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3|回复: 0

[原创] 从“皮黄腔”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十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0 21: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lg6688 于 2019-7-10 21:45 编辑

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的探索

     从皮黄腔源流看中国的“乐教”与“礼仪之邦”(十五)

       ——论《周易·离卦》“鸡鸣歌”、秦腔与“皮黄”的命名及源流



             十一、结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中人的认识,从伏羲的“先天八卦”产生就开始了,只不过发展到周代,儒家通过《周易》,让这种认识归结到了形而上学之“道统”的传承。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祖先最主要认识到的就是一套形而上学的自然”律,或者叫自然的“道”律构成的自然之“教”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律”自然之“法”,或谓是中国人早期最朴实的人文“宪法”。在这一套基于自然而形成的“法律”性人文规则,人们可以得到一种对人的认识,继而经过考察和反思,来了解人应该怎样树立自己的核心文化,实现人的价值,来达到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因而,儒家在从自然法的认知发展和效的认识,并反映到人要考虑到共同生活“群”(人能群,即社会)进而要达到共同生活、共同高尚的目的。“皮黄腔”乃至最终形成的国粹——京剧,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周易·离卦来实现儒家的“乐教”之“法”,构成“天人合一”之“律”,实践“替天行道”的文化传统“法律”范式。这是一个理性的形式,也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系统表达方式,更是一个在“火”和“太阳”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格物、致知”,产生的形而上学之哲学性宗教,以效“法”自然的精典范例由此也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
   皮黄腔从源到流,直到国剧——京剧的形成,反映尚书·皋陶谟》载帝舜在位时,三苗逆命,派禹往征,以军力威胁之而不服;舜乃改为“诞敷文德”,以德服之,”通过“舞干羽于两阶”,导致“七旬有苗格”即过了七十天(亦说为三年)后,三苗自愿诚服而来朝拜的“乐教”形成过程。推崇的是人类要以德服人,要御之有道。实践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并非只有依靠野蛮的武力或戾气、残忍或杀戮、强制性掠夺之损人利己等违背生生之仁的手段才能征服对方。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者必有“德”,而要以“德”服“人心”才是“天国”的正道。而“多行不义必自毙”,则是从反面获得的认知与道理。中国人认识、奉行的这种天地之“教”,形成的“天、地、人”之“三才”文化,概括起来,就是用“炎黄子孙”表述的,也是以“天人合一”为载体表达的文化。
   中华民族产生“乐教”性京剧的本质,反映的就是通过中国特色的歌舞进行南、北民族文化沟通,形成以德服人,达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再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对经历史检验而永不分裂的中华民族之形成说明:中国文化从聚落到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直到国家形成的发展模式中,产生了以“舞干羽于两阶“以德服人”之“乐教”形式。这种形式在“阳”为“德”,“阴”为“刑”的两条道路格式中,中国人选择了以“阳”之“公” 为“礼”主导的“道德”理念体系,并通过阴阳五行方位音乐结合,依附《周易·离卦,用卦象”之“鸡鸣歌”作“诞敷文德”的传承载体,以“南夷之乐持羽舞”为儒家崇拜”的根基,以,形成有纲领、定名定制,构成皮黄腔形成框架,经过历史的千百年融化而形成的文质彬彬、雅俗共赏的乐教体系。同时,从“舞干羽于两阶”,到“南北曲”,再到皮黄腔,直至京剧形成的过程,亦如北宋大家张载总结中国人类精神文明坐标时所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过程。中国“乐教”性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人经过数千年持之以恒的凝聚,而践行和呈现这一精神坐标的过程。
从方位上说,所谓的“皮黄腔,就是从中国地理纬度上反映的“南北腔”,准确地说,“皮黄腔”就是包括南、中、北三个方位一体的音乐,严格地说,是东、南、西、北、中五位一体的音乐。这种体系以传统音乐的五音和儒家的五常之德结合,构成以南北为主轴的艺术载体。同时,这也是中国人以太阳之”,叫“天下为公”作为人类生存道路的选择。这便是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的核心实质。
