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6|回复: 0

地名訓詁:四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4 17: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名訓詁
四川。簡稱:川、蜀。
四字,甲骨文寫作,亖。
亖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四一。會意。甲骨文一、二、三、四,此四數字,皆以積劃爲數。亖者,甲骨文字形四劃等長,是四個數字一。故,亖者,數字四也。
四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八。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八者,别也。四者,谓圍向四向分散也。故,四者,四向也。
亖字的本義是,數字四。四字的本義是,四向。
亖字,今天已經廢棄不用。四字,取代,亖字,表示,數字四。
川字的本義是流水。
川者,《老貓字典》云:象流水之形。流水也。
四川名稱的由來,一般認爲,是來自于,川峽四路。
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一》云:唐時,劍南一道止分東、西兩川而已。至宋,則爲益州路、粹州路、利州路、 夔州路,渭之川峽四路,後遂省文名爲四川。
不能說這個說法不對,只能說,這樣解釋是不求甚解而已。
川,是四川的簡稱,最早見于正史,是在《隋書》。
《隋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梁睿傳》云:高祖總百揆,代王謙爲益州總管。行至漢川而謙反,遣兵攻始州,睿不得進。……睿令將士銜枚出自間道,四面奮擊,力戰破之。蜀人大駭,睿鼓行而進。……睿進逼成都。……睿斬謙于市,劍南悉平。……睿時威振西川。
但此時的西川,只是一個地域名稱,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劃。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西川,不同于河南、河北。西川不是指川之西,而是指西部之川。
歷史上也有東川,但唐朝之前的東川,與四川無關。例如:
《周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庾信傳》引《哀江南賦》云:且夫天道迴旋,民生預焉。余烈祖于西晉,始流播于東川。
這個東川是河南新野東川,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川村。
唐朝初年,今日四川大部屬于劍南道。唐肅宗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分爲劍南西川和劍南東川。
劍南西川,治所在成都府,今成都市。領成都府及彭、蜀、漢、眉、嘉、邛、簡、資、茂、黎、雅等諸州。位于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礱江以東地區。
劍南東川,治所在梓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領梓、遂、綿、普、陵、瀘、榮、劍、龍、昌、渝、合等十二州。位于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沱江下游流域以東。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入劍南道以避戰禍。學界一般認爲,唐肅宗繼位之後,將劍南道分爲劍南西川和劍南東川,是爲了擠壓唐玄宗的勢力。
此前,並無東川,唐肅宗硬把西川東部定爲東川。
此後,東西兩川屢次分合。
宋初,改劍南道爲西川路,之後由西川路分出峽路。
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北宋疆域劃定爲十五路,其中包括西川路和峽路。
南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五》云:大宋至道三年……劍南初曰西川,後分峽路。西川又分東、西路,尋並之。是歲,始定爲十五路:一曰京東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東路,五曰陜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荊湖南路,九曰荊湖北路,十曰兩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峽路,十四曰廣南東路,十五曰廣南西路。
宋真宗咸平四年,即公元1001年,三月,分川峽路爲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四路。
《宋史·卷六·本紀第六·真宗一》云:辛巳,分川峽轉運使爲益、利、梓、夔四路。
《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八》云:先是,咸平四年,詔分川峽爲四路。以西川轉運使馬亮爲益州路轉運使,總益、綿、漢、彭、邛、蜀、嘉、眉、陵、簡、黎、雅、威、茂、永康凡十五州軍;以知益州宋太初、崇儀使楊懷忠並爲益州鈐轄,提轄兵馬捉賊事。
峽路轉運副使李防爲梓州路轉運使,總梓、遂、果、資、榮、昌、普、渠、合、戎、瀘、懷安、廣安、富順凡十四州軍;以知梓州王渭提轄兵馬捉賊事。
西川轉運副使張志言爲利州路轉運使,總利、洋、興、劍、文、集、壁、巴、蓬、龍、閬、興元、劍門、三泉、西縣凡十五州府軍縣;以益州都監王沆知利州,提轄兵馬捉賊事。
以峽路轉運使丁謂爲夔州路轉運使,總夔、施、忠、萬、開、達、渝、黔、涪、云安、梁山、大寧凡十二州軍監;以知夔州李漢贇提轄兵馬捉賊事。
簡單地說,宋初,置西川路。之後,由西川路分出峽路。再後,西川路分爲益州路和利州路。益州路治所在益州,今成都市。利州路治所在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峽路分爲梓州路和夔州路。梓州路治所在梓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夔州路治所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這就是所謂的川峽四路。
四川是川峽四路的簡稱嗎?
