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16|回复: 44

[思想综合] 孔子坏起来比谁都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1 00: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7-31 00:32 编辑

从孔子为《周易》作的《易传》说起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易传》被视作《旧传》。

我们重新为《周易》立传,称之为《新传》。《旧传》即指孔子的《易传》。过去一说“易传”,就指向孔子为《周易》所作的传。今后再说“易传”,要区分是《旧传》还是《新传》。

为什么要重新为《周易》立传?有这个必要吗?谁有为《周易》重新立传的资格?《旧传》已有两千年历史,是圣人孔子所作,《传》与《经》本身,已经是有着相同价值定位的作品,已经有中国文化道统性质。谁有能力推倒《旧传》历史性的影响力与影响深度?

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到了晚年关注和学习易经,可能六十岁左右。“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是说孔子也承认自己对于《周易》的研究尚且不完备或不圆满。在我们看来,孔子对于《周易》的研究,不止是不完备,是孔子根本就不懂《周易》。一个不懂《周易》的人敢于给《周易》立传,加之其圣人身份的影响力度,造出的恶果是:孔子《易传》有七宗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7-31 00:37 编辑

《旧传》七宗罪之一:《旧传》不谈鬼神终结中国上古宗教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先进》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雍也》载:“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载:“《易》之失,贼。”这里的“贼”是“盗”的意思,指向的应该是“盗天机”的“盗”。《周易》学问,一以贯之,在于“盗天机”。孔子不喜欢。孔子晚年喜《易》,或许仅仅在于“洁静精微,《易》教也。”并且进一步认为,“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礼记·经解第二十六)晚年孔子认识到《易经》是一种使人“思想洁静精微”的学问,认为《周易》结构“精密细致”而“合理之极”,但依然认为《周易》中的鬼神观念近于“贼”。孔子早年不喜《易》晚年喜《易》,近似于当今依然存在却不大为人注意的一种社会现象。一些有点文化知识的人年轻时坚决反对烧香拜佛,认为是迷信,到了老年逐渐转变态度,喜欢甚至试图接近寺庙的清静氛围和生活方式。“洁静精微”而不迷信,才是深入研究《易经》的方式,是说孔子并没有放下晚年之前数十年形成的观念,是说《周易》不曾改变孔子,是孔子在改变《周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因此“不语怪力乱神”,这是极为要命的,要了《周易》的命。《周易》在孔子之前就早已经存在,是三代之先的史巫作品。我们重释《周易》爻辞,已经用大量事实证明,《周易》最初是没有文字之前以图画形式表述的作品,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与神迹的记载。这对于避而不谈鬼神的孔子来说,他所解释的《周易》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

孔子同时代,在印度产生佛教,在西方产生基*督教。在整个世界人类范围上,那是一个产生宗教信仰的时代。唯独在中国,比之印度、西方早已经有了成熟的宗教信仰的国度,中国自身具有的宗教,却被孔子所腰斩。

中华民族昊天上帝伏羲,最少有五千年历史。到孔子时代,也最少有三千年历史。《周易》所记述的,就是关于伏羲,关于女娲,关于伏羲、女娲后裔所形成的西王母天国部落的神话与神迹。其神话之具体,神迹之逼真,其为开创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作出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被详备的记载于《周易》之中。这一切,因为孔子个人的不信鬼神,全部被抹杀掉了。被抹杀掉的,是天道,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灵魂。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为《周易》立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传》七宗罪之二:《旧传》以孔子个人固有知识,以孔子个人一己私智解释《周易》,而不是发现《周易》本来面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完全是一部宗教著作。是中华民族圣典,是天道,是天道视域下的天律、天则、天条,是一个民族应该遵循的社会建制和个人行为准则,是个人生命的皈依和信仰寄托。对这样一部圣典,能否允许有任何人可以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的解释权?显然不应该允许。孔子就以自己数十年已经成型的儒家知识体系解释《周易》,把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男尊女卑、天地君亲师等统统塞进《周易》,他使用的方法是用《周易》解释自己的儒学,而不是去设法揭示《周易》本来是什么。有了孔子开端,就有了后来千百家解《易》。至今一些人在使用这种方法解释《周易》,即使用现代科学、现代宇宙天体知识解释《周易》,他们使用的说辞也与孔子一样,说宇宙天体知识、宇宙本源知识是《周易》中本来就有的,说《周易》本来就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作品。

