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回复: 0

松梅赞诗文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 14: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梅赞诗文杂谈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我在《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四篇 五代两宋的绘画概况 上半部分》时想起少年时我父亲给我的钢笔书法《松梅礼赞》,我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书画创作是很好的素材,于是乎……
时之岁末,万物冬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关于松树的诗文传说:
松树松树四季常青,不凋不零,不攀不附,它象征着不愿与世俯仰的清高,象征着不屑同流合污的坚守。松树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长寿,还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它身上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崇高精神和坚贞气节,是君子风骨的寄托,是理想人格的具象正是因为松树具有这些独特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把松树作为坚定、贞洁、长寿的象征。
    孔子有一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指在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只有松柏挺拔、不落。它们像生命的守护者,就算悬崖峭壁,哪怕狂风暴雪,它们毅然地,安静地,生长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曾在《饮酒》组诗第八首中赞颂松树伟岸的形象:“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扶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诗人发现了松树独特的美。在茂密的松林中,人们似乎难以发现松树的奇特之处,若是一棵独立生长的松树,更加显得卓尔不群,奇崛伟岸,风姿独具。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酷爱松树:“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树万株,皆中梁柱矣。”妻子病逝后,他种植松树纪念,十年之后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松树不仅寄托着苏轼对人生的执着与热爱,也寄托着他对妻子无尽的哀思。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故居前植有三棵松树,冯先生以“三松堂”作为自己书斋的雅号,著作结集出版时也名为《三松堂全集》。三棵古老奇崛的古松成为一代哲学大师最好的标志,也成为北大校园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冯先生女儿、著名作家冯钟璞在《三松堂依旧》一文中深情回忆道:“三棵松树依然屹立,高的一棵那成90度角的横枝仍然直指西方,矮的一棵松枝还是向四面撒开,最大最古老的靠近屋门的一棵,常在我眼中的是那树身,可以抚摸,可以依靠。时光已流逝了许多年,这里仍不时地有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探望三松,探望三松堂。”
刘桢更是在《赠从弟》诗中写道:“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岁寒之首。它活着,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韶华,勇敢去做你想做的事,时光尚好,怕什么孤独终老。
1《松石萱草图》 清·八大山人(1626~1705) 拷贝.jpg


