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63|回复: 6

[學者專題] 梁启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 23: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 V, J4 q  i" N: `" v-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  p$ s+ ?8 v( e4 W timgZNV35M2C.jpg 8 n5 g( v+ D8 C) ?# ^2 v
梁启超先生
, R' S1 t, w3 `$ a; `# A
6 j" x+ W' x: v+ Q3 ^0 y( }( }; L2 _4 d- t+ y
[梁启超传略]
. E0 S8 A$ \, @  _. y! C2 |* S  I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 V) |! O' T% d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7 V' [4 B) W$ c2 S( j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 z3 k" H6 R+ f$ i% q" ^
1 U3 W, U7 j- i# b
[梁启超年表]
) x2 C8 r, `7 }7 ]" }2 w4 J     一岁 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 癸酉 正月二十六日(公历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会茶坑村。
5 r  a% P- K, H$ L7 S! w1 E6 x7 E
0 d6 Q: s2 Y# V( r% R4 A
# O. v4 |# M; P& J%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岁 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 丁丑 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书五经。
1 T/ Y4 {& @: R8 v. j7 Z
1 Y$ u; l7 V1 p  X8 K" ?" b+ m

% b/ B% m, G% D  \4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二岁 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 甲申 应广州童子试 中秀才。. W$ O: f* A% ]# {% e
- H. E  J' p1 n( r" }
6 ]/ |5 d/ W'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六岁 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 戊子 广州学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粤秀、粤华书院外生。 9 W. J; L5 O; y4 z, W( x
$ Z) T' p/ d. L& k  i( a
; c0 k6 z; l9 H: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八岁 一八九0年光绪十六年 卯寅 经陈千秋介绍,就学于康有为。
; D- P) C# o. X* \" b$ W5 K# c
5 @4 a, A! |) B+ u6 V# U2 Z
% G* z: t& D( `. n" I: h*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九岁 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 辛卯 入京与李蕙仙完婚。  C- b3 F2 E6 c# i  \7 T3 l

4 u7 T0 J9 \- O0 P-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岁 一八九一年光绪十八年 壬辰 祖父卒,回乡居年余。
0 [/ [5 s1 E6 t5 n, w. _
+ J1 W, Z$ \/ k& f3 c6 T  q" x
" X* A4 ]6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三岁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随康有为入京会试,落第。参与组织“公车上书”。助康创建强学会。
5 N( V' w! ^& E( [9 q. ?  a, ~9 P3 C& T
' L( E& |; g2 H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四岁 一八九六年光绪廿二年 丙申 筹办《时务报》,任总编述,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名声噪起。 1 E) r% D2 n7 N

2 j+ K% P2 U& `* \! P! Q
' D4 Q6 S9 ^, x. ^9 e5 u(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五岁 一八九七年光廿三年 丁酉 为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参与创设不缠足会和女学堂。& W3 P3 w. T* i. O: B, i

* v. U& f$ \5 Y8 i4 P0 S' ?

- q! f! n8 U* i0 H!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六岁 一八九八年光绪廿四年 戊戍 参与“百日维新”,光绪帝赏六品衔,奉旨办译书局。八月政*变起,逃往日本,与陈少白往还,协商与兴中会合作事宜,因康有为阻挠末果。在横滨主编《清议报》。
2 v6 Y/ A# w! T" l8 m) m
  {2 q$ z3 H7 @: h' z: B5 f& e

3 u' B# t% Z, V9 p1 g0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七岁 一八九九年光绪廿五年 已亥 七月创粉高等大同学校于日本东京。
/ g# T8 b9 L8 T2 X% y) R6 I) K
. r# J% z: I- P

6 |* {4 g  G/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八岁 一九00年光绪廿六年 庚子 与康有为、康才常等发动“勤王运动”事败。
+ J1 S: ^+ x5 ?; W# h
8 B& H, n9 J/ G8 f% R" |

" J, {: V. l6 ?"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十岁 一九0二年光绪廿八年 壬寅 《清议报》停刊,创《新民丛报》、《新小说报》,倡“小说界革命”。8 G9 I3 a# y' V2 m6 f

7 y* H8 W& U  ]
0 l0 a. o0 q2 \8 W: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十五岁 一九0七年光绪卅三年 丁末 《新民丛报》停刊、成立政闻社。! P: c# I) i  K( g; B

" j% x* C  W+ d0 Q. L: T
" f* k8 ?. e5 H1 F2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十岁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壬子 由日本返国,创《庸言报》。

( d9 R* Z# |% T2 [

) g5 R+ X0 E& W9 l% ]% _% G/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十一岁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癸丑 参与共和党。熊希龄内阁成立。任司法总长。

0 |  P' C$ c. D9 g% W7 O( d
5 U' z: g& d: `.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十三岁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乙卯 创《大中华》月刊。辞币制局总裁。四月回乡省亲。六月写《导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袁称帝,南下从事倒袁运动。
8 C) v, V; W( }$ [1 g% B/ ^  }0 l8 w/ P$ f  o. e) O0 o" f
# z1 L( n9 S( N& n' K  K1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十四岁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丙辰 在上海策动反袁。三月抵广西,发动广西宣布独立。在肇戾成立护国军两广者司令部任参谋。后成立军务院,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 k- E# M! }' q; C

; |8 n5 N$ u2 b: _* |4 [6 U

8 T$ q6 ^* H4 V; t/ }9 ]- `.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十五岁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丁已 七月,参与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任段祺瑞 内阁财政总长,十一月辞退。
* i! r% L+ `' W* \9 N% d4 f5 O5 C* y- v3 ?. B

: J( u" ~. K; a. w. h$ `&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十七岁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已末 到欧洲各国考察。
% z! c# c9 R; q. o4 S
4 v  i1 e$ U% R7 [# {
9 z$ u9 G# \" Y# w4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十岁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先后到北京、济南、苏州、上海等地讲学。

, d" q$ x  I% ]0 g2 X0 T0 v
$ T! f' N- B6 g8 G3 n6 S; m!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十三岁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在清华研究院讲学,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 o% M) p( a, t) A

0 n- `$ W+ \. I: I) N6 m6 A9 c' Y  C&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十七岁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己已 因肾病于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 ?" Y6 K7 J6 @: b
6 _! G+ A  ^) X, c- G

$ u# V% O% [; C) n# }+ C& A
  h( s# c( a4 S. r! o

9 B% i3 e7 ]2 K* U& l) l. B. x7 p" M7 `5 Z
[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8-12-24 14:09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成就]4 L0 r7 v4 _* r
  
; ^2 {5 V" x9 h" G  q6 t; ]3 m& v1 w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6 s$ w1 T8 ]# I  \: s% l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u2 N5 C; d5 |( S' u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v% y2 W5 S' N1 W4 q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 ?1 ^6 `. j1 \  D- R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e" L2 Z6 s  M, i) J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4 i' J* s) P/ D; i! q+ i9 P0 Y9 Q# Y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 h* A* T/ `' @
5 @* D/ e* v2 j[著作]. ^' _! r1 K; |7 N
  中国历史研究法" p" X% M; D9 @  n4 D1 @' @7 L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D4 V8 S  l3 m) m  新民说# @$ e# [, d3 \, L( S! a5 e; A# w( l1 s
  饮冰室主人自说' k/ g2 W' P7 L$ Q* H$ n
  中国文化史
! G$ M' J1 \$ x1 L  饮冰室主人全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著述选读]
6 @3 W8 o0 Y: F* `
4 \( C. M, y' F1 X1 m: }: ]$ V
变法通议自序 $ m% P8 Z& o6 z2 a' b% Y9 J9 r
(1896年8月9日)9 s: E: S( K7 H( z
' T" m( M) M& |5 c
□梁启超
1 G" H1 s( v- E0 Q/ }8 |. m
--------------------------------------------------------------------------------; P( {2 u  l/ ~; f# Y6 C- c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 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彍骑,彍 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 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曰“守古守古”,庸讵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万百千变。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o% e1 q3 X3 b4 K1 @/ V/ C
    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 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 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剙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 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瞷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 治天下而治,薾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驰,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 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 汉唐中兴,斯固然矣。
4 R/ W1 R3 R$ r; Q: x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k  o2 V, t+ R! Z4 _1 O  t
    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谏之 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 m+ \4 M: M5 K
7 x* |5 M( A8 D* l! Z' Y
[少年中国说]
(1900年2月10日)1 j3 w, e/ K; X

