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2|回复: 4

[學者專題] 黄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4 2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9 L! t# T7 M-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huangkan.jpg 0 K/ e. B8 l( m+ l5 l; u

, C& m7 |9 w. |" r
$ ]2 A, q* T( l8 _2 j! E  t黄侃(1886-1935)
2 s, n5 L0 T7 a8 x) f+ f4 B3 {8 ]' o5 j- N
2 m3 `. {; k, _
【传略】6 Y/ ?" `9 l, t% C) r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2 H3 k! ^- ^( y: \' h$ @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8 P) Z0 {) g" ^) _/ E( c5 ?2 b
  黄侃的古文字学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他在古音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顾炎武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作为其语言文字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对古代汉语进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龙札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经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 C  p; K# K% y7 _# K2 O
+ D1 h: t& G5 |: i" v' Q9 c
  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镇大樟树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 a% e' d  A$ P9 u- O5 `7 n8 G) i

6 @. z! f1 n: ~; x/ C% G/ N) }5 z2 T( U# I: M: ]
  黄侃一向为人正派,从不趋炎附势。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其同盟会故友多系国府显贵,他耻与往来。惟有居正当时受蒋介石软禁,形单影只,不胜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常至居正囚地,与其谈心解闷。后来居正东山再起,复登高位之后,他竟不复往见!居正念他的友情,亲赴量守庐诘问他为何不再来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 X, l+ s! @$ `7 w
6 K1 o4 r0 K+ K
' `. @7 [+ P3 I# d1 @7 k2 t* c
  黄侃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
8 |1 @5 n* i8 r) e' U

; |9 H7 A3 G8 X; w4 r+ Z( q; }2 U& w! s8 r
  1919年,胡适海外学成归国,任教北大,发起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胡适的横空出世,黄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学的阵营。据说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这才正式讲学。
9 Q- Q: x) M3 }1 v- u" S' d

# z* M' y8 G' S6 P0 j- m0 M! v1 B" W1 P1 A/ P3 W  S2 U
  黄侃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适赧然。黄侃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 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 O& A+ v1 \7 M

. ?1 y( ]9 z' d
1 b' H) o. S8 C6 {7 ^/ N  黄侃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 7 x# ]) S9 p/ t3 C3 c$ l
) z9 F1 f5 Z2 K: V8 ?1 F& L9 l

/ w( h, I" [* }$ L4 B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z; O/ `5 u+ b( U
" l5 N( @3 C+ v1 k. J# a! r

2 w6 S+ S7 D. [' g$ H' X

( {( M7 A0 ^9 D! k' m  }( [
学术年表
1886年 1岁 4月3日(夏历二月廿九日)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7 x9 G, o) S" t9 g) c) x3 R! D6 @
% H2 D+ R! n6 a1 X" @
1888年 3岁 随江叔海先生问字,初授《论语》。0 _; X/ o! _) X9 T3 H

0 E$ \/ g' h. b; |: h/ s9 y1890年 5岁 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 X) p3 @/ T- I: M# B

  f+ d! _% K# t1 u% L: e2 k& A% y1896年 11岁 随父至武昌,读经而外,纵览诸子、史传,能为诗文。次年丁父忧。: x' Y  f2 d) H' J$ f
: G2 c4 E+ |4 J, ?* r$ f- F
1900年 15岁 应县试,进学。
9 u+ Q' Y0 k* f/ C/ |* Y' G; [  E' `" a& i- [6 s" D
1902年 17岁 入武昌湖北普通学堂肄业。同学有宋教仁、董必武等。
3 E- ]+ ?4 C0 j7 \4 @, h- f, \
1905年 20岁 在文普通学堂因宣传排满思想开除,以故人之子得张之洞资助留学日本。
/ A4 g+ d4 c9 a* [+ b( U) W3 C7 K3 B5 y9 g" ~$ Y5 E
1907年 22岁 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刊于章太炎主编之《民报》。师事太炎先生。写有《新方言后序》、《国故论衡序》。
" N3 w& e: k/ b8 S( l% q0 M, q2 |/ ?4 u4 D. G3 y) K8 |; j6 y/ f
1908年 23岁 回国侍母疾,不久,母逝,本于孝义,闭门定省,曾写定《春秋名字解诂补谊》诸稿。时清廷命逮革命党人,胥吏欲捕之,遂仓皇离乡,再走日本,往依章师。日夕研讨国学。' \% s% D0 b8 {. u4 |