2《松鹤延年》清· 沈铨(1682-1760).jpg


3 《高松》  吴冠中.jpg


4 《松柏高立图》齐白石(1864-1957).jpg


5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会友》 拷贝.jpg


松树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也被历代画家所喜爱。画家们在表现松树时,创作出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面貌,例如宋代马远画松,松枝瘦硬如铁,形态威武;宋代郭熙画松,枝干盘结曲折,犹如虬龙飞舞;元代王蒙画松,枝干直立高耸,率意洒脱;清代石涛画松,笔墨丰润,枝干蜿蜒,颇具撼人气势;清代八大山人画松,笔意了了,笔间神丰。近代画家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徐悲鸿等都曾画过不少松树,也是姿态各异,风格不同。不论画家们画出的松树有着怎样的差别,但是他们都把松树之品视为人品,把画松树当做抒发个人情怀的重要途径,把松树看作人类凛然正气的化身,这些方面则有着共通之处。
关于梅花的诗文传说:
梅花:我国有梅花品种数百种,分为食用梅和观赏梅两大类。食用梅有青梅、白梅和花梅数种,果实和种子可酿酒、制药和制作食品、调料。观赏梅花,按枝条形态又分为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和游龙梅类等。根据化型、花瓣、萼片、小枝、的颜色和形态,又分为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等等。其中宫粉型品种最多,花瓣粉红色,花繁而香浓;朱砂型花紫红色,是梅花中比较艳丽的;绿萼型花白色,淡妆素雅,香气袭人;洒金型是一树开放红白两色具有条纹斑点的花,更是美丽动人。自然界梅花绽放不过是一年一度,年年岁岁都有,那留连于香雪似海,痴迷观梅、赏梅之人。难道他们只是单单地附庸风雅地在梅树下出出风头吗?非也!是品味梅花新条初蕊的勃勃生机;老干古枝的苍劲挺秀,感动于梅花之倩影、之风骨、之高洁、之精神、之尊严……;如果从古书《诗经》记载算起,在中国你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栽种历史。漫长的岁月更迭,你以风雪中率先报春,绽放红蕊呼唤群芳的风骨和品德,陶冶了华夏子孙对梅花的尊崇和喜爱。是因为你“独先天下而春?”还是你枝干苍劲,风姿高雅,凌寒傲雪,独自绽放,成为群芳之领袖?所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古代和今日,无论是帝王和百姓,都深深地爱戴这你——象征着中华民族气节、情操的梅花。跨越多少历史朝代,人民深情地爱戴着你,并且举荐梅花为国花。
话题转入了梅花何时进入诗文的探讨。据专家说,中国文人对梅花的注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咏梅花的诗是陆凯的《赠范蔚宗诗》。到了唐朝,咏梅花的诗逐渐增多。宋朝则是梅花文化大发展时期,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志向,宣泄心胸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梅花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诗词歌赋,绘画工艺,民间故事、风情传说的梅花文化。这里讲述的,仍旧是一个关于梅花之梦的历史传说。同样是在“一朵忽先报,百花背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宋· 陈亮)”的梅花怒放的季节,对梅花情有独钟的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踏雪赏梅来到梅花林中。满目的梅花,扑鼻的清香,使这位帝王家的少女,暂时忘记了自己身为帝王家公主,而必须要恪守的皇家礼仪,忘记了作为女人的行为规范,激*情之下,她把自己率真的心态和浓浓的兴趣融化进了遍野的梅花之中,尽情的陶醉,尽兴的嬉闹……少女玩耍的累了,就和衣睡卧在含章檐下飘然入梦。梦境中那是谁走来了?寿阳公主看见一位美丽端庄,红妆素裹的美人向自己款款走来,并轻轻地对她说:“我乃群芳之首梅花仙子,公主既然如此喜爱梅花,我就送给你一个梅花印记吧。"说着,将手中的一朵梅花向寿阳公主额头投去,一阵香风使酣睡的寿阳公主惊醒。正当寿阳公主迷惑之际,宫女们突然发现,公主的额头上有五瓣鲜红的梅花印痕。这件事在《北户录·寿阳妆》中有记载.又称"春点额"。大家除了称奇之外,都说这额头的梅花印记,使公主更加妩媚、更加漂亮了。于是乎,人们相信了梅花五瓣代表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祥和五福的说法。于是乎,梅花妆先是在皇宫中女人们额头出现,过了不久便传到民间,村姑和大嫂们也纷纷效仿,在自己的额头印上五瓣梅花印痕。之此,,梅花妆很开地就变成了当时社会上妇女们追求的一种追求的时尚。欧阳修的《诉衷肠》诗中的“清晨帘幕卷轻雪,呵手试梅妆。”可能就是记录了娇柔羞涩的少女画梅花妆时“新妆镜中媚”的写照吧。
风行一时的女儿梅花妆饰,竟然也引发了男子簪梅的习俗。“少年莫讶头如雪,犹胜梨花压帽檐”、“仰头欲折一枝斜,自插白鬓乌纱旁。”看那大街之上,不仅有额头印着红梅印痕的少女、少*妇们招摇过闹市;那摇头晃脑的书生、秀才、皓发老者也是鬓发斜插梅花,行在街市好不自在。哦,那飘逸的,红如艳、香如馨、浓似酒的梅花啊,你把整个人间都给陶醉了。这个故事在《群芳谱》、《太平御览》和《宋书》中均有记载。梅花为何能醉倒人间的公主、村姑、书生和老翁?那是因为梅花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尽管国家有几多不幸,尽管百姓有几多不幸,只要风雪中梅花绽放,华夏民族的我们,心中就是一片昂然春色。梅花印痕在寿阳公主的额头,这是有形的梅花妆。那么,梅花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遭遇的人们的心灵里、精神里,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呢?说无形,因为梅花成为了一些人精神世界里的灵魂;说有形,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梅花写诗赋词,泼墨丹青,借歌咏梅花抒发情怀,给我们留下了诗画文章。其中,有那些不能挥笔为国家制定改革措施的失意落魄文人;有那些腰间宝剑不能出鞘为保卫江山而血战沙场的热血侠客;也有空怀壮志而没有为国家、为人*民*报效机遇的有为官吏;更有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和富强,借梅花的意境而慷慨悲歌走上枪林弹雨的先烈志士……
北周诗人庾信在《梅花》诗里,不是表现出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懊悔心情吗?您听:“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晓,俱来雪里看。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诗歌表现的是寻梅之人表现得不潇洒,漫天风雪中,吟哦的诗句显露出胸中的矫情和抱怨之气。风雪漫天之时,在冰中育蕾,在雪中吐芳,清丽淡雅、铁骨生春的梅花于悄然之间绽放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谁在咏吟发问?哦,他是诗人王维。
梅花给人间带来春的信息,使寂寞一个冬天的人们心情躁动了。雪野上,山那边,的梅花怒放如彩霞了。是不是因为冬日里的冰雪和严寒,使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浪漫的情调于是,街巷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去观赏“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代文学家杨维)“凌厉冰霜节龠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射的山观梅》)的梅花。诗人林逋在的《山园小梅》所描绘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在“残雪暮还结,朔风晴更寒”的寒冬季节,早已经传来了春姑娘轻盈的脚步声声。
