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9-6-4 01:27 编辑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收藏了两件西周青铜器(虎斤)簋和典簋,两器四要素俱全,如果为真品,对于西周历法和年代学研究无疑会有一定的助益。从两器尚存的泥土可知,这两器应该是近年“出口转内销”的来历不明器,虽经部分专家鉴定,但其真伪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检考。笔者未曾上手目验二器,亦非铜器鉴定专家,就象“天真的小孩”不解“皇帝的新装”之精美,看过发表出来的图片后,不揣冒昧,提出几个疑点,供学者批评指正。
一、(虎斤)簋的疑点
图一 (虎斤)簋
图二(虎斤)簋铭文
图三(虎斤)簋铭文拓片
1、颈部顾首龙笔浅纹弱,与其他盂形簋相较,神气不足。 2、 “隹”字、“稽”字和“休”的写法不合常见西周金文体例。“隹”字首笔的常见写法是从左喙到鸟首后脑再转到胸前,再转而下行,从颈部到胸前之间的部分连贯不折,但此字首笔从颈部到胸前之间的部分有折转。“稽”字最后两笔的常见写法,一笔是开口向左的类半圆(人行礼时的身体状态)写好后,再转向左下或右下,这个类半圆不超过180度,然后用一直笔或曲笔封住这个半圆的两端,该“稽”字的这个半圆却向左上部圈过去后,再向左下折过去,半圆超出180度。“休”字是个错字,在“人”字旁后的第三笔作“捺”,让人不知其所以然。 3、册赐金文常见“拜手稽首”或“拜稽首”,该器的“拜首稽首”罕见,西周金文中仅见于穆恭世的遹簋。 4、该器从器形和铭文类型上考察,应当为穆恭世器,但在《古本竹书纪年》所提供的“武王克商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的框架下所谱成的西周四要素俱全全盘金文历谱中,该器的历日“廿又八年正月既生霸丁卯”在穆恭世没有相应的位置。
二、典簋的疑点
图四 典簋
图五 典簋铭文拓片
1、典簋初看是一眼开门之物,但盖锈与器锈差别太大,器盖皮壳光滑,有红斑绿锈,器身皮壳不滑,大面积绿锈在整个器身上分布异常均匀。 2、口沿下饰一道弦纹,颈部与腹部相接处饰两道弦纹,其他盂形簋口沿下饰弦纹和颈下饰弦纹的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整齐颈部所铸刻花纹的,该器颈部却无任何花纹。 3、“廿年又四年”,西周青铜器罕见,西周纪年青铜器这样的写法一件也没有,常见写法是“几十又几年”,但是商代甲骨有此类写法,西周青铜器仅见一件记月器有“十月又一月”的写法。
4、该器铭文释文为:“唯廿年又四年,在八月既望丁巳,易廪卤百车,典用作厥文考宝簋。”如果作为赏赐铭文,该铭中既没有赏赐人,也没称颂对象,是不符合西周赏赐金文体例的。礼器制铭就是要显示自已获得上司对自已赏赐的荣宠,以告祭先祖,供后世永宝,不应既没有赏赐人,又没有称颂对象。如果作为一般纪事铭文,“易”也可理解为“交换”,“易廪卤百车”,可释读为“交换了廪卤百车”,那也应该写上换取的物品“吉金”,但铭中没有,直接写结果“典用作厥文考宝簋”,造成文句难于通读。 5、器铭中的 “卤”字首笔在西周中期一般不作如是写,而是如盖铭般的写法。
6、盖铭与器铭文字为同人所书,但部分字如“月”、“赐”、“宝”等字于盖、器上的左右结构写法不一,是有意为之,有违同人书写习惯,似有受魏晋以来书法美学“同字变形”论影响之痕 7、典簋从字体与器形的类型上看,当在西周中期穆恭世,但在《古本竹书纪年》所提供的“武王克商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的框架下,所谱成的西周四要素俱全全盘金文历谱中,该器的历日“廿年又四年在八月既望丁巳”在穆恭世同样没有相应的位置。但该器历日合于成王世,该器与庚嬴鼎相容,典这个人名见于西周早期的小臣丰立兔尊中。 8、该器来历不明,据了解,有修补,不排除以修补新锈掩饰伪锈的可能。
张光裕先生在《跨世纪商周金文辩伪》中曾指出:
踏入二十一世纪刚及十五年,伪作青铜器行业,仍承及上世纪之歪风,制作持续不断,而其手法更是推阵出新,乱真程度,较诸以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唯辩别伪铭制作,则仍有迹可循,差为幸耳。 ……唯近年作伪者除能掌握基本铸制作方法外,器形花纹之复制日益娴熟,且灵活多变,敷陈真锈技法更是超越前人,精良制品,其仿真程度高超,往往令人难以识破。然吾人深信,估人对古文字研习不精,尚细加寻绎,伪作铭文势必难逃实证之考验。
2004年以前,虽然有盂形簋,但从器耳高度和器壁斜度来看,并无与(虎斤)簋和典簋器形一致的青铜器存世,与两器器形最逼近的青铜器是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横水毕姬墓M1出土的伯善簋,现藏山西考古研究所。目前,不用(虎斤)簋和典簋,其他所有西周四要素俱全的青铜器能排出合乎类型学的金文历谱;如果将(虎斤)簋和典簋视为穆恭世真品,学者们恐将永远无法排出合理的全盘西周金文历谱。考虑到(虎斤)簋和典簋来历不明,不能排除(虎斤)簋和典簋是2004年以后以西周中期伯善簋和晚期天盂等为形制样本铸成的仿制品,这样的仿制品的出现不会超出2004年以前。因此,建议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中,无论是从真伪难辩角度,还是从学术伦理角度思考,理应参照国外部分国家考古学界的做法,暂时对来历不明的(虎斤)簋和典簋不予引用。
图六 伯善簋
图七 西周晚期天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