《周易》卦爻辞是由文王、周公父子编辑,最后形成孔子版本。孔子与后世邵雍犯有同一个错误。孔子拿到文王、周公父子编辑的版本后不是首先在版本上下功夫,不辨别版本质量和内容伪劣,就急着开始了“倡明大义”。我们今天知道,《周易》还有简帛诸版本,实际上还有《道德经》这种易传版本。假如我们把充斥神话的王家台秦简《归藏》版本放在孔子面前,拒谈鬼神的孔子,即便在晚年,大约也不会接近《周易》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了什么知识,就以什么知识去解释《周易》”,对于《周易》解释上由孔子开始的“周易注我”现象,危害极大。《周易》的解释,甚至不应该允许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研究和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民族奉行的经典,《周易》需要有统一的解释标准,这个解释标准就是:需要唯一的本来真*相作为解释前提。

《周易》是华夏民族信仰总纲,处世规范,永恒真理。对于《周易》这部神启性质的作品,我们认为需要首先恢复其巫史面目。需要以宗教方式,以神的默示方式来给其以解读。《周易》是一部宗教作品,《周易》研究与传承,需要一种“人被神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的宗教形式传承,它应该是神的启示,《周易》天道的启示。只有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释《周易》,揭示《周易》,才能获得《周易》的真谛。否则《周易》就将永远成为一部无法理解的也就根本无用的天书。

这样,《新传》可以证明其唯一性。

一部《周易》,是为伏羲、女娲之创世神迹所作的见证。《周易》是记载伏羲、女娲、西王母、黄帝、王亥、王恒一个连续宗教历史事件的起始、彰显、传播、解释直至完成。《周易》由三个时期的作者写成,写于不同处境、不同场合,不同的形式。《周易》的完成,作者也来自不同的生活层面:

伏羲、女娲,是为创始人。

女娲后裔形成的西王母天国部落。是早在至少五千年前,就已经完全宗教化,有着完整经书、完善仪轨以及特殊的类似后世寺庙生活方式的巫史宗教部落。
   
黄帝作为政治军事领袖,与西王母部落结合,调动军队参与和完成演易,最终完成“女娲补天”愿望。
   
王亥、王恒是放牧牛羊的人。

《周易》叙事,包括了完整的中国神话史。起始于伏羲、女娲演《易》,伏羲“夸父追日”牺牲的描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延续于西王母天国的建立及相关神话,黄帝相会西王母并帮助天国部落最终完成补天壮举,包括“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共工企求天命,夏后启企求天命,后羿射日以及嫦娥奔月。最后王亥、王恒,为得到《周易》天书演绎“牛郎织女”故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发出一个预言系统,继而启示一个真理体系。《周易》见证一个民族对大自然的认知并且以在自然中升华为终极追寻。参与完成《周易》的作者,时间相距数千年之久。《周易》奇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是一本完整而统一的书。它里面没有矛盾,也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其得道者如黄帝,最后列入仙班。王亥牺牲后,王恒列入仙班。列入仙班,即指最后都进入西王母天国部落。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周易》的创立者以及后继淹易者,无不是得道者,无不具足神性与获得神的位格。能够做到与神通灵,也就成为解释《周易》的人的必备条件。

《新传》的形成原因主要如下:中华民族需要《周易》的权威性以及权威性的昭示。《周易》阐释上过于久远地存在《旧传》的异端性质威胁。《新传》与《旧传》,区别巨大。一些人会顽固地不承认《新传》,拒斥《新传》,否定《新传》对《周易》的释读权威。然而,我们可以从《新传》昭示的真实性、连贯性和非凡的框架结构组合,看到《新传》的神圣来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传》是神的默示下的写作。《新传》是不是受神的默示而记述,有一点相当重要,任何时期、任何机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命令自己或某一作品被默示,而只能够接受。这形成《新传》唯一的品性。《周易》文本仍未被编定之前,古代《周易》包括了很多由部落方国各自创作的易传,很多经卷是一些部落方国中独立分开的抄本,并非像现在这样有一本完整《易经》。直至孔子,独尊独大,《旧传》被确认。就这样,独尊儒术造成的是中华民族甚至失去了要选择哪些经典的权力。