    皮黄腔是炎黄子孙的音乐文化,也是南北中融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通过徵动心而合正礼反映礼仪之邦的乐教,用乐所其内,礼所其外构成表里如一的个人人格修养之哲学性宗教文化。
    中国的这种乐教是通过自然的鸡鸣形成“德禽”之“”,结合太阳与季节时空形成中国人的三观和核心文化的形而上学之哲学性宗教音乐,也是中国人道德形成宗源。其形式就是始于舜帝的舞干羽于两阶以德服人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是皮黄腔,儒家“乐教”的核心构成的是——“形而上学”的“太阳教”这种形式,打破了哲学与宗教是水火不容的两个领域,形象而巧妙地通过“皮黄腔”之“黄”,实现了“火”引“铁”锅而煎“水”的“引商刻(克)羽”之完美融通,让哲学与宗教、乃至自然之法律、人类精神的指南,统统天衣无缝地通过皮黄腔形成的京剧呈现出来。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的精义所在。
    “皮黄腔对人体而言五脏”之乐,对音乐是五音”之乐,对道德是五常”之乐。用阴阳语言表示则《周易》的坎卦”(五音为“la”)离卦”(五音为“sol构成的“皮黄腔”音乐太极图,这种太极图用文字表达是:南方以“离”经卦为内卦(五音为“sol;“坎”之客体(即“鱼眼)为外卦,(五音为“la”)构成六爻的“既济”卦,其人类音乐文化的含义是为“继往”;北方以“坎”经卦为内卦(五音为“la”),客体“离”经卦(即“鱼眼)为外卦(五音为“sol),构成六爻的“未济”卦,其人类音乐文化和含义是为“开来”;中间的“S”线是“中土”,则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这样,由南方的“既济”卦、中原的“坤卦”、北方的“未济”卦构成的主轴文化用文字表述,就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也是《周易》以《乾卦》和《坤卦》开始,以《坎卦》和《离卦》为“上经”的最后两卦而居中;结尾则是《既济卦》和《未济卦》的《周易》构成的“天、地、水、火”之逻辑排列。证明“皮黄腔”反映的中国儒家之“乐教”,就是用“炎黄子孙”之“乐教”表达的一部完整《周易》的浓缩版。这种浓缩版的《周易》对京剧而言在音乐上体现的就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精神,且其完美还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上述所有理念的精纯统一。
    从楚歌》之鸡鸣歌到京剧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磨合,各朝代音乐匠人的精心雕琢,也经历了由野到文,由俗到雅,直至文质彬彬的变化过程,令“皮黄腔”的集大成者——京剧成了文野具呈,雅俗共赏的“南北曲”之艺术精品。这种“南北曲”合流形成的“皮黄腔”之“乐教”,其音乐在挂联五方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五脏相依,平衡协调,和谐共存而形成的炎黄子孙之乐构成天人合一的天籁之音
    “皮黄腔是在三教先忠的道统中,以的形式定格,构成的儒家文化之礼乐,或谓郁郁乎文哉的乐教形成的南腔北融合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和精神文明崇拜载体,亦是儒家在形而上学之太阳道德崇拜上的载体。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陋,文采胜过了质朴就显得花哨。只有两者搭配适宜,才是君子。而中国的京剧,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艺术和君子之乐的宗教典范,也是中国为“礼仪之邦”的形象代言。
    中国人认识的一生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一生,其意思也包涵着个的一生即替天行道的一生,要用道德“乐教”之道看待人生,同时还要正确面对人的生死,尤如看待日起日落、日夜交替般自然而然。但无论如何,人生都要具有潇洒走一回的心态,到老至死都要具有鼓缶高歌的慷慨情怀。因为“天命”之“性”决定人生的命运,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天命”之“性”的指导下“替天行道”,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是为了“天下大同”、为“生生之仁”、为“天下苍生”的正义事业而死,何憾之有?!而皮黄腔所传承的,就是这种人生哲理和道德宗教信仰。京剧“乐教”传教的艺术巅峰,看京剧也是在看人生,学做人,理解人生,接受道德与人生三观和儒家核心文化的“礼”之“公”正能量,正确对待人生,以“乐”的宗教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国特色的音乐人类学体现为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礼”必有“乐”。“礼乐”就是中国道德的特色“乐教”。礼乐的分工是“乐所修其内也,礼所修其外也”。中国的历史从未间断,在“道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乐教”就是中国特色的礼仪之邦形成的认识范式。这种范式一直是在政治、权力、帝王、圣人、君子、先贤、名流所认同的“天经地义中,秉承“炎黄子孙”的内涵,践行“天人合一”理念,奉行“礼仪之邦”宗旨的过程。故而,“礼乐”既是帝王的艺术,也是民间的风俗。