$ }+ q4 m: w  W□梁启超
--------------------------------------------------------------------------------
- }, A+ w6 G( {, P! s1 b) c  R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8 S$ ^( a! n5 Y) _% v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a. w- s, q' r- K0 r& `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刺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 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 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 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 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 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 人怀中之肉,西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 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 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 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9 w2 M' E4 k# t0 a; P+ D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 或为诸候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 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 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 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 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 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6 b3 c/ ^8 p5 P& H* e2 w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 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 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馀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 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2 E8 }' d( L0 e. Y% Q5 |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 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 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 M1 q' t: `9 W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 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 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 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 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摺,非 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诺,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 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 既已不知亚细、欧罗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 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 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摺、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
( h7 R5 {8 d" ^: X     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 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 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 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x& N$ P+ f8 y; w2 c3 Y( a$ q* f8 D
     梁启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 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 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箠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 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 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 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 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疆!
0 c' p( `. B6 V+ L; m- I$ U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 ?0 \+ }9 M3 P! b7 Q  ~5 v* @" j
/ f4 @1 I& w& s 立宪法议
(1901年6月7日)
0 h, o1 K3 f  x5 Z1 J; h . s( n, G! W' h' z* L
□梁启超
--------------------------------------------------------------------------------4 @9 f* L+ b- H
     有土地、人民立于大地者谓之国。世界之国有二种:一曰君主之国,二曰民主之国。 设制度、施号令以治其土地、人民谓之政。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 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 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 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期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 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民主立宪政体,其施政之 方略,变易太数,选举总统时,竞争太烈,于国家幸福,未尝不间有阻力。君主专制政 体,朝廷之视民如草芥,而其防之如盗贼;民之畏朝廷如狱吏,而其嫉之如仇雠。故其 民极苦,而其君与大臣亦极危,如彼俄罗斯者,虽有虎狼之威于一时,而其国中实杌陧 而不可终日也。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 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三种政体,旧译为君主、民主、君 民共主。名义不合,故更定今名。)( W3 p1 N* e+ \
      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 者也。5 r  o" H: |1 Y6 d" |' W
      西语原字为THE CONSTITUTION,译意犹言元气也。盖谓宪法者,一国之元气也。 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 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 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 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我中国学者,骤闻君权有限之义,多有色然而惊者,其意若曰,君也者,一国之尊无二上者也,臣民皆其隶属 者也;只闻君能限臣民,岂闻臣民能限君?臣民而限君,不几于叛逆乎?不知君权有限 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且中国固亦有此义矣。王者之立也,郊天而荐之;其崩也,称天而諡之;非以天为限乎?言必称先王,行必法祖宗,非以祖为限乎?然则 古来之圣师、哲王,未有不以君权有限,为至当不易之理者;即历代君主,苟非残悍如 秦政、隋炀,亦断无敢以君权无限自居者。乃数千年来,虽有其意而未举其实者何也? 则以无宪法故也。以天为限,而天不言;以祖宗为限,而祖宗之法不过因袭前代旧规, 未尝采天下之公理,因国民之所欲,而勒为至善无弊之大典。是故中国之君权,非无限也,欲有限而不知所以为限之道也。今也内有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之圣君,外有文明先导、可师可法之友国,于以定百世可知之成宪,立万年不拔之远猷,其在斯时乎!其在 斯时乎!
' a! |6 n& L2 z3 |1 C* N% i      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者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 而不使败坏者也。使天下古今之君主,其仁慈睿智,皆如我今上皇帝,则求助于民可也,不求助于民亦可也。虽然,以禹、汤之圣,而不能保子孙无桀、纣;以高、光之明,而不能保子孙无桓、灵。此实千古之通轨,不足为讳者矣。使不幸而有如桀、纣者出,滥用大权,恣其暴戾,以蹂躏宪法,将何以待之?使不幸而有如桓、灵者出,旁落大权,奸雄窃取,以蹂躏宪法,又将何以待之?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不特此也,即使代代之君主,圣皆如汤、禹,明皆如高、光,然一国之大,非能一人独治之也,必假手于官吏。官吏又非区区少数之人已也,乃至千万焉、亿兆焉。天下上圣少而中材多,是故勉善难而从恶易,其所以不敢为非者,有法以限之而已;其所以不敢不守法者,有人以监之而已。乃中国未尝无法以 限官吏,亦未尝不设人以监官吏之守法,而卒无效者何也?则所以监之者非其道也。惧州、县之不守法也,而设道、府以监之;道、府不守法,又将若何?惧道、府之不守法也,而设督、抚以监之;督、抚不守法,又将若何?所谓法者,既不尽可行,而监之之 人,又未必贤于其所监者,掣肘则有万能,救弊则无一效,监者愈多,而治体愈乱,有法如无法,法乃穷。是故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 必不肯有所徇庇;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 Y9 _( g( ^; ]8 x4 V
      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1 n8 {8 U8 O- A6 q
      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此为专制之国言之耳。若夫立宪之国,则一治而不能复乱。专制之国,遇令辟则治,遇中主则衰,遇暴君即乱;即不遇暴君,而 中主与中主相续,因循废弛之既久,而亦足以致乱;是故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历观 中国数千年致乱之道,有乱之自君者,如嫡庶争立、母后擅权、暴君无道等是也;有乱 之自臣者,如权相篡弑、藩镇跋扈等是也;有乱之自民者,或为暴政所迫,或为饥馑所 驱。要之,皆朝廷先乱然后民乱也。若立宪之国,则无虑是。君位之承袭,主权之所属, 皆有一定,而岂有全壬得乘隙以为奸者乎?大臣之进退,一由议院赞助之多寡,君主察 民心之所向,然后授之,岂有操、莽、安、史之徒,能坐大于其间者乎?且君主之发一 政、施一令,必谋及庶人,因国民之所欲,经议院之协赞,其有民所未喻者,则由大臣 反覆宣布于议院,必求多数之共赞而后行。民间有疾苦之事,皆得提诉于议院,更张而 利便之,而岂有民之怨其上者乎?故立宪政体者,永绝乱萌之政体也。馆阁颂扬通语, 动曰“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若立宪政体,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即如今日 英、美、德、日诸国,吾敢保其自今以往,直至天荒地老,而国中必无内乱之忧也!然则谋国者亦何惮而不采此政体乎?
6 d# q4 E: O5 m9 f2 K" V      吾侪之昌言民权,十年于兹矣;当道者忧之、嫉之、畏之,如洪水猛兽然。此无怪其然也,盖由不知民权与民主之别,而谓言民权者必与彼所戴之君主为仇,则其忧之、嫉之、畏之也固宜。不知有君主之立宪,有民主之立宪,两者同为民权,而所以驯致之 途,亦有由焉。凡国之变民主也,必有迫之使不得已者也。使英人非虐待美属,则今日 之美国,犹澳洲、加拿大也;使法王非压制其民,则今日之法国,犹波旁氏之朝廷也。 故欲翊戴君主者,莫如兴民权。不观英国乎?
. l) f5 b% N7 t" [      英国者世界中民权最盛之国也,而民之爱其皇若父母焉,使英廷以畴昔之待美属者待其民,则英之为美续久矣。不观日本乎?日本者亚洲民权滥觞之国也,而民之敬其皇 若帝天焉,使日皇如法国路易第十四之待其民,则日本之为法续久矣。一得一失,一荣一瘁,为君者宜何择焉?爱其君者宜何择焉?7 L  F' n2 d+ ?# n8 P- r$ q: d
      抑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按之公理,凡两种反比例之事物相嬗代必有争,争则旧者必败而新者必胜。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 此理势所必至也。以人力而欲与理势为敌,譬犹以卵投石,以蜉撼树,徒见其不知量耳。 昔距今百年以前,欧洲各国,除英国外,皆专制也。压之既极,法国大革命忽焉爆裂, 声震天地,怒涛遂波及全欧。民间求立宪者,各国皆然。俄、普、奥三国之帝,结同盟 以制其民,有内乱则互相援助,而奥相梅特涅,以阴鸷狡悍之才,执欧洲大陆牛耳四十 年,日以压民权为事,卒不能敌,身败名裂。距今五十年顷,而全欧皆立宪矣。尚余一土耳其,则各国目之为病夫,日思豆剖而瓜分之者也;尚余一俄罗斯,虽国威赫赫于外,然其帝王之遇刺者三世矣,至今犹鉏麑满地,寝息不安。为君之难,一至于此,容何乐耶?故百年以来,地球各国之转变,凡有四别:其一,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其国宁息,如普、奥、日本等国是也。其二,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如法国及南美洲诸国是也。其三,民思立宪,君主不许,而民间又无力 革命,乃日以谋刺君相为事者,如俄罗斯是也。其四,则君民皆不知立宪之美,举国昏蒙,百政废弛,遂为他族夷而灭之者,如印度、安南诸国是也。四者之中,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不待智者而决矣。如彼普、奥之君相,初以为立宪之有大害于己也,故出死 力以争之;及既立宪之后,始知非惟无害,又大利焉,应爽然失笑,悔前者之自寻烦恼矣,然犹胜于法国之路易第十六,欲悔而无及也。今西方之嬗代,既已定矣,其风潮遂环卷而及于东土。日本得风气之先,趋善若渴,元气一立,遂以称强。中国彼昏日醉, 陵夷衰微,情见势绌,至今而极矣。日本之役一棒之,胶旅之警一喝之,团匪之祸一拶之,识者已知国家元气为须臾不可缓。盖今日实中国立宪之时机已到矣!当局者虽欲阻 之,乌从而阻之?顷当局者既知兴学育才之为务矣,学校中多一少年,即国民中多一立 宪党,何也?彼其人苟有爱国心而略知西人富强所由来者,未有不以此事为第一义也。故中国究竟必与地球文明国同归于立宪,无可疑也。特今日而立之,则国民之蒙福更早,而诸先辈尸其功;今日而沮之,则国家之进步稍迟,而后起者为其难。如斯而已!苟真有爱君爱国心者,不可不熟察鄙言也。
. A3 L1 |3 ~( J- u6 Z2 E* g- m4 f      问者曰:然则中国今日遂可行立宪政体乎?曰:是不能。. J. w' h- T+ K4 M! i7 N
      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二十年 后,此其证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以语于此。问者曰:今日既不可遽行,而子汲汲然论之何也?曰:行之在十年以后,则定之当在十年以前。夫一国犹一身也,人之初就学也,必先定吾将来欲执何业,然后一切学识,一切材料,皆储之为此业之用。 故医士必于未行医之前数年而自定为医,商人必于未经商之前数年而自定为商,此事之至浅者也。惟国亦然,必先定吾国将来采用何种政体,然后凡百之布置,凡百之预备,皆从此而生焉。苟不尔尔,则如航海而无南针,缝衣而无量尺,乱流而渡,不知所向,弥缝补首,不成片段,未有能济者也。故采定政体,决行立宪,实维析开宗明义第一事,而不容稍缓者也!/ m, f/ J/ p+ v+ e
      既定立宪矣,则其立之之次第当如何?曰:宪法者,万世不易者也,一切法度之根 源也,故当其初立之也,不可不精详审慎,而务止于至善。日本之实行宪法也,在明治二十三年;其颁布宪法也,在明治十三年;而其草创宪法也,在明治五年。当其草创之 始,特派大臣五人,游历欧洲,考察各国宪法之同异,斟酌其得失;既归而后,开局以 制作之。盖其慎之又慎、豫之又豫也如此。今中国而欲行之,则吾以为其办理次第当如左:
# P1 L; c# o$ n* C9 M      一、首请皇上涣降明诏,普告臣民,定中国为君主立宪之帝国,万世不替。
# n' h# K# r: v$ n      次二、宜派重臣三人,游历欧洲各国及美国、日本,考其宪法之同异得失,何者宜于中国,何者当增,何者当弃。带领通晓英、法、德、日语言文字之随员十余人同往,其人必须有学识,不徒解方言者,并许随时向各国聘请通人以为参赞,以一年差满回国。(又此次所派考察宪法之重臣随员,宜并各种法律如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之类皆 悉心考究。)- [( a' ]% ?# b" T% q
      次三、所派之员既归,即当开一立法局于宫中,草定宪法,随时进呈御览。* d5 A, z. x3 l; Q  i
      次四、各国宪法原文及解释宪法之名著,当由立法局译出,颁布天下,使国民咸知 其来由,亦得增长学识,以为献替之助。0 f9 J6 Y# B; [' l
      次五、草稿既成,未即以为定本,先颁之于官报局,令全国士民皆得辨难讨论,或著书,或登新闻纸,或演说,或上书于立法局,逐条析辩,如是者五年或十年,然后损益制定之。定本既颁,则以后非经全国人投票,不得擅行更改宪法。
7 N1 J% i# J% B0 h      次六、自下诏定政体之日始,以二十年为实行宪法之期。& Y2 w6 V3 u8 n+ `  b# [
      本篇乃论宪法之当速立其如何办法,至各国宪法之异同得失及中国宪法之当如何, 余亦略有管见。但今兹论之,尚非其时,愿以异日。
6 g$ g; G+ `! ]9 x
- o+ _4 G+ U& ^  p: s

