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2|回复: 7

[讨论] 道德概念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1 15: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说说道德关系探源的问题,《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属于哲学理论,《太公金匮》、《太公阴谋》、《太公兵法》三者属于运用,探源应该由《道德经》向上探求。

《史记吕尚传》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采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说明当时“德”的范围很广,而且是德政的内涵,这部分内涵属于人伦基础,这时还没有自然万物与人伦统一的内涵,也就是《阴符经》五贼的部分,贼和德还没有相通。


《六韬·文韬·文师》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



【龙韬·五音】【武王问太公曰:“律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共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之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三皇时期,五行为主要理论时期。什么时候由五行转为五贼的,需要研究证据。目前确切的只知道姜尚《阴符经》为五贼的理论,但是《阴符经》属于姜尚原创、还是继承传播者?过去没有著作权,《阴符经》又是“故乱其辞”的手法,不过从姜尚对五贼的解释看来,是把我的最精妙的。我相信是原创才有的水平才对。

【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有国无国,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志,治者非一日之谋,而知所避。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凡万物皆有器,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早期的道德关系还比较混乱,“天地义道和信仁”认知顺序,当时主要是道义内涵,道德内涵还比较模糊。道,生天下之利,对利的态度决定了人的不同,共享者仁,用自己的利解决别人的难处者德,看法一致的是义。可以看出,道是来源是肯定的。

可以看出两点,一是道家的道属于天地自然之道,道家“义和信仁”源于自然拟人化的提炼,道家注重的是规律规则,是谋福祉的方法,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又是时刻发生作用的,所以道家称规律为“贼”,《阴符经》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弃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人的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道家将自然也视为生命的整体,自然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五贼、五德,只是概念内涵不同。 二是与儒家的只有人才有道,有德的人可以深入理解运用“道”,这是后世儒道两家的区别。道家五德偏重哲学方法*论,儒家五德偏重人伦道德素质。

《六韬》的道家思想比较突出和黄老之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道”字出现72次,先后谈到了“天道”、“人道”(《发启》);“先圣之道”(《明传》);王者之道 (《上贤》);举贤之道(《举贤》).;立将之道(《明传》)等等,并明确提出了无为的思想。但是这时的“道”更多的是规律之道,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一般的规律意义的理解。
自然管理万物怎样?太公曰:“何忧何音,万物皆得;何音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结合《阴符经》五贼的观点来看,太公只是对自然本身的五种规律有了明确的认知,但是对自然的根源,也就是本体还没有清楚的认知,只是说“爰有奇器,是生万象”,这就没有看透【本体】和【五贼】之间的关系,也就没有看清【何音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的原因,老子的发展之处就是明确指出了这层关系,一是得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本体道】,成为了第一哲学的高度认识,走出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达到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和儒家有了显著的区别;二是本体与五贼之间的平台要素管理法,揭示了无为管理的实质来源,揭示出了道德仁义礼法兵系统管理方法的雏形。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一次明确揭示了道德之间的哲学内涵。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无为”。
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成果,就是五贼、五德方法,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可以无缝连接。

道学的理解渠道,主要来源于阴阳五行体系和道德体系两大系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易经》、《阴符经》和《道德经》,其它的如《冲虚经》《庄子》等则是对上面三种经典的再研究,因此又次一级,而理解有无偏差更要严加考证才行。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道与万物的关系,就是“道”与“德”的关系。从本质上归类的话,《易经》虽然有象、数、理的不同层次,但整体属于“形上道”的范畴;而《阴符经》和《道德经》虽然也有本体论,但总体属于研究“形上”与“形下”之间关系的范畴,是怎样天人合一、长生久视、深根固柢的问题。



老子《道德经》对道学有三项划时代的贡献:一是道德的本体论认识,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哲学性质,道本体属于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德现象属于第二哲学,和朴素唯物主义相通。二是具备了道德学说方法*论的雏形,为道德仁义礼法兵系统管理方法的提炼打好了基础,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SHZY文化的坚强基础。三是“无为”要素管理法和以制度建设为主,以人才培养为辅的“三弃三绝”法治观念,二者结合,彰显了传统哲学科学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15: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6-3-31 15:54 编辑

