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4|回复: 4

误传的名言:北宋名相半部《论语》定天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5 14: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日乱翻书,拿过曾畅销一时的《于丹〈论语〉心得》,看到第一章“天地人之道”前面的几行引言中间,有这样一段很耐人寻味的立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第一感觉,就是这话肯定不是于丹自己写上,而是该书编辑的续貂之笔——如果翻开相关史籍,你会很明晰地看到,首先,赵普说没说过类似的话,都很成疑问;其次,即使野史上记载的“赵普说”是真的,从语境判断,也根本不是讲《论语》的好话;最后,鉴于宋朝开国的特殊情况,严格地界定的话,赵普并不能算“宋代开国宰相”。
以于丹教授在众多读者心中定位的水平判断,她应该不会犯这样“路边说书”级别的常识性错误。
首先说说赵普的“身份问题”。
要说某人是“开国宰相”,此人起码得在“开国”时确实担任了宰相,并主持建立了本朝的朝纲体制,而且得连续执政相当一段时间。符合这几项条件,才能算开国宰相,比如萧何,从刘邦建汉起一直担任相国,并建立了一系列新朝体制,后来曹参继任,遂得以“萧规曹随”。按同样的标准,曹参、陈平不能算西汉的开国丞相,诸葛亮算蜀汉的开国丞相,房、杜两人算唐朝开国宰相,因“胡案”导致宰相制度废除的胡惟庸,不能算明朝开国宰相。
翻开赵普的履历表:在后周时代,他一直是大将赵匡胤的主要幕僚,给赵出谋划策,但“陈桥兵变”赵氏黄袍加身之后,篡窃了后周政权的宋太祖为了维护朝局稳定,留任了后周重臣范质、王溥、魏仁浦为相,赵普当时的实职是枢密直学士(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后升为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直到北宋建立后第五年,才当上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够资格例行参与国务会议,相当于宰相的级别了。而且,因为赵普对政事生疏,还闹出了一连串职责、公文方面的笑话,亏得王弟赵光义出面,数次出头帮他缓解尴尬、收拾残局。
原来,因为出身小吏,赵普幼时起就学问荒疏,属于典型的办事能力强、理论水平低的干部。一度,连军伍出身的“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宋太祖,都觉得赵普的政策根底太浅薄,常劝他多读书,“要向知识分子虚心学习”。开国时不用赵普为相,主要也是赵匡胤认准赵普只能干实事,不能谋全局,难以胜任主持新朝建制的工作。所以,直到形势非常稳定了,新朝的体制运行得差不多了,太祖才让赵普坐上宰相的位置。
赵普长期做幕后工作,熟于吏事,专擅权谋,是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谋主,但终于当上宰相后,他器量不足、目无全局、公私不分、揽权倾轧的毛病暴露无遗,甚至有一次还被宋太祖抓了个现行——
原来,宋太祖这个人对大臣常常不放心,动不动就搞“家访”。尤其是他听说赵普曾经把有些大臣说自己坏话的奏折,直接点炉子生火的八卦传闻之后,他就非常想到赵普家去看看。
于是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宋太祖不宣而至,进了赵府大院。赵家正在吃饭,听到外边通报圣驾到了,赶紧抹抹嘴出来接驾。宋太祖扶起赵普,正待寒暄,眼角的余光却看见西边廊下的阴影里,一字摆开,有十个坛子,坛子风尘仆仆,但工艺精美,一看就是江南之物。
皇上背着手,在院子里转了几圈,终于忍不住问赵普:你们看,那西边的走廊下,是不是有几个坛子啊?
赵普低头道:是有几个坛子。
皇上朝坛子越走越近问:这十个坛子里,是什么东西呀?
海产。
皇上俯身摩挲着一个坛子:哪里来的海产啊?
……吴越王钱俶刚送来的,还没来得及打开。
皇上用力晃了晃坛子:收的什么海产啊?大老远送来的。
臣不知道。
皇上背着手回到院子中央:打开尝尝。
皇上的随员费力搬过坛子,好容易开开了,坛子里上面铺着一层海产,下面满满的全是金元宝。
皇上转身就走,临出门,回头看了一眼还跪着的赵普一家,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个武夫……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上由你们书生决定的。
大家应该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因为赵普不是读书人,不是书生。
其实,赵普也不算说假话,因为海参、海带是海产,珍珠、珊瑚也是海产,金子说不定也是从海底沉船中捞出来的。
宋太祖从此就不信任赵普了,所以后者在太祖、太宗两朝数起数落,没有能够连续秉政。
话说回来,《于丹〈论语〉心得》里之所以硬把“宋代开国宰相”的名头安在赵普头上,其实是想暗示读者: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的赵普,分量如何之高,甚至两宋四百多年的根基,也有“半部《论语》”的功劳在里边。可惜的是,赵普擅长的权谋之术恰恰是儒家所不齿的。
堪称实干家的赵普,更是阴谋家,除了策划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后来还有别的表现。赵光义“烛影斧声”弑兄夺位,当时已经被太祖贬斥在外的赵普为了讨好赵光义,编造了一个“金匮之盟”的鬼话,声称据他现场看到,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后临死前,对太祖说“汝死当传位汝弟”。
而且,他还伪造了一份“誓书”。
因为死无对证,所以赵普编造的故事为太宗制造了“合法继承”皇位的根据,立刻换取了自己的第二个宰相任期。但,此阴谋因为过于拙劣,在宋代就被世人识破,赵普之为人因而深为后人所鄙。
那么,“赵普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说法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这句话强调了两点认识。一是,《论语》实在了得,是“治天下”的无上秘法,武侠小说写张无忌练“乾坤大挪移”,七成功力就可以傲睨群雄;赵普每天在家读《论语》,五成造诣就能把天下治理得“庶几乎”。
