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8|回复: 17

[原创] 《庄子辩论集》《淮南子》《文子》《列子》与《庄子》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5 09: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庄子学说版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应有50多篇。版本的演变过程应该有【原始《庄子》】诞生,自【原始《庄子》】诞生一直到淮南子整理学术思想时期,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辩论就没有停止过,这期间的辩论过程经过历代增补成为《庄子辩论集》。因此,《庄子辩论集》是儒道两家为主的争鸣的综合观点,不是庄子或一个流派的观点。

2:《淮南子》就是根据《庄子辩论集》和当时学术发展情况整合而成,相当于总结性发言。 《淮南子》的基础有四:老子、庄子、儒家和法家属于一种融合的尝试,想融合成功,要准确把握四家学说的根本,但是老子庄子的思想性质就没有正确过,所以其学术水平也是泥沙具下,可取之处聊聊;历史上将《淮南子》归类为杂家是有道理的,其融合比例是庄子、儒家、法家和老子, 所以成品各家都不满意,才会被打入杂家。当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就是在治国理论学术大辩论的时候,道家奉上的就是《淮南子》但是被儒家董仲舒的观点所败。

3:刘向父子汲取《淮南子》成书失败的教训,将《庄子辩论集》的整理换了一个思路,将其中认为是儒家观点精华的编撰为《列子》,将认为是道家精华的编撰为《文子》,剩下的垃圾就是郭象《庄子33篇》。

4:老子学说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孔子学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原始庄子观点是然以不知。研究《庄子》的历代学者,一方面惊奇于其文风的汪洋恣肆,一方面又迷惑于其众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于是见仁见智,有些学者粉饰为这正是庄子独有的高明之处,实质上没有看透《庄子》是儒道为主的学术争鸣的产物,不是庄子或一个学派的观点。我觉得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庄子对“无为”内涵的错解。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无为”,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这个本质的不同,造成了老庄之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天壤之别。明白《道德经》“无为”的真意,则可以看破原始《庄子》谬论的实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09: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庄子在学术分类中,最有影响的将庄子分为老子道学一脉。不过,庄子本身不这么看,他认为他是超越了老子自成一家的,从《杂篇·天下》可以找到根据。我认为,庄子和老子唱的是反调,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庄子是学习老子学说中最笨的一个,不仅没有看出故乱其辞的教育、传承的手法,还自以为是的走向了极端。

有些人认为庄子学说和佛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鼓吹庄子就是我们自产的佛,真是可笑之极。 佛学实质是揭示了自性+业力=灵魂这个内涵,业力由善、恶、无计构成,如同沾染在自性之上尘垢,修炼的目的就是转化恶业力,培养善业力,佛祖就是善业力极大者,退休的佛回归到自性寂灭之海。庄子无原因的不同型相禅,根本就不知道善恶轮回的原因所在。不知道来路就是去路,各个脚印要清楚明白的走过,才是修行。不是想处在清静、混沌、一的阶段就可以想当然的处在这一阶段的,必须站在当下、这一个已经是三生万物之后的现实世界,已经是善恶业力纠缠所生的三界六道之中,来还债、修业、进德,按照六度菩萨行的次第修行,才有回归佛界的可能。什么都不明白的真糊涂虫,什么都不想做的流浪汉,想随随便便成功岂不是痴人说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5 0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本来就没有任何痕迹,在集体生活中消灭的是自我的欲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10: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德”。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反过来通过德来感悟道的特性。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有五种渠道或叫五种平台、五德、五种规律,天地万物在平台、规律之内是感觉不到管理痕迹的存在的,因此称之为“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5 1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7-9-25 10:16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 ...

既然无法感觉管理的存在,又何须掩盖管理的痕迹?

或许先生“无为”之解有所偏颇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6: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7-9-25 12:48
既然无法感觉管理的存在,又何须掩盖管理的痕迹?

