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1|回复: 0

绒花艺人钱凤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 22: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3-2 22:13 编辑
# W1 U6 v. t5 X  \5 U& W, v7 O
8 X& ?3 g0 ?; N绒花艺人钱凤池9 B$ p3 l* {5 D+ w* e, U
来源:热点专题
  y  [8 v! C  ?
4 h4 }" e8 d! g! p$ H9 }  钱凤池,淮安最后的绒花艺人。. x/ z! }: |8 e* [& H" @
  在河下古镇估衣街109号大院子里,每天都会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一位身材瘦弱的老人守着一桌子的蚕丝、铜丝,忙着拴排、搓绒条,再用这些绒条制作出毛茸茸的小鸡小鸟……这位名叫钱凤池的老人,今年69岁(2015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绒花绒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眼下,像钱凤池这样能掌握绒花绒鸟制作全套技艺的人,全区只有他一个了。
& \) i" D4 @( u8 n qianfcs0.jpg 6 O7 T: f7 D3 M" E& K, _( R' Z
  隋朝起源 清代最盛; B6 W6 N- l( j; R0 w
  提起绒花,很多人都有些陌生。在《红楼梦》“送宫花贾琏戏熙风,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一回中,这里所说的“宫花”就是绒花。在古人眼里,这些当年只有宫里的人才有资格佩戴的“宫花”,被看作“荣华富贵”的奢侈品。) U3 a& d4 l+ P& Y
  钱凤池告诉记者,绒花的起源地在扬州。“传说隋炀帝杨广(569-618)下江南,到达扬州时正好是冬天,便下令以绢花扎成真花的模样,以营造百花齐放的盛景。”据介绍,那时候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到了唐代,绒花制作日渐复杂。绒制品在清代生产最盛,清康熙十年,还有了手工艺人自己的行会“自制献花老会”。现在故宫博物馆还藏有清代皇后和嫔妃们佩戴的各式各样绒条制作的绒花,这些凤冠以及绒花都称“宫花”,颜色艳丽,美观大方,取材于“凤冠”“吉祥有余”“龙凤成祥”等吉祥图案,显得特别的高贵。在晚清时期,戴花潮流从宫中传到民间,从此,妇女们配戴头花十分流行。随后,绒花逐渐被梨园用于戏具服装、道具的装饰,又渐渐变成民间喜庆饰品。
& X# v! _) }6 v7 V yggps0.jpg
4 ^. O6 c% g( n  x- Z+ |+ z9 k& S8 d  河下名铺 钱德源号3 D. f! C7 M& _+ i+ g% F2 j3 r
  钱凤池祖籍并非淮安,“我的曾祖父钱为臣是浙江钱塘人,清朝嘉庆年间从浙江沿运河北上,到了淮安河下安顿下来。”明清时期淮安是运河四大都市之一,河下又是漕运的中心,居住着大批的朝廷官员、盐商,以及各省商人、文人墨客,市场繁华,人口众多。钱凤池告诉记者,他的曾祖父见此处物丰人富,人们安居乐业,便决定不走了,在河下估衣街开设了“钱德源号”花铺,专门制作和经营绒花、绒鸟及绢花等。
! ?8 i& `% t5 o' G0 P  淮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经过祖父钱锡俊、父亲钱国农等几代人的努力,钱德源号绒花在当时的淮安销量大增,甚至流传到鲁西南,徐州、谭城、临沂蒙山和苏北连云港、沐阳、泗阳、灌云、灌南、宿迁一带,钱家也因此成为河下的大户人家。“‘钱德源号’绒花、绒鸟生意红火,主要采用了和别人不同的制作理念。”钱凤池说,他家的绒制品以蚕丝、铜丝为基本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料要选春天里第一批蚕丝,因为初春蚕叶嫩,蚕吐出的丝光亮柔滑,色泽鲜艳,制成的产品光彩夺目。而纯铜黄丝延展性好,反复摩擦不断。”不仅如此,钱德源的作品还有鲜明的时代感,“双喜本来为‘单字喜’,但我的祖父创新将单字喜拼成双喜,还根据市场和百姓的需求制作了鸟、鸡、孔雀、猴、老虎等产品。”
1 P" \# e1 k& F; A1 M. \+ C  少时学艺 衣钵相承
