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18|回复: 38

[先秦诸子] 【原创】先秦社会转型中的诸子思想史交流与讨论【欢迎跟帖讨论,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8 1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网友,坛友,道友,学友。诸子之学应该是我中华学术的肇始,对我华夏文明和中国人文化品格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之学。      思想依托与社会而存在,究其本源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在殷、周之际及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社会变革中,伴随着对“天”、“德”、“礼”、“孝”等产生、动摇,矛盾与改造,先哲们开启了一系列的对社会、人生、宇宙的多方面思考。其中,有孔墨所谓的显学,有杨朱的道家思想,有管商之法治、子思、孟轲、老子、庄子、公孙龙、施、荀子、韩非子...先贤的至理名言直至现在依旧闪烁着无与伦比的人文之光。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开启对先秦社会这一关键时期的探讨,开启中国诸子之学的精华涵养的继承,用我们大家的智慧,一起弘扬我大中华的文化瑰宝。

      一、当时社会的继承与激荡
     殷商是崇天敬鬼的。当时的社会传统应该是这样,血缘关系或是血统占据优势地位。古人谈“孝”,为什么?血缘!你孝于父母、家族、就必然会忠于宗族的事业。上古社会一定是这样。由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征战,更确切地说,是争夺,争夺“土地”,争夺“人民”,大量的战俘或是被征服的民族成为奴隶。如何平复这些异族?比如商战胜夏,周战胜殷,如何去平复先代贵族“受伤的心灵”?“天”则应运而生。当然先民们自是无法解释很多的自然现象,但是胜利者在面对先代贵族,如何解释他们如此的“优秀”却是被征服的命运,啊,是上“天”使然,是“天”命有归。印证“天命”则是人“德”,要维持“天命”,则要有“德”。“德”的外化,就是“礼”。贵族们很重视这个“礼”,不是一种仪式,或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就像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序,一种由内在而外化序。所以,从当时社会转型的梗概中,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天治”“德治”“礼治”“孝字”的传统生存环境。
      当社会仅仅入戏一直稳步运转时,或许就这么一直下去。
      然而,社会确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想,开始受到冲击....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4: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殷周之际,是对“天”“德”“礼”“孝”思想传统的第一次改造。个人认为是第一次,这个确实有待商榷,如果诸位能有更好的材料就更好了,因为我们能接触资料毕竟有限。
       东西周的交替,算是第二次。社会发展产生了分化,统治阶级的天然优势受到冲击,新兴阶级出现,必然追求新的社会秩序。那么其影响下的思想,必然受到冲击。“神治”不可靠,你是主宰,我也想是。我世代为奴,我不甘心。所以开始对命运进行反抗。“礼治”不可靠,你贪得无厌,我受尽剥削,我饭都吃不到,能守的什么“礼”。“德治”遭到破快,“子之无良,二三其德”,你们高高在上,不体恤我们,算什么“德”。“孝”成了笑话,一部《春秋》,多少子弑父,臣逐君,权力的诱惑下哪里还有“孝”。
       社会在转型,发展在持。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民不满,奴隶要反抗,传统贵族与新兴贵族之间充满了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5: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理解当时的背景,一是被压迫者的不断反抗,造成社会旧秩序的进一步破坏。就像晚清民国初年那样,思想出现大的偏激应该也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二是由于社会阶层混乱,造成学术不断下移,学在官府不复存在。学术下移,就必然会导致学术活跃,参与的人一多,碰撞的火花就越大。
      怀疑和批判就此发生。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学术思想史上最为璀璨的一幕开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6: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求稳,维护现有秩序。所以述而不作。
      墨翟求变,“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似乎是可以作为两派观点的一个侧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7: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仁”,有些是需要批判性的接受,过于神话也不好,毕竟时代是不断发展。
     原则是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害怕动荡,希望天下太平。“仁”作为完美人格的追求而存在,
     内容博大精深,“孝”“忠”“勇”“恕”“敬”“礼”“智”“恭”“宽”“信”“敏”“惠”“学”...
     对里面内容的解读,需要与时俱进了。“敏则有功”,这个“敏”按照《论语补疏》的观点,作顺时解,这是比较有说服力。但是这些内容,无一不是作为治世之法则而存在,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所以,仁的本质是什么?“天下归仁”!他是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规范。
     至于敬鬼神而远之啊,老人家很矛盾啊。一来是社会严重分裂,民不堪命,对他们,谈天说鬼是没用的。二来,又要规范统治阶级,不谈天说鬼,没招了。夫子很晦涩,很矛盾,或许很痛苦。所以,对自己也就感慨,“命矣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翟是下层阶级出身的人,这个很重要。每一个人都有他看问题的出发点,都有他的立场,这是他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最根本的依据和来源。
      他用他的理念建立了一个组织,有一套制度。他有三点至少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是他严谨求实,不尚虚文。可能跟他是基层劳动者身份相契合,要吃饭,就要干活,而且要好好干活。《墨子》一书,据说就很有工匠精神。二是艰苦朴素。还应该是跟他的身份有关系,不仅仅是因为“穷”。三是他极富同情心,正义感,也跟他身份有关系,他是底层劳动者出身,他了解同行们的水深火热的生活,看到他们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们。而这些,都离不开他身上的标签,一个朴实而坚强的劳动者,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的一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豫章姚某人 发表于 2019-11-28 16:00
孔子求稳,维护现有秩序。所以述而不作。
      墨翟求变,“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 ...

