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回复: 1

宋郭熙早春图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0 2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1-26 11:10 编辑
2 x$ B% r9 F/ i7 ]) ]" _
6 {3 h$ A1 ^3 s9 `$ C6 J宋郭熙早春图轴
4 b% I3 K; q2 F* y* D1 n+ b来源:宋代书画
1 w: d; X6 }2 L, R) u  ~( W% D; t2 E+ E0 k9 H
  《宋郭熙早春图轴》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1023-约1085)的代表作,作品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 H# e3 N: p" l$ T  P3 }: E
zct38.jpg
: D- |+ V% h% B  o. Q9 L gx00timg.jpg
7 r& u% R- W) a) o' V4 \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曾为宋御画院艺学。善画山水、寒林。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赵顼(1048-1085)在位时,十分欣赏郭熙的画作。因为山水画得好,受到神宗的喜爱,郭熙名重一时,宫中紫宸殿、化成殿、睿思殿等多处殿宇都有他画的壁画或屏风。神宗曾命他鉴定宫中所藏历代绘画,大大开扩了他的眼界。神宗驾崩后,新皇帝宋哲宗赵煦(1077-1100)可不喜欢郭熙,把他的画打入冷宫,甚至还拆下来当抹布用。哲宗驾崩,哲宗他弟,就是那个著名的宋徽宗赵佶(1082-1135),上台了。徽宗又挺喜欢郭熙的,又想找郭熙回来做官,但这时候郭熙已经去世了。2 W& Y, Y8 X- U" D
ssz0ef.jpg
" A2 Z+ y  W7 m/ P; H) y: j4 f ssz1ef.jpg & C7 p, \2 l& K  x, A2 l* p' j/ b

- t: m% \: Y. I0 z6 R9 F! |  中文名:宋郭熙早春图轴
& c- l) C& I4 N/ h! a  年代:北宋
7 k& {, q9 ~( A* C# G4 [  作者:郭熙$ C& c: S2 b7 y
  类别:绢本设色3 J" d+ U6 H7 l' [, d%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0 d; Z8 K' }; |( v# X/ `6 A" U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4 L4 M! F1 l2 Y9 R+ @5 d& q* @$ m
  文物级别:一级文物8 E( e4 ~# a+ a. ?6 s  w  N. @
  尺寸: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
3 P2 {$ U- W- X7 \8 o
- d- c* S' A- j- Y  作品介绍; A# x2 s: R1 P! q5 l
  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7 E& {$ a( Y$ X! y5 A9 t9 h
  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
# l) [8 w$ V- P# X2 V9 F) b& g& [" g
  作品赏析' z: D  J& ]: g) k0 o
  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
+ n; S7 Z4 {0 F+ n  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画作右上有清乾隆皇帝(1711-1799)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7 `1 e6 R' ?2 s. W* b q0timg.jpg
1 L  z( @" ?; W/ ^4 I7 t
8 h3 O+ E: h! b  O
0 O1 t! L4 U/ }6 K! F+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郭熙窠石平远图8 t6 K, Y$ h0 p& F- A( M
  《窠石平远图》这件作品是郭熙晚年的巨幅画作,描绘的是北方深秋田野清幽辽阔的景色。作品中近景为寒林秋树窠石清溪,远方山峦隐隐可见,作品的上部空旷,展现出一派秋高气爽的优美风光。此图取“平远”法,凭纵深的空间距离,以呈现开阔的画面。
( P: n+ O$ Y; h% ]) {/ _4 G( E hspy8220.jpg 8 _0 c  c8 a3 N8 C( s+ |" j
  中文名:《窠石平远图》
$ E8 \: [7 w3 y- O/ R+ t2 A  作者:郭熙) g) S" O, Y0 {9 _# c
  创作年代:北宋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
! R4 f& P# @# D! p6 \# u# N- n( S  g  形制:绢本,立轴$ F; D- K& ^1 |4 r
  尺寸: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2 |6 r' ?% l0 m. C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2 W9 Q( b: [1 j; p. {4 j% g! I# m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X9 ^8 m  ?& z2 l

4 V' C% N1 T: E! h7 {; t& F  作品简介
% N. a- J  W; i! O  绢本,立轴,画幅尺寸: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画幅左侧有款“窠石平远”四字及“元丰戊年郭熙画”。钤“郭熙印章”一方。知为郭熙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0 \. Z  U3 {" L4 l1 {& S. Z
  画深秋清旷之景,神韵独绝。树石画法与郭熙《早春图》相似。但细部描画较简略。有“敕赐临济壹宗之印”等印记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 |- I5 w. S+ S$ a5 W. W/ Q6 Z2 h& W
  作品赏析# e: T, H/ y$ m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窠石平远图》是郭熙描写深秋之际,山水清旷的一件佳作。这件作品为绢本设色,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
  `* Z$ t" ~3 q0 Z* N% b: Z+ G7 A  郭熙的笔触没有范宽的粗犷大气,没有李成的苍凉无限,但却饱含着韵味……用他自己的话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夫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
$ l: _3 P: y0 e2 x  《窠石平远图》若从画面上由远及近的来看,依次是山、水、窠石、寒林,并没有那种令我们激动得心都快从嗓子眼儿蹦出来了的感觉,反而令我们感到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于是,我们只得去读笔墨,去欣赏技法。但是,如果我们分别将“卷云”“鬼脸儿”“雀爪”乃至线勾、晕染等都单挑出来,看明白了,琢磨透了,它也就是技法而已,而不是《窠石平远图》!所以,于书法讲,字重结构,于绘画讲,重在构图与意境。前贤有字外求字,诗外求诗之论,不如此,古人讲:“汝今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岂非悖论!
, [2 ]$ y- i5 J+ f5 V7 I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 W* G7 e/ |( ~8 s! \+ `  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4 Y& L- }: P2 U3 k7 s; G! f
  《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
% c) C. M# x- Q  {  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 G0 {- B4 ^+ m. H" R8 ^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用笔硬劲而秀俊,全图情景交融,出神入化,显示出画家的晚年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