川者,《康熙字典》引《韻會》云: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韻會》亦稱《古今韵会举要》,是元朝人熊忠編撰的一部韻書。
《康熙字典》開始編撰的時候,顧炎武已經過世幾十年了,他肯定是沒有見過《康熙字典》。至于《韻會》,即使顧炎武博覽群書,但是沒有讀過《韻會》,或者沒有看到其中的川字條,也不無可能。
按照《韻會》的說法,四川是因川峽四路中的四大川而得名的。
川峽四路,包括兩川路,即益州路和利州路;以及兩峽路,即梓州路和夔州路。
川者,《老貓字典》云:象流水之形。流水也。
峽者,《老貓字典》云:从山从夾。會意。山者,象山之形。高山也。夾者,臂夾也。故,峽者,兩山所夾也。
峽字的本義是峽谷,引申爲兩山所夾之水道。
川峽二字,都可以引申爲河流。不過川是平緩的河流,而峽是山谷中湍急的河流。
川峽四路,可以理解爲河流眾多的四個行政區。
益州路治所在益州,今成都市。岷江縱貫成都,毫無疑義,益州路之川,就是岷江。
利州路治所在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白龍江,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在廣元市境內匯入嘉陵江。
白龍江,漢時稱爲白水。
《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云: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過郡三,行六百里。
利州路之川,就是白龍江,古稱白水。
梓州路治所在梓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
熊忠以爲,梓州路之川,是沱江。
但是沱江雖流經梓州路下轄的資州、瀘州,但也流經益州路下轄的漢州、簡州。關鍵是,沱江並不流經梓州。而流經梓州的大河,只有涪江。
故,梓州路之川,當是涪江。
夔州路治所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熊忠以爲,夔州路之川,是黑水。
黑水是一個古稱。
流經夔州的河流,除長江之外,還有其支流,大寧河。
大寧河在宋時稱爲巫溪。
或人言巫溪,聽者不知其義,記作烏溪,再訛作黑水。
今天大寧河上游的當地人,仍把大寧河稱爲黑水河。
故,夔州路之川,當是大寧河,古稱黑水。
故,四川之名,源于川峽四路之四大川。即:益州路之川,岷江;利州路之川,白龍江,古稱白水;梓州路之川,涪江。夔州路之川,大寧河,古稱黑水。
另外,川字,也引申爲平地、平原。例如,一馬平川。
所以,兩川路,地勢相對平坦。益州,在成都平原之上,自不必多論。利州,今廣元,有一條米倉走廊,也呈現出河谷平壩之象。
至于兩峽路,自然是峽谷地貌。夔州,今奉節,境內的大寧河風景區,號稱小三峽。而梓州,今三台縣,境內的涪江也是一路峽谷。
蜀字的本義是蠶。
關于古蜀國的歷史,我幾年之前曾寫過一篇《杜宇化鵑》,今略作修改,附于後。
杜宇化鵑
望帝與叢帝   望帝、叢帝者,皆古蜀國先王也。
望帝者,本名杜宇。又名杜主、蒲卑。
《蜀王本紀》云: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爲杜宇妻。乃自立爲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
《華陽國志》云: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爲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爲前門,熊耳、靈關爲後戶,玉壘、峨眉爲城郭,江、潛、綿、洛爲池澤,以汶山爲畜牧,南中爲園苑。
叢帝者,本名鱉靈。又名開明。
《蜀王本紀》云:望帝積百余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爲相。
《華陽國志》云:開明立,號曰叢帝。
杜宇化鵑 杜鵑者,杜宇所化之鳥也。
揚雄《蜀王本紀》、許慎《說文解字》、常璩《華陽國志》,皆載杜宇化鵑之事。
《蜀王本紀》云: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
《說文解字》巂字下云:周燕也。从隹,屮象其冠也。㕯聲。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慙亡去,爲子巂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云望帝。
《華陽國志》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蜀王本紀》言及,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說文解字》亦言,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惟《華陽國志》不涉此事。孰是孰非耶?