《新传》与《旧传》可以说是完全没关系。并且,一直到今天,21世纪,我们对《周易》重新进行立传时,我们发现必须与孔子分庭抗礼。

我们将被承认是在神的权柄下写作《新传》。根据是《新传》作者来自为佛教中一位尊神被称作妙善的菩萨的打工的人。写作者追随妙善不断有所发现,先是发现周部落文王、周公《周易》体系不对,给以纠正,称作《现代先天易学》时期。继续接受启示,继续走向历史深处,发现王亥、王恒“牛郎织女”参与的《周易》,称作《兑易》时期。妙善向我们说话,我们继续将启示记述下来的,是黄帝带领整个军队参与演《易》的重大历史事件,由黄帝、西王母直至《周易》创立者伏羲、女娲,进入重新为《周易》立传的《新传》时期。

被视为妙善话语诏示的《新传》,作品中包含了充足见证。《新传》的正典性,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试验标准。《新传》是否显明神是作者?《新传》是否显出是神借着传话人说话?那位作者是不是神的发言人?该作者是不是先知?或者说,他有没有先知的恩赐?《新传》揭示的历史史实是否正确?《新传》是不是记录真实的神的诏示语言与神迹?总之,《新传》著述的内容,见证它本身的权威性。我们注意《新传》的“默示”性质时,可以反观的是《旧传》。《旧传》是完全不能满足这个标准的。《新传》的属灵价值,反映出《周易》的解释需要佛教的最高智慧,而记述者普通得只是为佛教中的妙善菩萨做工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传》七宗罪之三:《旧传》以孔子个人“天”观念从理论上终结“天道宪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1 07: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7-31 07:52 编辑

建议楼主不要想当然,尊重历史事实和逻辑事实,古三易,神道设教时代;孔子与老子,开创论理学时代。文化传承于神道设教文化所开创的论理学时代。老子学传续自然文化,是研究古易逻辑不可缺失的文化资料。古易以事象言数不言理,该时代也没有理的概念。老子学论道不论理,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所以研究古易自然道,必须研究老子学。孔子学传续神道设教的人文文化,研究民所共由之理道。人文理道之性性,精于道者兼物物;进入天道自然,精于物者而物物。道物合一,物物道。理道合一的物物道,便是《易传》天地人参的本体论。同时《易传》的易学逻辑,即传续了古易逻辑,也因理道合一的物物道,天地人参,改变了古易的逻辑本质,从此,社会进入到天地人参时代,直到现在依然是。
理论理性有逻辑次序,认真读《论语》、《孟子》、《荀子》、《易传》,你会感觉到孔儒理论的逻辑次序。孔子读的是古易,更多是文王易,孔子有损益道。对《易传》作历史逻辑的界定分析,我同意冯友兰老先生的见解,出自荀子后,秦汉之间的时代,从义理学角度分析的结果,有待考据学考证。我的意见,楼主有读古籍能力,当要思究理论的逻辑次序。正如有WG的文胜质则史的心性时代,接续是改革开放的质胜文则野的心性时代,接续就是现时的深化改革时代。若次序颠倒,所下的结论一切都是错的。尤其是理解古人原话,失去其时代逻辑性,失其真,必然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1 16: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8-1 22:56 编辑

捕获.JPG

带套的意淫_结果.jpg

作者:邝飚 —— 摘自《时政漫画》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 18: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怕的是这类人,讲道理,各抒己见作往来,不明不白干什么?以前曾有作答,“不见得我败下场”?大言凿凿一言定音,你说意淫就意淫!稷下学宫造伪,是否荀子学在造伪,先把证例说出来,不要空口讲白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 2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8-1 18:52
最怕的是这类人,讲道理,各抒己见作往来,不明不白干什么?以前曾有作答,“不见得我败下场”?大言凿凿 ...

你只有面对先秦第一书古文献自学后才有资格与这里所有的学人、学者们对话...
你现在还是...如下图:


导盲犬_结果.jpg

作者:邝飚 —— 摘自《时政漫画》集

浅龙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07: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8-2 07:14 编辑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6-8-1 23:08
你只有面对先秦第一书古文献自学后才有资格与这里所有的学人、学者们对话...
你现在还是...如下图:

