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8-27 10:39 编辑
7 V4 q5 c3 h. U: ~8 q
7 v( Y+ U: D5 M; S6 o& G! f. q z故宫的石鼓
6 M. L: F) c- K4 N: w( J+ I来源:历史古迹* Y) K# _$ j" {6 S q/ r9 ]4 O
% s3 u3 V/ t* u* y1 X3 ]& E: [! @ 历史古迹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它们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显独特。
5 g& W l6 N2 G8 b* ^2 K 去故宫的人每天都很多,但,能够看到这样的石鼓的,肯定不多。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它上面刻着的文字,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历经两千多年风吹雨打,石鼓依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r1 Q e: C! c8 C
每个石鼓的表面,都刻有一首四言诗,是征旅渔猎的咏歌。它以四言古诗的形式 ,记述了秦国君王的狩猎活动,其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
* ?; \7 b& Q( L& `, K7 O& Y 石鼓上刻的文字,后世称为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就书法层面来说,石鼓文属秦文大篆类,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间,又称“籀书”,是我国文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有人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 J; t; [: n' J' F1 S$ z+ [. ~8 D
石鼓,是一组十个馒头状的花岗岩刻石(以为是石制的鼓的请去面壁),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1吨。十座石鼓外形相似,上狭下宽,形似鼓,因此得名“石鼓”。唐朝人根据它们的出土地点,将它们命名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鼓”。9 g3 L/ A9 ^* ^2 {' B. [: T
后人又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车工、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C) A! [, V1 ^
D0 l- H2 h+ V+ Y2 n+ @
' |2 ~' f: f j1 m+ n7 Y+ K+ |9 G7 i
% y- m& I# e% h% z, X! A6 ?% c
/ k/ O" w- [7 j0 _# f. \0 F! f' {2 K 唐代大诗人韩愈(768-824)在好友张生的建议下,曾作《石鼓歌》:
" c7 ?5 z8 ]; x, ?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4 z& l7 y5 D% x, T/ `* P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2 G; ?, Q z' `& L! ^0 a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 \9 H9 u; o* |4 S% s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 b& K% \( I# f4 I, X! @; i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1 j1 N4 {0 u) u* k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7 N5 ?, K3 T6 o, _: o3 b! B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h6 k, O- `$ O2 G. x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i) D4 f) d2 K; u' e; n% W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 Z& t$ Q+ l! h4 X, S. J7 F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0 |# l: Z5 P9 {9 C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2 P" U; [2 y8 z0 G2 F) k. G4 ]( D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F: c' N# `4 v% D( ^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Z* H* n9 Q1 b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 {8 M1 c8 t# ^' r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g+ J' R0 T1 l& F0 D5 }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5 U0 m7 r6 _1 ]0 l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 s4 E' k$ ]2 D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 k1 |5 I! Y$ |, w1 [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s. Y: S5 S, ~4 n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2 m/ Q' _6 M9 H9 }4 g6 u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 o$ V% d- i7 R7 d) j% c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 l& y' k9 C' {4 Q7 E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9 f7 Q( b# z8 t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a/ b/ E1 L' _* Y/ B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V k2 [& O: D" I% B3 j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n( y2 ~+ j- y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F& K$ W5 x1 `4 t1 x3 i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0 q8 o: g* ^6 q% x! N' @' X: C. y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 }, D( g# P2 P! b$ v- S; f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 J3 M6 A! I* r+ Q( T. m0 |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7 ^# N2 X7 h4 n* U+ J! j6 ~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V8 P2 G6 R( @' F+ [/ ]2 p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U- A0 b' B7 y: R# ?