    儒墨两家都想安定这个社会。儒家希望维持,这是现实的一面,因为我看到过曾经的美好。墨家则强调“必有以易之”,因为时代在发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豫章姚某人 发表于 2019-11-29 10:25
儒墨两家都想安定这个社会。儒家希望维持,这是现实的一面,因为我看到过曾经的美好。墨家则强调“必 ...

    儒家强调“以其名”,墨子则强调“以其取”,我有时候还觉得老庄在调和他们两家,“小邦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你两都别说话,你两家都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0 08:2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上说,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还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其理一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30 12: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從一至九楼可知你是一个历史学家,你说的历史兴衰因果很实际,因此引出了很多名人大师治国的主張,很真实,值得借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url=forum.php?mod=redirect

历史学家谈不上,您过誉了。历史爱好者吧。常切磋,多交流。我会坚持读下去,写下去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谈“仁”,所行要合乎“仁”,应该说有他的阶级性。
      墨子谈义,“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从事于义,必为圣人”,从这点上来说,对孟子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从学问的延续性来看,还应该有时代性的烙印。孔子是春秋晚期,至墨翟,至孟轲,战争的残酷性加大,“阳刚之气”越来越足。“硬度”加大。
      孔子是讲“爱”,仁者爱人。墨子也将爱,“兼相爱,交相利”。出发点是不同的。
      墨子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这《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也很想通么?所以从原则上来看,是一致的。
     墨子说:“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兄弟之所阿”,又开法家之先风。
     所以墨子很有“革命家”的风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5: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卿应该是诸子学中,治世一派的集大成者。稷下学宫的翘楚,领袖。从他的学说主张上看,强调王霸并用,“德”“法”结合。这么看,中国自古之显学,应该是荀派儒学。无怪乎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他的学生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重法,强调法,术、势的结合,相对与荀卿就过偏激了。秦王朝“二世而亡”,恐怕有其中的原因。
      孔子之儒与其说是从领导者的角度去探索治世之方,“学在官府发生了变化”,但是学还是“为”官府更重一点、孔子要求“祭”,说明有信神与畏天命的意思,让然在当时应该有其合理的一面,至少从规范统治阶级或剥削阶级的角度来看。当时孔子有强调“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则又有其入世与重人事的色彩。这不是矛盾,而是务实。。墨翟则是“泥腿子”出身,作为当时之又一大群体,其改变“学”在官府的作用更大。
      墨子认为孔子只谈“仁”,不谈“义”是极具欺骗性,但就敬天事鬼而言,比儒家更进一步,至少原则是一致的,他说天是有意志的,能降祸福于人,从这点看,“慎终归远”,在墨子来看,达到了全社会的统一。
      愚以为,儒墨之争,本无所争。也无怪乎“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6: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19-11-30 12:11
從一至九楼可知你是一个历史学家,你说的历史兴衰因果很实际,因此引出了很多名人大师治国的主張,很真实, ...