揚雄者,本是蜀人,生活于西漢末年。許慎者,東漢時人。常璩者,東晉時人。以常理度之,當以揚雄、許慎之說可信也。
訓詁解密 杜鵑者,本名巂。
巂者,《說文解字》云:巂周,燕也。从隹,屮象其冠也。㕯聲。一曰蜀王望帝,婬其相妻,慙亡去,爲子巂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云望帝。
丿+反丿=入
入+冂于字外=內
內+口=㕯
隹+㕯+指示符屮=巂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內者,《老貓字典》云:从入在冂中。會意。冂于字外者,象土包之形。包也。入者,進入也。內者,謂入于包內,是在其中矣。故,內者,入內也。
㕯者,《老貓字典》云:从內从口。會意。內者,入內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㕯者,謂口于其內也。故,㕯者,其內有口也。
巂者,《老貓字典》云:从隹从㕯。屮者,指其有冠之事也。會意。隹者,象鳥形。短尾鳥也。㕯者,其內有口也。屮者,指其有冠之事也。巂者,謂頭有羽冠,其內有口之鳥也。故,巂者,杜鵑也。
李商隱《無題·錦瑟》詩云:望帝春心托杜鵑。
巂者,實謂其爲內有口之鳥也。乃望帝有言于叢帝之妻耶?
巂者,又稱子巂、子規。規者,同音假字也。實別字也。
子者,當謂其生子而不養耶?
杜甫《杜鵑》詩云: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爲喂其子,禮若奉至尊。
以望帝爲子規者,乃言望帝與叢帝之妻有私,叢帝之子實乃望帝之子耶?
子規,後世稱杜鵑。
側口+指示符丨=肉
口+肉=肙
鳥+肙=鵑
肉者,《老貓字典》云:从側口。口中一丨,指其口中有肉之事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口中一丨,指其口中有肉之事也。故,肉者,機體之組織器官也。
肙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肉。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肉者,機體之組織器官也。此其引申義。肙者,謂出于肉口者也。肉口者,蠶口也。故,肙者,蠶絲也。
鵑者,《老貓字典》云:鵑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从鳥从肙。會意。鳥者,象飛鳥形。飛禽之緫名也。肙者,蠶絲也。鵑者,謂蠶絲所縛之鳥也。故,鵑者,杜鵑也。
叢帝者,當即蠶叢也。
蠶叢者,顧名思義,當爲蠶神也。其授川人養蠶。杜宇與其妻有私,乃化鵑而去。蠶叢以蠶絲縛之,令杜鵑啼而嘔血也。
《四川通志》云: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爲鵑。
白居易《琵琶行》詩云: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故,鵑者,絲縛之鳥也。
揚雄曾仕于王莽,望帝禪位于叢帝之說,當爲博王莽歡心而已。許慎不言禪讓,亦是在東漢之時,王莽已成國賊,其禪讓得位之事,乃不可說者也。
古人筆下之杜鵑,遠不及後世附會之美好。
司空曙《杜鵑行》詩云: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跳枝竄葉樹木中,搶翔瞥捩雌隨雄。毛衣慘黑自憔悴,眾鳥安肯相尊崇。隳形不敢棲華屋,短翮唯願巢深叢。穿皮啄朽觜欲禿,苦饑始得食一蟲。誰言養雛不自哺,此語亦足爲愚蒙。聲音咽噦若有謂,號啼略與嬰兒同。口幹垂血轉迫促,似欲上訴于蒼穹。蜀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遺風。乃知變化不可窮,豈知昔日居深宮,嬪妃左右如花紅。