二,赵普是非常厉害的经学大师,功力深不可测,估计也写过《赵普〈论语〉心得》之类的著作。古人形容学识深厚称“学富五车”,赵普显然更厉害,刚倒完五车,又来了五车,还没有来得及倒,在宋太祖太宗两朝当宰相就足够了。
可惜这两点认识,既不符合史实,也经不起事理推敲。
翻开《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当年,皇上嫌老赵书读得少,说话办事不讲究,赵普“知耻后读”,在家常闷头作“看东西”状,一坐就是一天,他死后家人好奇地打开书箱,发现里边只有一部《论语》。
《论语》全书只有二十篇,当时有点文化的人,半日就可以读完,所以不能由此记载,断定赵普只读过半部《论语》。
正史不见“半部”说法,查《赵普神道碑》也没有,于是,扑去翻野史笔记。
南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这段话下面,有作者小注云:“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再就是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再往后的都是转载这两个版本。但是,《宋史》是元朝人编纂的,后人对其评价不高,认为这部史书是突击完成的,选材不严,贪多务得,门槛过低,连很多野史笔记也照录,但即使这样一部书,也没有采用“半部《论语》”的记载。
假设野史中的记载是真实的,那赵普的话也说得言不由衷,更显然很有点献媚成分在里边——
“治天下”是很严肃、很复杂的,用《论语》里边并不系统的理念,作为某些事务的指导原则,还嫌不足,偏要突出“半部”,有些太搬弄造作了。李敖曾经写道:“《论语》只不过是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的空疏东西,古代宰相竟想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未免把‘治天下’看得大容易了。”
说“定天下”更荒唐。赵普曾长期担任赵匡胤的掌书记(军务高参),他用来辅佐赵匡胤“定天下”的(其实是“篡天下”),恰恰是谋略变通之术,在《论语》见不到,甚至在《于丹〈论语〉心得》的那些小故事里也是见不到的。
敢说自己用《论语》打天下的,古今中外也只有赵普一人。连中学生都知道,赵家的天下不是从正路上取得的,《论语》里哪条是教唆阴谋家们发动兵变的呢?赵普的政治履历,正可以用来作为提倡“君君臣臣”的《论语》政治理想的反例。
因为这话说得不合事理,所以关于这话是否真为赵普所说,历代质疑者不绝——北宋上承五代,那是军阀混战,军人习惯了搞政变的时代,所以,宋代开国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大力推重读书人,到范仲淹的时代,宋朝人的知识理论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历朝历代。我们现在说宋朝人写诗有学究气,宋朝人还嘲笑唐朝人的诗写得鄙陋呢。北宋中期有人这样说:本朝开国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在五代时受的教育,所以,连赵普那样《论语》都读不全的人,都可以出来当官秉政……言外之意是不屑,因为《论语》在那时候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教材。
但“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这个说法却在南宋时成了定论。当时程朱理学兴盛,朱熹着力拔高《论语》,该书被理学家们抬到包打天下、无所不能的程度,甚至认为《论语》里一句,顶别的书一百句,所以把“半部《论语》”的故事附会到了曾跟《论语》沾边的赵普身上。《古今源流至论》《鹤林玉露》里边的“记载”大概来自这个需要。这和后世商家的“启发式炒作”有些类似了。
我们的畅销书“以言取人”,引之为据,这是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9 收起 理由
大夫 + 19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历史被误导的忒多了,也不差这一项。

文官政治是结束五代之后的必然选择。当兵的赌钱赌输了不高兴就可以政变,连李存勖这样武功不下于汉光武帝的牛人都因为未及时发放赏赐,被武人推翻了,而李嗣源能坐稳皇帝这个位置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发钱发的及时,经常给军人赏赐,当然这也导致后唐国库一直比较空虚。武人已经成为一种怪物。

可比起前后诸朝来,对于武人的限制反而不多。什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那是瞎扯。“宋朝军制,以指挥为基本单位,指挥使调动并不频繁,从这个角度讲宋朝并不存在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王曾喻《宋代兵制初探》 )

至于于丹同学嘛…………不用说了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其实不是于丹才开始的,历史就有这样的流传,至于是否真实就不知道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3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凭[南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儒吏》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一句自夸,竟成“半部《论语》定天下”定论。后人如此津津乐道,成就了做学文者所谓的“座右铭”。类似“三人成虎”故事,遗祸千年至今,若无“国学”版主一言醒世,我辈仍“依样画葫芦”而洋洋得意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6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半部论语治天下”确实是真的,只要不把另外的半部也用上了就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