历史学家谈不上,您过誉了。历史爱好者吧。常切磋,多交流。我会坚持读下去,写下去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7: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兼爱、非攻,尚贤、非乐、节用之墨翟
       他看到了儒家没有看到的另一面,或是儒家也看到了,但避而不谈的另一面,或不是避而不谈,是儒家本身认为并不是主要问题所在。
       立场不同,出身不同,导致提出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不同。
       比如尚贤一说,墨翟实际上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打通社会治理的上下游通道。科举制度的根源早在这时已经开始萌芽。兼相爱 交相利之说,前半句是族群关系,后半句的人的很能,墨翟之意或许是爱与利本质追求是尚同,和谐一致。
       形式与内容一致,本质与表象一致,观“表象”而透视“本质”,应该是墨子看待问题的一种方法。你如果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与人为善,那么,你可能,大概,就是兼相爱。如果你并非如此,何论你是交相利?
       交相利,在一定程度上,很具有务实主义的精神,因为“利”,是人人所追求的,这就是“同”的一个方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8:18: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豫章姚某人 于 2019-12-2 18:19 编辑

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成为绝学,实在是超前了点,劳动人民出身,他看到了儒家没有看到的一面,或是避而不谈的一面,或是儒家他不认为是主要根源之所在的一面……        
       我总结两点,一是他由表及里式的看问题。“形式”都不达标,你要我认可你的本质,是不可能的,这是方法*论。而且很朴素,很实用。二是时易以可取,取以“利”尚同。      
        兼相利,是族群关系。交相利,是人性和本能。可以推己及人的和谐。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4: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就在一个字,诚!

       这个我是有自己观点的。当然,我只是联想式的猜测,我也是中国人嘛。儒家肯定也是想建教的,想把老夫子抬出来。《论语》里面子贡,还有颜子,夸孔子那夸的。《中庸》更不得了了,写神了都,“至圣”“德配天地”,不得了了。
       所以,这事儿八成孔子在世时那帮人就想搞,可能老人家比较务实,谦虚,谨慎,你们这帮小家雀别搞事啊。不过,你看墨家,搞了一套钜子制度,准军事化社会组织。道家更是,老子直接上位“教主”。这么一对比,也就不能不说,想立门户应该是传统了。
        没必要是另外一回事,人儒家毕竟成主流思想了,尤其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不建教,确实无甚必要了。
       回过头,咱说中庸,强调过犹不及。更像一套方法*论。通过“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达到“不怨天不尤人”的境界。对上你要怎么着,对下你要怎么着,对自己你要怎么着,这不就是一套具体操作吗?“反求诸己”是关键一棋,“诚”,我天,这字太牛了。“至诚通神”啊,有点玄学色彩。怎么能达到“诚”这一华丽境界?慎独是不够的,当然“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能做到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一曰博学,二曰审问,三曰慎思,四曰明辨,五曰笃行。
       这是什么修为?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自为之而已矣。
        诸君共勉之。
2019.12.0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2: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批判的很激烈,他说杨子的为我,是与君,无上。他说墨子的兼爱是无亲,无父。站在现在我们后人的角度,值得商榷。但从他的争论策略上,却是值得欣赏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子为我的几个观点:
一,孟子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
二,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
三,淮南子上说: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他反对积极之有为,而倡导顺其自然之无为。这种观点需要特定立场上的适应。它的出现应该是有着这样一个历史之背景。那就是,当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找到存在感,迷茫而不知所措,与其积极而看不到希望,不如消明哲以保身。
       在春风得意中,这个观点也就很容易被忽略。
