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5|回复: 3

[學者專題] 牟宗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2 15: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k' |* ]* T2 @& y7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timgKTN7FJFC.jpg

- ]& E, ~( K# v
# C. _4 F' k" _7 [! I

7 p# X" y" y* ~/ K: R8 Q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公安。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1949年往台湾,后往香港。晚年居台湾,1995年逝于台北。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 u2 {' n2 d* T( u. l3 j( F
( A3 k2 u: a  i9 l- ` ) K/ L) Z" Y$ I# y* ~9 X
【传略】
0 F; |! X4 S; S0 X$ F8 |牟宗三(1909—1995) 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27 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1933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夺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 1949年去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讲授逻辑、中国哲学等课程。1958年与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应台湾“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讲学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处。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 C& f' i$ A8 d$ o! ]0 e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I( x" T, D2 G/ Z. M6 w" T/ X
学术思想9 n0 D& `- I. L/ g1 w4 k' z
  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 `. |# R, h% T; }% K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自言其为学经历三个阶段:三十至四十年代为第一阶段,主要从事逻辑学、知识论和康德知性哲学研究;五十年代为第二阶段,研究重心转移至中国历史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六十年代为第三阶段,又转而从头疏解中国传统的儒、佛、道三家之学,而尤重于宋明理学的研究。这以后,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b! ~8 G  {) J7 V4 w6 b# i: @
  牟宗三把历史上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儒家中则又判定孔、孟、陆、正为“正脉”,认为儒学就是“身心性命”之华,而其他则都是所谓的“绕开去”、 “歧出”。他对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一反传统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分,提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胡宏、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刘宗周是宋明理学中的九个代表人物,把陆象山与王阳明归为一系,胡宏与刘宗周归为一系,合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而为“宋明儒学之大宗”,其论学以《中庸》、《易传》、《论语》、《孟子》为主;至于程颐和朱熹则是所谓的“别子”和“继别子为宗”,其论学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9 {7 `' b# `; P3 z- S
  牟宗三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是有道统而无学统和政统,内圣强而外王弱。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牟宗三提出了“开出”说即儒家的“内圣之学”而开出“新外王”、由“道统”开出“政统”和“学统”。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坎陷出“知性主体”和“政治主体”,也就是从“道德主体”转出“民主”与“科学”。
' x  v! F; d0 t# L4 \3 @

: p' B# I% r  O1 t, q) p2 f  v9 F学术生涯
1 B3 y+ W  q' `3 d" T% [' W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山东寿张县乡村师范、广州学海书院、山东邹平村治学院、广西梧州中学、南宁中学、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他又参与编写杂志,主编《再生》、创办《历史与文化》、编辑《理想历史文化》。1949年后,他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中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
6 _$ X7 ^: J" r, B& T( R! t8 N6 a
牟宗三是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当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6 Z7 H5 T  q: N* q) K5 g" V