. w. _; h. h8 v" w& }
5 F" v9 T* _  t5 f& V中国积弱溯源论(节录)
(1901年5月28日)! A" V) }; v# b
. i/ Y  m7 x/ P5 M7 e) B
□梁启超
--------------------------------------------------------------------------------
& g! g( E) h$ q6 \# H    第三节 积弱之源于政术者8 s8 J+ o$ ]9 ^' ]  R& c
    然则当局者遂无罪乎?曰:恶,是何言欤!是何言欤!纵成今日之官吏者,则今日 之国民是也;造成今日之国民者,则昔日之政术是也。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 私产,于是凡百经营,凡百措置,皆为保护己之私产而设,此实中国数千年来政术之总 根源也!保护私产之术将奈何?彼私产者,固由紾国民之臂,而夺得其公产以为己物者 也,故其所最患者,在原主人一旦起而复还之。原主人者谁?即国民是也!国民如何然 后能复还其公产?必有气焉而后可,必有智焉而后可,必有力焉而后可,必有群焉而后 可,必有动焉而后可。但使能挫其气,窒其智,消其力,散其群,制其动,则原主人永 远不能复起,而私产乃如磐石苞桑而无所患。彼民贼其知之矣,故其所施政术,无一不 以此五者为鹄,千条万绪而不紊其领,百变亿化而不离其宗,多历一年,则其网愈密, 多更一事,则其术愈工。故夫今日之政术,不知经几百千万枭雄险鸷、敏练桀黠之民贼, 所运算布画,斟酌损益,而今乃集其大成者也。吾尝遍读二十四朝之政史,遍历现今之 政界,于参伍错综之中,而考得其要领之所在。盖其治理之成绩有三:曰愚其民,柔其 民,涣其民是也。而所以能收此成绩者,其持术有四:曰驯之之术,曰餂之之术,曰役 之之术,曰监之之术是也。
, J' M7 \4 W9 D     所谓驯之之术者何也?天生人而使之有求智之性也,有独立之性也,有合群之性也, 是民贼所最不利者也,故必先使人失其本性,而后能就我范围。不见夫花匠乎?以松柏 之健劲,而能蟠屈缭纠之,使如盘、如梯、如牖、如立人、如卧兽、如蟠蛇者,何也? 自其勾萌茎达之时而戕贼之也。不见夫戏兽者乎?以马之骏,以猴之黠,以狮之戾,以 象之钝,而能使趋跄率舞于一庭,应弦合节,戢戢如法者,何也?自乳哺幼稚之日而驯 伏之也。历代政治家所以驯其民者,有类于是矣。法国大儒孟德斯鸠曰:“凡半开专制 君主之国,其教育之目的,惟在使人服从而已。”日本大儒福泽谕吉曰:“支那旧教, 莫重于礼乐。礼也者,使人柔顺屈从者也;乐也者,所以调和民间勃郁不平之气,使之 恭顺于民贼之下者也。”夫以此科罪于礼乐,吾虽不敢谓然,而要之中国数千年来,所 以教民者,其宗旨不外乎此,则断断然矣。秦皇之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也,帮皇之拙计也, 以焚坑为焚坑,何如以不焚坑为焚坑。宋艺祖开馆辑书,而曰:“天下英雄,在吾彀 中。”明太祖定制艺取士,而曰:“天下莫予毒。”本朝雍正间,有上谕禁满人学八股, 而曰:“此等学问,不过笼制汉人。”其手段方法,皆远出于秦皇之上,盖术之既久而 日精也。试观今日所以为教育之道者何如?非舍八股之外无他物乎!八股犹以为未足, 而又设割裂戳搭、连上犯下之禁,使人入于其中,销磨数十年之精神,犹未能尽其伎俩, 而遑及他事。犹以为未足,禁其用后世事、后世语,务驱此数百万侁侁衿缨之士,使束 书不观,胸无一字,并中国往事且不识,更奚论外国?并日用应酬且不解,更奚论经世? 犹以为未足,更助之以试帖,使之习为歌匠;重之以楷法,使之学为钞胥。犹以为未足, 恐夫聪明俊伟之士,仅以八股、试帖、楷法不足尽其脑筋之用,而横溢于他途也,于是 提倡所谓考据、词章、金石、校勘之学者,以涵盖笼罩之,使上下四方,皆入吾网。犹 以为未足,有伪托道学者出,缘饰经传中一二语,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曰“天 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曰“位卑而言高,罪也”;曰“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 矣”;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盖圣经贤传中有千言万语,可以开民智、长民气、 厚民力者,彼一概抹煞而不征引,惟摭拾一二语足以便已之私图者,从而推波助澜,变 本加厉,谬种流传,成为义理。故愤时忧国者则斥为多事,合群讲学者则目为朋党,以 一物不知者为谨悫,以全无心肝者为善良。此等见地,深入人心,遂使举国皆盲瞽之态, 尽人皆妾妇之容。夫奴性也,愚昧也,为我也,好伪也,怯懦也,无动也,皆天下最可 耻之事也。今不惟不耻之而已,遇有一不具奴性、不甘愚昧、不专为我、不甚好伪、不 安怯懦、不乐无动者,则举国之人,视之为怪物,视之为大逆不道。是非易位,憎尚反 常,人之失其本性,乃至若是。吾观于此,而叹彼数千年民贼之所以驯伏吾民者,其用 心至苦,其方法至密,其手段至辣也。如妇女之缠足者然,自幼而缠之,历数十年,及 其长也,虽释放之,而亦不能良于行矣,盖足之本性已失也。曾国藩曰:“今日之中国, 遂成一不痛不痒之世界。”嗟乎,谁为为之?而今我国民一至于此极也!
, L, T1 Z* \% ~- _) E1 H' |     所谓餂之之术者何也?孟德斯鸠曰:“专制政体之国,其所以持之经久而不坏裂者, 有一术焉。盖有一种矫伪之气习,深入于臣僚之心,即以爵赏自荣之念是也。彼专制之 国,其臣僚皆怀此一念,于是各竞于其职,孜孜莫敢怠,以官阶之高下,禄俸之多寡, 互相夸耀,往往望贵人之一颦一笑,如天帝、如鬼神然。”此语也,盖道尽中国数千年 所以餂民之具矣。彼其所以驯吾民者,既已能使之如妾妇、如禽兽矣,夫待妾妇、禽兽 之术,则何难之有?今夫畜犬见其主人,摇头摆尾,前趋后蹑者,为求食也:今夫游妓 遇其所欢,涂脂抹粉,目挑心招者,为缠头也。故苟持一脔之肉以餂畜犬,则任使之如 何跳掷,如何回旋,无不如意也;缠千金于腰以餂游妓,则任使之如何献媚,如何送情, 无不如意也。民贼之餂吾民,亦若是已耳。齐桓公好紫,一国服紫;汉高祖恶儒,诸臣 无敢儒冠。曹操号令于国中曰:“有从我游者,吾能富而贵之。”盖彼踞要津、握重权 之人,出其小小手段,已足令全国之人,载颠载倒,如狂如醉,争先恐后,奔走而趋就 之矣。
  ?2 [' x8 T* p/ [5 \3 T2 u     而其趋之最巧、得之最捷者,必一国中聪明最高、才力最强之人也。既已餂得此最 有聪明才力者,皆入于其彀中,则下此之猥猥碌碌者,更何有焉?直鞭箠之、圈笠之而 已。彼蚁之在于垤也,自吾人视之,觉其至微贱、至幺么而可怜也;而其中有大者王焉, 有小者侯焉,群蚁营营逐逐以企仰此无量之光荣,莫肯让也,莫或怠也。彼越南之沦于 法也,一切政权、土地权、财权,皆握于他人之手,本国人无一得与闻,自吾人视之,觉其局天蹐地,无生人之趣也;而不知越南固仍有其所谓官职焉,仍有其所谓科第焉, 每三年开科取士,其状元之荣耀,无以异于昔时,越人之企望而争趋之者,至今犹若骛 焉。当顺治、康熙间,天下思明,反侧不安,圣祖仁皇帝,一开博学鸿词科,再设明史 馆,搜罗遗佚,征辟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盖所以餂 民者得其道也。此术也,前此地球各专制之国,莫不用之,而其最娴熟精巧而著有成效 者,则中国为最矣!
3 d7 C, h" {: t' K     所谓役之之术者何也?彼民贼既攘国家为已一家之私产矣,然国家之大,非一家子 弟数人,可以督治而钤辖之也,不得不求助我者,于是官吏立焉。文明国之设官吏,所以为国民理其公产也,故官吏皆受职于民;专制国之设官吏,所以为一姓保其私产也,故官吏皆受职于君。此源头一殊,而末流千差万别,皆从此生焉。故专制国之职官,不 必问其贤否、才不才,而惟以安静、谨慎、愿朴,能遵守旧规、服从命令者为贵。中国 之任官也,首狭其登进之途,使贤才者无自表见;又高悬一至荣耀、至清贵之格,以奖 励夫至无用之学问,使举国无贤无愚,皆不得不俯首以就此途,以消磨其聪明才力。消磨略尽,然后用之,用之又非器其才才亦必屈下僚。何也?非经数十年之磨砻陶治,恐其英气未尽去,而服从之性质未尽坚也;恐一英才得志,而无数英才慕而学之;英才多出,而旧法将不能束缚之也。故昔者明之太祖,本朝之高宗,其操纵群臣之法,有奇妙 不可思议者,直如玩婴儿于股掌,戏猴犬于剧场,使立其朝者,不复知廉耻为何物,道义为何物,权利为何物,责任为何物,而惟屏息踡伏于一王之下。夫既无国事民事之可 办,则任豪杰以为官吏,与任木偶为官吏等耳;而驾驭豪杰,总不如驾驭木偶之易易。 彼历代民贼筹之熟矣,故中国之用官吏,一如西人之用机器,有呆板之位置,有一定之行动,满盘机器,其事件不下千百万,以一人转捩之而绰绰然矣。全国官吏,其人数不 下千百万,以一人驾驭之,而戢戢然矣。而其所以能如此者,则由役之得其术也。夫机 器者,无脑、无骨、无血、无气之死物也,今举国之官吏,皆变成无脑、无骨、无血、无气之死物,所以为驾驭计者则得矣,顾何以能立于今日文明竞进之世界乎?
) h% }- k/ T5 z' J, k* B. q9 a: _. z     所谓监之之术者何也?夫既得驯之、餂之、役之之术,则举国臣民入其彀者,十而 八九矣。虽然,一国之大,安保无一二非常豪杰,不甘为奴隶、为妾妇、为机器者?又安保无一二不逞之徒,蹈其瑕隙,而学陈涉之辍耕陇畔,效石勒之倚啸东门者?是不可以不监。是故有官焉,有兵焉,有法律焉,皆监民之具也;取于民之租税,所以充监民 之经费也;设科第,开仕途,则于民中选出若干人而使之自监其俦也。故他国之兵所以 敌外侮,而中国之兵所以敌其民。昔有某西人语某亲王曰:“贵国之兵太劣,不足与列强驰骋于疆场,盍整顿之?”某亲王曰:“吾国之兵,用以防家贼而已。”呜呼!此三字者,盖将数千年民贼之肺肝,和盘托出者也!夫既以国民为家贼,则防之之道,固不 得不密。伪尊六艺,屏黜百家,所以监民之心思,使不敢研究公理也;厉禁立会,相戒 讲学,所以监民之结集,使不得联通声气也;仇视报馆,兴文字狱,所以监民之耳目,使不得闻见异物也;罪人则孥,邻保连坐,所以监民之举动,使不得独立无惧也。故今 日文明诸国所最尊最重者,如思想之自由,信教之自由,集会之自由,言论之自由,著述之自由,行动之自由,皆一一严监而紧缚之。监之缚之之既久,贤智无所容其发愤,桀黠无所容其跳梁,则惟有灰心短气,随波逐流,仍入于奴隶、妾妇、机器之队中,或且捷足争利,摇尾乞令,以苟取富贵,雄长侪辈而已。故夫国民非生而具此恶质也,亦非人人皆顽钝无耻也。其有不能驯者,则从而餂之;其有不受役者,则从而监之;举国之人,安有能免也?今日中国国民腐败至于斯极,皆此之由。! L$ B5 C6 Y6 [* j
     观于此,而中国积弱之大源,从可知矣。其成就之者在国民,而孕育之者仍在政府。彼民贼之呕尽心血,遍布罗网,岂不以为算无遗策,天下人莫余毒乎?顾吾又尝闻孟德 斯鸠之言矣:“专制政体,以使民畏惧为宗旨。虽美其名曰辑和万民,实则斫丧元气,必至举其所以立国之大本而尽失之。昔有路衣沙奴之野蛮,见果实累累缀树上,攀折不 获,刚以斧斫树而捋取之。专制政治,殆类是也。然民受治于专制之下者,动辄曰,但 使国祚尚有三数十年,则吾犹可以偷生度日,及吾已死,则大乱虽作,吾又何患焉?然 则专制国民之苟且偷靡,不虑其后,亦与彼野蛮之斫树无异矣。故专制之国所谓辑和者,其中常隐然含有扰乱之种子焉。”呜呼!孟氏此言,不啻专为我中国而发也。夫历代民 贼之用此术以驯民、餂民、役民、监民,数千年以迄今矣!其术之精巧完备如此,宜其永保私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顾何以刘兴项仆,甲攘乙夺,数千年来,莽然而不一 姓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以吾观之,则数千年之所谓治者,岂真治哉?特偶乘人心厌乱之既极,又加以杀人过半,户口顿减,谋食较易,相与帖然苟安 而已!实则其中所含扰乱之种子,正多且剧也。夫国也者,积民而成,夫有以民为奴隶、为妾妇、为机器、为盗贼而可以成国者。中国积弱之故,盖导源于数千年以前,日积月 累,愈久愈深,而至今承其极敝而已。顾其极敝之象,所以至今日而始大显者,何也? 昔者为一统独治之国,内患虽多,外忧非剧,故扰乱之种子,常得而弥缝之,纵有一姓 之兴亡,无关全种之荣瘁。今也不然,全地球人种之竞争,愈转愈剧。万马之足,万锋之刃,相率而向我支那,虽合无量数聪明才智之士以应对之,犹恐不得当,乃群无脑、 无骨、无血、无气之俦,偃然高坐,酣然长睡于此世界之中,其将如何而可也?彼昔时之民贼,初不料其有今日之时局也,故务以驯民、餂民、役民、监民为独一无二之秘传,譬犹居家设廛者,虑其子弟伙伴之盗其物也,于是一一梏桎之,拘挛之,或闭之于暗室 焉。夫如是,则吾固信其无能为盗者矣,其如家务廛务之废驰何?废驰犹可救也,一旦有外盗焉,哄然坏其门,入其堂,括其货物,迁其重器,彼时为子弟伙伴者,虽欲救之,其奈桎梏拘挛而不能行,暗室仍闭而莫为启,则惟有瞠目结舌,听外盗之入此室处,或 划然长啸以去而已。
3 X) ^% m: _7 _& l/ K( }     今日我中国之情形,有类于是。彼有司牧国民之责者,其知之否耶?抑我国民其知之否耶?3 C  `1 R4 C5 @) N1 _