       但对于治身,却绝对是一剂良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3: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朱一派对生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强调重生,它又有四重境界,最佳则全生,次则亏生,又次则为死,最次为迫生。
所以,在这一派看来,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3: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周之道,万物皆德。所以他说“尽其所受于天,而无见得”,“得”即“德”也,所以“无见”,自是天之性。
       既然是“天之性”,就应该是要任自然。所以,他反儒倒墨,在《南华经》上对儒道之说肆意批判,再加上文字的瑰丽和玄幻,给人一种极其壮观的美学享受。
      庄子强调无所为,强调顺其自然,反对一切超乎本能的束缚,不管是有“利”还是有“害”。
     他说儒家,“亲亲,非仁也”。
     他说墨家,“举贤,则民相倾”。
      一切“机事机心”,都是多余的,都是有伤天性的。他批判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周追求的是全性保真,重生,强调尽天年,齐万物,同万事,无我,无智,无伪,要明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而达到逍遥游的绝对自由之境。
      美哉美哉!大哉大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4: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彭蒙、田骈和慎到
     彭蒙更多的是强调“忘我”,就是“不以物累形”。田骈则“去知”“贵齐”,《庄子》一书有很好的表述。这师徒二人应该是对杨朱的“重生”有很强烈的热爱。
    慎倒的提法应该更多的在“弃知”,不强求“知”;“去己”,一是否定“自是”,比如说,“辩也者,有不见也”,就是说没什么好辩的,要“无辩”。用王倪的话就是,“吾恶乎知之”!;二者就是“忘我”。用南郭子綦的话就是,“吾丧我”。
    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所谓万物归一。
    超现实主义,大哉大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5: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感觉应该在《庄子》之后
       我举个例子,《庄子》说道还算晦涩,他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又说“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老子》说道就已经相对具体了,“为天下之母”,“先天地生”。就感觉《老子》是对《庄子》的升华和总结。《老子》反儒反墨反法,所以,我更有这个感觉。
      《庄子》的一个依据是天地间变化无常的,他是不确定的,这当然是主观主义的色彩。所以本质上,道家学说也谈变化,庄生梦蝶,不就是个变化。因为这一切的不确定,你也不会知道“变成什么样”,那就不要妄动,而应该顺其自然。 而《老子》则更具有方法*论的色彩,就像对《庄子》的更一步阐发。“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更进一步指出“静”的复归。
     《老子》反儒,“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反墨,“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反法,“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谈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当然,也只能是推测。我想关键还是要把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厘清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5: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贵柔。“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骨弱筋柔而握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6: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子的惠子一派,是将庄子学说逻辑化。庄子本身就是相对主义,而惠子就更将个体的具体进行抽象,然后又绝对化。究其本质,是“道”的不同方面的阐述。
       相爱相杀吧。庄子不认同惠子,更多的是不认同他这种方式。毕竟庄子强调“无辩”,“辩也者,有不见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6: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豫章姚某人 发表于 2019-12-6 16:30
惠子的惠子一派,是将庄子学说逻辑化。庄子本身就是相对主义,而惠子就更将个体的具体进行抽象,然 ...