    寻觅梅花风姿和神韵的“雅”兴,关键在一个“早”字。于是,诗人们在讴歌梅花的诗句里,都开始炒作了这个“早”字。你说你寻梅早,我说我探梅早,他说他赏梅早。真是,一个早字,惹得文人们躁动和喧闹了。其实,梅花的神韵在什么地方.我想,这个答案应当在这个笑迎飞雪的"早"字上.在诗人们字里行间中,我们是可以寻觅一些蛛丝马迹的.因为, 喜爱梅花的文人墨客们,无论是骑驴的、乘车的、步行的,都强调踏雪寻觅的一个时间的“早”字.早,则是梅花不惧冰雪的的神韵.正是"早梅"这个词语,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们,就是借早开大梅花歌咏胸怀,抒发自己的心境。唐人张谓写下《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标榜的是风雪中梅花开放的早,用雪花映衬梅花,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南朝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凝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强调的是早梅的意蕴。唐人朱庆余:“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天……”的诗,点题同样是《早梅》。却道出诗人与风雪严寒中怒放的梅花一种精神上的融化与契合。明朝人道源“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想问流水处,影落野人家”的《早梅》诗,则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合进了大自然。
唐人杜甫的《梅花》,勾画出“茅舍竹篱短,梅花吐未齐。晚来溪径侧,雪压小桥低。”的自然,恬静的农家村舍图。也许这正是饱受坎坷经历的人,所向往的远离官场争斗,宦海险恶和人世的喧嚣,而是我行我素、自由自在,轻松悠闲,归隐山林的田园生活。“冰蕊凝香色艳心,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花,羞共千花一样春。”唐朝诗人陆希声在《梅花坞》表露出的心态,表面上颇有与世隔绝,孤芳自赏的意思,诗句中所深藏的内涵,只有诗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了。那位遭朝廷谪贬的江洲司马白居易,不也曾经“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吗?醉了的他,恐怕又是眼睛望着梅花,联想到自己心中的志向未能施展;眼望着梅花,思想着自己一腔壮志难酬,不由心生腾恼怒,酸泪染湿他身的青布衣衫。杨万里也为梅花而醉了:"初来也觉香破鼻,倾之无香亦无味。虚疑昔昏花欲睡,不知被花薰的醉。”他是在细雨中赏梅花时陶醉的。醉的原因是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有人为梅花而醉,就有人为梅花而感慨。宋人黄庭坚,比唐朝这位江洲司马白居易潇洒的多,他是沿着弯弯曲曲的村中小路信马由缰的郊游,当走到小河的桥边时。哦,他眼前一亮,水边的一树梅花开了。诗人心中怦然一动的激*情过后,他以平常的百姓心态,以对大自然的热爱,借用村外、水畔、路旁、桥边生长的花草,只有它才能最先预报春天信息到来的哲理,吟出了“梅蕊独人意,冒寒开雪花......”《水边梅》的诗句。为梅花又醉又恼而又感慨的,是诗人吴可。他在《小醉》里这样说:“小醉初醒过竹村,数家残雪拥篱根。风前有恨梅千点,溪上无人月一痕。”当然也有人把对梅花的陶醉之意转化为怨气,为什么呢?您听他的理由:“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寒浅暮时。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看诗好像是气恼,实际这是一种文人墨客们借题发挥的潇洒与调侃。要说潇洒要当属孟浩然。休看他仕途失意,可他却心境豁达。善于用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并选择了梅花作为精神的寄托。你看他于风雪之中骑在驴背上,摇着身板儿,哼着小曲儿,腰间挎着沽酒的葫芦儿,晃着手中的小鞭子儿,催着小毛驴儿,越过那村庄阡陌小道儿、越过那溪上木桥儿,一个人兴冲冲直奔旷野去踏雪寻梅花了。当然,历史上因种种原因而踏雪寻梅的何止孟浩然一人。明朝万历年间的昆明人唐泰,因感叹“明祚将亡,慨然欲有所建树而事与愿违”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普荷,自号担当。常借诗话表述一种遗世独立,旷世疾俗的感情。于是,他借梅花为题,写下了“担头多酒雪已降,行行虚见老梅桩。一枝两枝折不尽,呼童恨不连山扛”的《踏雪寻梅》。众所周知,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诗人陆游酷爱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他写梅花的诗有百余首之多,而且风格各异。“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激*情燃烧的诗句,是何等的铿锵昂奋;“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首吟咏四川成都花会的诗,表达着他钟情梅花的心态,又表现出诗人的缠绵悱恻。陆游为梅花而醉了。他还在《浣花赏梅》中说:“春回积雪层冰里,香动荒山野水滨;带月一枝低弄影,北风千片远随人。”是巧借了月夜赏梅而抒发他内心复杂的感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宋人范成大的“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的《梅花》诗,表白的就是不惧“雪压”和“霜欺”,坚信“留芳”就有希望。其意境是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来到梅岭,看见岭南岭北盛开的梅花,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提笔写下《赠岭上红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到底是文学大家,一句发自心声的“要看红雨熟红梅”,令历史上多少喜爱梅花的人士为之赞叹、心悸、震颤、乃至于动情而流泪啊。真是读罢不禁令人拍案称奇,沉思片刻则大呼叹为观止。
同是宋代的诗人王琪,在《咏梅》诗中说:“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诗中的这位林和靖又是何人呢?林和靖就是林逋。他是一位诗人,因为爱梅而终生不娶,在西湖孤山结庐隐居,每日里种植梅树、饲养仙鹤,被人称之为“梅妻鹤子。”他从梅花中获得感悟,以梅花为理想寄托,醉心于惟美主义、痴心于自然情趣、逃避尘世繁杂,自做闲云野鹤般隐士。这样一位具有代表型的超级隐士,王琪为什么说他“误识”他呢?林和靖爱梅花有什么错误吗?林和靖对王琪的人生和命运有什么影响吗?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小小的谜团。
话说宋朝末年,外族入侵,国家处于危亡关头。梅花那敢于傲藐视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成为爱国志士的精神支柱。被捕入狱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尽摧残,誓死不屈,崇高的气节,爱国的情操威震敌寇。他生命在终结前,以梅花为题赋诗一首:“梅花耐寒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若为司花示薄罚,到底不能磨灭香。”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笔下梅花清香,不就是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写照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史称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梅花》诗,这位宋神宗时代的丞相,估计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用,便借梅花而抒发郁闷的胸怀。这决是不是文人雅士的无病呻吟。