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与保护之情。诗中所写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为我国珍贵的古代文物。诗人以他特有的文学家、史学家的敏感,看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的重要意义,并奔走呼号,希望朝迁予以重视。诗中还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就其诗来看,无论是赞美,还是讽刺,目的不过是强调保存和研究石鼓及石鼓文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难得的“至宝”,应该从那荒郊野地运回,留在太学,以供“诸生讲解得切磋”,免遭日晒雨淋,童敲火牛砺角,行其“日销月铄就埋没。”因此作歌大声呼吁,希望朝廷重视,圣恩荣准。然而其中却发泄了不秒牢骚,这不仅有对“中朝大官”和“陋儒”的讽刺,连“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也表示了不满。此诗主要针对朝廷不能爱护这样极为珍贵的文物,从而发出的或许还有更为深一层的感慨。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种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k) z3 Y& y0 ?' X. | R+ t
3 t4 ]* K3 V; I2 J1 I' n) N 石鼓自出土以来命运多舛,先是一直被置于旷野未采取保护措施,唐肃宗李亨(711-762)西狩凤翔时心血来潮要一睹风采,曾将石鼓搬到城内,但安史之乱中,人尚不保,何况于石鼓,于是再次蒙尘。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韩愈任国子博士,大声疾呼,要求将石鼓搬入太学加以保护。直至元和八年(公元814年),郑余庆任国子祭酒时,才采纳了韩愈的建议,但其时乍原鼓已不知去向,只有九只被移入凤翔文庙,得以不再受风雨侵蚀。" {/ B6 P0 M4 z3 Z8 w% n2 [
+ a; b' N W+ c1 w( m# @1 }
# H7 K: R+ T2 L# N5 `" P4 T 五代十国,凤翔沦为战场,石鼓失落。宋朝基本国策修文偃武,文化空前繁荣,宋仁宗赵祯(1010-1063)下诏在全国征集失落的陈仓石鼓。其中九座很快找到,独缺在唐朝就遗失的乍原石鼓。直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金石家向传师从太氏乍原拓片中获取线索,在一名屠户家找到被用作杵臼和磨刀石的乍原鼓,此时的乍原鼓被切去了上半部,仅存下半部四行残字。但所幸时隔半个世纪,十鼓终于得以团聚。
6 x& o- @1 M' d0 C3 G
+ U8 E$ S/ Y N1 j% w$ X9 c 鉴于十座石鼓上可以辨认的文字只剩下432个,为防止字迹再遭磨损,宋徽宗赵佶(1082-1135)下令用黄金填注。可惜不久靖康之变,石鼓被掳至燕京(北京),金人买椟还珠,剔去石鼓上的黄金,弃诸荒野。" R# K$ i6 Z7 F9 t
+ Q$ u- p+ S4 b9 V4 U. w" \
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国子博士虞集(1272-1348)在北京郊区的一片淤泥中发现石鼓,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下令妥善安置,于是将其迁往国子监的文庙大成门内保存。其后,代表着一代文宗的陈仓石鼓终于得以在北京安全经历元明清三代。. L1 u K5 w& K3 I1 Z5 X- I- |$ w$ P ~+ E
2 s! F4 } T/ c& Z3 Q1 R# c3 W
( Q2 |# H4 N4 V/ K1 S! G( H1 m3 l9 `! D
3 I% ?. S+ H8 p: l$ y* Q/ P
; g3 J) i5 r' C2 f# n
乾隆五十五年 (公元1790),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以石鼓“国中之宝”,“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下令集尚存的310字,重排石鼓诗十首,又仿制重刻石鼓十枚,鼓面以摹刻重排石鼓诗,与《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张照书《石鼓歌》卷并跋勒刻成碑一起置放于北京孔庙大成门外。下图是乾隆重排石鼓诗十章。+ a5 n6 y% L# F& V
下图是乾隆重排石鼓诗十章。
6 e( u. c* c+ m" R
( m2 c0 x/ }& h: s
/ Y+ _. x- R9 Q" I1 w
, F# d# J* ^6 o& r! h
; d; r4 t5 X5 w' p! |+ n1 ^
, |- `! |7 J( N: n8 d
( {. N% H Q' L' B, l
6 p# N+ l' X" e1 g s0 s
" I3 b8 a% A) Z9 A& F; q* P
* ~8 a1 X! E! N. F
7 `( D% Y! k, O+ l/ i
a* r! t. k) |8 [8 L0 b; H; B 1936年抗战中,在国学大师马衡(1881-1955)等人的安排下,石鼓随第四批故宫文物南迁,在天津和湖南酉阳两次遇险翻车,所幸无碍。最终于1950年运回北京,存放在故宫博物院,至此保存中华文脉的石鼓终于得以安处。正如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般,纵然颠沛流离,纵然历经磨难,但他强任他强,我自明月照松岗,敦实厚重的石鼓依然笃而弥坚。" y! m, y: h" n: D% d! S4 J" o
, [: r) ]( C, I, F b) ] 故宫石鼓馆原位于皇极殿东庑房,经过多年的筹备,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展陈条件较好的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作为新石鼓馆,目前已经重新开放。3 q8 h* F" R3 g3 o
1 O+ Y5 V5 I4 L6 s
1 `3 [5 d" w6 {# c9 T: J: [
3 u0 y* v7 E- y2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