公孙龙说,白马非马。
老庄说,你知道吗?白马非马,黑狗是白马,“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
神啊,他们都是神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14: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背景一】西周春秋事略记

       “天”“神”“上帝”这种神秘色彩的话题在殷周之际出现大的动摇。商纣王“我生不由命在天”,这自然是崇天敬鬼的传统。但对于新兴的周部落,却更多的用作是一种策略。对不同的群体,周人的表述方式是不同。但对于贵族统治群体,就很好地保留下了“敬天保民”的思想传统,因为它切切实实地经历了殷周革鼎的残酷和三年之久的武庚叛乱,它充分领略了“民”的伟大力量。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能不说的有传统的,避之不谈而重人事。
        从个人浅薄的理解去评价周初的分封,应该是吸取了商的教训和当时“血统”至上的社会落后现实之无奈。《荀子》上有分封诸侯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五十三,以藩屏周。
         吾常言,普天下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历史的循环也是一样。说“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可不光有曹操,春秋那帮子大佬,郑庄,齐桓和晋文,哪个不是?秦霸西戎,辟地千里,能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楚庄北向称霸,问鼎中原,周天子徒叹奈何,王孙满也只能无奈地发出“在德不在鼎”的自我救赎。而说秦、隋二世而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吴越两国不也如此之祖宗吗?
       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历史之车轮始终滚滚向前。技术装备提高了,生活会向好吗?或许没有,因为那时制度的革新是要流血的。商是青铜器,从西周至春秋,差不多就该铁器牛耕了。频繁的战乱和严重的社会矛盾,导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遭到严重破坏。郑晋作刑而孔子愤然,“天下失序,何以为国”?有一定的逆历史潮流,但老人家有他的信仰和道理。
       民族融合应该是当时一大特点,我个人更愿意用中原民族和边疆民族的概念去谈这个话题。你说那时候有“汉族”吗?“华夏族”“诸夏族”似乎也不妥,很难去说。比如,晋文公重耳那就应该是“混血儿”。《公羊传》上也说,南夷与北狄交,d中国不绝若线,这都是那个时代侧面反映了。
       至于社会治理,职官制度,治政思想,就可以引出诸子之学问了。管子,孔子,晏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14: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背景二】【原创】战国事略记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意思,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开始战国时代。可我一般的习惯还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主要也是《资治通鉴》是这么认为的。
       就当时基本情况来看,我们要有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战国时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传统上说是“战国七雄”,实际上当时还有其它的一些小国,比如宋,鲁、卫、中山等,一般书上会写“泗上诸国”。我从网上找了些图,大家可以看看就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那时各国都在改革,都在“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哦,还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等,各国都在求生存求发展,进而求尊严。时代变化太快,快到似乎来不及适应。
      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动则经年,几万甚或几十万的人员投入,这在春秋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国际社会”不再谈什么尊王,什么信义,而追求的谁拳头大谁是老大。春秋时期的谦谦君子作派不见了,祭祀也不再多见于史籍,更多是更为直接的王霸之争和利益之争。
       社会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由“任人唯亲”开始走向“任人唯贤”,官员也开始领“俸禄”了。各国养士风起,以贤能而得以任官,这客观上是促进社会的进步的。郡县开始普遍设置起来,“守”由以前的世袭变成了任命。“封君”开始只能享受当地的租税,而不能干预地方事务尤其是动员军士。
       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礼乐”文化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文化上的璀璨兴起,是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学术进一步下移,思想进一步开放,在交流互鉴中激烈碰撞。儒墨道法名诸家在纵横捭阖中,风采尽显,好不热闹。
       技术进步了,交通发展了,经济逐渐开始一体化了,民族加速融合了,思想在激烈的争论中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然而,杀人盈城的战争,猛于虎的苛政,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与底层大众的“转徙沟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的发展是要解决历史出现的问题,不光先圣先贤们在思考、整个社会也在思考,或说人民在思考。社会就这么在痛苦的思考中进行着选择...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4: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之“一”

      惠子说,齐多存一。
       公孙龙子说,分多存一。
       庄周哈哈一乐,嫩们哇犀利(南昌话)?道通为一。
       惠子的论证,往往是抽象与具体并重,在相互转化中,让你稀里糊涂。“南方之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至”等等。他大概的意思人之适越和心之适越,是两回事。我想到了星爷的一部电影的台词,“七孔流血是七孔流血,死是死,是两回事,你可千万不要混淆了”。
       惠子立论之大,自然是遍历万物的感觉。公孙龙子则相对细处着手。从现代哲学角度,万物是无限可分的。从他当时角度来看,万物不过“性”“色”“形”诸要素之结合。既如此,那自然“火不热”“目不见”“轮不碾地”了。离开具体事物,给你一堆“元素”,你说的清楚吗?“红”“黄”是什么?什么是“坚硬”,什么叫“锋利”?那怎么办?这都是“一”。
      庄子更神了,“辫也者,有不见也”“故无辩”。我懒得跟你们说!天地本就是个“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1 13: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与法家思想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是荀子的徒弟。吴起,我们说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也是师出儒家,据说曾想曾子和子夏求学。或许可以这么说,儒法有其相通的联系点,究其本质而已,都是积极入世的学派,要解决社会问题的。
      荀子就是这一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已经倾向“法”了。只能说是倾向,守旧势力太大,也必须循序渐进。所以,学问之间也应该是有个过渡。君可记得,吴起被射杀,商君被车裂的教训吗?
      荀子强调“人定胜天”,否定了孔家与早期墨家;强调名实论,否定了名家。而整个意识都是在对道家思想的反击。“性恶论”已经从伦理学的层面开始探讨“法”的约束精神。
      所以先秦儒学之集大成者,我看非荀子莫属了。
      洎自韩非子,他起自荀儒,兼采李悝,吴起、商鞅、慎道,申不害等之所长,自称一家,得谓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
     “以法为教”“法不阿贵”,更提倡名副其实,要“审核刑名”。处事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倡导法、术、势相结合的为政处世之道。
      或问,为什么他那么强调耕战?因为他看清了那个社会。那个时候的“耕”与“战”,是你获得出路——“解放”的最好一招。劳动创造财富,不是吗?如今的社会也已经是这样了,不是吗?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这么看,先王又岂足法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