蠶叢開國 按《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所載,歷代蜀王依次爲:蠶叢、柏濩(柏灌)、魚鳧、望帝、開明。二書幾無不同。
然言及前三王之業績,則著墨甚少。
是故李白《蜀道難》詩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然,相關古蜀先王之傳說,皆未涉及桑蠶,則失矣。
中國種桑養蠶之史可謂久矣。然甲骨文未見蠶字,則中國之桑蠶,始于周人乎?非也。
甲骨文有蠶字,然不寫作蠶,甲骨文之蠶字,乃蜀字也。
蜀者,《說文》云: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目+勹+虫=蜀
勹者,《老貓字典》云:从人,象人曲而有所包裹之形。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象人曲而有所包裹之形。故,勹者,裹也。
蜀者,《老貓字典》云:从目从勹从虫。會意。目者,象眼形。眼也。勹者,裹也。虫者,象蛇之臥形。蟲蛇之屬也。蜀者,謂巨目,吐絲結繭而自包之蟲也。故,蜀者,葵中蠶也。
蜀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家,曾經參與了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
《尚書·周書·牧誓》云:王曰:嗟!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大意是:武王說:嗟!我們友邦的君王,治事三卿: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諸國的人們。
蜀字,商人造字也。蜀者,商時之蠶也。或不同于今日之蠶,然當爲蠶字之本字也。
後,蜀字之義別有所專。甲骨文中即用以專指蜀地,而未見其本義之用。
由是,大抵可推知,種桑養蠶者當非始自商人。蠶桑養殖業亦非起源于中原地區,其起源地當在蜀地。故,商人乃名其地曰蜀,稱其人爲蜀人。猶商人稱西北牧羊人爲羌人,名其地爲羌也。
古蜀王,名曰蠶叢。
丿+反丿=入
一+倒入=甲鏟
一+甲鏟+指示符兩點=丵
又+耳=取
丵+取=叢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甲鏟者,《老貓字典》云:从一从倒入。會意。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入者,象箭頭之形。進入也。甲鏟者,謂鏟入于地也。故,甲鏟者,鏟也。
丵者,《老貓字典》云:金文从一从甲鏟。兩點者,指碎屑濺出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甲鏟者,甲骨文鏟字也。鏟也。兩點者,指碎屑濺出之事也。丵者,謂以鏟形物挖地,碎屑濺出也。故,丵者,鑿也。
取者,《老貓字典》云:从又从耳。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耳者,象耳形。耳朵也。取者,謂殺敵而割其耳也。故,取者,奪取也。
叢者,《老貓字典》云:从丵从取。會意。丵者,鑿也。取者,奪取也。叢者,謂聚生者必以鑿乃可取之也。故,叢者,聚生也。
故,蠶叢者,蠶之聚生也。蠶之聚生是桑蠶養殖業之始也。
《華陽國志·蜀志》云:有蜀侯蠶叢,其縱目。
今人于三星堆見出土之縱目青銅面具後,始知縱目之義。
所謂縱目者,乃若蠶之目也。故,目乃出于其眶外。縱目青銅面具,實是蜀王蠶叢之頭像也。
望帝與叢帝,或曰蠶叢,之爭,實即古蜀之開國神話也。
詩曰:
杜鵑本是林中鳥,奈何生卵不育雛。
望帝有男叢帝養,始與子規成一族。
妻離子散人亡去,啼血哀鳴月影疏。
可悲後世前人諱,梟雄變身大丈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