. w$ M% o2 s( G: @( \
学术范围
8 R. i. J* f; y% S逻辑学 : k4 ~7 z) c- ~, D2 l/ e, I2 B
康德哲学
5 u9 w) s; S- R3 w4 v宋明理学 / k' f" [' A- J
魏晋玄学 . o; S' p" E( d% e: Y, p; ]& j0 N" f$ i
佛学
7 D5 l+ a5 Z/ F% l* J2 v! d
[编辑] 评价
1 ^. Z! i+ S% V5 O! k, K1 S& ]牟宗三治丧委员会的评价:“综观先生一生,无论讲学论道,著书抒义,莫不念念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之生命为宗趣。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与夫文化意识之绵穆强烈,较之时流之内失宗主而博杂歧出者,琼乎尚矣。”[1] 6 b0 I* S  I; A* Q, x% a&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5: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概览】
5 V8 H3 J: |+ [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
6 N$ Q0 K& G: W+ T% v# {- w  《逻辑典范》3 M" a$ o0 k, h, x- n7 {
  《认识心之批判》:译作" p- Q# Q7 H% Q- ?. V6 M- [
  《理则学》- A6 l9 L! B0 _1 ^5 ^4 L0 s
  《道德的理想主义》6 M* ^4 u1 q. x( E6 o( [9 t0 s
  《历史哲学》* J0 E2 i2 s$ B/ S  f. C
  《中国哲学的特质》
" o, i/ y# s& z: A  《名家与荀子》
2 @5 \5 d) {! B8 I0 x  《生命的学问》
0 _5 a) @0 C, D5 ]+ Z' S  《五十自述》* i4 ^2 C- R; O
  《时代与感受》
3 c0 R9 g; Z% g) ~# P( B  《中国文化的省察》
6 G5 u, w! _7 S! T2 ^  《心体与性体》
  z" E' Y* n2 V% v' K; n% K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E0 x) J9 X4 ~0 z. k+ W' e
  《才性与玄理》
$ Y6 z( B" [0 W2 z9 {# Z) m  《佛性与般若》
9 N6 U- b5 |* O! Q+ L, x- q- n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8 I7 U* z' n. I, m, a* E
  《现象与物自身》
2 b8 `1 i- y; B1 i1 U  《圆善论》
) O& ^* x: v& Z; g9 T+ C8 s8 R  《名理论》
4 l, r( Y& z' C* r9 s6 B  《历史哲学》3 D* q$ }8 d/ _/ S  ]; b2 Q( Q
  《政道与治道》
$ F! p2 s  c+ c' }1 @% E  《康德的道德哲学》( c$ y3 ?; l3 N/ i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作
7 M+ t3 b, g# U9 ~$ H3 b+ ?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译作
; p' B- J& m8 p9 F0 Y7 H; m  《中国哲学十九讲》
& t1 w9 ?# E" w" B. p3 v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x+ p2 i( c& b: O3 F& u# H) L
  《人文讲习录》 9 t& l6 O! ~; d: z0 g
  《牟宗三先生全集》33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各卷内容如下:$ X. i7 ^1 ?$ G
  1.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
- a- u' K1 F) B  R  2. 名家与荀子 才性与玄理 ; % R" j$ ~3 Y! L3 e; F0 |9 _
  3-4. 佛性与般若(上下) ;
7 Z; m4 D, Y/ c: j4 H8 ~$ A  5-7. 心体与性体(1-3) ;
) B+ J# ?  L/ o5 x  8.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王阳明致良知教 蕺山全书选录 ;
# U# L3 [. |9 d- j  9. 道德的理想主义 历史哲学;
, t! Y& Q# T; e: F% e% Z/ |6 @/ H9 K  10. 政道与治道 ; 4 h) u; A+ w; ^$ Q0 J
  11. 逻辑典范 ;
6 C# Y- `! E4 X( s  q7 Z  12. 理则学 理则学简本 ;
5 h3 \7 z) s. A' P& O6 ?" C  13-14.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 ; % ~1 {$ Y" @+ R8 M- T# b
  15. 康德的道德哲学 ; 2 L% `: O/ H: l" q5 t/ }
  16.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 ; + M" T! g) h2 Y
  17. 名理论 牟宗三先生译述集.   F/ e' M8 Z. p) r
  18-19. 认识心之批判(上下) ;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 * Z0 S1 L& G$ d& K) G
  21. 现象与物自身 ;
) j) q. v. P9 w  22. 圆善论 ; ; H4 D6 F' m+ i) N; u) l% Y
  23. 时代与感受 ;
2 H( \! T9 x1 F# o6 ~8 s  24. 时代与感受续编 ; * a. z5 u8 o) O" F7 P
  25-26.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下) 牟宗三先生未刊遗稿 ;