那你重回古易道,甲骨文道,洪荒道,做个质朴心性人吧!我已说不是与你同道,我认同是船山学,经世治用道,会通古今通义道,一切古为今用,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的古为今用。浅龙先生不要用如此作呕的漫画形式,以论理学方式进行。你认为“义理就是意淫”,已辱没了论理学,所以才有这下三流功夫,耻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07: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学“造伪”于古易,也“造伪”于孔孟学。孔孟仁学,仁心主持,克己复礼为仁,尽心尽性为仁。荀子“造伪”了,以礼义的言行规范质正仁心,防止仁义入虚位的假仁假义。礼仁的实学心性,与船山的实学心性义理会通。荀子“造伪”,船山也“造伪”。实践检验是唯一标准,质野心性时代是礼崩乐坏,为什么不是仁崩乐坏?荀子的礼法合治,为什么不是仁法合治?船山说,圣人有为者文与礼矣,为什么不是文与仁?专*制三大弊政之一:文有法而礼无法,为什么不是文有法而仁无法?《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性,仁心的活力动能;穷理,一切规则、理则,包括事理、条理、天理等,都与礼会通而理一。《易传》三道三才,天道阴阳与地道刚柔合一,就是礼本体。仁心是人能弘道的活力动能,礼是实践理性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荀子学对孔孟学的“造伪”。将荀子学搬离儒坛的宋明理学,守孔孟道,实则教条地异化了孔孟学,成为文化专*制的儒教意识形态。
思维研究存在的学问道,研究社会常态,也要研究变化道吧!易道之实学。“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道易变洪荒道;“唐虞无吊阀之道”,三代道易变了唐虞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宋明专*制衰落道异变了汉唐的专*制生长道;“今日之道无他年之道”,满清的专*制衰亡道易变了宋明的专*制衰落道。这就是易的常变道,因果有其所以然之理。究其所以然之理,便有义理学。真正的传统义理学,就是哲学。说义理是意淫?哲学是意淫?浅龙先生肆言:“义理就是意淫”,无知之极。以前留下情面给你,仍未理悟;此次不容再留情面了。建议浅龙先生再不要如此作态,大言凿凿的一言定音,须知尔是义理全失的不学无术之徒。《儒学经解•论中庸》67楼:“中国文化复兴,离不开与现代科学的相通相合(否则一定都是意淫)”,如此肤浅化作答,连小学生都会了。浅龙先生添名望,银子与功勋,推崇有加,可见浅龙先生品识之差。通过近二期讨论往来,我看不起浅龙先生了。贬损义理学,我都看不起!
如果浅龙先生要争理下去,请予论理学方式进行,勿以作呕方式。我会陈述义理学的历史事实和逻辑事实,不会出虚言空语,述理务实有理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 12: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社会两项理则:一是物物过化的代谢不息,所以有心性唯物的顺乎物则;二是性性存神,不可易变而不断深刻化的义理体系,社会理则与文化理则,所以有心性辩证的疑乎人心。义理学,实存于社会内部。即使古易时代没有理的概念,不等于没有义理的社会存在。洪荒时代潜在的义理就是合群与明分。进入神道设教的人文文化时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道远,人道迩”;“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这一类义理萌芽,从简单性陈述,逐渐转向复杂性和精深性的论理学研究,从人际角度转向天下论方面,也从直觉思维阶段转向辩证的思维阶段。所以,儒学演变过程有三阶段:一是孔儒直觉性质的应该之理阶段;二是宋明理学唯心教条的当然之理阶段;三是民本实学究所以然之理的辩证阶段。船山道体论的三个模式,与儒学演变三阶段合拍。一是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孔儒应该之理阶段;二是不因乎物而求合于天,心物分离的道德理想主义,宋明理学的当然之理阶段;三是“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是民本实学究其所以然的辩证阶段。三个阶段是儒学理性逻辑演变的自然过程,哲学圆圈过程。可惜的是,满清的文化逆转,扰乱了儒学的自然过程。造成儒学文化新一轮的逆转。儒学人文精神被文化专*制所曲解,钉在理想的道德精神框框内而夭折。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圣神文化与心性文化,圣人有为的文与礼,理论理性;立心立命,“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的实践理性。是否值得珍重关怀?
上述的儒学演变三阶段,以及船山道体论,都是阐述传统的义理学,直言是中国哲学,是义理学可以解释清楚,还是考据学之类能解释清楚。我没有强求浅龙先生认同我,起码要懂得尊重两个字。扭转百年文化研究的乱相路,何等艰难?文化正义感的挫伤不断。真正懂得了,象冯友兰老先生的心境,对船山躲入深山研著学问的自我感触良苦。正直知识分子的悲怆人生。又不知浅龙先生贬船山,贬我推崇船山学,出自一番什么情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00: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说话
你俩有意思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2: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8-3 12:11 编辑