或许先生“无为”之解有所偏颇哦。。。。

无为与中庸
无为的理解分为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管理心态和日常应用四个方面。
本体论的无为是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德”。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反过来通过德来感悟道的特性。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有五种渠道或叫五种平台、五德、五种规律,天地万物在平台、规律之内是感觉不到管理痕迹的存在的,因此称之为“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
方法*论中的无为是道德学说中“德与仁”的区别,德是决策层,仁是执行层。德是早做准备,早作规划、总布局、总策略。需要的素质在不同层次也不同,管理层是以服务赢得民心,是甘为人梯。而在日常中是在平台的选择中,如自助餐的例子。
1: 老子、孔子和庄子对无为的理解一样吗?
无为、有为是道学方法*论中的说法,《道德经》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里指出了无为和有为的界限,在于“德”与“仁”的区别。
《道德经》讲:“早服谓之重积德”,早服,就是早做准备,平台的搭建,布局谋划。《管子·枢言》【所谓德者,先之之谓也。故德莫如先,而应适莫如后。】《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道德经》讲“上德不德”,在做人处事是做好事不留名,在国家治理中就是制度设计、规划布局,如SHZY国家主席、政府总理、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总统议会制。是源头的作用,百姓阴受其福而不觉,是为不德。
可以看出,德作为治国理正的方法,主要是道路选择、理论确定、制度设置等大框架的规划布局决策层面的内容,加强治国三要素的综合影响力和吸引力;在领导者个人综合素质上构建魅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在管理学中强调管理者要甘为人梯、不敢为天下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这些方法的特点,就是无为,就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管理,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德是规划者的素质,仁是执行者的素质。《管子立政四固》【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德是自己的修养,仁者爱人,只重视自己的修养而不推广到他人的,不可以给予权柄。《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管子·戒》【所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这句话是说的是“德”的感召作用,源于业绩,业绩的实质是规划、预案的框架作用,也就是平台的作用。后世孔子《论语》评价尧舜无为而治只是南面而坐而已,就是源于这句话。《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但是孔子只是看到这句话的感召作用,而没有看到规划的框架作用,所以,孔子无为的理解就不准确了。


2:怎样分清楚有为、无为,做为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区别?

答: “无为”和“有为”区别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在冬天也能生产新鲜蔬菜的话,关键就是要控制温度的问题,塑料大棚的做法就是“法天道”的做法。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是用 塑料大棚的成果来默默吸引别人;如果,用“仁”的话,就会主动推荐自己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 利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广自己的做法;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要求别人仿照执行;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

因此,《老子》将用“道”的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默默的吸引他人,属于“德”的方法。如果用主动推介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仁”,就是老子认为的“有为”了。
“仁”,无论做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方面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为什么产生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就是过多的指导、操劳造成的,也就是“爱”的不当造成,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抉择权利的给予,指令性太多,参考性的太少。只做了好家长而没有成为孩子的平等的好朋友的缘故。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儒道的本质所在,也是《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的原因。而“不仁”,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认为你就是泥偶土狗,是空罐子,给你灌输什么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思想。指挥棒指向哪里,你就会朝向哪里。因此,即使是出于爱心,这种灌输式教育,是另一种意义上对智商的践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为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竞争的话,只是利用人们的欲望,而忽视人人也都有精神境界的话,也是一种无视人们智商的行为。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再进一步讲,真正尊重百姓人格的话,就要使百姓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连圣人的引导作用也要隐藏起来,做幕后英雄才是最慈悲的做法,也就是“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

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的理解,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下的推导,而“法道”的重点在于将“道”对“自然万物”的掌控方法,运用到对“事业”的掌控上。
有学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而没有突出主动掌控这个关键来;而“有为”是具体办事者的工作,或者将 “强为”等同于“有为”,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揭示出老子道学的睿智来。

