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5|回复: 12

[易书评论] 读唐李鼎祚宋嘉定壬申鲜于中刻影写本《周易集解》残本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1 11: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讀唐李鼎祚嘉定壬申鮮于中刻影寫本《周易集解》殘本札記

   說明:南宋嘉定五年鮮于之蜀地刻本《周易集解》,是我搜尋近廿年之書!再次感謝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于天寶師弟厚賜此電子版圖書。

      《周易集解》(李氏易傳)為唐代李鼎祚編撰。此書博采漢魏至唐初諸家說,重在采擇象數學說,以注釋經傳義蘊。是書目前較佳的版本為清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叢書盧見曾刻本(十七卷本)。
   
     此書為唐朝保存漢》最重要的文獻之一,所集之《易》注,雖亦及王弼、韓康之魏、晉《易》,然大半集漢《易》之說。於東漢之《易》注,引虞翻《易》獨多,與孔穎達《周易正義》言漢《易》,僅及荀、劉、馬、鄭而未及虞氏,大不相同。迨五代時,唐中葉尚存之各家《易》注,全部散佚,故此書之輯,又有保存古文獻之功。且成書之時,在孔《疏》之後,全書之內容,上及魏《易》百餘年前之漢《易》。由漢《易》直繼《易經》12篇之旨,庶可窺見通貫三古之《易》理。故此書猶繼往聖之絕學,他書可媲美。然此書在唐代之影響不及孔穎達《周易正義》,流傳不廣。自唐五代迄明末,皆未聞儒林有重視此書者。清乾嘉之後,時重樸學考據,此書因保存漢《易》而始受重視。 此書有十卷本與十七卷本兩個系統。

           鈐印說明   案:上右是“火地晉”卦圖,左邊是毛晉“在=處=有神物護持”藏書印。
下邊是“字子晉”、“季振宜藏書”鈐印。
現藏波蘭雅蓋隆大学圖書館中(殘存八卷首页).jpg
“在=處=有神物護持”藏書印.jpg
字子晉、季振宜藏書印.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1-21 11:38 编辑


           《周易集解》十卷本,南宋嘉定五年鮮于中之蜀地刻本。《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略考》(李致忠)記述:1936年夏,日本神田喜一郎曾訪問德國柏林普魯士國家圖書館,在該館發現了宋版唐李鼎祚所撰之《周易集解》十卷,共六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1年4月10日,德國普魯士國家圖書館遭到盟軍的轟炸,迫使該館緊急籌畫轉移館藏。幾經輾轉,宋刻《周易集解》轉移到波蘭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雅蓋隆圖書館。2007年高田時雄先生訪問該館時,發現此本只殘存卷八、九、十,共三卷兩冊。
   

         此本(框22.2X14.7釐米,每半葉八行,每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現藏於雅蓋隆大學圖書館(殘本、孤本)

        《周易集解》十七卷本,清乾隆二十一年盧見曾刊雅雨堂叢書。清代漢學復興,《周易集解》成為學者們瞭解漢代《易》學的橋樑,所以刊刻研究該書者比比皆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德州盧見曾刊《雅雨堂叢書》,刻入《易傳》十七卷。此為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本。

         郭先生言:“我們從清陸心源撰《群書校補》裏面,可以了解到《周易集解》原來十卷本的分卷情況。陸氏曰:‘余舊藏抄本十卷,以宋嘉定壬申鮮于中之刻本影寫,頗有勝盧本處。今以影宋本為正,大字正書,而以盧本注于下……’”

一 計用章後序壬午為慶歷二年A.D.1042.
二 計用章後序、計用章序甲申為慶歷四年A.D.1044.

        案:慶歷為北宋仁宗趙禎年號,壬午為慶歷二年A.D.1042.甲申為慶歷四年A.D.1044.乾道二年A.D.1166.嘉定壬申乃嘉定五年A.D.1212.
二 計用章後序.jpg
陆心源《李氏易傳校》.jpg
陆心源《李氏易傳校》页面1.jpg
陆心源《李氏易傳校》页面2.jpg
陆心源《李氏易傳校》页面3.jpg
南宋嘉定五年鮮于申之蜀地刻本(殘三卷).jpg
計用章序.jpg
現藏波蘭雅蓋隆大学圖書館中(只殘存八、九、十,共三卷二冊).jpg
一 計用章後序.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易成位乎其中矣今本脫‘易’字”,此雅雨堂本盧本如此;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還作“而成位乎其中矣”;帛《繫》作“而成立乎亓中”。陸心源此條漏校。
剛柔者晝夜之象

          “荀爽曰:剛謂乾,柔謂坤。乾為晝,坤為夜。晝以喻君。夜以喻臣也”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荀爽曰:剛為乾,柔為坤。乾為晝,坤為夜。晝以喻君。夜以喻臣也”;陸心源《校記》言:“《繫辭上》剛謂為乾,柔謂為坤”。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虞翻曰:玩,弄也。謂乾五動成大有,以離之曰,觀天之象”,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詳附圖版;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虞翻曰:玩,弄也。謂乾五動成大有,以離之目,觀天之象”;陸心源《校記》言:“以離之曰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1-21 11:54 编辑