       梅夸清节忒高寒,松受微封合骏弹。毕竟两君俱强项,大夫未必爱秦官。 《松梅》宋·李龙高
元代诗人聂古柏的脚步,也踏上了前朝几位落魄文人、失意官吏走过的梅岭。他面对满山遍岭的红梅、白梅,在《题梅岭之事手卷》中,发出“黄金台上来,大庾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关人。”的感慨。
梅花引发了明朝诗人业琼的浪漫思绪,他似乎又陷入了神化的意境中而陶醉了。“花神昨赴宴台宴,一夜春风与换胎”的咏梅诗句,是不是他企盼因为爱梅花而受到花神的封爵?元朝末年那位爱梅、画梅、咏梅成癖,出身农夫家庭的画家和诗人王冕,隐居于绍兴九里山中,栽种梅树,结庐三间,自题“梅花屋”。他不但“踏雪行穿一双屐”步行寻找梅花,"还为自己画的梅花题诗道“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画此诗是他愤世嫉俗的内心独白。还是留给他人从美的享受种得到哲理的启迪?还有那位书写大观楼古今第一长联的的清代著名诗人孙髯,自幼颖异,胸怀奇志,人送神童美誉。少年时参加童试,因考官下令搜身,他感觉这种做法是“以盗贼待士也,我不能受辱,便“掉头去,从此不复与考”。他满腹诗文、性情孤傲、清高,却终生贫寒,到老来家境更是贫困潦倒。但是,就在“数日断炊烟”之时,他就望梅花而止腹中饥渴,饕餮于梅花盛宴之中。贫困交加的他,却戏称自己是“万树梅花一布衣”。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清香的梅花是他清高的风骨,是他生命的依托。明朝南安太守“玉笛两三声,吹落胭脂雪”的诗句,给人感觉不只是情绪,感到他的身心似乎游离严酷的社会现实,借着梅花开始了梦幻般的浪漫之旅。
传说王夫之具有纳人间百物入诗篇的美谈。殊不知,船山先生对百花也是尽情歌咏。尤其对落英之花更是一唱三嘆,詠之不竭。如《水月梅》一首:“玉魄昏黃罩素魂,縠波瀲灩吸香痕。分身自在雙涵得,總被空青一鏡吞。”有人说他這首詩把水、月、梅三者互動之美融合為一,讀者可見水、月、梅的相互浸潤,相映生辉,但最後這種美感境界仍歸結於如鏡涵虛之太空。詩的魂魄,一吸一吞,若有其人,境界大雅大俊!清人龚自珍似乎要力排众议,写了一篇《病梅馆记》的文章,评说“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艺术为美,密则无态”的梅花病态之美,这是不是他因为精神压抑而心理变态的表露?
虽是女儿之身,遍体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观赏梅花,心驰神往,舞动手中三尺青锋。吟诵“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的诗句,她咏梅的内涵真是不让须眉伟岸丈夫!国民革命时期的何香凝老人画梅,柳亚子先生为之题诗曰:“何以寒梅留劲节,漫天风雪不须愁。”两位爱国老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诗人毛泽东的《咏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梅花的“已是悬崖百张冰,犹有花枝俏”的含蓄;“俏也不争春”的谦虚;“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再丛中笑”的博大胸怀。还有许许多多个咏吟梅花的仁人志士们,他(她)们额头上,虽然没有梅花的印记,难道他们就不是梅花之神了吗?非也,他们不但是真正的梅花之神,而且还是梅花神韵的化身。不是吗?同是在梅岭这块梅花盛开的山野,同是风雪中绽放的红梅,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将军,在革命形势一度陷入低谷,率领志士们开展艰苦的游击战的寒冬风雪夜,他在摇曳的油灯下,写下《冬夜杂咏》的诗章:“陇冬来到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的诗篇,在“大庾岭上暮云低”、时,抒发了革命斗争必胜的“弥天风云举红旗”的乐观主义精神。把枝枝怒放冰雪,簇簇傲笑冬云的梅花,比做了面面迎风招展的猎猎红旗。一扫封建文人、士大夫那种借咏梅花来撒野,借叹梅花发牢骚的陈腐颓废之风,还梅花一个高雅完美,健康向上的气节和神韵。
附:
1、《中国画·古松观止 第一部分》2、《中国画·古松观止 第二部分》  3、   中国画欣赏:历代名家最美的梅花盛宴!2、(原创首发)中国画 ·古松观止 第三部分


