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0|回复: 2

[學者專題] 任中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2 14: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y6 Q: @) H! S& H;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 K8 H0 A# E% X. H* A timg1BFJ21PZ.jpg 0 R5 x2 g1 C. g- C9 A

5 m9 x' ~! g; J/ l7 t9 T. D任中敏(1897年5月7日-1991年12月13日),名讷,字中敏,以字行,别号二北,又号半塘,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词曲学家。
1 }" D* F5 V' n' u9 [# X7 s9 k. ^9 j" T% J4 G

( ^$ h/ z/ w# T. F【传略】
( m7 W- `! H6 w
0 O. Z7 `: v0 q! S任中敏-生平简介   
8 V% g: z+ t! ?) ?4 g: B' p任中敏(1897~1991)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戏曲理论家、敦煌学家。原名讷,字中敏,号二北,别号半塘。扬州  8 ?0 [* I8 F; ^: N) u: A
人。1897年农历五月七日,任先生生于扬州的一个商人家庭。6岁时开始识字,15岁考入常州第五中学,19岁转入扬州省立八中。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12月13日,病逝于扬州,终年95岁。

& f+ h- B2 g$ ?4 E任中敏毕生从事戏曲史、戏曲理论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主要撰著有《敦煌曲初探》、《敦煌歌曲校录》、《唐戏弄》、《教坊记笺订》、《优语集》、《唐声诗》、《郭煌歌辞总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等,这些论著对唐代戏剧、音乐作了有益的研究。其中,《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唐声诗》获“江苏省首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荣誉奖。
6 v5 Y4 W7 L; e8 {% b任中敏-学术贡献   
2 H+ G* @8 W, ?( u! \5 Y- a任中敏一生的主要事业,是研究古代词曲和敦煌遗书。从二十年代,他以“二北”的笔名发表《词曲通义》,《散曲丛刊》等著述数十种五百余万字,从而确立了词曲研究宗师的地位。“二北”者,取北宋词与北曲之义也。从四十年代起,他从北宋往前追研,从而开辟了唐代声乐文艺学研究的新领域。
9 u! P3 i$ n, i6 K; S
0 [; F  i/ _1 j1 x
词曲研究

/ u1 W! }1 w- d- E- \; G任中敏早年师从著名戏曲学家吴梅,致力北宋词学和金元散曲及其音乐理论的研究,著有《作词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等,另辑有元、明、清历代散曲作家集30余种,编纂戏曲理论丛书《新曲苑》。在《新曲苑》中主要收录了散见的曲话、曲论、曲韵、曲谱等方面的资料,为汇集和研究古典戏曲史料及其理论著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F- K! R, g7 w( J1 k  }任先生在戏曲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对戏曲起源的探讨和研究。他的代表作《唐戏弄》是(1958)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后,专门研讨唐至五代的唐戏发展演进过程的著作。全书8章65节,,除了概述戏曲发展历史外,还就辨体、剧录、伎艺、脚色、演员、设备等方面,详细论述唐代已粗具戏曲表演艺术的初期形态,并追索和考证唐戏的脚本、戏台、音乐、化妆、服饰、道具等特征。从而提出“我国演故事之戏剧,固早始于汉,而盛于唐”,以及周有“戏礼”,汉迄隋有“戏象”,唐有“戏弄”,宋以后有“戏曲”的主张,反对割断宋元戏剧院和唐戏剧之间的承启联系,他的著述还有《古剧衡源》、《傀儡戏探源》等专题论文,和采录西周以来历代俳优艺人的优语《优语集》。
; s) `5 b' C: M新中国成立后,任中敏受聘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时他正酝酿着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飞跃,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工程:唐艺研究。今天的学术界称为唐艺学。这是任中敏创建的一门新学科。这里的“唐艺”,特指与文学相联系的“艺”,尤其是音乐文艺。其研究对象包括唐代的“戏弄”(唐代的戏剧)、“声诗”(配合歌唱的齐  ( l; m# v3 H/ G6 |5 [6 z/ L
任中敏曾执教于四川大学 7 T4 j  A+ J5 x6 r4 }
言诗歌辞)、“杂言歌辞”(民间的及文人借鉴民间形式所作的“长短句”歌辞)、“大曲”(较大型的歌舞及与之相配合的歌辞)、“著辞”(酒宴中的歌、舞与之相为一体的歌辞)、“说唱”(说、唱结合以述故事)等。联系到他早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一些传统的命题,如词的起源、古代戏剧的发生、发展的段落形态等等,获得了全新的认识;而其深层的意义,则在于展示文学在社会活动中的功能和价值,打破学术界长期以来单一的作家文学和文本主义的研究倾向,从而有助于对“古代文学”作一全面而生动的考察与理解。