        “故君子之道鮮矣”,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同;雅雨堂盧見曾刻本“鮮”作“尟”;陸心源此條無《校》。案:《釋文》:“鮮矣,悉淺反,《注》同。師說云:盡也。鄭作尟。馬、鄭、王肅云:少也。”陸心源此條無《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同;雅雨堂盧見曾刻本“賾”作“嘖”;陸心源此條無《校》。


         “鳴鸖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而縻之”,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而靡之”。案:《釋文》言:“靡之,本又作縻,亡池反,徐又亡彼反,京作劘。”
盧本   賾、嘖,亹亹、娓娓,大、善.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衍之數五十

        “于寶曰:衍,合也”,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干寶曰:衍,合也”;陸心源此條無《校》。

        “挂一以象三”,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下同;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雅雨堂盧見曾刻本“挂”皆作“掛”;陸心源《校記》言:“挂掛一以象三”。

         “其孰能與此哉”,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本、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其孰能與於此哉”;陸心源《校記》言:“其孰能與下衍於字此哉”。案:帛《繫》此處作“誰能與於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明胡毛同刻本、四庫全書同;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探嘖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陸心源此條無《校》。馬王堆帛《繫》作“深備錯根枸險至遠廿四行下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者莫善乎蓍龜”。案:

         《釋文》:莫善乎蓍龜,本亦作莫大。”

         二處“自天右之吉無不利”,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雅雨堂盧見曾刻本“無”作“无”;陸心源《校記》言:吉無无不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1: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1-21 11:59 编辑


           卷八尾有“虞山毛氏汲古閣收藏”鈐印

            卷九首頁下有“東吳毛晉”鈐印

           “《易傳》卷第九”,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如此;雅雨堂盧見曾刻本作“《易傳》卷十五”;四庫全書作“《周易集解》卷十五”。案:此三本皆無“《繫辭下》”三字。明胡、毛同刻本作“《易傳》卷第九/明武原胡震亨  海虞  毛晉同校/《周易繫辭下》。”
虞山毛氏汲古閣收藏.jpg
東吳毛晉.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1-21 12:02 编辑


           卷九尾有“中吳毛奏叔收藏書畫印”鈐印

           卷十尾頁面五印右下有1“毛表奏叔”

            3海虞毛表奏叔圖書*記
中吳毛奏叔收藏書畫印.jpg
1毛表奏叔.jpg
3海虞毛表奏叔圖書*記.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4毛氏藏書子孫永寶

          5汲古閣
4毛氏藏書子孫永寶.jpg
5汲古閣.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2: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先生言:(郭彧《易文獻辨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案:郭先生成是書時未曾見到此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殘本。)“看陸氏之《群書校補》,南宋刻本《周易集解》十卷目錄如下。


易傳卷第一
    乾 坤
易傳卷第二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易傳卷第三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易傳卷第四
    噬嗑 賁 剝 復 无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易傳卷第五
    咸 恒 遯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易傳卷第六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易傳卷第七
漸 歸妹 豐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易傳卷第八
繫辭上
易傳卷第九
繫辭下
易傳卷第十
說卦 序卦 雜卦。”龖案:由此三卷殘本證郭先生說是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心源《李氏易傳校》言:嘉定壬申鮮于中刻影寫本“告”字作“吉”。惜陸氏藏鈔本不見,而此嘉定五年鮮于中蜀刻本殘缺。

         熹平石經梁丘賀本殘字“不吉”,帛《易》同,宋本、今所傳見《集解》本作“不告”。帛書《繆和》曰:“呂昌問先生曰夫古之君子亓思慮舉錯也內得於心外度於義外內和同上順天道下中地理中適人心神囗它焉故又嘉命囗囗之聞今周易曰蒙亨非我求蕫=蒙=求我初筮吉再參讀=則不吉利貞以昌之和以爲夫設身无方思索不察進很无節讀焉則不吉矣而能亨亓利者古又之乎子曰氏則可也而又不然者夫內之不咎外之不逆囗=然能立志於天下若此者成=人=也=者世无一夫剴可強及輿才故言曰古之馬及古之鹿今之馬今之鹿夫任人囗過亦君子之失也昌曰若子之言則易蒙上矣子曰何必若此而不可察也夫蒙者然少未又知也凡物之少人之所好也故曰蒙亨非我求童=蒙=求我者又知能者不求无=能=者=求又能者故【曰】非我求童=蒙=求我初筮吉者聞亓始而知亓冬見亓本而知亓末故曰初筮吉再參讀=則不吉者反復問之而讀=弗敬故曰不吉弗知而好學身之賴也故曰利【貞囗囗】君子於仁義之道也雖弗身能剴能巳才日夜不休冬身不卷日曰載=必成而后止故易曰蒙亨非我求童=蒙=求我初筮吉再參讀=則不吉利貞此之胃也●”案:九個相關“告”字皆作“吉”。《漢石經集存》言:“二二八 此石係七石合并。《易上经》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十卦。” 有圖版三四之228,存78字,在恢復碑陽一的第5行至第15行下部。馬衡先生言:“蒙卦‘瀆則不吉’,碑作吉。與次行三行之吉字无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2: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1-21 12:10 编辑