3:无为,中庸,中和,中行的理解

孔子提到中庸的说法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一种品德, 这种品德是一种适度的平常心。
中行:《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中行”是一种方法,合适的方法找不到的话,可以参考“狂者”和“狷者”两种不同的做法,两者融合,既不激进,又不过分保守,则可以获得比较适中的方法。见《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是一种能力,正确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是“中和”,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
后世的《中庸》实际上是“中行”“中和”的集成,而与《论语》中的“中庸”的意思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下来源,但依然延用《中庸》这个称谓。
从儒学的实质,可以看出“中庸”的本质。也就是说“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
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这也许是儒家总要管理者做“大头兵”,而道家则是要管理者做“教官”的原因之一吧。
4:《道德经》无为 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的顶层管理理论
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所以,才说《道德经》的无为说,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最高境界。
《鹖冠子·博选》 五至论与帝、王、霸三道说有紧密的关系,“博选者,以五至为本者也。故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 帝道重在民心,在德,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是无为;王道在综合实力,在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在仁,是有为;霸道在于武力,在强权酷法,是强为。老子讲“心善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
(简要总结无为、中庸:治大国治小国国情不同,治理不同。根本思路一致,无为中庸结合,德法道法交替。
无为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管理,百姓不知还有管理,称之为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渠,就是早谋划、早布局。
无为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就是规划先行、平台建设。如《管子》治国从环境营造入手,将同职业者安排居住在一起,选拔德才兼备者为模范来引导民风,设置讲*法来规劝民心,这样来成就各自的事业。
无为在集体队伍的管理上,指导思想就是以服务赢取民心,具体做法就是甘为人梯、不敢为天下先。
无为在个人创业上,自助餐,规划设定下的自由选择。
无为是决策层次,中庸是执行决策的层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先说‘以为“,即有所指导的行为。
那么‘无以为’则为无所指导的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上德”的“无为”,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然而,先生把“无为”作为刻意隐藏的行为,那是“儒心道发”,所以小道觉得有所偏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07: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8-12-4 12:04 编辑

欢迎道长探讨:

先生的理解是本体论的层次的‘无为’,我说的是方法*论层次的‘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法既是无为,给予天地人各个层次的启示也是怎样无为,如塑料大棚种蔬菜,人才管理的甘为人梯等根本做法。
刻意不刻意?落实到方法的层次,管理者都是刻意的,被管理者的体会【有为和无为】不一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0: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生,大棚种菜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

所谓的“消灭管理痕迹”,当然是一种欺骗的手段。
吧管理者当成家长,吧被管理者当成小孩,因此除却欺骗还可以打骂。
“都是为了你好”!这就是“家天下”的核心内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05: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9-4-27 10:04
张先生,大棚种菜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

所谓的“消灭管理痕迹”,当然是一种 ...

大棚种菜,关注点在环境的营造上,是源头管理,而不是棚内具体事物管理。
消灭管理的痕迹,是水到渠成的渠的修建,而不是水的调控。
如建国前的规划,是蓝图,很重要但是人们多数不了解这一过程,只看到具体的法律规章。
请道长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 1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19-4-28 05:48
大棚种菜,关注点在环境的营造上,是源头管理,而不是棚内具体事物管理。
消灭管理的痕迹,是水到渠成的 ...

一个想象中的蓝图,这就是这就是消灭“管理痕迹”的绝招。。。。

我们在多少这样的蓝图上碰得头破血流才总结出来“白猫黑猫”的结论。
庄子是一个不相信“蓝图”的人,是有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它的思想能流传到今天,自然是得到了无数的共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5 08: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阴符经》和《道德经》等经典神龙犹隐、故乱其辞的教育方法外,原始《庄子》开了后世误解的先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5 05: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好正本清源工作有三大项:第一是道学归元,《道德经》是传统哲学的高峰,参破故乱其辞传承手法,可以走出盲人摸象的迷雾;第二是易学归真,《河图洛书》是传统哲学的源头,孔子《周易》张冠李戴遮蔽了易学的真面目;第三是《庄子》实质,《庄子》皇帝旧装,迷惑新人。过了这三关,6000年的易学源头、2500年的哲学高峰,3000年来的五贼、五德与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的传统哲学新时空才会显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4: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无为 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的顶层管理理论
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4: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0-10-17 14:47 编辑

《文子》也名《通玄经》,《列子》也名《冲虚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04: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归真,道学归元,传统哲学创新,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三部曲,和马哲无缝连接,是构成新时代的特色哲学的基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06: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事求是思想就在东汉提出来的。提出这个思想是由于当时社会太不实事求是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6 05: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贼,五种隐蔽的规律,《阴符经》太公曰:“古人称之贼,今人称之为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说的是规律道的性质和作用,易学阐述的是性质,道德学说阐述的是作用,就是万物普遍联系的方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