5 c8 y$ b# j# H: e; O自五十年代始,任中敏先生对唐代音乐文艺进行开拓性研究。他的《教坊记笺订》雏形成于1952年,后经改进,于1962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著首列“唐代音乐文艺研究发凡”,于研究唐代音乐文艺颇开门径。他指出:“唐代音乐颇盛,词章颇盛,伎艺颇盛,凡结合音乐之词章与伎艺,兹简称曰音乐文艺,订为此项之研究对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近90万字的《唐声诗》,可视为任中敏唐代音乐文艺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二十世纪唐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全书以追溯源流、辨明格调、建立理论的综合研究方法,探得唐代诗乐及唐人歌诗实况,于长期以来重文不重声的唐诗研究中具有别开生面的特点,丰富了人们对唐诗艺术的认识,使唐诗许多特点的成因得到更加贴切合理的解释,并为后来者研究“声诗”打开了思路。8 c$ _* H3 q4 h0 c* M5 m/ d
任中敏深入研究了声诗在音乐性质上与燕乐、清乐、胡乐的关系,在伎艺形态上与舞蹈、大曲、杂歌、杂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声诗与长短句歌辞体的关系,提出唐代之歌辞乃齐杂言并举并存,齐言对杂言的影响固然有,但绝非如若干学者所言杂言体由齐言体孕育转化而成,二体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这对过去的词之起源说乃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反拨。8 _, S; A/ D: |+ i& }

5 `% b: C% ^& M& |5 b- {所著《唐声诗》对于相关材料的搜罗极其丰富。一是收集整理了唐代确实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曲调名;二是从唐代文人诗集及民间歌辞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确曾歌唱、或有歌唱之可能的齐言歌辞;三是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记载,并综合论述了各种观点,为唐代文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 e5 i* `0 m* Z* W6 E
敦煌学研究
! l( u% F( _) n4 D1 [* L任先生对于敦煌学有精深独到的研究。任中敏研究敦煌遗书达20多年,先后出版《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校录》。在他的力作《敦煌歌辞总编》里,他为敦煌歌辞的研究制作了一份详细的年表,并按照杂曲、只曲、联章、大曲等体裁,分类收录了敦煌歌辞一千五百余首,同时对所有歌辞都进行了严格的订正、辨伪、复原、分析、比较和研究。是对宋词和金元散曲研究的新见解。5 v2 K; n) ]; ?
敦煌遗书中歌辞的整理,二十年代只有罗振玉《敦煌零拾》所收法藏本《云谣集》前半部和朱孝藏《彊村丛书后编》所收英藏本《云谣集》的后18首,加上零星杂辞,总数不满百首。四十年代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问世,收辞160余首。五十年代,由于我国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学者视野开阔,到任中敏编《敦煌曲校录》时,已收曲子及大曲540余首。六十年代,香港学者饶宗颐和法国学者保罗•戴密微合撰了《敦煌曲》一书,录辞318首。七十年代初,任中敏着手编撰《敦煌歌辞总编》,到1984年才告完成,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把敦煌写卷中的歌辞扩辑到1500余首,全书既有总集性质,又带有总编性质,合歌辞与考订、论述于一编,反映了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史、选两家的敦煌研究铺平了道路。
9 ]2 U1 i5 h! n( |6 C3 U3 V任中敏-发奋著述    4 A! n) U$ B  p# E; |! P4 f. x- K1 t
任中敏的学术成就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获得的。从不被理解到一部部巨著艰难辛酸地出版,被戏称为“敲锣卖糖(唐)”事业。
( A# I" Q& B7 u# ~- ~8 o$ p& }在1980年以前的近30年里,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几乎没有上过讲台;居住在成都焦家巷、壁环村或水井街的一处阴暗狭小的房间里;白天背着装有热水瓶、旧日历纸片的背篓往图书馆读书,晚上整理所抄录的资料,凌晨时伏案写作。在中国的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但性格刚强的任中敏却使它成为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1955年,在接受肃反运动隔离审查之前,任中敏完成并出版了《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曲初探》两部著作。1962年前,任中敏以右派和历史反革命的身份,撰就了《唐戏弄》、《教坊记笺订》、《唐声诗》、《优语集》等4部书稿,并出版了前面两部。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他的全部手稿,包括篇幅达数百万字的《唐宋燕乐集成》;但他利用劳动改造的余暇发愤编著了《敦煌歌辞总编》。此书后来伴随他作了两次远途迁徙:1978年,在旅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兼职研究人员之时,他借助北京图书馆的缩微胶卷对全书资料作了校订和补充。1980年回到故乡任扬州师院教授后,他续加补订,在90岁那年看到了这部作为毕身学术之总结的巨著问世。以上7部著作,300多万字,以曲艺、戏剧、音乐之三足,支撑起了一个系统的唐代文艺学。1981年,已是85岁高龄的任中敏,由扬州师院向国家申报硕士生导师资格,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这是异数。他一共指导了3位博士生,其中有两位现已在他们就读过的博士点上继承老师的事业,担任博士生导师。