: l+ L" [- {3 }! L9 n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6 ]; f1 v8 s5 ^* a8 W4 k* O# c
(1896年8月9日)6 l# j( Z' s, r4 Q0 Q) B% W* _

, O% i1 ^% R4 R/ q. ]□梁启超
--------------------------------------------------------------------------------7 c: S9 X$ r/ i
    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 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 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 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g  u- i- k( j' P+ P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 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 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 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7 Q& V) `4 A" x* |6 }( m. \% I     报馆于古有征乎?古者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使乘輶轩以 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也。公卿大夫,揄扬上德,论列政 治,皇华命使,江汉纪勋,斯干考室,駉马畜牧,君以之告臣,上以之告下,犹官报也。 又如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外史掌四方之志,达 书名于四方;撢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巡天下邦国而语之。凡所以宣上德、通下 情者,非徒纪述,兼有职掌,故人主可坐一室而知四海,士夫可诵三百而知国政。三代 盛强,罔不由此。
( Z  K: A5 [" Y' [3 G* S$ d     西人之大报也,议院之言论纪焉,国用之会计纪焉,人数之生死纪焉,地理之险要 纪焉,民业之盈绌纪焉,学会之程课纪焉,物产之品目纪焉,邻国之举动纪焉,兵力之 增减纪焉,律法之改变纪焉,格致之新理纪焉,器艺之新制纪焉。
+ e* i5 p. n8 Y5 V     其分报也,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 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 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 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赜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 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赜,不能尽人而解,故有 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 日报,或三日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国家之保护报馆,如鸟鬻子;士民 之嗜阅报章,如蚁附膻。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曰:惟通之 故。
- _) ]( g! o" W4 ?1 A; Z9 r     其益于国事如此,故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府而夕 进报馆者,其主张国是,每与政府通声气。如俄、土之争战,德、奥、意之联盟,五洲 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观《秦晤士》之议论,文甫脱稿,电已飞驰,其重之又如此。然 而英国、德国、日本国,或于报馆有谗谤之律,有惩罚之条,则又何也?记载琐故,采 访异闻,非齐东之野言,即秘辛之杂事,闭门而造,信口以谈,无补时艰,徒伤风化, 其弊一也;军事敌情,记载不实,仅凭市虎之口,罔惩夕鸡之嫌,甚乃揣摩众情,臆造 诡说,海外已成劫烬,纸上犹登捷书,荧惑听闻,贻误大局,其弊二也;臧否人物,论 列近事,毁誉凭其恩怨,笔舌甚于刀兵,或飏颂权贵,为曳裾之阶梯,或指斥富豪,作 苞苴之左卷,行同无赖,义乖祥言,其弊三也;操觚发论,匪有本原,蹈袭陈言,剿撮 涂说,或乃才尽为忧,敷衍塞责,讨论轶闻,纪述游览,义无足取,言之无文,其弊四 也;或有译录稍广,言论足观,删汰秽芜,颇知体要,而借阐宗风,不出郑志,虽有断 章取义之益,未免歌诗不类之憾,其弊五也。具此诸端,斯义遂梏,遂使海内一二自好 之士,反视报馆为蝥贼,目报章为妖言,古义不行,良法致弊。呜呼,不其恫欤!
# o& o4 Y6 i+ F7 v2 Q) U  _     今设报于中国,而欲复西人之大观,其势则不能也。西国议院议定一事,布之于众, 令报馆人入院珥笔而录之;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无论外人也。西国 人数、物产、民业、商册,日有记注,展卷粲然,录副印报,与众共悉;中国则夫家六 畜,未有专司,州县亲民,于其所辖民物、产业,末由周知,无论朝廷也。西人格致制 造专门之业,官立学校,士立学会,讲求观摩,新法日出,故亟登报章,先睹为快;中 国则稍讲此学之人,已如凤毛麟角,安有专精其业,神明其法,而出新制也。坐此数故, 则西报之长,皆非吾之所能有也。然则报之例当如何?曰: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 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详录各省新政,则 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博搜 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 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 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而自大矣。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 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渐备矣。% s7 r% q0 }' d5 ~" I; f/ k$ ~
     嗟夫!中国邸报兴于西报未行以前,然历数百年未一推广。商岸肇辟,踵事滋多; 劝百讽一,裨补盖寡;横流益急,晦盲依然;喉舌不通,病及心腹。虽蚊虻之力,无取 负山;而精禽之心,未忘填海。上循不非大夫之义,下附庶人市谏之条;私怀救火弗趋 之愚,迫为大声疾呼之举;见知见罪,悉凭当途。若听者不亮,目为诽言,摧萌拉蘖, 其何有焉?或亦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 t8 N1 F5 e% i2 {

3 J& r- g* o% j, v 《新民丛报》:影响一代人的期刊
——兼谈梁启超的编刊思想和艺术
5 n# {% g; c3 n1 G) T4 I, M4 G ' d0 T; D" H! j
□ 陈 江
--------------------------------------------------------------------------------- v1 u: k9 @+ f4 \
      (一)
! ^: f0 O, Q; z: g6 E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从事编辑生涯后主编的第三种杂志,一出- n9 U4 M9 P, T1 f! E; m% t5 m
版立刻风行海内外,常常再版和被翻印,一般销数均在一万份左右() [9 w$ a! A* v
这在1902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行数),好评如潮。且看梁启超自己的/ ?# f2 _& @* i# p% Z
估价:
5 M# g& d" H+ t) U  “自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 x( v" Q2 ]5 F/ a7 B
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竞喜读之,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4 a. [# s1 \* r& J1 F5 H0 F
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清代学
& a: m! h8 }0 ?0 O9 o  c术概论》)这里,梁启超并没有自吹自夸,事情确实如此。1 A# [" V6 T! y! b  I- g' Y
  再看看各个时期的著名学者对《新民丛报》的评价。8 e' Q* @) k# A- n
  梁启超的同时代人黄遵宪说:“《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5 d" j9 R0 k; U: |4 X
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8 A# c4 K) H0 ~6 J+ O
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 ^4 b3 B( {3 N
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 |# n" d! e+ P# g* I
致饮冰主人书》)
# f* j! `3 @1 T) G1 ]  二十年代,胡适说:“廿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 X5 z  d/ Q% y6 Y* @2 u# |) O& n% e
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 K) h9 ^2 O( d$ D: r! x0 [
,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致高一涵# Y5 s( R% L% |$ e
等四人关于《努力周刊》的停刊信,1923年10月9日)按:胡文此处所
. J$ Q/ R9 O( B$ y* o指的《甲寅》,是指《甲寅》月刊, 并非是二十年代在北京出版的反
2 k3 n! j0 S3 {% Z) U0 W. _对白话文的《甲寅》周刊。
) c3 ^' O& b) }7 _; W3 o" a  当代学者戴文葆说:“戊戌维新失败后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广
9 U9 w, w! b1 |. ]) ?泛阅读日文书刊报纸,接受福泽谕吉、加滕弘之等的影响,吸收明治( H& _7 g4 q* X' j% E( p! q8 `
时期新文化,将当时在日本最流行的西方近代学术思潮,通过他主编% a: O. x8 _3 a/ q/ ^+ D9 P' a$ @
的《新民丛报》,热情奔放地转输到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痛加批判
, g; c% S9 f% x,形成对思想界的强大冲击,唤起许多知识青年‘作新民’的觉悟,
2 p# B) `( u; |投身到时代的新潮中去。”(《寻觅与审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版* q6 J$ w. X* f  V& M4 I' M0 I2 F
第325页)这三位不同时代的学者都对《新民丛报》评价极高, 而黄
6 b) i: w8 x- {: \: l6 \遵宪似乎更偏重于文字的魅力,胡适从总体上作出评估,戴文葆则正
- s( m' I0 A% w+ j+ u: j确地具体指出了《新民丛报》风行一时的价值所在。