4 `1 O& p7 x3 b" c  ]4 z1910年 25岁 返国还里,筹设孝义会,宣讲种族大义及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4 _3 u0 U9 |6 A1 G' A/ J
$ Q$ u/ h# Q% G$ g7 @& e
1911年 26岁 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谋仕宦,后退居沪上,主《民声日报》。
3 ?% J6 R. N# l+ x& l8 r  m, `8 @9 |4 ]
1914年 29岁 勤治故籍,研索《广韵》,综合前说,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论》、《释若者》等文刊于《雅言》杂志。
2 E1 D8 ]. Z; H/ I; w* e( M( m5 k- V  Q& W4 L
1919年 34岁 于《国故月刊》、《国民月刊》发表《广韵佚字》、《毛诗正韵评》等文。因与胡适等人不谐,转教武昌高等师范。 3 g& H1 _" a# D) b+ T0 d
; I7 [. K  U, m8 Y0 e. E
1920年 35岁 在《唯是学报》发表《声韵通例》、《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等。并为《说文》、《尔雅》等作讲章。
5 V1 W  F# r1 M* y0 I8 v" a
. P: z1 o2 c# q4 r0 P% ~4 I1923年 38岁 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释公士大夫》、《文心雕龙札记》等刊于《华国月刊》、《国学卮林》。
: M+ H2 O* c; q, c
: _; F4 _) y& F( K8 q0 n4 G; L1925年 40岁 作《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等文,刊于《晨报》副刊。
) J, i1 L! ]' D$ \- k6 b1 D% M$ a; I! y3 n* S8 j! \" U/ i
1927年 42岁 应聘北京师范大学,秋后转教东北大学。
8 h$ c' X( ^6 n, d  t* g' v% A% ]. G: ?) ?
1928年 43岁 南下应南京中央大学聘,讲章有《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先后同事有汪东、胡小石、汪辟疆、陈伯弢、王伯沆、吴梅等。' D1 q; @; J) z9 w+ Z$ m
+ I/ f' b* g+ c! T! j* L
1931年 46岁 于《金陵学报》、《金声》是发表《诗音上作平证》、《章炳麟黄侃往来论韵书》等,讲《三礼通论》,批注《尔雅义疏》。6 D% ?: M6 ]" v' t4 x, n% U! S

' w) M. x9 P# {4 k# G9 q: B1933年 48岁 出版《日知录校记》。
) A4 J( K; |$ \" V4 `$ w) c1935年 50岁 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讲授《说文部首》及史汉文例。遗稿有《尔雅郝疏订补》、《说文注》、《广韵注》、《切韵表》、《集韵声类表》、《古韵谱》等。
2 I/ N/ O; Z3 |. V* u# l2 m  O