: k8 {0 P$ R  Y+ R, F- O ! K# j; _: |( m( I+ r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认为宋以前“不具备真正的戏剧形式”,任中敏对此首先提出怀疑。而戏剧作为声乐文学与艺术的结合,古代无录音、录像资料,正统文学史家也不屑一顾,其文字载录多存在于民间教坊与石窟之中,人们难以见到。任先生冒雨冲风,访贤探幽,搜得数千万言原始资料。然后爬罗剔抉,排比勾玄,形成自己独立而系统的见解。1951年,54岁的任中敏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介绍,摆脱设摊卖豆的生涯,到四川大学任教。他订立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写《唐艺发微》八大部著作,每部一百万字左右,并寻求出版社出版。他说,从此不卖五香豆,改为卖糖(唐),敲锣卖糖了。

! R1 w) i8 P% F7 ]1955年6月11日,任先生58岁生日时《唐戏弄》搁笔。《唐戏弄》是他计划中《唐艺发微》的第一部,计90万字,以大量史料论述唐戏之盛。他从剧目、曲词、道具、程式等方面作全面考察,将唐戏分为八大类:1.声诗;2.长短句;3.大曲;4.变文;5.戏弄;6.酒令;7.雅乐歌辞;8.琴曲歌辞。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向广大读者打开唐代声乐文艺百花园的大门。可不幸的是,1957年任先生被错打为右派。第一颗“糖丸”未被卖出,就面临关门歇业之险,作家出版社独具慧眼,仍愿担风险出这本书,就同先生商量,改个名字。任先生说:“这好办,只要书能出来,随便叫什么都行。前人搞全唐诗,我不敢同他比。我论唐戏,只谈戏剧,不谈排优、百戏,只是一个‘半边体',算半个唐,就叫‘半唐'吧。”出版社在排印时,“唐”前又加个土旁,成“半塘”。任老提出去土旁,但已来不及改。从此“半塘”这个名字叫响了古典文学研究界。
! P% P/ P7 D2 q( V# ]- s
7 o8 [' `* X2 n2 k1962年,任先生的《教坊记笺订》由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经他的学生胡乔木、蒋南翔与有关方面商谈,调到扬州师范学院工作。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同年《优语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唐声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敦煌歌辞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120万字的《敦煌歌辞总编》是敦煌学回到中国的宣言书(日本人曾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 x! a& L& l& E& U
任老笔耕七十余年,当《敦煌歌辞总编》出版的时候,他与学生王小盾合作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 、与助手童健合作的《唐著词》也都列入出版计划。从而,《唐艺发微》八大部的计划基本完成。1987年6月,同人为他90寿辰庆贺,他致答辞时笑谈数十年敲锣卖糖的艰辛。谭佛雏教授在签名簿上顺题:巴蜀维扬,九十星霜;半生事业,敲锣卖糖。$ I3 `& D4 Q9 d
1 U( g  n0 ^0 B# ]: M: Q7 `7 W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水西土司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著述资料】
0 d2 M2 z. q1 z5 J6 r5 B3 ~& W$ b  ! u% e. l: ^( t8 P/ Q1 R
任先生的主要著作: 《新 曲苑》三十四种(1930),《散曲丛刊》十五种(1954), 《词曲通义》 (1931),《敦煌曲初探》(1954),《敦煌曲校录》(1954),《唐戏弄》(1958),《优语集》(1981),《唐声诗》(1982),《敦煌歌辞总编》(1987),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 (1990)等。0 O+ z! i4 l: N& l5 o+ N
( g0 a. R; S% P8 A
《散曲丛刊》
+ x" c- q7 P, i3 |8 l散曲总集。共收散曲著作15种。其中元人选本2种:杨朝英《阳春白雪》、《乐府群玉》(有人以为胡正臣子胡存善所编)。元人专集4种:马致远《东篱乐府》,乔吉《梦符散曲》,张可久《小山乐府》,贯云石、徐再思《酸甜乐府》。明人专集5种:康海《□东乐府》,王磐《王西楼先生乐府》,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沈仕《唾窗绒》,施绍莘《花影集》。清人总集1种:《清人散曲选刊》。任中敏论著3种:《作词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
: j: y0 g3 c8 ?# C收在本丛刊中的作家专集,很多是从元明以来的别集、曲选、曲谱、笔记等书中辑录而成的;编者对各书都写有提要,校订讹谬,按谱断句,有些还附有序跋或诸家评论,于原书的版本、体例及作者生平、艺术表现多所考述。编者自己的著作《作词十法疏证》阐发元人周德清的散曲学说;《曲谐》为曲话体裁的评录与品藻;《散曲概论》系统论述散曲的体制、特点、作法、流派和发展,有作者的见解。编者论曲主本色,崇尚豪放尖新、自然活泼的风格,但又不废其他风格、流派,对散曲理论、历史发展和作家作品的论述也比较允当。有1930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 T# {' i3 ^# L
& q& o- z/ m9 p
任中敏塑像
. p" u' p4 ^+ @. U; j《敦煌曲校录》
/ [6 _" o) o0 a$ _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初版,兼取俗曲,收作品500多首。复经二十余年研究增订成《敦煌歌辞总编》(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七卷,据其对唐曲的研究观念,将联章体佛曲全部收入,所收敦煌歌辞达1500多篇,颇具规模。任氏学识渊通,时具特见,但录文不尽据原卷,且有任意改写处。
2 ]) l8 `- c: B1 u9 j# e5 ~) B/ X1 L《唐声诗》
/ M. C6 _& y' I+ T% k6 h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从浩瀚的唐代诗歌海洋里选取确曾歌唱、或有歌唱之迹可寻的诗篇及其曲调,其选录标准是以声为本,视其声乐如何而定。任中敏论声诗之“声”,不是平上去入四声之声,而是真正的音乐之声,虽然四声之说可以因诗韵平仄谐协而益于入乐歌唱,但是断不可凭诗之平仄、叶韵而直指为声诗,只有能否入乐歌唱,才是判断声诗的主要依据。《唐声诗》中具体列出一百五十六调,从“创始”、“名解”、“别名”、“音调”、“调略”、“律要”、“辞”、“乐歌”、“舞”等方面一一考察,其细致程度是以往对音乐文体的研究中所没有的。" K+ j6 m0 w+ S8 O% N