' q. W& s8 ~' e# R              (二)
, k, X* Q. ^) b$ F0 {! s- ^  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日本,在旅日华侨的资助之下,7 g7 Q1 p' z3 [  D5 C2 e* t
于1898 年12月23日创刊了旬刊《清议报》,到1901年12月因社址失
+ Y; R: v* ?, Y" ^) i火而终刊,历时三年,恰好出满一百期。不久,梁启超于1902年2月89 v7 I  z1 C# V% |
日创刊了《新民丛报》,1907于年11月终刊,前后历时近六年。《新
# U5 z+ ~# j$ s  w! k* `民丛报》为半月刊(但一年多后常常脱期),开本等同于今天的三十1 _" |& m8 q8 ]& s
二开,每期近六万字,比《时务报》、《清议报》的字数都要多出一2 U3 f  z/ f1 T% a  z2 a/ x
倍。: h. Y- x3 o* ]" o8 q
  《新民丛报》的宗旨有三条:1.“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9 K$ u( l3 W7 O
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
' Q! h8 z: _6 v+ e* |6 ^0 H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为此病而药治之”;2.“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 }2 {# e; b5 h/ m, b/ P5 b) q
政论为附从”;3.“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益为目的”,3 g- X+ D- Z; X7 ?# O, x$ o
“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 @7 N- t  L4 C) {2 Y& @$ D* W
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这三条宗旨,是梁启超到了日本! j" v( z( Z% k( J( G2 h8 r
三年多的时间中,经历思想的裂变而作出的。1 k0 I' H2 [5 [) M) l% M
  1898年12月,当梁启超创刊《清议报》的时候,距戊戌政变发生
; _9 E  b7 A  b& J; i不久。六君子死难,康有为和梁启超死里逃生,爱国的忧患意识和亲
2 d% K. {2 N: S4 [! [" x友的鲜血,以及个人的遭遇,都促使他们要把政变的详情向天下公布
  x: U: v$ N- v" z* t,并总结教训。因此,《清议报》创刊初期,梁启超在刊物上除了发! P; \5 L8 H2 w/ j' [1 a# m; m
表六君子的传记和他们的诗文遗作之外,集中精力撰述了《戊戌政变
6 Z4 s: q' }+ G记》、《论戊戌八月之变乃废立而非训政》、《论皇上舍位忘身而变
# u$ e) s- n) T# d( S) V9 c$ b6 r法》等文,在这些文章中对慈禧、荣禄等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大声
) N9 F9 I' Q: _疾呼兴师勤王讨贼,拥护光绪复位。其后,起义勤王的自立军被张之
7 C$ S! B  r1 _- S洞镇压,唐才常等人遭杀害,梁启超又对张之洞进行猛烈的抨击。到: |9 s& x' h9 Q+ q! v' {: f3 Z' \
了创办《新民丛报》的时候,梁启超认为中国首要的任务是“维新吾
1 Y" u& d; E* y9 |+ }& _. ?, u  o: M民”,决定“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不再对慈禧等人抨击。可是,却
  k0 G& w9 k" e8 v9 ^仍然坚持攻击革命派。
( j" q5 X" {' c% ]9 g- l' m( y  d& D1 P  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以后,那时孙中山也在日本,曾派人
  ?' e. t9 y! d3 n; Y3 M与康有为联系,商谈合作,进行革命。孙中山满腔热情,康有为却既
6 V/ l" d+ [3 V* J1 w5 S: g) y心存偏见,态度也极傲慢,断然拒绝。不仅如此,梁启超还在《清议% x1 ?& M# a8 ^8 H
报》上常常敲打革命派,攻击革命派的激烈言行会导致中国大乱,促$ G/ k$ x0 U0 z7 f8 q
使列强乘机瓜分中国。康梁的政治主张是:先强调“尊皇”,以后又( M1 {: c; u, v* {8 I
主张君主立宪。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梁启超一直敲打着革
, a( h- n: d- r4 M9 w' |6 {# ~命派,后者非常气愤,所以,当1905年11月革命派的《民报》创刊以( g# W  L3 t5 O
后,立即对康梁的立宪派进行还击,这就发生了我国近代期刊史上的
& R9 |' ~  F3 W1 N( \# v# N: u% m第一次大论战。这场论战的规模极为广泛,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中国9 _! q* k/ p/ o
留学生都卷了进去,阵线分明;在国内也有反映,革命派和立宪派的
% H* |; i4 @) X; C1 C2 t期刊壁垒森严。 从1905 年年底到1907年年底,双方的论战持续了二1 m( i" g8 H( u7 N- J) a- U
年。由于清政府并不打算真正实行“新政”,它宣布的“预备立宪”
% I# C- X1 I1 x% O3 f6 T( S只是一场骗局,它的虚伪性使原来拥护君主立宪的人都转而倾向革命
7 e' T% m9 S3 @  G2 U  d# S/ t1 d,梁启超愈来愈感到论战不利,形势不可逆转,就在1906年7 月的《
2 n9 w4 S7 O% t2 Y9 P+ w9 _新民丛报》的第83期上发表《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向革命派求和
' K% n8 I% _5 @$ V# R/ u,这次却遭到革命派断然拒绝。由于革命学说已经深入人心,拥护立
& k1 I( P5 v4 }' A( c+ t宪派的人纷纷转向,《新民丛报》的发行数一落千丈,经济发生困难# J+ g+ \, a9 d( `" l: I
。稿源也奇缺,《新民丛报》被认为是清政府的“御用新闻”,撰述. e3 H. f$ E; i4 H% ~
者转向别的杂志投稿。梁启超被视作清政府的“弄臣”,斥为“文妖1 }" E9 J! G* P; C; Y
”。他灰心丧气,在1907年11月出版第96期以后(《新民丛报》在19
5 J8 e3 K, w" p04年2月以后,经常延期出版,因而近六年中出版不到百期), 就借
& W6 ^3 N9 h+ Z3 S口《新民丛报》的上海分社失火而把这个刊物停刊了。