: }- p7 R1 K+ Q# }2 a, v- M/ y  27.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 ; + E: g- Z6 {) [0 d
  28. 人文讲习录 中国哲学的特质 ;
  H0 ?7 D+ a& z  29. 中国哲学十九讲 ;
3 a2 H6 c- }; A/ V0 `% B; S  30.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宋明理学演讲录 宋明儒学综述 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 ;
! Q. y, d" ?- o6 G8 \8 O  31. 四因说演讲录 周易哲学演讲录 ;   ?2 O7 e) q9 j9 Q: A4 A7 Y4 e+ u
  32. 五十自述 国史拟传 ;
7 w6 ^8 a% Q% s  }5 N# c  [33]. 总叙 详目$ x% w- \( N& @8 D8 O6 X
  牟宗三研究的主要论著: 6 J* A7 V3 {; l, X$ ]4 O6 j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与著作》,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9月出版 , i/ C7 o0 y0 |
  《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郑稼栋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 u- n7 y' u( K4 g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之七》《牟宗三集》,黄克剑等偏,群言出版社,1993年月12月
2 w1 F: v4 {9 b1 L# }- B  《现代新儒学学案·牟宗三学案》,周立升、颜炳罡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月
6 D7 I8 [! L$ z4 o2 Z- q; F$ u  《整合与重铸——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颜炳罡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2月出版
- z7 ?% c8 [" v6 o5 a4 A  《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蔡仁厚撰,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2月出版 3 |% g5 X5 v: p6 M/ ^
  《牟宗三先生纪念集》,蔡仁厚、杨祖汉编,东方人文学术基金会印行,1996年月12月
4 ^  o# X2 b( G6 E  思想点评:
+ [2 K  U% f4 x, u  牟宗三: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 E) o. o1 U5 ^1 |. b7 p8 G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如果说冯友兰的努力方向在于使中国儒学“逻辑地”建立起来,那么牟宗三的努力方向则在于使中国儒学“哲学地”建立起来。牟宗三以《认识心之批判》、《道德的理想主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等一系列著作,会通中西,圆融古今,完成了对中国儒学的创造性重建,建立了庞大、缜密的哲学体系即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 X# T3 o% O- y  1.道德的形上学6 W0 v4 m. G: Y
  # A& V* g" I7 ~9 s5 X
  牟宗三哲学的精神,就是陆王心学的精神。当然,它是当代的陆王学(或者叫“陆王心学的当代形态”),是吸收西方哲学主要是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和重构的陆王学。牟宗三用“道德的形上学”来概括这一精神。他说:“‘道德的形上学’云者,由道德意识所显露的道德实体以说明万物之存在也。”1( s3 Z* p# O9 r/ h+ m. X+ m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牟宗三借鉴并改造了康德有关区分“现象和物自身”的理论。在康德那里,“物自身”是一个虽然存在但又不可知的客观实在。和康德不同,牟宗三拒绝承认物自身是一个事实概念,也拒绝承认物自身的不可知;而是认为,物自身乃是一种有着高度价值意味的概念,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道德实体,因而人们完全可以凭借“智的直觉”来认识它。这样一来,作为伦理实体、道德实体的物自身就不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而是积极的、真实的,能够“呈现”的,由此开出的则是一个价值世界、意义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睿智的世界、生命的世界。牟宗三认为,这个世界与感性的现象世界相对待、相区别,而又在终极的意义上影响、统摄和决定后者。
5 i$ Q. J! g) N1 |7 T5 `- m3 y- m1 j  换句话说,正是通过“道德良知”或者“智的直觉”,这个世界才呈现出一个真、善统一的形上实体,天与人也由此达于一体。但牟宗三并不是只讲良知呈现、智的直觉,他还讲“良知坎陷”、“识心之知”。他认为,道德的形上学包括 “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 两个层次:由“无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超越的形上世界,以此说明道德实践、价值创造及成贤成圣的根据;由“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感性的现象世界,以此说明科学知识及其对象如何可能的问题。就两者的关系来说,牟宗三主张“从上面说下来”,也就是先由“智的直觉”而成立“无执的存有论”,再经过“良知坎陷”而成立“执的存有论”。把科学问题提升到存有论的层面来加以探讨,这标明了牟宗三哲学确有高于传统儒学之处,但问题是业已完善的“良知”何以要“坎陷自身”,则始终是牟宗三难以圆满回答的。
( }% j3 n. v2 z& h6 f6 E; [  2.儒学三期说1 P* ^! i6 d8 v  z% w
