: E; d! M! X" H. z! v1 p1880年4月,杨守敬开始驻日,他以金石学家的癖好,带去了数以千计的珍贵藏品,包括碑帖原拓、汉印、古钱币等。正是这一纯属个人爱好的奇特举动,在当时的日本书坛引来了一连串出人意料的反响。他给日本送去了既古老又新鲜的碑学,使日本书道界在较封闭的帖学领域之外,看到了书法的另一新天地。很多名家从帖学转向碑学,使书风大变。当时被誉为日本书坛“三驾马车”的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松田雪柯都以投入杨守敬门下而引以为荣。日本书法史家木神英山将杨守敬的书法理论对日本书坛的影响比作“杨守敬旋风”。$ g- B% a6 K* ]1 f% n  N4 c
“杨守敬旋风”对日本书法乃至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是深远的。杨守敬于1884年5月归国后,仍常有日本朋友来访论书和受业门下。直到他73岁寓居上海时,还有日本福冈县水野疏梅来沪坚请拜于门下,学习书法、金石。在日本,研究杨守敬书法艺术的学者约6000余人。. ]0 q  g! f8 T1 @$ V' `/ `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杨守敬 - 生平轶事七试不中! ~: h) j" x- u9 L4 w

) N* A! ?% O6 _+ Q4 {杨守敬著述
# _$ {0 o3 j% M杨守敬中举后,陆续七次赴京会试。
* C+ M: `% n' D# L$ X第一次是中举后的第二年即1863年,这次虽未考中,但结识了许多有学问的先生,如陈一山、潘孺初、邓铁香等人,在与他们交往中,增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他还利用这次进京的机会,买了一车未曾见到过的好书。 0 O2 c+ [1 }: T, r- O- [: P4 b
第二次会试是1865年,正月抵都,住荆州会馆。这时张文襄(之洞)为翰林,提倡风雅,大会天下名流于城南陶然亭。杨守敬与陈一山都列在其中,杨守敬淡泊名利,不爱标榜自己,认为张之洞意在标榜,决意不赴。此事被南海的桂文灿记文收其集中。称赞杨守敬傲岸不群。三月会试,荐而不售。是时都中朋友,都劝他留京,他也认为都中人文渊薮,乐于赏奇析疑,为学问进步,并非为他日发迹。这时他已摈除时文于计外了。四月,考取景山官学教习,住铁香家。铁香告假归粤,他便借东革厂胡词的太平会馆为学堂教书,每天散学后,徒步到琉璃厂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
7 _  [1 a, W; q# Y8 {第三次会试是1868年,杨守敬30岁,仍荐而不售。是科首题为“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二句。他写的文章仅300余字,出示给同人看后都为之惊服,以元许之。蕲州黄云鹤(翔云)、武昌范鹤生(鸣和)两先生见了他的文章,叹为高古绝伦。并说:“场中考官未能识,惟福建林天龄、江苏蒋彬尉二人能识之。若君卷落此二人手,则必出房。但总裁中有一旗人,若落此人手;恐亦未必赏之'。排名结果,他的卷落在蒋彬尉先生房中,而归旗总裁裁定,果然不以为佳。蒋先生极力向总裁推荐,并说:我房中只取他一人,亦所情愿。旗总裁的答复是,若湖北还有一人,可以换,否则不能换。蒋先生复查房中准备录取的卷子只有杨守敬一人,便被裁了下来未取。发榜后,所取许多进主要拜见蒋先生,蒋先生都推迟在第二天,却先去拜访杨守敬。杨守敬为此深感不安,想推辞走开去,先生感慨道:‘你的文章,非绩学有素,何能有此!你我二人当为文友,我哪敢妄为你师,将你当学生看待呢!那些学生都揣摩时势,不求真谛,一昧迎合,因而得利,哪能与你相提并论”!黄云鹤先生常常挟着杨守敬的落卷到酒馆,出示给别人看,并忿忿不平地说:“湖北今年有这样的落卷”!人们看后都大为惋惜。他没有为此懊恼,而是专心致志地做他的学问,抓紧在人才荟萃的都城,与有学问的先生切磋,如与潘孺初(存)交往甚为密切,凡学问流派作文习字,都得到潘先生很大的帮助。) p0 S2 S7 X+ I' k& k. ?7 ~

: r* }0 M3 T( _6 I) d8 z【杨守敬文集 】
/ y' K* d0 N+ b第四次会试在1871年,住铁香家。二月到京,三月入场,首题为‘信近于义”一章,房师为吉林伯都纳厅(今扶余县)的于荫霖(次棠)。他阅卷后,极力推荐杨守敬,认为杨守敬为三场一律,非绩学之土不能及。但是榜发下来,仍不中。次棠先生很爱才,为杨守敬深深惋惜,并想留他在京,就其家教。但杨守敬因家计艰难,决意不肯留下执教。仍抓住在京停留的时机,抓紧积累研究资料,多方搜求汉魏六朝金石文字成套,缺后魏卢无忌的《修太公庙碑》,由京返家时路过汲县,发现路旁有太公庙,碑立在庙前田中。车到站后,杨守敬独自携毡墨步行数里,找到太公庙碑,借助月光拓下,回到店时,同行的人都已鼾睡,到了第二天大家才知道。此事黄云鹤知道后,很钦佩杨守敬之举,并记录载入文集中。7 o1 u: V# G* A& \
第五次会试是1874年,仍住铁香家,榜发仍不中。他借此会见了许多学者,例如钱塘的谭仲修、山阴的李慈铭、桐庐的袁爽秋、还有原来就很有交往的潘孺初、邓铁香、陈一山等聚在一起,饮酒吟诗做文章,倒是很有乐趣。这次在京住了一年多,直到1875年农历七月,因得家信祖母生病,才同何子峨一起离京。到了天津,何子峨遍告天津商人,说杨守敬善书,不到半月就得润金百五十元。这时天津渐渐凉起来,到了秋冬季节,海上的风大,准  * O* j& l" ]  K. z+ f; g5 v6 I
杨守敬墓 " Y" n" m+ h* P+ `
备迅速返回。不料,大津友人及何子峨致书上海同乡,介绍杨守敬的学问和书法,因此上海欢迎他去。杨守敬这时第一次坐船,友人都劝他坐官舱,使搭大沽轮船。一上船,就碰见江陵的郑半香和郑士灼两兄弟,他们坐在前舱,杨守敬坐在后舱左边。到出海口,左边因太阳照得很热,使移到右边。这天夜里,霹雳一声,惊醒杨守敬,床前有船头直冲而入,离他不过几尺远,海水涌入,是司船不慎,而与别人的船相撞,幸好离岸不远,船停洲上,船上的人移到武昌轮船中。这时郑氏兄弟来看杨守敬,都啧舌惊叹不已;若不是从左边移到右边,那就被撞得粉身碎骨了。同船的人都说杨守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到了上海,遇见龚孝橙,此人系段苦膺的外孙,学问怪僻,颇有新解,虽对外祖有微辞,而深服杨守敬金石之博,十分羡慕,并想购买。杨守敬所携碑版,盈箱累箦,便满足了龚孝橙的要求。