7 W: L" G- i, q7 _' c3 z% f+ L+ D1 P               (三)
8 ]' r6 t/ x. i( d2 q) ^/ f( |
  《新民丛报》后期虽然在与《民报》的论战中日薄西山,成为一
, \# w  _) Z! p5 N: T- _名苟延残喘的侏儒,但它的前期是一位虎虎有生气的巨人,把海内外0 s7 t3 U% K  F  T1 p
的广大知识青年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梁启超虽然在论战中失利,被斥
; ]0 d) P9 F8 k3 s1 J为“清政府的弄臣”、“文妖”,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否定他
8 S6 A1 P" @" u* j+ l0 g: s6 i在思想启蒙方面的巨大功绩。在《民报》出版以前,梁启超主编的三
' R: ]/ G4 a0 p" l' Y份期刊《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都对中国的思想界
# n& A% h0 Y% w" B产生巨大冲击,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发生巨大影响,是
  Q6 ~7 T7 S- l" Q" f% T当时最为读者喜爱的期刊,没有别的刊物可以与之相比。在近代史上
' C0 v) |* c7 C: y,康梁等维新人士(后来是立宪派)在“开发民智”、宣传“西学”
; M! L7 s# s; `7 n1 ^方面的工作,远比革命派做得多。
6 g% S* v. ^1 w# ], ^  从维新运动开始,康、梁等维新人士始终主张“去塞求通”、“
8 m' S# h1 O9 M7 x* ~5 c( c广开民智”、宣传“西学”作为富国强民之道。梁启超主编的从《时, Z9 i3 U( i- D/ m) W$ U$ N
务报》到《新民丛报》,也始终贯穿着这一条主线,而且随着梁启超
# g7 p* ]3 L' N7 `3 \本人对“西学”修养的加深,在刊物上的宣传也更加深入与系统。戊
& V: |7 q: M) f4 z戌政变以后,梁启超到了日本,他通过学习日文,广泛涉猎了西方从5 k! c1 y1 j0 [' z2 ]
古代到近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收获很大,思想境界登上一个新台
" j7 E: E, m- j9 |/ P+ v阶。他这样描述涉猎所得:“畴昔所未见之书,纷触于目;畴昔所未1 g$ {& D' ?( B  |6 U! U
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
' X, c& A8 P( j/ c: N, A. }7 O。”(《论学日文之有益》)怎样不“自私”呢?他就在《清议报》
6 F9 G* m9 c. E) g上传播:“读东西诸硕学之书,务衍其学说以输入于中国。”(《本
3 V/ m9 m- ]4 v2 O. m7 g3 b馆——按指《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
/ Z8 c9 D# B& r2 p$ u8 H历》)在《清议报》失火停刊以后,梁启超于《新民丛报》上更加热
+ p+ ?0 m* V7 c8 v情、更加系统地传播西方的学术思想,所以黄遵宪说:“《清议报》5 `# K' a7 k+ V1 y
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而
& r' d, F" ]4 [$ |梁启超回顾自己当年在《时务报》上所写的东西,觉得很不满意,十
! V$ g  p$ K$ m6 [( D: e分肤浅:“今日检阅其旧论,辄欲作呕;覆勘其体例,未尝不汗流浃  s* s" {# F2 \  T- N
背也……。而举国士夫,乃啧啧然目之曰:此新说也,此名著也,呜
0 L/ e3 Q1 z) H7 v呼,伤哉!”(同上引《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7 A6 u) s' Z2 O! Z7 b# H; C
  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上,梁启超开始发表他的论文《新民说" j$ ]) X1 P' I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影响巨大的文字。全文十一万字,共二十节$ w# q& R6 Z& L' v% K9 A
,从1902年2 月份创刊号开始刊登,持续到1905年刊完。这二十节的
! I( L. C8 @' R* x$ l0 C2 [% G篇目如下:《叙论》、《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释新民之
+ j, _( s* s- z1 x5 Z. U6 \义》、《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论, V7 W$ x, l4 G8 p, Y0 y. x
公德》、《论国家思想》、《论进取冒险》、《论权利思想》、《论- X% W: |0 @5 s1 |: }% w
自由》、《论自治》、《论进步》、《论自尊》、《论合群》、《论: v( Z9 p; q6 @2 w' @, W5 j
生利分利》、《论毅力》、《论义务思想》、《论尚武》、《论私德' g  S7 R2 C+ b
》、《论政治能力》、《论民气》。过去,维新人士鼓吹的“广开民
' z  x: ^2 B: s/ g7 Q6 `5 R智”,这是一个显得笼统和一般化的目标;现在,梁启超号召作一名
0 {- r0 Z  r; R3 v“新民”,论述作一名“新民”而需要达到的方方面面,这就比较切1 F$ [$ f' O! ?2 J# F
实和具体。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对西方的自由、自治、平等、权
& U8 [$ ^- N8 X' q. L% B利、义务、国家等的思想观念作了广泛的介绍,他号召青年知识分子6 `& ~# [' N( k! a4 P& x
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批判封建主义的专制和奴性。不做封建社会的" G" a) p" q8 h5 r
“顺民”,要做具有近代思想的“新民”。- F+ l) |" D7 M# U2 x& y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除连载他的《新民说》以外,还用大# I: d1 E; n7 [$ l
量篇幅直接介绍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说,以及著名的
: i$ p! p* Z3 h) z8 K/ l% v$ \6 v' U几百名历史人物。这一大批文章包括《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 W* B" H' K. V' c) g) j0 P4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新派生物学家小史》、! {7 @( J1 V( K; x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意大9 x! }$ t) j4 r+ [, @
利建国三杰传》、《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政治学学理摭言》) v- U. s3 C5 _" x
、《格致学沿革考略》、《地理与文明之关系》,等等。2 y: V6 Z6 ]( A6 R
  《新民丛报》对“西学”的大量热情输入,集中在1902年和19032 V# ]5 e8 N4 _' V+ c
年之初。 1903年2月以后,梁启超去美洲游历,到11月才返回日本。9 E# `' i: S9 g
游历期间,梁启超无法兼顾编务,也无暇执笔著述,由蒋智由担任主
% P0 ]9 e8 w; r; @编。回来以后,《新民丛报》在宣传“西学”方面篇幅减少,甚至刊
+ e% y0 e# F* {7 Z2 T物常常不能按期出版,常常以二期或三期的合刊方式出版,它已经失
4 p2 t7 Q) ^, k; U去生气,走下坡路了。2 x. T, q4 q* r" F
  除了宣传“西学”,输入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让新- p5 s! X$ M. y  S
鲜空气吹进长期封闭的封建帝国以外,对传统旧文化的批判,也是梁
& t8 a6 n% V" {, ^5 M& S启超编辑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的主导思想。如果说,在《时
$ a) \& e8 @  E" o务报》时代,梁启超的笔触主要针对科举制度和批判洋务派等具体问4 O* y! J5 I' y# ~; V+ A5 S, d
题上,那么到了《新民丛报》时代,就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思想本质,4 n, ]$ m& s0 R" [7 F- v
触及数千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孔学”了。. ~' I' s, h9 L/ [9 l0 J1 ]" a
  康有为与梁启超并称为康梁,但两人的思想在不少方面并不一致/ \% m) K& w0 H# e. e
,梁启超就一度主张革命,“复办一《新小说报》,专欲鼓吹革命。
( y7 i1 r, @, w9 U”(《1912年《莅报界欢迎会演说词》)对于儒家学说,他与康有为
( @9 K  J$ f: i# e5 _9 Y6 v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他不赞成康有为大力提倡“孔教”。他在1902年) D; S# J2 ]) T9 @
写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说:“弟子以为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学! T) Z* W/ `3 G5 D3 c
说变其思想(欧洲之兴全在于此),然初时不可不有所破坏。孔学之5 D0 W' k* _2 v# C9 o+ K/ h: J
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思想不自
  A/ I5 m: ]: M/ `$ Z由,民智更无进步之望矣。”梁启超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中国学
7 n2 _' M0 {- P/ S% o6 a: @4 r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W. B+ I) `, l/ w6 x
论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他指出秦始皇焚百家之语,而思想窒息;汉
8 P* E- G5 k6 H" E2 {6 I武帝独尊儒术,思想又遭窒息,自兹以来,已经二千多年了,他坚决1 H6 r+ k- F' M
主张解放思想。梁启超对儒家学说的种种评估,成为十多年后五四时
- B$ Q8 B& ~+ [. E0 e  D, V代“打倒孔家店”的先导。3 C( q' I4 b' p8 z$ p! {5 W
  这样,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破旧立新”——破传统旧文化) e5 Q; d0 c( Y6 z5 v
,立西方新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刮起一阵飓风,影响之大,他自己! O8 r0 a) S- U' _
也出乎意外。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著名人物在内
& a2 y  b7 i9 R1 ?的一大批人都爱读《新民丛报》,例如,吴玉章在《回忆录》中说:% i& `( H- i" y4 G2 D, ]2 _
“1902年,我到威远继续求学。这时,《新民丛报》、《新小说》
, o2 d+ M$ K' R' E6 v2 @' J7 |$ a都已出版,我非常爱读它们。”(第15页)又如,一位鲁迅研究专, x0 R* H+ q7 C5 r
家说“鲁迅的《斯巴达之魂》不仅立意受到梁启超的启发,文中的
) ]4 H: @% L! p* P- D2 \: z一些佳句也与梁著《斯巴达小志》相类”;“鲁迅青年时期爱读& h* Q) \$ a* s7 H. i
《新民丛报》,十分欣赏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文风。”(陈漱
9 Y8 |4 w; F5 b) s$ u  L% b0 O$ {渝《〈斯巴达之魂〉与梁启超》,《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0期)
) M% J3 p9 Y7 f6 m- N  梁启超是一位传媒的天才,他能充分发挥文字的力量来打动读者
( r9 _8 q6 V* o: }6 X2 e。黄遵宪赞扬《新民丛报》文字的信,我们在本文开头已经读到。梁
, t5 a3 S& z8 v7 [启超自己也有一段评语:为文“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
* c( G0 R2 G$ Q& [' r* Q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
. i7 q: E% s# s* z/ D7 p, D2 I* H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
  ?$ P) j" W. V0 [8 Y力焉。”(《清代学术概论》)后人对他自己的估价一致肯定,并认2 X% t4 N! v0 u( B
为他是我国报章文学(或新闻文学)的先驱者。
+ R3 H' g3 ]) c" d4 y0 o  在刊物的编排上,梁启超也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他在《新民丛7 L( [/ ?8 Y. n
报》创刊的第一年内先后开辟了二十四个栏目,如《论说》、《学说0 M2 d! r$ f8 F5 z( t9 ~
》、《时局》、《史传》、《教育》、《学术》、《小说》、《名家
/ o8 [1 K: G# A$ }谈丛》、《国闻短评》、《海外汇报》、《海外奇谈》、《绍介名著
8 a) P% j1 E" h5 {》、《新知识之杂货店》等,每期保持十至十五个栏目。文章长短搭
) ^0 q. d4 I6 g3 d, f. O配,软性硬性兼有。所有栏目都为贯彻他的编辑思想——为输入“西& W- y5 [- F9 e( O+ c
学”服务,比如他在《史传》栏内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o1 `7 p: W9 u! A' i% T5 X, `+ x. ]
,而在《小说》栏内连载《十五小豪杰》、《新罗马传奇》等作品。! x% t$ O. s- V6 @7 D5 ]
《新民丛报》这种栏目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而又服务于主要编辑思想3 @4 G/ M. n# g/ ]' K; H
的编排格局,从1903年起在日本逐渐形成留学生办刊热潮中出现的刊! ]7 U$ J+ P2 x! b' a. B  R& Y- Z
物,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等,莫不受其影响。那时,留6 r+ c6 |, f7 x2 N' ^# T! D- y
日中国学生办的刊物,都开辟多种栏目,构成真正的、名副其实的“6 U0 j2 O' I- n
杂志”,并且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时事政治类刊物的特色。再上溯到《
$ N5 C3 X" X" d时务报》,它也是一本以时事政治为主,包括知识小品,人物传记、
8 T" [6 B0 J7 ^. `+ ?2 F' z文艺等内容的综合性刊物。梁启超说,《时务报》出版“尔后一年间  k8 ~: r" o; q( ?  R- \
,沿海各都会,继轨而作者,风起云涌,骤十余家,大率面目体裁,$ v! O3 u  b: Z/ [3 ^+ h" `
悉仿《时务报》,若唯恐其不肖者然。”(同前引《清议报》第一百/ m/ r" Q. U/ |4 s! I' N% k
册祝辞)。这就是说:这些后出的杂志,其栏目设置、开本、编排格! t4 G' o$ I) `
式全都极力模仿《时务报》,《时务报》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模式。时
7 t2 A! G9 P, g  ~至今日,时事政治刊物常常是综合性的,常常配有知识小品、文艺、
- u: k! ]$ M# X/ ~: P, g通讯等栏目,这样一种编排,其源盖出于《时务报》,这当然不是它0 a5 Q2 `& O  i
的复制,而是它的发展与完善。+ |" r9 W2 n6 H7 A  c9 I& s6 E6 q
    倘亦与我有同感乎!
# g9 y# W# `" F 5 f# L8 e3 x' p( C& h+ q
8 n7 Q: W) C8 f. o* |
戊戍六君子传
(1899年1月)
" a6 u# U+ f* d# d2 Z' W& q+ \
% L9 b7 A3 @3 E: M' }6 y4 _□梁启超
--------------------------------------------------------------------------------
9 `6 [/ N3 c1 W    康广仁传
0 `/ x. h# i$ K    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厉鸷, 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 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 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盖君之少 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踰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 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 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 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7 n$ g2 s* a8 D) q& L; x, `: L
