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6|回复: 0

白颈长尾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7 1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9-7 10:46 编辑 ) f8 i4 y/ u$ @: \

; _, E* A6 h& w: Z9 h* a白颈长尾雉# G1 I8 z3 I2 N9 J2 P
来源:中国鸟类志
/ i  k9 w& a# X9 }( I; j- K* G+ z+ ?4 X  R9 T
  白颈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ellioti):大型鸡类,体长81厘米,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4 `; U' V! b0 d8 a' N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该雉分布于北纬25-31°之间,为典型的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种类。$ B+ j5 f& `, y8 v1 C4 E6 [% O1 z
bjcw6242.jpg
; n/ A# t6 ]( x* s: N' Y  中文学名:白颈长尾雉
* U$ e+ D7 @5 o  B: z  拉丁学名:Syrmaticus ellioti8 Z- Q( D! N, i  H
  别称:横纹背鸡
) w, s$ T' I7 T3 N# x  域:真核域
1 d" f6 y9 z( b  界:动物界
) s; A$ D4 a6 L% v' o' }  门:脊索动物门
6 i! [( u+ h0 V: N$ p, _% ~  U! b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A1 C1 u3 y- k9 `$ B
  纲:鸟纲# }! T/ v3 p- v0 `
  亚纲:今鸟亚纲0 v' P( m8 U; h# N
  目:鸡形目
1 S1 n. ~; {% u1 |0 p, u  科:雉科8 c# Q. b, m" I+ \( T2 o5 h
  属:长尾雉属
0 w1 u; ~! P4 s- w  r  种:白颈长尾雉
' [: Q/ E5 E! M1 b  亚种:无亚种8 d) @6 m- Q0 ~8 q9 j! P4 |2 x* G
  命名者及年代:Swinhoe, 1872
. A, d8 |5 e/ \5 [7 u/ @; O: w
* s7 n# w' N9 d! ?  形态特征- Y* @% ]- M5 ^0 S; x
  雄鸟额、头顶和枕橄榄灰褐色,后颈灰色,颈侧白而沾灰。脸裸露,鲜红色,耳羽淡灰褐色,眼上有一短的白色眉纹、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辉栗色,具金黄色羽端和黑色中央次端斑;肩羽基部栗色,逐渐变为黑色,并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两肩各形成一条宽阔的白带。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而具蓝色金属光泽,并具细窄白色横斑和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橄榄灰色,具宽阔的栗色横斑;翅上覆羽辉暗赤褐色,覆羽中部横贯以钢蓝色斑块,大覆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端部棕色而杂有褐斑;次级飞羽浅栗色而具灰色端缘。腹棕白色,胁栗色,尾下覆羽绒黑色。
: K, K2 `) z; m2 T" g* i. e, |6 s, T  雌鸟额、头顶和枕栗褐色,头侧、颈侧及颏沙褐色,后颈灰褐,喉和前颈黑色,背黑而具浅栗色横斑和沙褐色至灰褐色羽端,翕具白色矢状羽干斑,往背此斑逐渐缩小和消失。下背至尾上覆羽沙褐色或棕褐色,而杂以黑色和棕色斑;翅上覆羽基部大都红棕至棕褐色,密杂以黑斑,端部沙褐色而具白缘,内翈端部具一黑色斑块。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儿枚外翈杂有淡棕黄色三角形斑,次级飞羽亦暗褐,具不规则的栗色横斑和浅褐色羽端。中央尾羽灰白色而密杂以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胸和两胁浅棕褐色,具白色羽端和微杂黑斑,其余下*体大都白色。
4 C/ q1 r" N4 X1 z2 {) G  虹膜褐色至浅栗色,脸裸出部辉红色,嘴黄褐色,脚蓝灰色,雄鸟具距。
/ Q: G) |5 `6 w0 B% w6 v  大小量度:体长81cm;嘴峰♂29-32mm,♀26-27.5mm;翅♂230-257mm,♀197-222mm;尾♂390-470mm,♀175-180mm;跗蹠♂62-74mm,♀59-61mm。(注:♂雄性;♀雌性)9 n- j7 Z% W8 m: Q
bjcw6241.jpg
3 }) S8 e# ]9 [2 w# I8 C, `& G  栖息环境
4 X6 f) T' d0 \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其中尤以阔叶林和混交林最为主要,冬季有时可下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疏林灌丛地带活动。( z9 q" G* Y; i+ \
  生活习性9 d4 O# K9 `3 q
  留鸟。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
9 o8 g0 L5 l3 g$ i# D2 T* P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看麦娘、半夏、半边莲、草、叶底珠、齿缘苦、繁缕、紫花地丁、石吊兰,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弥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虫。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1 W: [) q( a6 ]( t2 S. r3 s
' B) F6 d: b. I- x6 n0 S$ ~0 m$ H
  分布范围
2 A" S: `+ A  P; \7 d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贵州东部及广东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区在海拔200-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1500米。
; Q9 ]& `. L0 T9 H bjcw6240.jpg
: U- z# r! a5 P, j. b  繁殖方式