反对“以智治国”是老子的创建:

老子以前的各家学说都是上贤的主张,包括百家宗师姜尚、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的管仲等,上贤思想的依据就是智慧的作用。
《太公兵法》(《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 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见百度)
智慧是上贤思想的根本,是打天下的基础,由于姜尚所处的时期是开国时期,所以有上贤的思想很正常,这从《管子》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也是管子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姜尚讲的是取天下的方法,起点至于“智”,老子讲都是治天下的方法,起点也在于“智”,只是方向完全相反。《道德经》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老子这么说的原因,也看不出是这个观点是原创还是讨论,不过老子特意加以强调,说明了害处,打天下在智慧,守天下治国理正在愚,治家在于难得糊涂。
智慧的根本作用在于知人,然后善用,则事业可成。但是人是可以伪装的,在各种诱*惑危险前是可变的,所以知人是千古第一难。所以,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内因不明的时候,弱化内因而强化外因的管理作用,靠法治、制度的透明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效率。这是三弃三绝的背后意图。
可以看出,反对“以智治国”是走向法治,弱化人治的起点,是老子的伟大创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 09: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生好!
我很佩服您读书很多,思想独立,而敏捷。有服务社会,救民于水火之志。您自称是草根。能在网上发出难以数计之论文。论点多发人所未发,实是难能可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09: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尚百家宗师,出将入相,开国元勋,成就主要在硬实力中的军事、经济方面;
管仲霸业王师,宰相第一人,成就主要在制度设计、管理经济方面,属于全能型杰出人才;
老子道学宗师,哲学宗师,软实力第一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5 10: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道家的道属于天地自然之道,道家“义和信仁”源于自然拟人化的提炼,道家注重的是规律规则,是谋福祉的方法,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又是时刻发生作用的,所以道家称规律为“贼”;
······
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无为”。

·································································
这是张无屮主帖中界定“道”、“无为”的两段言论;
我想请你仔细看看自己究竟说了些什么。

我再以二个问题推动你进入真正的思考:
1. 既然“道”内涵规律规则,而自然万物又是在这些规律规则的规定之下发生发展的,这还能说“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吗?
2. 既然“道”以规律规则“操纵”着平台,自然万物无不遵循这些“平台规则”,这还能说道是“无为”的、自然万物是自由的吗?

道内涵的规律规则规定了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有这样的“无为”?
自然万物必须依照规律规则的规定去发生发展,有这样的“自由”?

哲学首先要有自我审视的自觉精神和方法;
你这种言说方式即便在语文学上都是违法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11: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对道法自然的理解是什么呢?
本体道,按照他自己的原则运行,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 是第一哲学语境中原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5 12: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故我在 于 2016-4-9 11:50 编辑
张无屮 发表于 2016-4-5 11:41
先生对道法自然的理解是什么呢?
本体道,按照他自己的原则运行,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 是第一 ...

“自然”当然不是“自然界”,你这个说法至少具有语文学意义上的正确性;
但“自然”与“自然界”之间没有任何内在关系吗?
当你使用“自然”、“自然界”、“道法自然”这些名词和短语时,其中的“自然”对你来说具有怎样的关系?
你在“自然”与“自然界”之间看到了不同,这表明你显然具有文字理解和区分能力;
但却看不到不同者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这表明你上述能力的边界过于狭窄。

且不说“第一哲学”本身的非哲学性;
我敢断定你对这个名词本身的理解也只是语文学层面上的——“第一”对你必定很有吸引力;
否则你就不会把本体论与本源论混为一谈;
更不会把“自然”与“自然界”截然分离开来。

即便退一步来看,不管你自己如何理解“道法自然”,你都无法对你主帖之中的混乱言说给出合理解释;
这就是说,你的言说根本就无法内洽;
这与你如何理解道法自然无关。

张无屮,你应该对自己提出较高的理论要求——理论的最初步特征就是内洽,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自相矛盾;
你如果只满足于看过不少古籍、知道几个哲学名词并且码出很多字词,那么你的志向就不过只是一个志向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5: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的运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是《易经》,将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是《阴符》《道德经》,《易经》是将问题分析清楚的根本方法,《阴符》《道德经》是分析清楚之后怎样解决的根本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