松 梅 礼 赞     宋·佚名

    古往今来,人们都爱赞美松树与梅花,据说有一年冬天,宋神宗接见当时著名学者叶涛,因问叶涛道:“卿自山路来,木公木母若何?”叶涛愉快地答道:“木公正傲岁,木母正含春”。

    木公即是松,木母即是梅。时值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山野之上,松在峥嵘傲岁,梅正隐隐含春。何等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叶涛这一答,真把松与梅的品格都刻划得淋漓尽致了。试想想,隆冬时节,虽则朔风怒号,四野萧疏,而傲然不拔,英挺如昔,好一派青松的气概。再想想,虽则冰封千里,满目苍茫。而仍在雪里吟香,满怀春意,好一个寒梅风姿。松与梅之所以无愧于人们的礼赞,“傲”与“含” 是松与梅的最高境界。对青松而言,哪怕环境多么恶劣困厄,青松总是睥睨着四周环境,面对窘困,丝毫不自处于卑微,仿佛它就是要以这些恶劣环境来进一步表现它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的英雄姿态。显示它倔强峥嵘的独特性格。而寒梅总是乐陶陶地微笑,瞻望着将来。透过纷纷白雪,看见了阳春,满含希望迎接春的到来。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真木。松的气概,梅的丰姿,正是在艰难困厄的岁月中,方显得坚贞卓绝,超拔不凡。草木如此,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顺境中,在春暖花开,万事如意的日子里,谁不意气风发,心旷神怡?可是,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漫天”的时候就不尽如此了。冰雪封途,举步艰难,在那时虽然有人知道行路难,但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因而依旧昂首挺胸,奋然前行,气度有如傲岁青松,光明磊落,信心满怀,心境好比含春寒梅,在她们身上永远发出熠熠然的闪光,流露着从不消逝的融融春意。当然也有人为之蹙额低头,或趦趄不前,或另寻羊肠小道,像秋枯根露的蓬草随风而去。松柳异质,一经考验,谁是勇者,谁是怯夫,显而易见。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碰上“冰塞川”“雪漫天” 的境地,不可能沒有困难和挫折,在这严峻的关键时刻,就要有傲岁青松的气魄,含春寒梅的信心。勇气百倍地战胜它,排除它,奔向光明的未来。赞美青松吧,你看他总是郁郁葱葱,盘根大地。赞美梅花吧,你看它总是如此胸怀爽朗,傲雪争春!【完】

                  
            
顾绍骅于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三日星期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