     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 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 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资为谋议焉。
' a9 z% v  x9 L( U- B     今年春,胶州、旅顺既失,南海先生上书痛哭论国是,请改革。君曰:“今日在我 国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则惟当变科举,废八股取士之制,使举国 之士,咸弃其顽固谬陋之学,以讲求实用之学,则天下之人如瞽者忽开目,恍然于万国 强弱之故,爱国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历年所陈改革之事,皆千条万绪,彼政府 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当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废八股之一事,锲而不舍,或 可有成。此关一破,则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 Q' @) e& @3 V: q& X$ t# _; g( k: a     盖当是时犹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 见,乡会八股之试既废,海内志士额手为国家庆。君乃曰:“士之数莫多于童生与秀才, 几居全数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振刷此辈之心目。且乡 会试期在三年以后,为期太缓。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立刻施 行然后可。”乃与御史宋伯鲁谋,抗疏言之,得旨俞允。于是君请南海先生曰:9 C- D  A: E" U8 m6 f
     “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 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今科举既变,学堂既 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 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 时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优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 M  {, J; J+ W, P
     既而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君复语曰:“自古无主权不一之国而能成大事 者,今皇上虽天亶睿圣,然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 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当出京养晦矣。先生曰:“孔子之圣,知其不 可而为之,凡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犹思援之,况全国之命乎?况君父之难乎?西后之专 横,旧党之顽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犹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义固不 可引身而退也。”君复曰:“阿兄虽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 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学,欲发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众生者,他日之事业正多,责 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经华德里筑屋之下, 飞砖猝坠,掠面而下,面损流血。使彼时飞砖斜落半寸,击于脑,则死久矣。天下之境 遇皆华德里飞砖之类也。今日之事虽险,吾亦以飞砖视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 非所计也。”自是君不复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陈奏,有所兴革,君必劝阻之, 谓当俟诸九月阅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难,然后大举,未为晚也。$ R7 E4 b0 V; E& _0 P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赐赉,必诣宫门谢恩,赐召见焉。南海先生先后奉命为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督办官报局,又以著书之故,赐金二千两,皆当谢恩,君独谓 “西后及满洲党相忌已甚,阿兄若屡见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变,不如勿往。”故先生 自六月以后,上书极少,又不觐见,但上折谢恩,惟于所进呈之书,言改革之条理而已, 皆从君之意也,其料事之明如此。南海先生既决意不出都,俟九月阅兵之役,谋有所救 护,而君与谭君任此事最力。初,余既奉命督办译书,以君久在大同译书局,谙练此事, 欲托君出上海总其成。行有日矣,而八月初二日忽奉明诏,命南海先生出京;初三日又 奉密诏敦促。一日不可留。先生恋阙甚耿耿,君乃曰:“阿兄即行,弟与复生、卓如及 诸君力谋之。”盖是时虽知事急,然以为其发难终在九月,故欲竭蹶死力,有所布置也, 以故先生行而君独留,遂及于难,其临大节之不苟又如此。君明于大道,达于生死,常 语余云:“吾生三十年,见兄弟戚友之年,与我相若者,今死去不计其数矣。吾每将己 身与彼辈相较,常作已死观;今之犹在人间,作死而复生观,故应做之事,即放胆做去, 无所挂碍,无所恐怖也。”盖君之从容就义者,其根柢深厚矣。
* Y2 i- ]- j- s2 y. y     既被逮之日,与同居二人程式谷、钱维骥同在狱中,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程、 钱等固不知密诏及救护之事,然闻令出西后,乃曰:“我等必死矣。”君厉声曰:“死 亦何伤!( D; O3 e6 ^( q; u0 U: ^! x5 E
     汝年已二十余矣,我年已三十余矣,不犹愈于生数月而死,数岁而死者乎?且一刀 而死,不犹愈于抱病岁月而死者乎?特恐我等未必死耳,死则中国之强在此矣,死又何 伤哉?”程曰:+ }+ s9 H3 r  D7 _& Z6 w1 _
     “君所言甚是,第外国变法,皆前者死,后者继,今我国新党甚寡弱,恐我辈一死 后,无继者也。”君曰:“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矣,何患无继哉?”神气雍容,临节 终不少变,鸣呼烈矣!/ ]0 S  y: w6 L4 L
     南海先生之学,以仁为宗旨,君则以义为宗旨,故其治事也,专明权限,能断割, 不妄求人,不妄接人,严于辞受取与,有高掌远蹠摧陷廓清之概。于同时士大夫皆以豪 俊俯视之。当十六岁时,因恶帖括,故不悦学,父兄责之,即自抗颜为童子师。疑其游 戏必不成,姑试之,而从之学者有八九人,端坐课弟子,庄肃俨然,手创学规,严整有 度,虽极顽横之童子,戢戢奉法惟谨。自是知其为治事才,一切家事营辨督租皆委焉。 其治事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严密缜栗,令出必行,奴仆无不畏之,故事无不举。少年 曾与先生同居一楼,楼前有芭蕉一株,经秋后败叶狼藉。先生故有茂对万物之心,窗草 不除之意,甚爱护之。忽一日,失蕉所在,则君所锄弃也。先生责其不仁,君曰:“留 此何用,徒乱人意。”又一日,先生命君检其阁上旧书整理之,以累世为儒,阁上藏前 代帖括甚多,君举而付之一炬。先生诘之,君则曰:“是区区者尚不割舍耶?留此物, 此楼何时得清净。”此皆君十二三岁时轶事也。虽细端亦可以见其刚断之气矣。君事母 最孝,非在侧则母不欢,母有所烦恼,得君数言,辄怡笑以解。盖其在母侧,纯为孺子 之容,与接朋辈任事时,若两人云。最深于自知,勇于改过。其事为己所不能任者,必 自白之,不轻许可,及其既任,则以心力殉之;有过失,必自知之、自言之而痛改之, 盖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焉。
3 H$ d6 b( d7 D# F( W     君尝慨中国医学之不讲,草管人命,学医于美人嘉约翰,三年,遂通泰西医术。欲以移中国,在沪创医学堂,草具章程,虽以事未成,而后必行之。盖君之勇断,足以廓清国家之积弊,其明察精细,足以经营国家治平之条理,而未能一得藉手,遂殉国以没。其所办之事,则在澳门创立《知新报》,发明民政公理;在上海设译书局,译日本书, 以开民智;在西樵乡设一学校,以泰西政学教授乡之子弟;先生恶妇女缠足,壬午年创不缠足 会而未成,君卒成之,粤风大移,粤会成,则与超推之于沪,集士夫开不缠足大会,君 实为总持;又与同志创女学堂,以救妇女之患,行太平之义。于君才未尽十一,亦可以观其志 矣。君雅不喜章句记诵词章之学,明算工书,能作篆,尝为诗骈散文,然以为无用,既 不求工,亦不存稿,盖皆以余事为之,故遗文存者无几。然其言论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盖南海先生于一切名理,每仅发其端,含蓄而不尽言,君则推波助澜,穷其究竟,达其极点,故精思伟论独多焉。君既殁,朋辈将记忆其言论,裒而集之,以 传于后。君既弃浙官,今年改官候选主事。妻黄谨娱,为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 论曰:徐子靖、王小航常语余云,二康皆绝伦之资,各有所长,不能轩轾。其言虽 稍过,然幼博之才,真今日救时之良矣。世人莫不知南海先生,而罕知幼博,盖为兄所 掩,无足怪也。而先生之好仁,与幼博之持义,适足以相补,故先生之行事,出于幼博 所左右者为多焉。六烈士之中,任事之勇猛,性行之笃挚,惟复生与幼博为最。复生学 问之深博,过于幼博;幼博治事之条理,过于复生,两人之才,真未易轩轾也。呜呼!今日眼中之人,求如两君者可复得乎?可复得乎?幼博之入京也,在今春二月。时余适 自湘大病出沪,扶病入京师,应春官试。幼博善医学,于余之病也,为之调护饮食,剂医药,至是则伴余同北行。盖幼博之入京,本无他事,不过为余病耳。余病不死,而幼博死于余之病,余疚何如哉?
( x4 R, f( g" h3 _$ p! [5 X0 ^) V     杨深秀传2 z. g5 c, x; y  X4 o  t- \& \
     杨君字漪邨,又号孴孴子,山西闻喜县人也。少颖敏,十二岁录为县学附生。博学强记,自十三经、史、汉、通鉴、管、荀、庄、墨、老、列、韩、吕诸子,乃至《说 文》、《玉篇》、《水经注》,旁及佛典,皆能举其辞。又能鉤玄提要,独有心得,考据宏博,而能讲宋明义理之学,以气节自厉,岧嶢独出,为山西儒宗。其为举人,负士 林重望。光绪八年,张公之洞巡抚山西,创令德堂,教全省士以经史考据词章义理之学, 特聘君为院长,以矜式多士。光绪十五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光绪二十 三年十二月,授出东道监察御史。二十四年正月,俄人胁割旅顺、大连湾、君始入台,第一疏即极言地球大势,请联英、日以拒俄,词甚切直。时都中人士,皆知君深于旧学,而不知其达时务,至是,共惊服之。
) H5 A/ \! d) l( F     君与康君广仁交最厚。康君专持废八股为救中国第一事,日夜谋此举。四月初间,君乃先抗疏请更文体,凡试事仍以四书、五经命题,而篇中当纵论时事,不得仍破承八 股之式。
3 J  C. l% q$ m8 X& e2 v     盖八股之弊,积之千年,恐未能一旦遽扫,故以渐而进也。疏上,奉旨交部臣议行。时皇上锐意维新,而守旧大臣盈廷,竞思阻挠,君谓国是不定,则人心不知所响,如泛 舟中流,而不知所济,乃与徐公致靖先后上疏,请定国是。至四月二十三日,国是之诏遂下,天下志士喝喝向风矣。
+ g# _) @5 @; C# W6 e     初请更文体之疏,既交部议,而礼部尚书许应骙,庸谬昏横,辄欲驳斥,又于经济 科一事,多为阻挠。时八股尚未废,许自恃为礼部长官,专务遏抑斯举。君于是与御史 宋伯鲁合疏劾之,有诏命许应骙自陈,于是旧党始恶君,力与为难矣。
) `% H) _8 W9 O     御史文悌者,满洲人也。以满人久居内城,知宫中事最悉,颇愤西后之专横,经胶旅后,虑国危,文君门下有某人者,抚北方豪士千数百人,适同侍祠,竟夕语君宫中隐 事,皆西后淫乐之事也。既而曰:君知长麟去官之故乎?长麟以上名虽亲政,实则受制于后,请上独揽大权,曰:西后于穆宗则为生母,于皇上则为先帝之遗妾耳,天子无以妾母为母者。
( e+ I# y+ l  @3 t, b" |# }& w     其言可谓独得大义矣。君然之。文又曰:“吾奉命查宗人府囚,见澍贝勒仅一袴蔽 体,上身无衣,时方正月祈寒,拥炉战栗,吾怜之,赏钱十千。西后之刻虐皇孙如此, 盖为上示戒,故上见后辄颤。此与唐武氏何异?”因慷慨诵徐敬业《讨武氏檄》“燕啄 王孙”四语,目眦欲裂。君美其忠诚,乃告君曰:
2 t9 I6 I+ U2 B+ |# e5 F1 T1 V8 w( G     “吾少尝慕游侠,能踰墙,抚有昆仑奴甚多,若有志士相助,可一举成大业。闻君门下多识豪杰,能觅其人以救国乎?”君壮其言而虑其难。时文数访康先生,一切奏章,皆请先生代草之,甚密。君告先生以文有此意,恐事难成。先生见文则诘之,文色变,虑君之泄漏而败事也,日腾谤于朝,以求自解。犹虑不免,乃露章劾君与彼有不可告人之言。以先生开保国会,为守旧大众所恶,因附会劾之,以媚于众。政变后之伪谕,谓康先生谋围颐和园,实自文悌起也。
8 W+ G+ \; s4 J: ]- j     文梯疏既上,皇上非惟不罪宋、杨,且责文之诬罔,令还原衙门行走。于是君益感激天知,誓死以报,连上书请设译书局译日本书,请派亲王贝勒宗室游历各国,遣学生留学日本,皆蒙采纳施行。又请上面试京朝官,日轮二十人,择通才召见试用,而罢其 罢老庸愚不通时务者,于是朝士大怨。
: \; @, A& w5 M     然三月以来,台谏之中毗赞新政者,惟君之功为最多。4 m" l5 z0 V- y- [( i+ L
     湖南巡抚陈宝箴力行新政,为疆臣之冠,而湖南守旧党与之为难,交章弹劾之,其 诬词不可听闻。君独抗疏为剖辨,于是奉旨奖励陈,而严责旧党,湖南浮议稍息,陈乃得复行其志。至八月初六日,垂帘之伪命既下,党案已发,京师人人惊悚,志士或捕或匿,奸焰昌披,莫敢撄其锋,君独抗疏诘问皇上被废之故,援引古义,切陈国难,请西 后撤帘归政,遂就缚。狱中有诗十数章,怆怀圣君,睠念外患,忠诚之气,溢于言表,论者以为虽前明方正学,杨椒山之烈,不是过也。1 y. s! b' M  M" I; n5 Z  M; ?
     君持躬廉正,取与之间,虽一介不苟。官御史时,家赤贫,衣食或不继,时惟佣诗 文以自给,不稍改其初。居京师二十年,恶衣菲食,敝车羸马,坚苦刻厉,高节绝伦,盖有古君子之风焉。子韍田,字米裳,举人,能世其学,通天算格致,厉节笃行,有父风。
  Y: |# [  m" K- ^3 A( E1 R0 Y* g- N     论曰:漪村先生可谓义形于色矣。彼逆后贼臣,包藏祸心,蓄志既久,先生岂不知 之?垂帘之诏既下,祸变已成,非空言所能补救,先生岂不知之?而乃入虎穴,蹈虎尾, 抗疏谔谔,为请撤帘之评论,斯岂非孔子所谓愚不可及者耶?八月初六之变,天地反常, 日月异色,内外大小臣僚,以数万计,下心低首,忍气吞声,无一敢怒之而敢言之者, 而先生乃从容慷慨,以明大义于天下,宁不知其无益哉?以为凡有血气者,固不可不尔 也。呜呼!荆卿虽醢,暴嬴之魄已寒;敬业虽夷,牝朝之数随尽。仁人君子之立言行事, 岂计成败乎?6 k9 T& ~) r  E- A' B
     漪村先生可谓义形于色矣。
8 P5 _: d2 u+ D, A$ |' ~4 Q     杨锐传
( Z( ]% }' Q1 W2 |- B  s  [  }1 Q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县人。性笃谨,不妄言邪视,好词章。张公之洞 督学四川,君时尚少,为张所拔识,因受业为弟子。张爱其谨密,甚相亲信。光绪十五年,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张出任封疆将二十年,而君供职京僚,张有子在京师,而京师 事不托之子而托之君。张于京师消息,一切藉君,有所考察,皆托之于君,书电络绎,盖为张第一亲厚之弟子,而举其经济特科,而君之旅费,亦张所供养也。君鲠直,尚名节,最慕汉党锢、明东林之行谊,自乙未和议以后,乃益慷慨谈时务。时南海先生在京 师,过从极密。南海与志士倡设强学会,君起而和之甚力。其年十月,御史杨崇伊承某 大臣意旨,劾强学会,遂下诏封禁,会中志士愤激,连署争之。向例,凡连署之书,其 名次皆以衙门为先后,君官内阁,当首署,而会员中,F君FF亦同官内阁,争首署,君曰:“我于本衙门为前辈。”乃先焉。当时会既被禁,京师哗然,谓将兴大狱,君乃奋 然率诸人以抗争之,亦可谓不畏强御矣。
5 S  @! q6 U4 R     丁酉冬,胶变起,康先生至京师上书。君乃日与谋,极称之于给事高君燮曾。高君 之疏荐康先生,君之力也。今年二月,康先生倡保国会于京师,君与刘君光第皆会员,又自开蜀学会于四川会馆,集赀钜万,规模仓卒而成,以此益为守旧者所嫉忌。张公之 洞累欲荐之,以门人避嫌,乃告湖南巡抚陈公宝箴荐之,召见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与谭,刘、林同参预新政。拜命之日,皇上亲以黄匣缄一硃谕授四人,命竭力赞襄新政, 无得瞻顾,凡有奏摺皆经四卿阅视,凡有上谕皆经四卿属草。于是军机大臣嫉妒之,势 不两立。七月下旬,宫中变态已作,上于二十九日召见君,赐以衣带诏,乃言位将不保, 命康先生与四人同设法救护者也。
, }2 k6 E( R5 ]2 g     君久居京师,最审朝局,又习闻宫廷之事,知二十年来之国脉,皆斲丧于西后之手, 愤懑不自禁,义气形于词色,故与御史朱一新、安维峻、学士文廷式交最契。朱者,曾疏劾西后嬖宦李联英,因忤后落职者也;安者,曾疏请西后勿揽政权,因忤后遣戍塞外者也;文者,曾请皇上自收大权,因忤后革职驱逐者也。君习与诸君游,宗旨最合,久 有裁抑吕、武之志。至是奉诏与诸同志谋卫上变,遂被逮授命。君博学,长于诗,尝辑 注《晋书》,极闳博,于京师诸名士中,称尊宿焉。然谦抑自持,与人言恂恂如不出口, 绝无名士轻薄之风,君子重之。( ], w" E9 d9 c: t) Y, w
     论曰:叔峤之接人发论,循循若处子,至其尚气节,明大义,立身不苟,见危授命,有古君子之风焉。以视平日口谈忠孝,动称义愤,一遇君父朋友之难,则反眼下石者何 如哉?