  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并非始自牟宗三,但只有牟宗三对这一思路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发。在牟宗三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及其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2;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3;第三期指的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4% j& C5 H, g, H) o& B( f- y
  儒学为什么需要“第三期之发扬”呢?在牟宗三看来,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虽然有着极高深的思想和形上原则,但又不仅仅表现为一思想一原则,而是始终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相连贯的。换句话说,儒学既以历史文化为其立言根据,又反过来为历史文化的发展所运用。然而,自满清入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儒学遭到了前所未有之厄难,民族生命一直未能复其健康之本相。因此,按照牟宗三的观点,如想求得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前提就必须是复兴儒学。2 {$ V9 v6 q- f4 ~: K
  在牟宗三看来,儒学第三期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学为一常道。儒学作为一“常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孔子仁义并重,强调仁义于人生的精神价值,此“仁义”二字构成了“常道”的核心内容,后来经孟子、宋明儒者大力阐发,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内心准则;第二,孔子所言仁义,紧扣着历史文化,而非单纯的道德规范,所以中国的一切典籍皆是“理性之客观化”,或曰“客观精神之表现”。基于儒学发展的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牟宗三进而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我们下边将要介绍的“三统”说。# [3 \5 m# v8 f9 `( t5 B* g
  3.儒学“三统”说6 M* \. f) w3 p; e+ i
  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如果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统” 说则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
7 r; H# p* ]6 e% W  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简短的说明:“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1牟宗三认为,儒学要想进一步发展,这“三统”是一样不可缺少的。我们知道,此前的新儒学(比如梁漱溟和熊十力等人的儒学)普遍有着强烈的反科学的情绪,认为以科学文明为主导的西方文化非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音,反而会造成灾难。而牟宗三却认为,儒学如想复兴,中国文化如想重建,就不能忽视学统和道统这两个方面——这是很积极、很进步的主张。
) U8 x5 E/ L0 ~9 I  K7 g+ Z  实际上,牟宗三的“三统”说讲的乃是儒学的一个老话题,即“内圣外王”问题。从“三统”说的内涵来看,牟宗三的主张就是:首先,要肯定儒学的道统,以接续民族文化生命之大本大源;其次,要把儒学的道德精神落实到外王事业上以开出“新外王”,即发展科学(学统)与民主(政统)。这里的关键是,牟宗三虽然肯定科学与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以采取某种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即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显出来。这也就是说,他认定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具体来说,就是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 v8 V4 w, S5 L4 F
  但是,儒家的内圣之学到底能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呢?牟宗三承认,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向来“没有开出来”科学与民主,但他接着认为:“中国不出现科学与民主,不能近代化,乃是超过的不能,不是不及的不能。”在他看来,只要儒家的道德理性(即良知、性体或仁体)主动让开一步,从“往上讲”转为“往下讲”,或者转一个弯,从“直通”转为“曲通”,便可以“转出知性”,从而开出外王事功。而“转出知性”的途径就是所谓“良知自我坎陷”,即“良知”主动地由“无执”转为“执”,因为“不这样地坎陷,则永远无执,亦不能成为知性(认知的主体)”。但牟氏此说殊为晦涩,自身的矛盾是很明显的,所以曾招致众多论者的批评。
0 ?' k8 m4 F;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5: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所有著述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看过牟先生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以及《中国哲学十九讲》的部分文章,觉得牟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实在是当今年轻学子的榜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