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3|回复: 2

[原创] 探索深度世界真相的三种途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8 14: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索深度世界真相的三种途径
                      
                                                                                        高旷

  笔者认为,人类探索深度世界的途径,若是强作分别可以分为三种:其一,间接式的,借(假)于他物式,即科研仪器试验的方法;其二,直接式的,自我提升式,即止观的方法;其三,不借其余,直契本来,如如即是。简单来说就是:科学、玄学、禅学。
      为什么说是强作分别呢?从“能”认识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分别,都是某种功能的作用;但是,从“所”认识的形式与方法以及“所”认知的范围与层次上来说,还是是有区别的,前两种有相应的参照系、坐标系、立场、角度------ 第三种,则是立体的、圆融的、通透的、无分别的。
  一      科学之法
  1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科学在中国古代语境下就是“格物致知”之学。
  笔者认为,科学就是对已知或未知的一切物体、现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或者交叉研究的分别总结。所以,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哲学。
  科学的意义与目的就是探索现象、表相与规律、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系统的结论,并有效地为人类服务、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还原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则是人类的行为、思维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科学。但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不仅仅是不那么清晰,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譬如,价值观体系,唯心与唯物哲学。
  2   科学手段的可行性论证
  有人认为,大部分科学研究者是把世界割裂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因此有人把科学研究称为“屠夫式”式研究。
  诙谐举例:譬如对生物的研究,对生物的研究并不是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是研究动物;研究动物的也是不研究全部动物,有的只是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哺乳动物的,有的只是研究人;研究人的有的只研究人的某个器官,研究人器官的有的只是研究器官结构与组成------
  还有,物理科学研究者们尽量割裂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内、外在联系,在尽量少受或不受其它相关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结构与原理。
  也因此,科学研究者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人力、物力建造各种各样的研究室、实验室,而不是在热闹繁杂的地方做研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让实验过程中遭受外在各种因素的干扰。现在有些实验还要搞到太空里去做,连空气、压力、引力都要隔绝。可见,为了割裂、断绝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这些科学研究者真是不择手段、不问代价、无所不用其极。
  话虽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恰恰是这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式、方法,成就了我们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知识与理论。
  这是因为,一切物、事、理之间的联系是割不断、理还乱的,如果把所有的关系与影响都考虑进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什么都搞不清楚。
  因此说,等到对各个事物的不同性状及规律有了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与把握时,再把它放到系统中进行非常谨慎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得出准确、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这正是现代科学的特点,这当然不失为较为理性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从孤立、众相(别相)到普遍联系、本质(总相)的研究;所谓:知一切然后知一(西方谚语)。
  3    科学技术手段的不可逾越性
  3.1  科学技术手段不能改变人类的功能属性
  由上文《人类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可知:(1)人类感觉器官接收信息的阀域极其有限;(2)人(包括其它生命)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听到他能听到的,体验他能体验的,知道他能知道的;若非如此,除非能变其生命状态;(3)人类的大脑(意识)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反映(认知)外界传递过来的信息;(4)人类的感觉器官以及逻辑思维决定了,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也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体验、认识世界,只能是定向的、偏狭的、有限、有角度与立场的体验、认知与应用!
  人类上面的这种状态,就目前的物理科学水平来看,对上面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不可能有哪怕是微小的改变。假设未来物理科学能够改变这个问题,那么,人类已经改变了自身属性。
  人类(其它生命也是)自身的属性决定了人类所认知物、事、理的属性。
    3.2 科学技术手段不能改变人类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知识、理论无国界、无区域,但是意识形态有国界、有民族、有宗教、有角度、有立场;现代科学技术不可谓不发达、先进,但是,人类的意识形态又改变了多少呢!
  所以,科学手段几乎无助于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对人类的道德品质的提升也是这样,甚至因为过度迷行科学,道德品质还有降低的趋向。
  还有,就目前条件下,科学技术亦无法令人信服地解读各种宗教奇特现象。例如,佛教的虹化现象。
  以上这些都不是科学技术与理论所能办到的。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成果在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理念及生存、生活方式;人类对科技成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脆弱以及身体的抵抗恶劣环境与免疫能力(适应能力)日趋低下。
      3.3科学技术对认识深度世界的影响
    感性总认识:科学技术成果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生活在科技成果的打扮与装饰下越来越丰富多彩。当然,相关的理论、技术、知识、文化、哲学等信息也相应地膨胀,所有这些东西,都有理由使感性的人类相信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理性总认识:世界---------物相(物质)------分子结构-------原子结构------电子、中子、质子---------夸克(寿命极其短暂的基本粒子)-------弦论。(现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总体世界框架——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即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迅速产生,也不断快速湮灭。)
  这与佛教所说的世界非常相似。《楞伽经》卷一: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二  什么是直接之法?
  也就是止观的方法,亦即不借(假)它物(工具),直接通过提升本有感知功能来考量世界,这种方法在宗教修持中比较常用,因此可以称作是神(玄)学之法。
  1  古代的先贤给人类的启示
  (1)《庄子》《达生》:……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