9 e8 B) e; q2 P3 }: i2 w3 D  走进钱凤池的家,记者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绒鸟作品,特别是那憨态可掬的“小雏鸡”,周身鹅黄、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各种不同的动作和神态,活灵活现如真的一般。
6 S; r9 ^3 X# ?7 x" E  说起自己从事绒鸟制作的经历,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从15岁起正式跟着父亲学习绒鸟制作,但事实上从小耳濡目染,还经常帮着大人打下手,制作工艺早就烂熟于心。”在钱凤池的记忆中,最痛苦的是“拴排子”,所谓拴排子,就是在一根排子上,一根一根夹上铜丝,再把排子剪搓成窄窄的绒条。这绒条是绒鸟艺术创作的基础。“这活特别枯燥,而且还经常弄得手疼。”钱凤池说。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及严格指导下,钱凤池很快就能独立创作。就在他准备衣钵相承、发展家业时,文革开始了。“这些东西都被定位为‘四旧’的东西,一律不准做。我就进入工厂上班,不再从事绒鸟制作了。”等到再拾起这项技艺,已是三十多年后,钱凤池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已经过去,但当触碰到那些五彩的丝绒,他的心仿佛又回到少年时代,品尝到第一次独立完成作品的喜悦。
9 O- r6 J8 [) M1 h  绒鸟毛绒绒的外形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但这个可爱的小玩艺的制作工艺却是极为繁杂的。据钱凤池介绍,要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主要工序包括:选丝、煮丝、着色、砰丝、披丝、熏活、拴拍、剪撮、刀绒、刹形、熨烫、组装等多个复杂的工艺过程。“每道工序都不简单。”钱凤池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只孔雀作品给记者看,“别看这个东西样子不大,但光是绒线就要拴十几种,它的造型和颜色更是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达到现在的样子。”& z- T. a9 f) E
  除了绒鸟,钱凤池还制作了很多绒花制品,其中一种三角形、似花非花的作品十分讨喜,“这叫‘三元’,是旧时小学生第一天上学要配带的,意为‘连中三元’,讨个好头彩。”钱凤池解释说,因绒花与荣华是谐音,表示吉祥,所以以前的年轻男女结婚办喜事时头上都要插上“喜”字“福”字等绒花,老年人做寿时,头上要戴上“福”字“寿”字。
  A' s& J, I) N- f9 P  欲建展馆 期待复苏8 Q& Q. X2 p) |2 {0 W
  在钱凤池的家里,有一张荣誉证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是徐州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颁发给他的,他的作品《喜鹊登梅》荣获“紫薇花奖”。在那次博览会上,钱凤池的绒鸟人气很旺,受到了徐州市民特别是孩子的欢迎。钱凤池坦言,不能指望制作绒鸟来养家糊口,“一天平均只能做十只绒鸟,一只算十来块钱,也就一百多块钱,除了成本挣不了多少,而且还不一定能卖出去。”看着这些活灵活现的绒制品,钱凤池感叹道,因为这种工艺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又十分讲究,每完成一件作品既花费时间又很辛苦,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能坚持学习下去的,他的两个女儿经过他无数次地劝说,才终于同意跟他学习这项祖传技艺,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学了皮毛。
1 E; J0 A; X2 s' @" @1 b+ \  i8 B  “区里要重点打造河下古镇,我打算在家里建一间小型绒鸟绒花展示馆,希望借助河下古镇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绒鸟。”钱凤池表示,“绒花制作淮安只我们这一家了,我要是不把它传承下去,就真的要失传了。”' C1 h% s* e! p6 q9 K

& ~! ~: K2 L.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