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9|回复: 0

[原创] 从“皮黄腔”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0 2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9-6-20 21:08 编辑

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的探索

皮黄腔”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十)

——论《周易·离卦》、“鸡鸣歌”、秦腔与“皮黄”的命名及源流

    下篇  “皮黄腔”之流


下篇内容简介:“皮黄腔”之流
  从儒家“祖述尧舜”(21)、《诗经·南风》到《楚辞》,《周易·离卦》与《离骚》的剖析,并通过我自己归纳的《风骚图》及以后朝代文献记载的流传线索,论证儒家文化与楚巫音“鸡鸣歌”的“三音列”关系;到楚汉相争时期的《四面楚歌》唱的“鸡鸣歌”‚(22)与《风骚图》的联系,证明“风骚即息,汉人代  舆”的历史思想脉络;汉代 改“楚歌曰艳”(23),并以“鸡鸣歌”的一唱众和形式发展出《相和歌》与《相和大曲》;三国、魏、晋时代 改称《相和歌》为《西曲歌》,在《西曲歌·江陵乐》中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之词,明言“扬(阳)声”之美,只要听到江陵这一带“扬歌”的人,都会停下脚步凝听,听到后个个都赞扬好听;隋、唐、五代将《西曲歌》融入《大曲》、《曲子》;宋代  开始出现为《曲子》填词的《宋词》;在元代的杂剧中,汉代的“楚歌曰艳”之“艳”再次现在记载中。据《中国曲学大辞典》第40页载:“艳段(焰段)……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五的‘院本名目’下有《破巢艳》、《打虎艳》”、“拴畜艳段”。到明代,其将元代的《南戏》称谓《传奇》,继续传承“阳歌”别称的“楚歌曰艳”之“艳”;明末清初将“阳(扬)歌”改称“弋阳腔”,实即“歌阳(腔)”的别写,颠倒过来就是“阳歌(腔)”。总之,《南风》、《楚歌》、江汉平原的荆州和襄樊地域,乃至旧称楚调、楚腔、楚曲的汉剧形成,始终没有离开历史记载的视线,直至“皮黄腔”形成集大成的国剧——京剧。

一、舜为什么要“作五弦琴,歌南风”?《南风》中的“鸡鸣歌”有哪些政治    之“道”的功能?



   “鸡”与神鸟“凤凰”有关,因他们都是“知时鸟”。从《山海经》里凡涉及歌乐舞时必提“鸾、凤”,并载“始作乐风”、“爰有百乐歌舞之风”分析,公鸡打鸣的鸡鸣南风》、乃至中国民间的音乐渊源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引领作用。最初的权威,可能来源于公鸡的“呜中五音”及通天时的双重功能,再次是它是天然的只要有一只公鸡鸣叫,必然会有后续的公鸡此起彼伏地相应合,类似于人类所谓“仿生学”所说的一唱众合之歌唱形式,古人称这种形式叫“一倡三叹”。基于多种特征和多种人文所需要的因素,于是“鸡鸣歌”成为南方太阳文化信仰之“巫音”的首选和代表根基。
   儒家文化从源头上追溯,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文化。追寻的就是像天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覆盖,就像四季错综运行,日月交替照耀,万物一起生长而不相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不相违悖。小德如江河浸润,大德敦厚而化育万物,这就是“鸡鸣歌”在天地间之所以一鸣惊人的原因。这也是“南风”、“鸡鸣歌”代表“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象征,追求的理念。
    据《乐记.乐施》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这应该是儒文化最早的乐教记载和说法。从这一史料记载来看,最早将“南风”之“乐”用于政治的是舜帝。舜帝为什么要“弹五弦琴,歌南风”,而不是其它地区的音乐?《南风》中有些什么内涵引起了舜帝的关注与重视?中国为什么会产生“乐教”?南方的民间音乐在中国特色的音乐人类学之视界中,到底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呢?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是:
    以“火”之极的太阳为核心的“道统”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而论:是因周代天命为五行之“火”,火之极是太阳,太阳与天时有关,而“公鸡”是知道天时的“知时鸟”,故仿“鸡鸣”的“鸡鸣歌”,便成了雄鸡一唱天下白之“上律天时”的载体,加之南方五行为“火”,五音为“徵”,“五常”合“傧鬼神,考制度”的“礼”,ƒ故《南风》自然便成了崇拜“火”的周代之首选,成了“下袭风土”的根据。更是屈原歌颂楚祖炎帝、重黎、祝融、神农等之《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根源,亦成为汉代“风骚即息,汉人代舆”的根基,后世“皮黄”之“黄”腔的祖源。
    “鸡鸣歌”是“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这种一唱众和形式的产生,应该与公鸡打鸣时,有“一唱众和”的自然现象有关。在自然现象中,鸣更报时的公鸡,只要有一只率先开始鸣叫,便会有更多的公鸡此起彼伏的应和起来,且只要有公鸡的地方,这种应和的鸣叫“和唱”便会产生,犹如“一唱众和”。这应该是仿生性劳动民歌——“鸡鸣歌”一唱众和形式的产生之源。
    仿公鸡打鸣的人文之鸡鸣歌的一唱众和形式,提炼出的政治理念,体现的是一呼百应,同心同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社会合作意识,这种形式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