  (2)《人世间》:……(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3)中国四书之一《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起源于古印度,兴盛于中国的佛教,对该方法的实践与理论更加系统与完备。从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自觉到身心的具体操控,到最终形而上的境界、智慧升华,无不体现哲学的辩证。
      2  修止观的理由
  (1)借物究物(科学研究)式的探索,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觉知的困局,譬如,无论科技手段如何发达,人类还是看不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事实本身;对于人类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并且,间接(科学)式的认知最终还是要回归为人类的感知、立场与意识,而且极易形成断见,这是因为,人“当然无法越过人得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
    (2)人自身感觉器官的功能是如此狭窄而且根本误判,而认知上又迫切需要提高广阔、准确度,那么,自我磨砺与提升就成为一种必然。古哲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作为器的本身都愚钝不堪的话,怎么能更好的了知其它呢?这正如搞科研,如果科研仪器的不具备准确性、可靠性,怎么能用它来精确地研究你所考量的对象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人类对作为器的自身,开发与利用是极其有限的。
  (3)我们(包括地球上其它生命)坐地日行八万里,浑然不觉;毫秒之间念头逾百,懵懂无知。所以,《圆觉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这里是说,生命意识体的心、体都在不停的攀缘、变化,以如此变动的“身心”来揣度其它,是不可能得到客观、公正、确切、如实的内、外信息的。
  这正如物理学对机械运动的研究,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变化,假如不预先设“定”一个不动的物体(参照物或参照系),您根本无法来确定其它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也就不能获得相关的准确参数与信息。只不过这个定是“心”定。
 (4)科学技术与理论上最基础、最原始的定量参数都是预设、假定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意识、概念上的“定”(假定),这是从从量变到质变、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途径,没有这样的假设与假定,科学研究无法开展。
      譬如,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米来源: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选作国际米原器,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计量单位都是在米基础上规定的。
      再看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秒的来源:1820年法国科学院正式提出: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为一个平太阳秒,称为世界时秒长。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周期来定义,In 1956.秒的定义: 自历书时1900年1月1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在1960年,这个定义由第十一次的国际度量衡会议通过……1963年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铯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此定义一直延用至今。
      再如其它,千克 安培 坎德拉 摩尔 开尔文等计量单位,也都是人为“定”量与“定”义。因为若无这些最基础、最原始的“定”量、“定”制单位,人类就无法从事科学式探索、研究与定量分析乃至定性分析,若非如此,则一切都还是处在不确定的、模糊的、混沌的状态,同样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状态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无意识分别状态)。
    (5)修止观的目的:通过极致的定静功夫,令心住一个所缘之上,制心一处,持续专注,令心不为一切内外的物、事、理所左右和干扰,迥然独脱,离于心、意、识,得止得定,然后定中体察物、事、理,还本来以本来,得万物、万事、万理如如之体相,获实相、智慧。
  玄学恰恰是科学探索宇宙真相的有益补充!其逻辑更为圆融:知一然后能知一切,知一切然后知一,循环往复,无有尽时。
  3   直接之法所至的相对境相
  3.1《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3.2浩如烟海的佛经关于各种生命世界与禅定境界的描述更是奇丽、奇幻无比,不过,佛教并不以此为究竟。
恰恰是佛教相对感性所宣示的:世界是无限的、异相纷呈的、多层次的;也恰恰是佛教绝对理性所否认的(感性与理性的辩证)。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强解为本质、本体)。
  《六祖坛经》: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3.3笔者敬告:若无全心全意的利他之心,或者是上师的指导,不可以修学玄学止定;修学玄学者不可以轻易展示特异功能,否则害己害人。譬如一个无德的人,却掌握了生杀与夺大权或是极其高端的技术,对绝大多数生命来说,是祸不是福,对于他本人也一样。
      小结
      通过止定的修持,能够开发出生命的更多感知潜能,乃至于改变或提升生命的属性,获知与原来生命不一样的见闻觉知能力,拓宽了感知幅度,从而重新建立不一样的“世界”观,获得另一种新的生命感,不再固执原来的知见。
      三  不借其余,直契本来
      真妄不二,阴阳凝一,理事圆融------ 非笔者所能觊觎和形容!
  四   科学与佛学不同语境下的理事同归
  感性:社会科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多极的,丰富多彩的、琳琅满目的。佛教认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相互含摄的,生命状态也是多维度的,有三十三重天(生命状态)之说。
  理性:物理科学理论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有短时间生变灭的极微观粒子构成的,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如同大海的浪花,并没有真实的物质。佛教认为,一切物、事、理都没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其所谓的表相、属性、逻辑都是相对成立与适用的;身及物(世界)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
      五    被忽略的假主人
      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者或哲学、宗教研究者,包括一切生命意识体都可能会忽略一个重要事实:没有“能”认识的这个东西,谁在为唯心、唯物、科学、宗教、物质、意识、时空、是非、对错、有无、虚实、真假等等一切的“所”作诸分别?!
     人类这种生命既不特殊,也不是唯一,人只不过是观察、体验、认知世界的一个角度,其它生命意识体也是一种角度,譬如,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它生命意识体,都不过是感性的角度。
理性、智慧的认知没有任何角度且能站在任何角度上观待“世界”的(一处不立 处处能立)。
      说一千,道一万,穷诸玄辩,所有的是是非非、有有无无、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都是“识”之能在作怪,除却意识分别的真*相才是真正的实相!
      诸位朋友,您们有这样的修为与智慧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有见地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9 08: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期待有如楼主文题类的文章。
楼主提出三个范畴:科学,玄学和禅学。实际对应的是科学,与中国的玄(道)学,和引进中国后的佛学之一部分。这是作者提出的探索世界真相的三种途径。
方向正确。但论述得不能使人有满足感。
文中明确为科学作出了自己的定义,但对其他二学没有明确的定义。读者无法权衡。此其一。其二是对科学的定义,还有可商榷之处,如何与中国古代的玄学区别?
希望作者能作进一步的说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6: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其它二者只能点到为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