    从对“皮黄腔”源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式和框架中,体现出的“道”是“立乐之方”的本源,而皮黄腔就是中国礼乐的传承载体和“道”的体现。从“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角度看京剧的“皮黄腔”,“皮”就是“阴腔”,“黄”就是“阳腔”,集大成的京剧皮黄腔就是一幅通过音乐反映的阴阳“太极图”;从方位与音乐融合的角度看:南方为五声音阶;中原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变宫”的“六声”;北方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叠加“变宫”和“清角”的“七声”主体特色之地方音乐融合关系。京剧的皮黄腔就是《周易·离卦》之“南腔北调”大一统,以西皮主外相,二黄、反二黄主内心之“向阳”精神。皮黄腔以“诞敷文德”的“舞干羽于两阶”为形式,突显“火道”的《南风》、《楚辞》、《四面楚歌》、“楚歌曰艳”、《相和大曲》、“荆楚西声”等,传承历史所集中反映的古老荆楚“三声腔”之“鸡鸣歌”为“德音”,将中国文化格式的“阳”为“德”(“阴”为“刑”),通过“德禽”的“公鸡”之“鸣”进行人文化方式形成“黄腔”,反映出儒家向往光明的太阳之崇拜情结,通过对太阳的形而上学和“礼”的“傧鬼神,考制度”,构成的哲学性宗教音乐。这种哲学性自然宗教形成的方法,儒家叫“格物”、“致知”;道家和《易经》则称“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而儒家的形而上学之哲学形成的“礼”,是带有“傧鬼神,考制度”之宗教性的,所以由“鸡鸣歌”构成的崇“阳”之“礼乐”,或谓“乐教”的本质就是中国特色的哲学性宗教音乐,而“礼仪之邦”,则是中国特色的音乐人类学之“乐教”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皮黄腔的崇阳尚德之形而上学不仅在音乐上以“德禽”之声的“鸡鸣歌”形式为载体,而且在戏曲内容上也是“文以载道”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其主导思想通过文学剧本反映的,就是儒家普世的天下为公、光明磊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德和理服人等等正能量的社会公德与相关之意识形态,还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学说和公义与私利的辩证关系。故欣赏中国的“乐教”,应该具备相应的“公德”宗教心理。
    皮黄腔作为“诞敷文德”的“乐教”,既是一种“天地之道”的载体,也是古代政治思想统治的载体,这就是音乐、文化形式的“以德治国”。故儒家以“乐教”为“修道之谓教”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体现的是——太阳信仰之道德崇拜,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可以说是“政教合一“政道合一”、“政乐合一”,乃至“政德合一”。而其中的“教、道、乐、德”四个字,通过儒家崇拜的“阳”为“德”,这一“天下为公”不为“私”之文化格式理解,是属于相通的文化体系。这就是“礼仪之邦”通过中国特色之音乐人类学,反映多角度之“礼”为“公”解释的潜在内涵,同时也是“皮黄腔”所传承的“天人合一”之内涵和相关的逻辑。
    卡莱尔先生曾经在《中央王国》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礼是中国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在我看来,中国可以贡献给世界的最合适、最完美的专著就是《礼记》。中国人的感情靠礼来满足;他们的职责靠礼来实现;他们的善恶靠礼来评判;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关系靠礼来维系。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由礼来控制的民族,每个人都作为道德的、政治的和宗教的人而存在,受家庭、社会和宗教等等多重关系的制约。”由此可见,“礼”对中国来说,是全方位的,但仅从音乐上来说,就是“乐教”,就是“徵动心而合正礼”,就是“皮黄腔”的“黄”,更是“皮黄腔”的综合精神——“天下为公”之五湖四海的同心同德。而京剧就是中国人献给全世界的音乐礼物,且是中国正宗“礼仪之邦”最完美的载体。
    中国人要做人,就要看京剧!外国人想了解中国,也要看京剧!看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礼乐”之“教”,看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形而上学的哲学性宗教构成的——“乐教”的宗旨与精神,看中国“儒教”的教义教规与戒条,看中国人的心灵与境界,看中国人为人处事之信条,看中国人的是非观与褒贬观,看中国人的人心向往与所属,看中国人的核心文化与“三观”追求,等等、等等,要看的内容太多,一言难尽。
    “皮黄腔”在五行上为“天(火)、地、水”,其潜隐的道德构成的人文理念,就是我们“口头禅”常常说到的:天德(太阳之德)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土德之“厚德载物”;水德之“尽善尽美”。这三者就是由“皮黄腔“乐教”构成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精神精华和魂魄,也是中国特色之“公德”要突显的要旨。
    善哉!皮黄腔。美哉!国粹——京剧。尽善尽美哉!中国人通过对“水、火、土”进行“格物、致知”而演绎的形而上学之“自然道教”——“乐教”——皮黄腔——京剧——礼仪之邦!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