2 \& H8 g7 z/ Q9 ]! j3 i3 a6 P7 A& h- @8 _" o# _& _' q
[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1-4 20:49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著述资料】/ d- k" E) H: G& O
  ▲专著
. E! e' U( ]) Q% c: a  《文心雕龙札记》,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中华书局,1962年。 ! {  e- W, B9 ^9 ~
  《反切解释》上编,中央大学出版组,1929年
# ^& {" P4 [+ _, X4 ]& h% g3 f  《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年。
" n8 f- ~7 @+ X6 j. M  《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 W7 d! N# C- A3 h& d, E
  《黄侃论学杂著》,收著作十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
: }* Y: l1 h8 Z  m1 f2 l6 W5 l% R  《说文笺识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l( ?6 e. k0 @* {8 A. L3 a- ~  《字正初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 u+ t5 q; u) |8 a  F- C
  《黄季刚先生遗书》,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80年。
6 z2 k/ G( T  V% e1 X  《文选黄氏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7 m) m# h& O7 W4 o
  ▲论文
( T+ G' }' s, S! k5 H+ s  《春秋名字解诂》,《国学粹报》4卷4期。 9 Y% x, h2 J3 ?, c
  《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学报》第三册,1920年。 0 j' v& L0 h& k- p- s
  《稷通释》,《华国月刊》1卷期,1923年11月。 " L9 J9 Q' e; Z4 q- Z( n( ?
  《释尸鸠》,《华国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 ?' D- W3 d3 ^! h3 }: @7 [' I
  《咏怀诗笺》,《东北丛刊》第3期,1931年1月。
8 B8 N0 t+ [# N1 N- E  《中国文学概谈》,原载《晨报》副刊,又载艺社《文学论集》,1929年。
6 b2 w* a7 w6 G. x5 U" l  《文学记微》,同上。 2 p) z" m$ |, D7 J) x
  《秋华室说诗》,《苏曼殊全集》第五册,1929年。 , k% A: q- b5 s
  《诗音上作平证》,《金声》创刊号,1931年5月。
" J* ^' R2 V4 U5 ~/ J& F  《汉唐玄学论》,《时代公论》1卷11期,1933年6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氏论书】
# I! O  C+ f( f% J/ ^( X+ [% ~  ▲应读之书
  W2 P( A6 p4 h* P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汉书》、 《资治通鉴》、《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仪礼》)、《文选》、《文心 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 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当代人在三十岁以前难以做到。中文系学 生如果埋头苦读上列经典而不学现代文学史学理论,或许能完成上述作业,但必成 书呆子,竟至虫鱼了一生,一事无成。) 8 g* p9 a) u. l2 [+ [' T
  读经次第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 通文法。《礼》疏而后,泛览《左传》、《尚书》、《周礼》、《仪礼》诸疏,而 《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陆德明《经典释文》宜时 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 (真是高手眼法,金针度人)
. U$ E! N8 A8 k0 p! W  ▲读书之法 $ }1 V9 X' {- `* I" s
  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 一无可通。(各种学问者,汉学之各 种学问也。) % ]: [, A3 c; n5 b0 o  x% E" ^# P
  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此条非说成就期限,而是说治学顺序,先小学,再经,再史。) 4 _8 k) B; I  O
  小学之事在乎通,经学之事在乎专,故小学训诂自本文求之,而经文自注疏求之。5 w+ |8 X( V: v' X* e+ L7 K. _
  治经之法,先须专主一家之说,不宜旁骛诸家。(恐是季刚自家门法。同时研究诸名家高论,如听讼数端,不仅有趣,而且未必不是入经史门法。) : _. b9 |9 {2 z5 U: v  O. g' d4 Q
  治经须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读唐人义疏始。(读唐人义疏可明各经汉唐家法,不知皮锡瑞之经学通论是否可补汉唐之後?)
7 j2 U  g6 H$ B  治史之要, 以人、地、官、年为入门之基;四者亦即历史之小学也。(此说入门之基,而非治史全部。如果只注重事件的人地官年,而无现代HISTORIOGRAPHY理论指导,便仍在梁任公所说的旧史学里打圈子。)
( y  \9 d, ?. I3 h* l  f" n8 E+ N  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读书贵专不贵博,是朴学的法宝,恐怕当代不适用。朴学时代知学方法比较统一。而当今文史研究理论繁复,不略知一二无法为学。文科学生还要学政治,想出国的还要学英文,二十以上三十以下之说也恐怕不适用于今日。此处说贵专,是为了能精通一二经典。精通之,才能在作学时有底气,避免颓废和妄诞两极端。圈书之法,先贤经验,有惠後学不浅。) 7 |- G8 e; v# r- I8 S: m3 l
  初学之病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宋明经学多能疑,汉清经学多阙疑。而清之经学如无确证必阙疑,如有确证必翻案。大哉乾嘉之为学也!先生真是其中妩媚者。)
3 l, {/ W3 g7 T- p/ _  y, L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h, D/ U. ?- l! q* @. i
  清人治学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学之病,知今而不知古。(先生一生,知今处唯有不与复辟一节而已,天不假其以年,天妒之太甚矣。) # I) ]* B9 ?  ~! B8 y
  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不接受新理论恐怕今人无人敢守之。)
+ E: N) F, B: V0 p- O1 u' P1 g5 a. \  汉学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