      《礼记·中庸见《传统文化经典》第98页。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6月第一版。
‚    2
乐记第十九》,见《彩图全解五经》第389页,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二版。
     3礼记·礼运》,见《彩图全解五经》第376页,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二版。
   ④宋代黄伯思《校定楚辞序》网查)


印,认同人应该合群的社会公德意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谐精神,营造的是一种一呼百应、同气共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团结奋斗的氛围与天地、阴阳的和谐、尊卑和长幼有序的亲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浓情厚意之社会环境作为劳动民歌,还有获得辛勤劳作中共同娱乐,赶走疲劳的劳动效果。
    “一唱众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则体现出社会的目标一致性与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理念。这种一唱众和公共效应,和太阳道德与鸡鸣歌熏陶出来的公共道德理念,天下为公、心胸光明、公平正义、大公无私、同心同道同德、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健康心态,应该是引起舜关注、重视,并纳入政治范畴,希望达到的治世效果。而一唱众和,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概念之一。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团结,说明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又如在汉代时,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学者经过讨论后,一致通过的《白虎通·卷二》载:
   “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子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意思是说:王者为什么要崇尚礼和乐?(是因为)要用它来节制喜怒。乐可以用来效仿天,礼可以用来效仿地。人,没有一个不含天地之气,都是有五常人伦的。因此,乐之所以可以用来洗涤,是因为它反抗人心的邪恶;礼之所以可以防止淫逸,是因为它能节制奢侈。所以孝经说:安抚贵族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想要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管用的了。孔子说;乐在宗庙之中,君主与臣下一同听它,那么君臣没有一个会不和睦恭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共同听它,那么乡里百姓就没有一个会不和睦顺从;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同听它,那么没有一个会不相亲相爱
    然而,《南风》中之“鸡鸣歌”的“一唱众和”形式,产生的社会之“和”理念,却并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理念,只是其形式中重要的附着功能。“鸡鸣歌”最重要、最根本、最要表现的功能是歌颂太阳的“生生之仁”,强调的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自然道德,是万物因太阳而“得以生”的“道”和太阳“无私”之“善”的“德”。所谓“得以生”的“得”,就是“德”的别写,即“德者,得也”的注解说明。此说以《史记•乐记》为证: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叛)之,故身死国亡。‚
    该文的意思是: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欢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
    中国特色的音乐人类学认为,音乐是与国之兴衰息息相关的,即认为“南音”“天时”有关的“鸡鸣歌”)“生长”之音,而这里提到南、北之音乐的“弘”与“隘”,在古人的思想意识,或谓“国粹”文化中,南方之音乐为同心同德的生长之音也”,而方之音为二人相背”、离心离德的“败北”之音。这种认识,也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风土”根源。
    其实,这种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的文化意识流,张扬的就是人应该合群,构成的社会应该和谐,社会要达到“群”的和谐,就必须具有公共道德的意识与行为,而社会的公共道德要靠“礼义仁智信”之“五常”来体现、来维护。所谓“五常”,就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更改的“纲纪”规律。天地万物皆有“律”,或谓“天数”,而音乐之“律”的“音律”,就是“天数”最重要体现之一,是统一“五常”的最好形式。加之音乐亦是“人之常情”,是人类文化不可免除、不可或缺的存在,是勾通人性的最佳方式。再加之“鸡鸣歌”是“通天”音乐,是“天音”,是“上律天时”的“知时鸟”通报太阳与日之时间的“德禽”,是“和”人心,且同心同德以助“生生”之“仁德”的民间音乐。更加之“鸡鸣歌”是“南风”,南方五行为“火”;“五音”为“徵”,而“徵动心而合正礼”,吻合“天经地义”的所有要求。故《南风》之“鸡鸣歌”成为“人心”所向文化,其本质就是彰显“太阳”文化的意识流强调自然之“太阳道德”应该构成“人文化”的“公有制”社会。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祖述尧舜”,继承“太阳文化”理念,形成儒家人文伦理体系,通过《南风》之“乐教”构成了“下袭风土”的中国本土人类精神文明之“指南针”