《旧传》七宗罪之三:《旧传》以孔子个人“天”观念从理论上终结“天道宪政”
=====================================================================


       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已经多见“天”、“上帝”、“令”、“王令”、“大命”、“王命”、“受大命”等概念。《尚书》尧禅位给舜时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商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周书·泰誓》:“谓已有天命。”《周书·武成》:“诞膺天命。”《诗·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彻。”《诗·大雅·文王》:“假哉天命。”又:“天命靡常。”

       孔子“天命”概念是孔子对周人相关思想观念的沿用。

       《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八佾》:“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泰伯》:“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吾欺谁,欺天乎?”《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宪问》“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亡也,命也。”这里的“命”是“天命”的意思。

       《礼记·表记》:“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故商周之王称“天子”,后世皇帝称“天子”。

       孔子生活在“周礼尽在鲁”的鲁国。礼是什么?礼是祭祀大典,《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周礼本就是“敬天事鬼神”仪式。孔子不但祈祷,还参与祭天大礼。根据孔子描述,参与祭天礼仪,要人人守斋戒,沐浴衣新,整齐列队,主礼按礼规献牺牲,庄重肃穆敬礼进香,高奏鼓乐,场面气氛令人敬畏。祭祀是人类向天表达的最崇高的敬礼。

       孔子相信预兆。《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鲁国贵族在钜这个地方狩猎,叔孙氏仆从猎获一只动物,孔子说是麟。麟死。孔子因之叹息道:“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吾道穷矣!”孔子作《春秋》,记此年首记“西狩获麟”,便就此搁笔。孔子还曾经感叹:“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天命的人。

       中国文化中,天命观发端极早。天命观涉及到个人人生的贵贱死生,涉及到君王政治权力的来源以及合法性,涉及到社会制度建立的合法依据。后世皇权圣旨所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便是“天命”观的产物。天命观甚至导致所谓“革命”发生。

       占卜传示天命。上古帝王称自己“受天之命”,但怎样知道“天有大命”,怎样与“天”沟通,即是通过占卜。把占卜当作与“天”沟通的方法,《尚书》等多有记载。《周书·大诰》:“(武)王曰:‘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文王通过占卜了解并接受上帝所授给的大命:上帝命令他帮助周人。又:“(成)王曰:‘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占卜成为周王与“天”勾通并了解“天命”内容的唯一方式方法。《周礼》中记载有巫的分工,甚为详细。《周礼·春官·宗伯》:“司巫掌群巫之政令……男巫掌望祀,女巫掌岁时。”又:“卜师掌开龟之四兆,占人掌占龟”。又:“大卜掌三兆之法。”商周之时贞人、巫人主持传示“天谕”以布“天命”。

       “天命”一词,还是关乎商周两代改朝换代的重要概念。商人认为国家的权力是天命给予的,商纣认为他有天命,谁也改变不了。而周人则改变为如果商王没有德,伤害老百姓,那么“天”随时可以收回成命,这就是“改命”。所以周人得天下后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敬天”以便“保民”,才能保住“天命”。“天命”在殷周两朝,渗入了历史规律之中。

       孔子心目中有“天命”,晚年研究《周易》后,孔子心中还有“天道”。《论语·子路》曾引《周易·恒》卦九三爻辞。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帛书《要》篇有言:“《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道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凶者,顺于天地之也,此谓易道。”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公冶长》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天道”一词,除《易传》外还有《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记孔子说:“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中庸》引孔子语:“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所说的天不只是自然之天,而是给这个自然之天赋予了主宰功能、造生功能、审判功能。主宰功能,是说天控制一切;造生功能,是说天创造一切;审判功能,是说天能够赏善罚恶。至于孔子天道,指向的已经是自然规律。孔子所讲的“天”与“天道”以及传统赋予神格的自然之天,都不是《周易》中本有的“天”与“天道”。

       作为祭祀与占卜大典,《周易》的庄严性,成为先民信仰之所系,精神之所系,是为“先民宪章”。其本有之天道,使得国家政权之建构,帝王之称王,也要在《周易》中寻找根据。

       我们以《中孚》卦爻辞记述,来认知为什么国家政权之建构,帝王之称王,也要在《周易》中寻找根据,来认知为什么上古时期五帝皆伪帝。

       上古时期,各部落方国中的史官是巫觋的一部分,是当时智慧和知识权威,在于他们能和天国西王母交通,也就是口含天宪,能决定和影响部落方国共主的言论和行为。

       史官治史,目的在于省察君王言行合道与否,在于道行验证。因此,治史者要恪守的律条是:从道不从君。《说文》:“史,记事者也,从义持中。中,正也。”“持中”,即有一个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如实记录和衡量准则。史官设在帝王身边,“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尚书》训、诰、誓、命之类,皆为史官所记述。