; |' W6 R: {) s# n+ {
元曲三百首
  _" C% S- f; R; R

+ C' l2 `" Y/ d! }0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l' p' Y, G# @& ^8 N+ M
【作  者】 任中敏/卢前
【出 版 社】 海南出版社
【版次印次】 2002年6月 【ISBN书号】 7805905851
【开  本】 64开 【装  帧】 平装
【国  别】 中国大陆 【页  数】 331

1 ?7 J" V8 z8 g. @, Y( h  作为重要文学体裁的普及读物,唐诗有《唐诗三百首》,宋词有《宋词三百首》,元曲也有这册《元曲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孙洙生于1711年,《宋词三百首》的编者朱孝臧生于1857年,本书的编者卢、任二先生则都是二十世纪的人物。这就说明,诗词曲的由文人走向广大群众是近代的事,而且其流衍的次序也是由诗而词而曲,后两个"三百首"所受前一个"三百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但因此书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注本,故在影响上不及前两个三百首。0 q, U; b( e7 f9 s+ p
   《元曲三百首》为任中敏(二北)编选,卢前(冀野)重订,1945年初版。原书仅有作者姓名及作品原文。为了便于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这次重印增加了作家简介及作品简注。原书仅收小令,这里增加了套数二十首,以便读者对元散曲的面貌有较多的了解。初版时的说误,这次尽量改正。为省篇幅,校订均不出记。每首曲中押韵的字,下面均加黑圆点,以便于读者识别。
* ~5 e! J1 O7 d
  s/ @4 A% E! k3 e; `* @6 G5 M目录:& k" l& F0 A0 v: Z* e1 x$ X& H8 w' X/ g
卢前序
2 ?+ @" l1 J1 e! A  B伯颜 一首 ; P7 j) @9 M, L  Y* G+ M
张弘范 一首 * f+ t# P( e# v4 x9 G
元好问 一首 2 u  R4 S- c, @; u
王恽 一首 5 \" g: q+ a/ ]) t  Z
倪瓒 三首 * h* r2 ]. Q) ~
虞集 一首
6 @( `  p* R: Y张鸣善 一首 ; ]& y, f( W% c" ]
孟昉 一首
: V% L3 g9 K$ S8 H; C9 X, Z1 u关汉卿 六首 % K) q3 o) E  f
白朴 六首 % }: J. {7 A# o
马致远 三十二首
7 ]# v% T" S6 t& \王伯成 一首 8 r, S6 V) G0 ?/ u: v
王德信 二首
  i: D# q. j4 v+ e/ J; h# K- U杨果 二首 . N2 \1 T4 z5 z* {6 u$ l
刘秉忠 三首 , t- n% [1 T: t/ q* m
王和卿  三首 2 N% c, J6 e9 u! U" I. z% j
盍志学 四首 # N3 O' i$ y& `; M! \
陈草庵 一首
. u3 p1 V3 \4 k8 Y刘敏中 二首
' s: S" t! T. F4 l9 R  w) z& M滕斌 一首