1 K* b# W  E8 {9 \8 F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交配结束后雌雄各自分开。3月末即见雄鸟出现发情行为,雄鸟求偶炫耀为侧面型;发情时全身羽毛蓬松,并不断在雌鸟周围来回走动,身体略向雌鸟倾斜,靠近雌鸟一侧的翅下垂,尾略张开,亦向雌鸟一侧倾斜,头向前伸,目视雌鸟,同时发出‘gu-gu-gu’和‘ju-ju-ju’的叫声。交配时雄鸟啄住雌鸟头部羽毛,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状如家鸡。% E; w) O8 V1 W
  营巢于林下或林缘岩石下、草丛中、灌丛间和大树脚下,甚为隐蔽,亦较简陋,主要以枯枝落叶和草茎构成,盘状。大小为外径24.0-29.0cm,内径14.0-20.0cm,深6.5cm。每窝产卵5-8枚,卵奶油色或玫瑰白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10枚卵的测量为43.2-47.6mm×30.4-34.6mm,平均45.5mm×34.2mm,重24.7-27.3g。每日或隔日产卵1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4-25天。
' M/ V# W  E8 l4 r
2 S6 W6 s0 {1 U, B7 ?  亚种分化8 Y5 M; S1 O2 D! X6 n# E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 k! o0 b" [- m, _4 ~& J( r9 C! v2 |
  种群现状
4 D+ R3 H! {- \$ u( X  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产鸟类,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于过去大量森林被砍伐,毁林开荒和林型改 造,使白颈长尾雉的栖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坏,加之大量猎取,使种群数量日趋下降,数量稀少。据1984年在浙江开化县对白颈长尾雉典型栖息地的调查,夏季种群密度为3.5只/平方公里,冬季6.9只/平方公里。易饲养,在动物园被饲养供观赏。
" g2 m2 f4 V3 {2 X  c. h4 |' Y/ {0 M+ b7 u
  保护级别' b  j. M3 q2 R# g! [  K* q" Z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 D# k# u; ?% B+ x5 V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 R# v8 \( K+ g) \  W,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5 r4 d& m' W3 k  _5 |7 I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9 C% `* K1 c4 ~0 j
5 S% Z2 n4 s! j$ J% P5 W' j4 n
  人工饲养
5 t6 w4 O% C4 a. z7 q) j1 Y  网笼
) h7 f7 _; x+ b; s7 c! D  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需有一定的笼网设备,否则便会逃失。其笼网孔洞以雀类及小型害兽不能进入为准。场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笼网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叶乔木,以便暑热夏天遮荫。具体面积每百平方米笼网,饲养成年白颈长尾雉30-40只。笼网高度2.5-3.5米。笼内设足够的栖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争斗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饲养。. b4 x# u6 x$ d
  饲料
  @: T. R2 H) ]$ c2 Q% [  饲养中的白颈长尾雉,适应能力很强,它可以耐过暑热的夏季30℃以上的高温,并能安全度过-35℃的寒冬。在寒冬积雪的环境中,可以翻开积雪从雪层以下寻觅食物。人工饲养的白颈长尾雉的饲料可参照家鸡饲料供给。但因白颈长尾雉仍属初驯阶段,较适于取食粒状饲料,故其混合精料宜压制为颗粒饲料为佳。; F  Q2 w1 h& s! {2 m! e" d; J
  孵化
! {# w8 n" }& c/ [4 L0 w2 p8 s. v  饲养中的白颈长尾雉,每年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5-6月为交配产卵盛期,7月下旬交配及产卵结束。每只雌雉年产卵20-40枚。饲养得当的白颈长尾雉,约10个月龄开始成熟繁殖。此时雄雉面颊裸露皮肤异常红艳丰满,雄雉间开始争斗,胜者获得同雌雉交配的机会。1周岁的雌雉产卵较量低,一般年产卵20枚左右,2-3岁后的雌雉产卵量可达30-40枚。繁殖期到来前4周,雌雄雉合群饲养以利配种,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1-5∶1。白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种卵的收集及贮存环境同于家鸡种卵,其种卵贮存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佳。多数养殖场均采用电热孵卵器孵卵。据中国资料其1-20天孵化温度37-37.5℃,相对湿度65%-70%;21-24天孵化温度降至37℃,相对湿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雏鸟健康活泼,雏羽丰满,脐部收缩完好,育雏成活率高。白颈长尾雉孵化期23-24天。
, S) c+ ]' A* U4 ]6 }) B3 M  育雏
/ T- S' p( H# `7 B" L/ M$ r  雏雉初生后24小时开食饮水,育雏环境温度保持35-36℃;以后可酌情降低环境温度,至35-40日龄,育雏温度可维持25-30℃。雏雉饲料1-3日龄,每天饲喂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龄,喂雏鸡混合精料配以熟鸡蛋各半,并配以少量青绿饲料,每天6-8次;11-20日龄,喂给雏鸡混合精料及青绿饲料,每天6次。30日龄后可放至露天运动场饲养,但需预防风雨、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120-140日龄,开始雌雄雏分群饲养,有利于健康成长。
0 ?6 U( Z! e2 [' Q$ n
% N8 C4 A. C6 M8 j# x" B; y) P6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