       至孔子,始无巫觋身份而治史。“史”的身份,原本针对的是帝王,是记述帝王之言行是否合于道。所谓一部《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孔子已于不动声色中改变了治史的针对目标。

       上古史中有“五帝”之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首列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列出五帝:太皡、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王世纪》列出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到了《补三皇本纪》,黄帝列入三皇。五帝为: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

       五帝之后是夏启,即开创夏朝的第一王大禹之子夏启。史书载:“禹之将崩,欲传位于子启,伯益以为非先王之制,乃囚启,自即天子位,曰后益。启之支党救启离孽,启与其党攻益而杀之,遂代益作后。”《竹书纪年》曰:“益干启位,启杀之。”一曰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启与友党攻益而夺取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

       启即位,立国曰夏,都夏邑,号夏后氏。岁善牺牲以祠益。享诸侯于钧台,享神于晋之虚,作为璿台,于水之阳。贞卜其邦,尚无有吝。

       启初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率服。一曰夏后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不教不善也。”于是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屈原《天问》:“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而“问天”,却给后人留下许多历史史料。

       启代益做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为何启会遭此忧患?启向谁勤谨鞠躬尽瘁?夏启曾经上天作客,得到《九辩》《九歌》大乐。如果《九辩》《九歌》曾经有过真实的存在,启登天之天必定是一处真实的地理位置,而不会是自然空虚之上天。

       夏启得到天下之后,出现一系列历史谜团。

       黄帝曾登天。我们在《周易·大有》卦中论证了黄帝丢下天下部落方国共主的位置,进入西王母部落。张华《博物志·杂说上》引“归藏”:“昔舜筮登天为神,占之,有黄龙神曰:不吉。”这是舜曾经想要“登天”。

       秦简《周易·寡》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队□江□□。”《秦简·寡》卦今本《周易》作《坤》卦。《周易·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周易·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大禹死后,为了王位,启先是与益发生纷争,“益干启位,启杀之”,后“有扈氏不服,启伐之”。然而,用武力解决兵戈可以解决的问题之后,启的王位,还要经过登天到达“天部落”来接受确认。

       代表天的部落是西王母部落。《释名·释天》云:“寅,演也,演生物也。”生物指禽鸟。西王母部落“演生物”,就是要演易道,夏后启登上西王母部落所在的太行山之巅,前来证天道,结果是西王母这个上帝说不好,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帝弗良而投之渊”,将夏后启准备接受认证的易道知识扔到山崖下深谷中。夏后启登天证道失败后的情形,《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夏后开(即夏启)上三嫔於天,得《九辩》《九歌》以下。”郭璞注:“嫔,妇也,言献美*女于天帝也。《九辩》《九歌》皆天帝乐名,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

       “寅共工队□江□□”。是说夏后启登天证道之前,已经发生过共工前来西王母处认证天道,夏后启不是第一个,此前有过共工。只是地理位置不同,上一次,共工带来的证道资料,是被扔到山崖下一条称作江的河水中。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注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九有”即是“九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并没有成功,引起的是天下纷争。共工与颛顼争帝之战,战胜者不是颛顼,是共工。

       共工不是失败于战争,而是在得到九州之后,败在了未能得到“天命”的确认上。共工登天证道失败,便“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因为是“皇天弗福”,也因此“庶民弗助”。

       《周易》中保留的历史史实,是说夏启的故事与共工的故事完全相似。都曾经得到天下九州,之后都曾经登上太行山到西王母那里去“证道”并要求颁赐“天命”,带去的“证道”资料一个是被投之于江,一个是被投之于渊。结果都是失败,个人命运上,共工后来便“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夏启则献美*女于天帝,得《九辩》《九歌》以下。

