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0|回复: 0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5 18: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亚群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 [0 `# b9 D4 z- h
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委员会、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考试研究》编辑部、《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协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9月2-4日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这是科举研究的空前盛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美、日、韩、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代表150余人,提交论文125篇,对科举制与科举学作多学科、全方位的探讨。
7 B; c' M# q1 E  ~# @2 K: |: Q( H9 g; S' l
一、科举制研究
  科举制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会海内外学者抚今追昔,对于科举制的性质、特征、演化规律、经验教训、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进行了深刻反思。 * z" V9 U- o5 g: [2 p7 \; E
  1.科举总体评价。废科举百年之际,与会学者对科举制的认识趋于客观、全面。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清末废科举表明,历时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但不等于科举制度没有历史价值和某些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教育遗产;召开这次研讨会,“不是为中国科举制度唱挽歌,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在总体否定中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东西。”与会专家高度评价科举制在公开公正选拔人才、促进教育普及、文化传承和社会流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杨学为研究员认为,科举制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革命。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台湾大学教授李弘祺指出,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不少学者对科举弊端及其根源作了透彻分析。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教授等指出,科举制所追求的公平原则曾很好地服务于行政官员选拔,但也因过于重视考试公平而忽视考试的有效性,导致科举自身的衰亡。官僚政治追求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逃避作为、转嫁责任的官场规律,也是导致科举制败坏的重要因素。 7 D- V/ f) @. l
  2.科举专题研究。此次研讨会选题广泛,涉及科举制起源、科考科目与文体、科举管理、科举考试思想、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文学、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科举经费、科举人物、区域科举、国外科举等诸多问题;既有断代的微观的实证研究,也有跨朝代的宏观的分类研究,其中以唐、宋、清代的科举研究为多。这些专题研究颇具学术深度。
" ]  @/ O4 O) r9 A7 m( Q' X  韩国成均馆大学河元洙教授从举子的视角,对唐代礼部试特点作了新的考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希清教授论析宋代封弥誊录制度,指出其作用的发挥与政治的清明或昏暗密切相关。日本历史学会会长、早稻田大学教授近藤一成以宋代明州庆元府为例,从地域的角度探讨科举对士人的影响及科举社会的形成。也有学者探讨宋代科举与士风的关系、宋代科举与舆论的关系、宋代的教刑——士人应举以及犯法问题、战乱时期的科举考试,揭示科举变革时代的世风士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从教育、政治、社会以及文风等方面,论述 1400-1900年之间中国科举制的功能和兴衰演变,提出文官考试的出现,是中国近代政治、社会、经济与帝制时期的文化生活进行抉择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有的学者对唐代进士科状元分布特点、历代状元遭际、武举与武学、明清《四书义》考题、清代八股文的衡文标准、“宾兴”助学活动、驻防八旗子弟的科举考试、“馆阁体”等进行探究。
! g, r0 Q' b$ l' x2 _+ x  3.废科举的影响研究。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教育、政治、社会、文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指出,“从教育方面考察科举制的废止,应该说积极的方面较明显。而从其他方面观察,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化失衡,使今人在评价废科举的影响时,往往得出并非正面的看法。”一些学者从家庭、区域、社会不同层面,揭示废科举前后教育、人才、文化的巨大变迁。有学者论析,科举停废后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出路,但无法遏止中年士人文化心理的失衡及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由此促成自身的覆灭。
2 A! k% v+ r3 s* g: t% \  百年来科举虽废,但考试选才制度却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指出,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科举考试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社会分工需要考试选拔人才。研究科举制,关键在于借鉴经验教训,为现代教育等考试服务。与会学者深入探讨科举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正负面影响。周洪宇教授结合我国考选历史,就重点高校招生名额投放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 x" H% U9 |' n2 _# a2 K. \) }

& M2 A. y0 ?$ u: V. @0 s
二、科举学研究
  “科举学”作为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崭新而独立的研究领域,是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之一。其宗旨在于促进科举研究的学科整合及理论化、系统化,探究科举考试的发展规律,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与会学者不仅拓宽了科举学的研究视野,而且将科举研究推向国际化、综合化、理论化的新高度。
8 U! \5 I: m! z  1.科举研究的国际化。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 学问。海外科举学研究的主要国家美、日、韩共有14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与会学者就西方和东亚国家的科举研究特点、现状与趋向作了交流、探讨。美国学者重视实证研究和多学科研究,资料翔实,成果突出。日本的科举研究已从制度史转向社会史研究。越南科举与教育史受到与会学者们的关注。有的代表以试书算科为例,论析科举制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越南学者丁克顺侧重介绍本国科举研究资料、研究课题,指出,近年来,越南一些博士论文也研究越南科举史。俄罗斯远东研究所鲍列夫斯卡娅教授回顾俄罗斯科举学的发展历程指出,21世纪是俄罗斯科举研究的新阶段。 0 o+ o, H2 C* L0 v/ \
  2.科举研究的综合化。作为第一次以科举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它突破以往科举研究中的学科畛域,促进了科举学的跨学科研究。来自教育学、历史学、考试学、政治学、文学、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科举研究者汇聚一堂,共同探究科举制的历史价值与潜在影响。不同学术视角的科举研究可以取长补短,在学术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育与考试理论研究者、考试管理工作者着重探析科举考试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开键教授从现代心理测量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认为科举考试的质量是高于很多现代考试的。史学界专家偏重于科举制度研究与史实考辨,力求还科举历史的本来面目。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介绍了《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编纂出版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介绍清史工程研究项目之一——《清史·科举志》研究、编纂的进展。 : Z: O7 q, \& z* O3 C
  3.科举研究的理论化。与会学者从理论与方法论等层面,探讨科举学的性质与科举评价的方法,共同致力于科举学的学科建设。科举学正在从一门专门学问向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海内外现有的科举研究成果为这一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科举评价的标准从一元走向多元,科举评价的视野从单学科扩展到多学科,从局部扩大到整体,从短期延伸到长时段。科举考试利弊并存,影响深远,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度统观全局,溯源穷流,才能透过纷繁变幻的考试历史文化现象,认识其本质特征和考试发展规律。有的学者就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关系、考试选才理论的系统化、科举学求真的科学品格、科举学的政治视角、科举学的文化地理视角、科举学的历史回顾与当代意义作了专题探讨。还有学者论析了宫崎市定、潘光旦的科举研究成就及其启示。
2 W( h5 n% H. S  在闭幕式上,刘海峰教授指出,此次国际研讨会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与现实使命感。我们应该矫正以往对于科举的片面认识,使科举学研究更好地为各类考试改革服务。李弘祺、张希清等学者认为,对科举的了解将与时俱进,根据各时代人的需要和关心而推陈出新;科举研究的日益兴盛表明,科举学将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