           “滿形”非作“滿盈”、“滿滿”!陸心源此條無《校》。

          《屯·彖》“雷雨之動滿形”,荀爽曰:雷震雨潤,則萬物滿形而生也。虞翻曰:震雷,坎雨,坤為形也。謂三巳反正,成既濟。坎水流坤,故‘滿形’。謂雷動雨施,品物流形也。案:《集解》本“滿盈”作“滿形”,唐石經以下諸王弼本皆作“滿盈”;四庫全書本《集解》“形”誤改作“盈”。龖案:荀悅曰:“諱盈之字曰滿。”漢熹平石經梁丘賀本若類王弼本其必作“雷雨之動滿滿”,善乎《集解》本存荀爽、虞翻本作“滿形”,可知梁丘賀本、孟喜本或作“雷雨之動滿形”。(案: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飜別傳》奏書言其五世傳孟喜《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2: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師·上六》熹平石經梁丘賀本“上六大君”,上博楚竹簡本作“上六大君子又命啓邦”、阜《易》作“上六大君有命啓邦”、帛《易》作“尚六大人君有命啓國”。宋本、《集解》本作“上六大君有命開國。”《象》作“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太平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云:“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謂之帝乙。孔子所謂‘五世之外天之錫命疏,可用名者也。’是以祖乙不爲諱,蓋殷禮也。”龖案:《漢石經集存·魯詩》圖版十一之60的《小雅·節南山》有“萬邦”二字,不諱“邦”爲“國”。而上博簡《詩論》“國風”稱爲“邦風”。應該說《魯詩》爲漢前荀卿、浮丘伯口傳心授給申培公,《詩》中字句不諱“邦”字,而《詩》題“邦風”由於是漢初傳本而諱爲“國風”也;《集存·公羊傳》圖版三七七的《宣公六年》出兩個“國”字、《集存·論語》圖版七七之495“則非國與”,今本“國”作“邦”皆石經用今文本,而現行本是古文本所致。“古人注《經》不敢改字”由此當可證也。梁丘賀距高帝不過五世,應諱“邦”為“國”,諱“盈”爲“滿”,諱“恒”為“常”。圖四圖版三十九之248三行“盈諸滿皆言盈”爲其證也,而施、孟、京氏三家中必有不諱“邦”、“盈”、“恒”、“啟”等的追古本,蓋是“得《易家候隂陽災變書》而改其自已所受師法”的孟喜《易》,存此備考。


     西漢國諱爲:

高帝(劉邦)B.C.206--B.C.195在位,荀悦曰:“諱邦字季,邦之字曰國。”
孝惠帝(劉盈)高帝子B.C.194--B.C.188在位,荀悅曰:“諱盈之字曰滿。”
高后(呂雉)B.C.187--B.C.180在位,荀悅曰:“諱雉之字曰野雞。”
孝文帝(劉恒)高帝子B.C.179--B.C.157在位,荀悅曰:“諱恒之字曰常。”
孝景帝(劉啟)高帝孫B.C.156--B.C.141在位,荀悅曰:“諱啟之字曰開。”
孝武帝(劉徹)高帝四世孫B.C.140--B.C.87在位,荀悅曰:“諱徹之字曰通。”
孝昭帝(劉弗陵)高帝五世孫B.C.86--B.C.74在位,荀悅曰:“諱弗之字曰不。”
孝宣帝(劉詢)高帝六世孫B.C.73--B.C.49在位,荀悅曰:“諱詢字次卿詢之字曰謀。”
孝元帝(劉奭)高帝七世孫B.C.48—B.C.33在位,荀悅曰:“諱奭之字曰盛。”
孝成帝(劉驁)高帝八世孫B.C.32—B.C.7在位,荀悅曰:“諱驁之字曰俊。”
孝哀帝(劉欣)高帝九世孫B.C.6—B.C.2在位,荀悅曰:“諱欣之字曰喜。”
孝平帝(劉衎)高帝九世孫B.C.1—A.D.6在位,荀悅曰:“諱衎之字曰樂。”

         龖案:由帛《易》諱“邦”字,而帛書《二三子》:“好善不伐也夫不伐德者君子也其盈如120上 卦曰不恒其德或之憂貞藺  124下”;帛《繫》“是故易有大恒  23下” 則帛《易》大約抄寫在B.C.206至B.C.179之間。《老子》“以正治國”,郭店竹簡甲本、帛書甲本作“以正之邦”,帛書乙本及現行諸本“邦”皆諱作“國”。同理可說明各自書寫書竝成書之年代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