' H  V' h9 R" X+ ]7 A李乘 二首 8 R- F2 d9 r0 k; M+ j
胡祗遹 一首 * \7 x- l5 |: Z7 R& S. e" w
卢挚  八首 6 |3 p  [1 ]1 ?/ A- W9 t( h
珠帘秀 一首 % p5 Y/ |* K, q" i. T
姚燧 二首
+ i" a" j& I: ]- A冯子振  三首
9 i7 m2 ~& A/ ?* [# I& b% |; Y贯云石 五首 2 e& e1 K) K8 [8 }+ a0 t
刘致 二首 . N- e) Z( j( p5 u) r4 I* T
乔吉 三十首 * \' s( D( ?, d, F3 Z3 K; \
周文质 二首
2 f0 U/ T# D7 |) t; b- a# s3 N0 Q赵善庆 一首 ' D1 c% m' {5 S+ r
张可久 四十二首
) q1 l' a, @4 k, Z1 ?7 h1 _0 L% |. H徐再思 十三首
+ I4 Q% }) i- z# a6 X) T" ~- Z7 v曹德 三首 5 l! @: }( c4 q. s. O) L. G
…… % C  K' o2 w0 |2 H5 H
5 d8 ~( v2 L! f0 o" K5 a: T
% T3 Q8 V3 `# s/ s( Y- ~$ Z" r& A% g% i
# l+ ~" `, w6 i- I6 J+ l4 z0 o; Q
散曲丛刊
- Z. F. n+ E% f
9 i, H5 z0 j# u8 l0 g' z" K& K: w) q3 y
0 c8 `# p6 a  D$ T; [9 v/ @
  散曲总集。今人任中敏编。任中敏(1897~ ),原 名讷,笔名二北、半塘,江苏扬州人。曾从吴梅学词曲, 后任教于国内各大学。丛刊共收散曲著作15种。内元人 选本2种:杨朝英《阳春白雪》、《乐府群玉》(有人以 为胡正臣子胡存善所编)。元人专集4种:马致远《东篱 乐府》,乔吉《梦符散曲》,张可久《小山乐府》,贯云石、徐再思《酸甜乐府》。明人专集 5种:康海《□东乐府》,王磐《王西楼先生乐府》,冯惟敏《海浮山 堂词稿》,沈仕《唾窗绒》,施绍莘《花影集》。清人 总集1种:《清人散曲选刊》。任中敏论著3种:《作词 十法疏证》、《散曲概论》、《曲谐》。
1 b; d( s+ K. c0 [' E  C3 Q. b   散曲过去很少有人整理、研究。收在本丛刊中的作 家专集,很多是从元明以来的别集、曲选、曲谱、笔记等 书中辑录而成的;编者对各书都写有提要,校订讹谬,按 谱断句;有些还附有序跋或诸家评论,于原书的版本、体 例及作者生平、艺术表现多所考述。编者自己的著作《作 词十法疏证》阐发元人周德清的散曲学说;《曲谐》为 曲话体裁的评录与品藻;《散曲概论》系统论述散曲的 体制、特点、作法、流派和发展,有作者的见解。编者 论曲主本色,崇尚豪放尖新、自然活泼的风格,但又不 废其他风格、流派,对散曲理论、历史发展和作家作品 的论述也比较允当。有1930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
1 `  Q5 m3 ]8 ^: N" J3 @1 b # Y, q' V2 t$ g9 E$ m' Q

. `% }8 O! K0 U' S来源:中华诗词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所有著述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