& N2 U, t1 j; Q5 O; Q7 N! f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即得择要之法。(一,刘申叔如果把玩政治的时间用来作学问,嘿嘿!二,比一比陈寅恪读遍中国书之叹如何?) - M$ k' N1 G- |% T+ B3 \
  不有根底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有鄙陋之讥。翻书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时能翻之者也。 ! g0 P2 D2 A2 o' n1 x7 a" P9 r) j- B
  ▲为学之道 , L" e3 U( d$ @9 p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 g! L1 h" `% D8 M; X& W% m
  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戴东原先生学术提纲挈领之功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孔广森、王念孙,靡不过之。(能青出于蓝者,赖先贤筚路蓝屡之功也。) $ L! x  v5 m' J* @8 N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2 I* n4 f* C* q% ^: g* X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 z2 i' x& F, N3 A& x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 必道前人未道处。)
: t# O! d' ~- U. {+ ]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此语让当今百分之九十九的高级学者汗颜)。
7 Z2 l6 O: c. ~: e1 ?" o  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为成人矣。
7 `  W: ?( Z! V
0 h* x2 E& u9 ?  Y# {+ i
【黄氏语录】
8 V1 B8 }2 [' Y. F# g" o
* K) Q, R* S9 |) u/ Z( ~! b6 D6 l  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之法,一曰持论之方。* k! |% y& m- B0 Z* U
  凡研究学问,阙助则支离,好奇则失正,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亦必如此,方有真知灼见。韩非有言:“变业无成功”,此可为吾人讲学之鉴。
+ C8 A6 H0 B: y  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T4 c% T4 d# F
  凡学问无论何种,以平易近人为常,以不可思议为变。; t" d9 W* S  v
  中国学问有二类,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属难通。# b" k4 z0 {1 {* y  m* [1 H- P" D$ T
  学问不可趋时或挟势利以行。如唐张鷟在当时文名籍甚,文词行于海外,今所存者,一《龙筋凤髓判》,一《游仙窟》(得自日本)耳。又云,学术废兴亦各有时,惟在学者不媕婀而已。
% f# Q0 j: Q5 o) H: {8 I( u* m7 j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
8 ?" G# Z! A4 p1 E  |5 X  凡专门之学,不可于其间有所去取,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Y# i: @) a! }" ]
  今日籀读古书,当潜心考索文义,而不可骤言通假。当精心玩意索全书,而不可断取单辞。旧解说虽不可尽信,而无条件逊于后师之理。廓然大公,心如明镜,然后可以通古今之邮,息汉宋之争。/ x9 g+ ~, m2 r  _- W9 ^9 x* L* u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O  b! _: b* f. Q$ n+ [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矣。9 H+ }( o7 l% h
  学问之事,有传学,有行学。欲行其学者,未有不皇皇如也。
% X. p* G9 D: ~! y  学者可贫而不可贱。白刃当前,不救流矢,学问亦然。
/ L5 h# R7 C  x! q  学问以积累为先,文学以顿悟为贵。故文学能早成,学问则早成者少,有之则颜回韩非贾谊王弼数人而已。
  O* n1 v1 j: e1 \3 m1 K$ h* ?. ]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惠栋《九经古谊》及《九曜斋笔记》可以教不欺人。)一曰不知者不道。一曰不背所本。(恪守师承,力求闻见。)一曰为后世负责。一曰不窃。(偶与之同,实有心得,非窃。习见所闻,忘其所自,非窃。众所称引,不为偷袭,非窃。结论虽同,推证各异,非窃。)7 I. m7 ?0 y- H8 n0 s
  治国学当力戒二弊。一曰不讲条理。一曰忽略细微。讲条理而不讲细微,如五石之瓠。讲细微不讲条理,如入海量沙。
3 a- m; a! y# b/ d% E  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
% ]% O; g+ U0 z( y  X) y" K) l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e+ Y7 \  c* M5 `- l0 B1 p
  近人治学之病有三。一曰郢书燕说之病。一曰辽东白豕之病。一曰妄谈火浣之病。
+ o5 e1 c* p$ O- M4 q; ]  无论历史学、文学学,凡新发见之物,必可助长旧学,但未能推翻旧学。新发见之物,只可增加新材料,断不能推到旧学说。
! L3 A  |( ^/ x& Q0 H; _  常人治学有二病,一曰急,二曰懒,所以无成。: v4 l/ `  g" d2 k0 R0 a
  世人是尧舜而非桀纣,治学亦当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6 A+ N( O5 c3 Y  博览旁征,必先有其基。6 d9 i$ I2 E8 @! ~$ W: a
  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
8 f* v  k, `8 l: `! C9 b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 O& g7 @/ S3 |1 R+ k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以自立。- U1 h3 @" t: z& a! ]2 b) j
  凡引古书,或从本义引之,或以己意引之。前者名曰推原本义,后者名曰断章取义。如孟子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后者之类。% N. l/ K' q5 g* ~
  读中国旧书,了解为先,记忆为次,考据又次之,判断最后。
9 @, }9 m. c. b# v  看清一难懂之部书,可以读多数难懂之书。* q% \, O: g& H* v% l( G
  古人议论其言简,今人议论其言繁。唐以前人之一二语,唐以后人可敷衍而为千百言。读周秦诸子等书,均可作如是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20: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所有著述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4 21: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略说49岁,年表说50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