( z' F! E! y/ I9 G0 x5 _0 D! _6 |     林旭传
; u# G7 n: L  N" b     林君字暾谷,福建侯官县人,南海先生之弟子也。自童龀颖绝秀出,负意气,天才特达,如竹箭标举,干云而上。冠岁,乡试冠全省,读其文奥雅奇伟,莫不惊之,长老名宿,皆与折节为忘年交,故所友皆一时闻人。其于诗词骈散文皆天授,文如汉、魏人,诗如宋人,波澜老成,瓌奥深秾,流行京师,名动一时。乙未割辽、台,君方应试春官,乃发愤上书,请拒和议,盖意志已倜傥矣。既而官内阁中书,盖闻南海之学,慕之,谒南海,闻所论政治宗旨,大心折,遂受业焉。) s, j* D5 J5 |6 Q
     先是胶警初报,事变綦急,南海先生以为振厉士气,乃保国之基础,欲令各省志士各为学会,以相讲求,则声气易通,讲求易熟,于京师先倡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浙学会、陕学会等,而杨君锐实为蜀学会之领袖。君遍谒乡先达鼓之,一日而成,以月 初十日开大会于福建会馆,闽中名士夫皆集,而君实为闽学会之领袖焉。及开保国会,君为会中倡始董事,提倡最力。5 I" P0 r6 J5 ^6 }( h! `* C
     初,荣禄尝为福州将军,雅好闽人,而君又沈文肃公之孙婿,才名藉甚,故荣颇欲 罗致之。五月,荣既至天津,乃招君入幕府。君入都请命于南海,问可就否?南海曰:“就之何害,若能责以大义,怵以时变,从容开导其迷谬,暗中消遏其阴谋,亦大善事 也。”于是君乃决就荣聘,已而举应经济特科。会少詹王锡蕃荐君于朝,七月召见,上 命将奏对之语,再誊出呈览,盖因君操闽语,上不尽解也。君退朝具折奏上,折中称述 师说甚详。皇上既知为康某之弟子,因信任之,遂与谭君等同授四品卿衔,入军机参预 新政。十日之中,所陈奏甚多,上谕多由君所拟。
) K+ v7 E2 Z. M* c2 N% I     初二日,皇上赐康先生密谕,令速出京,亦交君传出,盖深信之也。既奉密谕,谭君等距踊呼号。时袁世凯方在京,谋出密诏示之,激其义愤,而君不谓然,作一小诗代 简致之谭等曰:“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报主恩。愿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 言。”盖指东汉何进之事也。及变起,同被捕,十三日斩于市。临刑呼监斩吏问罪名, 吏不顾而去,君神色不稍变云。著有《晚翠轩诗集》若干卷,长短句及杂文若干卷。妻 沈静仪,沈文肃公葆桢之孙女,得报,痛哭不欲生,将亲入都收遗骸,为家人所劝禁, 乃仰药以殉论曰:暾谷少余一岁,余以弟畜之。暾谷故长于诗词,喜吟咏,余规之曰: “词章乃娱魂调性之具,偶一为之可也。若以为业,则玩物丧志,与声色之累无异。方今世变日亟,以君之才,岂可溺于是。”君则幡然戒诗,尽割舍旧习,从南海治义理经世之学,岂所谓从善如不及邪?荣禄之爱暾谷,罗致暾谷,致敬尽礼,一旦则悍然不问 其罪否,骈而戮之,彼豺狼者岂复有爱根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朝杯酒,暮白刃, 虽父母兄弟犹且不顾,他又何怪!
( y. o8 B. \# _, n6 Z     刘光第传
7 l& Q$ g- a. C3 F9 \; m0 g) @$ H% U% m     刘君字裴村,四川富顺县人。性端重敦笃,不苟言笑,志节崭然。博学能文诗,善书法。诗在韩、杜之间,书学鲁公,气骨森竦,严整肖其为人。弱冠后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治事精严。光绪二十年,以亲丧去官,教授乡里,提倡实学,蜀人化之。官京师,闭户读书,不与时流所谓名士通,故人鲜知者。及南海先生开保国会,君翩然来为会员。七月,以陈公宝箴荐,召见,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初,君与谭君尚未识面,至是既同官,又同班,则大相契。谭君以为京师所见高节笃行之士,罕其比也。向例,凡初入军机者,内侍例索赏钱,君持正不与;礼亲王军机 首辅,生日祝寿,同僚皆往拜,君不往;军机大臣裕禄擢礼部尚书,同僚皆往贺,君不贺;谓时事艰难,吾辈拜爵于朝,当劬王事,岂有暇奔走媚事权贵哉?其气节严厉如此。七月二十六日,有湖南守旧党曾廉上书请杀南海先生及余,深文罗织,谓为叛逆。皇上恐西后见之,将有不测之怒,乃将其摺交裕禄,命转交谭君,按条详驳之。谭君驳语云:“臣嗣同以百口保康、梁之忠,若曾廉之言属实,臣嗣同请先坐罪。”君与谭君同在二班,乃并署名曰:“臣光第亦请先坐罪。”谭君大敬而惊之。5 O/ d: D( Q; K6 T# y
     君曰:“即微皇上之命,亦当救志士,况有君命耶?仆不让君独为君子也。”于是谭君益大服君。7 B$ o9 {; M2 T$ O1 b  j. P
     变既作,四卿同被逮下狱,未经讯鞫。故事,提犯自东门出则宥,出西门则死。十三日,使者提君等六人自西门出,同人未知生死,君久于刑部,谙囚狱故事,太息曰:“吾属死,正气尽。”闻者莫不挥泪。君既就义,其嗣子赴市曹伏尸痛哭一日夜以死。君家贫,坚苦刻厉,诗文甚富,就义后,未知其稿所在。
: N, \4 u9 [, K& C* ]9 e! O; U( S     论曰:“裴村之识余,介口口口先生。口口先生,有道之士也,余以是敬裴村。然 裴村之在京师,闭门谢客,故过从希焉。南海先生则未尝通拜答,但于保国会识一面, 而于曾廉之事,裴村以死相救。呜呼,真古之人哉,古之人哉!与裴村未稔,故不能详 记行谊,虽然,荦荦数端,亦可以见其概矣。9 g; U2 \7 u/ e( _6 ~, v; S6 j
     谭嗣同传
, ~8 C) C+ W9 H! t) {9 L) Y  p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 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
7 l# d. y  N: q. x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I* L1 H. f$ _- u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 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 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厉,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时南海先生方倡强 学会于北京及上海,天下志士,走集应和之。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 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 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3 ], s7 Y7 Z, W9 ^6 A6 R2 [
     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 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闭 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未尝与俗吏一相接,君常自谓作吏一年, 无异入山。时陈公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丁酉六月,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铸又来督湘学,湖南绅士口口口口口口口 等蹈厉奋发,提倡桑梓,志士渐集于湘楚。陈公父子与前任学政江君标,乃谋大集豪杰 于湖南,并力经营,为诸省之倡。于是聘余及口口口口口口口等为学堂教习,召口口口归练兵,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安置眷属于其浏阳之乡,而独留长沙,与群志士办新政。于是湖南倡办之事,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 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君所倡论擘画者,而以南学会最为盛业。设会之意,将合南部诸省志士,联为一气,相与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从湖南 一省办起,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地方有事,公议而行,此议会之意也;每七日大集众而讲学,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此学会之意也。于时君实为学长,任演 说之事,每会集者千数百人,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故湖南全省风气大开, 君之功居多。) j7 i. y7 ?" p8 {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康、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X9 j( {9 n+ e. o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捧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 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咸知懋勤 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1 q, ~* O9 O. [% }/ Q1 }5 `- r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联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 法筹救”之语,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 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 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如何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 “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4 w" V4 _/ i) y# v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 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 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今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 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胡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 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 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主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 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至初 六日,变遂发。; l4 l( k( h5 l& |( [3 L) `8 I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 死期耳!
7 u; M. \8 X9 _  I$ Q6 K5 I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 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4 p( b; h7 B$ U$ m# G* H6 H& e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 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 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君资性绝特,于学无所不窥,而以日新为宗旨,故无所沾滞,善能舍己从人,故其 学日进,每十日不相见,则议论学识必有增长。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之学,亦好谈中国古兵法,三十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又究心宗教,当君之与余初相见也,极推崇耶子氏兼爱之教,而不知有佛,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穷大同太平之条 理,体乾元统天之精意,则大服。又闻华严性海之说,而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 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则益大服。自是豁然贯通,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无所罣碍,而任事之勇猛亦益加。作官金陵之一年,日夜冥搜孔、佛之书,金陵有居士杨文会者,博览教乘,熟于佛故,以流通经典为己任。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又散见于与 友人论学书中。所著书《仁学》之外,尚有《寥天一图文》二卷,《莽苍苍斋诗》二卷,《远遗堂集外文》一卷,《兴算学议》一卷,已刻。《思纬吉凶台短书》一卷,《壮飞 楼治事》十篇,《秋雨年华馆丛脞书》四卷,《剑经衍葛》一卷,《印录》一卷,并《仁学》皆藏于余处。又政论数十篇,见于《湘报》者,及与师友论学论事书数十篇, 余将与君之石交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等共搜辑之,为谭浏阳遗集若干卷。其《仁学》一书,先择其稍平易者,附印《清议报》中,公诸世焉。君平主一无嗜好,持躬严整,面棱棱有秋肃之气。无子女。妻李国,为中国女学会创办董事。 论曰: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论其所学:自唐、宋以 后,呫毕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堕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皆清净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必仁且智之义,如两爪之相印。惟智也,故知即 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净土,众生之外无我,故惟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既思救众生矣,则必有救之之条理,故孔子治《春秋》,为大同小康之制,千条万绪,皆为世界也,为众生也,舍此一大事, 无他事也。华严之菩萨行也,所谓誓不成佛也,《春秋》三世之义,救过去之众生,与救现在之众生,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此土之众生,与救 彼土之众生,其法异而不异;救全世界之众生,与救一国之众生,救一人之众生,其法 异而不异:此相宗之唯识也。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说法不同,而实法无不同也。既 无净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罣碍,无所恐怖,夫净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害毁誉称讥苦乐之可以动其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惑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 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
6 L% @# W7 g; |! M 8 H) ]! @( w6 B3 e3 D4 D, M

5 F7 T: q; U. \; e/ a% B! w+ V$ h6 f; b  k
0 l8 [# y3 |. X3 I3 f- e

) M/ x1 z4 k! a! }# D7 v4 G8 b+ f1 x$ [  Q$ e1 X, g8 Y1 Q6 K( ~' g

; m$ N9 M% |% j" E' W; _4 i" `
4 Z9 b+ m! x9 V, t: E$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所有梁启超著述[不断添加中]9 L- A6 ~8 }9 ~; i& U7 b/ ?- X'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08: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启超先生可谓是一代大学人,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书,我在学生时代就已精读,将受益终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5 1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梁任公学识渊博,心忧天下,可谓真儒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5 16: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任公算得是我的乡贤了,前几年还去故居参观过,深深景仰其人品和才学,《饮冰室文集》也买了一些,却一直没有拜读,太浮躁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