    网查。
    ‚网查。

    孔子曾对伯鱼说:“你研习过《周南》和《召南》吗?人如果不研习《周南》和《召南》,那就如同脸对着墙壁站着呢!”上述理念,可能就包涵着《周南》和《召南》所要体现的“儒道”之内容。


       二、夏商周三代对《南风》的传承


     传承舜“歌南风”传统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如《白虎通·卷二》转载的《明堂记》“禹纳蛮夷之乐于太庙。‚中国将四方的民族分为四种称谓,以示区别:东方的民族称为“夷”;南方的民族称谓“蛮”;西方的民族称谓“戎”;北方的民族称谓“狄”。但有时又将四方统称为“夷”,即“四夷”。故所谓的蛮夷之乐”,就是《南风》,南方谓“南蛮”,证明在夏禹太的祭祀音乐,继承舜的遗风,使用的也是南方的《南风》之乐,和相应的政治理念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是相因袭的,夏代的“忠”与太阳的“公”之“德”是相通的,且因太阳和“公”,又引出“无私”,继而根据“公”与“私”又引申出“善恶观”。例如《左传》载:“以私害公,非忠也。”在《管子·形势解》中记载:“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大小莫不载。”在后来的《忠经·天地神明》中说:“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百物生,人无私大享贞。”可见,如果历史上真有夏朝存在的话,这个“忠”还是以太阳之“德”为信仰依据形成的文化理念。
    孔子曾说: 殷困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围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于二代,郁郁文哉!吾从周。ƒ这就是前文所说的“三教先忠”。周代之“文”将《南风》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既是继承使然,更是因为周代的“天命”为“火”,五行之“火”方位在《周易》确定的“南方”,并强调“唯南合于雅”,实是在贯彻“徵动心而合正礼”的音乐代“道”理念。而“礼”的形成,则是根源于周代的“天命”,是根据“傧鬼神,考制度”形成的“火道”之“礼乐”构成的“乐教”。
    继承《南风》之“火道”音乐的是“楚歌”。“楚歌”的闻名是有楚国之后,随着楚国的影响而取代《南风》的。这个转换过程通过典故《南冠楚囚》可见一斑。《南冠楚囚》典故中记载的是钟仪“操南音”,后来演变为《钟仪楚奏》⑤成语。钟仪从“操南风”变为“楚奏”,证明它们是同指,也是后来构成“风骚”之辞的根源,说明“风骚”是西周早期和战国晚期之不同时代,对民间音乐《南风》的称谓之传承过渡。(因篇幅所限,此处从略。)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