( q/ `9 ^  S1 P) Y2 R; ]第六次会试是1880年,住广东东莞进士黄燮云家,每天与黄先生携笔墨到琉璃厂各帖店抄集帖目录,又访收藏家补其缺,两人情投意合,便联为姻娅,将三女许其子志孚。三月会试,首题为“吾与回言终日”一章。在场中与麻城袁玉谷联号,袁以时艺名家为汉阳教谕,坚决要阅杨守敬的文稿,一见就非常欣赏,大加赞扬道:‘名下无虚士,不意时文亦精能如此”。出场后,则同乡诸先达都能背诵杨守敬的入手二比,是袁玉谷记下给他们传抄的。新建的许仙屏见后,以会元相许。榜发仍不中。据说考场中见杨守敬卷的人,也拟元中,但检三场策卷不得,而没有上榜。杨守敬知道以后叹息道:“岂非命也耶?”' e, c# C7 D& c1 f9 _6 \  D9 A
- l4 D6 r; L$ M9 B: O
杨守敬中学
8 S8 f+ o* c/ S/ A- X% S" O! ~. j第七次会试是1886年,年已48岁。此时正在黄冈任教谕,正月招熊会贞(崮芝)来黄冈教授三儿读书。二月又入都应会试,仍不中。四月即归,乃与崮芝同起草《隋书地理志考证》。从此,杨守敬绝了科举之念,潜心著述。0 R( z8 k7 N' p+ P3 `. J  O
夜读  6 a5 L8 W& z4 e
杨守敬十岁时,爷爷对杨守敬说:“敬娃子,爷爷已经70多岁了,身子骨实在支撑不了啦,明年你就不要读书了,来管理铺子学做生意吧!”杨守敬听后闷了好一会,说:“爷爷,我还这么小,正是读书的时候,站着没有柜台高,管不好铺子呢?”爷爷说:“怎么管不好,你爹象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管两个铺子了。他两只手能在同一个时候打两把算盘,不管出货进货,帐算的又快又好,分文不差,你读的书比他还多些,肯定管得好呢!”
! O# E6 x7 w# |& s' R
3 R$ a8 D4 \: L* s& j杨守敬书法作品 . f% ^0 d" C8 Z8 g# `
杨守敬看着爷爷和母亲又瘦又弱的身子,思想着家中愈来愈困难的景况,不好再推辞了,就点点头说:“爷爷,以后您就手把手地教我吧!”
4 W0 w* T# V5 ]从此,杨守敬就专心致志地学做生意。母亲见儿子丢了学业,接替了爷爷的买卖,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杨家的家业有了继承人,担心的是荒废了儿子的学业。有一天半夜,杨守敬母亲李氏因思量儿子的前程而翻来复去睡不着觉,便爬起来缝补衣服。忽然发现儿子的卧室里还有灯光,就轻轻地推门进去,见杨守敬还在油灯下专心读书,便心疼地说:“敬娃子,你白天在铺子里忙进忙出,夜里又挑灯苦读,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垮的呀。”说完,便把杨守敬手中的书一把夺过来合上,三把两下地给杨守敬脱衣解带安置他睡下,然后吹灯离去。
  O/ P+ N5 ^+ m  L3 K& T母亲李氏一觉醒来,见杨守敬的房中又有了灯光,忙翻身而起又悄地走了进去,见杨守敬正伏在书案上写诗呢。
/ _: y; i$ O7 F1 V" q) f8 p% T1 e0 P* x3 Z$ C1 i8 r# ~
[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1-4 16:54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6: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f, Y. ?( {) g* V7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0 E3 W) s'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J) }! [6 O% \6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1 t. p+ v: o2 s+ x&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i, Q7 a  Z% f. T% }& T# a+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 s9 D1 g4 C,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 u% q& O& T: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3 _" O# x1 B3 y0 @3 R. @* X#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s" f: G  {0 P$ P7 _& Y: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7 [9 n; _' [2 q0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z; L/ O* I/ c6 L: Q" k9 L7 _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 g3 S, b) d) K3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6 F, r  {" E. p7 [2 ~/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0 ?7 g9 J& R4 N3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4 q! E% u  d* ?, ^* Q# \6 j$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7: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