       中国上古时期先后“登天”的顺序是:黄帝登天,共工登天,舜试图登天,夏启登天,王亥、王恒登天。《周易·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卦中记述登天成功的是黄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2: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坛子上,还没有要开始正规发帖子的意思,
还在玩,
玩熟后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12: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已经越来越正规了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4 07: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天命意涵,给人模糊不清感觉,细加思究,还是有感觉,限定人生活动范围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力量。孔子的畏天命,五十知天命的意蕴所在。孟子也如孔子逻辑,却已是具体化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与济之时缘,不是天命所与?理论家有天命感触,帝王将相同受吧!上承天命,下造命于民。有造命,便有俟命,孔子的损益道。损益适时去弊,顺应潮流,如盛唐贞观之治;若损益是恶性循环,致汉唐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宋后的汉夷王朝陵替。所以,船山言:“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不是限定君相的天命论?人事定位的选才录用,位置升降,不是有“人事就是天命”的逻辑意蕴?定位、定性与定所,君相造命,人事言天的天命论三概念,限定着理论家,限定着帝王将相,也限定着平民百姓。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使,由之,天命由之,立命也:不可使,知之,人道教化的修道之谓教,文以益质的质文心性合乎道体,文以载道之“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不是国民人生路限定的天命论?由之立命,知之立心。《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张载的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的心性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圣神文化。以及船山定位定性的心性文化,定位定性定所的圣神文化。追寻其逻辑的文化源根,孔子的天命论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0: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照天君 于 2016-8-5 15:48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8-4 07:52
孔子天命意涵,给人模糊不清感觉,细加思究,还是有感觉,限定人生活动范围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力量。孔子的畏 ...

不需要看帖子内容就可以这样回复  经验啊  学习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06: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照天君 发表于 2016-8-5 00:38
不需要看帖子内容就可以这样回复  学习了

不是不看贴,看了。将具体的历史事实上升到哲学抽象性的理解,这就是传统的义理学,现代社会需要传承的传统哲学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1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明的角度,商比周要发展得多,所以叫大邑商,周只是个西陲小邦,所以叫小邦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5 17: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子久违了。夫子提出的问题让我深思不断,文明的标准是什么?物质文明?我想,已有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不会消失,只会停滞不前。从动态角度,很难将已有的物质形态视作文明标准。唯一从人文文化开发的精神文明,包括制度文明和心性文化的文明,推动着物质文明向前,视为文明标准,一是进步势态;二是必然势态。从文明角度,大邑商是否胜于小邦周?希望夫子拿出事实理据去说服人。我记得船山有相关一段话:“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质文者,忠之用;情才者,性之撰也。”船山认为,夏商周的心性文化处在自然演变的文明过程中,不知夫子认可船山的观点否?三代之前,在既定损益的王制分封制度下,文明显然点更多体现在心性文化方面,人的心性素质及活动潜能,恰恰是改善人类生存命运,逐渐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年代。在人类社会早期,我更多地将文明标准放在心性文化的文明演进方面,不知夫子同意否?
盛唐过后,文明标准发生质变。从汉唐专*制生长期到宋明专*制衰落期,船山的道体论,展现新的标准的文明模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始奏人的文化素质与活力潜能,依然是文明动力源。但是,却受到两大条件的限定:一是受到终奏物的条件限定,所以,船山言:“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二是受到中奏天的制度与文化的社会限定,所以,船山言:“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文明标准体现在那里?体现在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8 0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之义也,君以服天下。
礼之行也,天下以服君。

举礼者译易,焉有不套之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6 08: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望看到后面的几宗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6 11: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照天君 发表于 2016-7-31 00:38
《周易》完全是一部宗教著作。是中华民族圣典,是天道,是天道视域下的天律、天则、天条,是一个民族应该遵 ...

“易”并非“完全是”一部宗教著作,其之所以能够代表“天道”,演绎“规范”,必然是有其现实的依据与理由。
纵然“易”所记载爻辞几乎全部涉及现实生活,但其理论的出处是离不开物理形式的宇宙观的。

孔子所以不能全部理解“易”,主要就是忽视了“易”的主观理论基础,从而只能从“礼”的角度去理解“易”,亦只能从“礼”的基础演绎“易”机制了。

我十分佩服先生重新演绎“易”的勇气,希望能多多交流。
不过重新演绎“易”的思维与工作并不是今天才诞生的,宋时的朱熹,明时的王阳明,清时的船山,都曾尝试,而且都有新见。
可惜都还是没有比孔子更为深刻,而且最后还是掉进自己所设计的圆圈里。
看来重新演绎“易”是一件十分困难而且危险的事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6 2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题目,我就在想: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到底哪个更符合人本性.
我想起看佛经时,有这样一个道理:从西边看中,中为东.从东看中,中为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