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5|回复: 2

[近現代學者] 胡 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0 15: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ad36d44f20b4e6fb67f6e87cc7f07fa.jpg

  ~( N# c$ q6 U9 y( W

- |7 L, G- r" l3 _' p' X

+ e7 X2 l6 A# L1 C0 f8 l; @4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 G6 I& Z+ x& _" n2 z: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5: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适小传
                    . k: L, \5 c5 V$ n# ~
                     
                           
□陈平原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p! h$ K0 k" C' Q                           
0 U5 [, U* p0 N8 Q5 i9 b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录于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胡适卷》特此感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5: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及版本推介; q' n( Z. {2 l7 U6 }! @" G$ N

: S/ M% U' C) z《中国哲学史大纲》% b1 `% Q& t, D! c: C5 ~
《白话文学史》
  c9 W9 }% K3 j4 c( ?& o《尝试集》
2 G( F# ~, H' x6 P% U4 e《尝试后集》
  ?8 o( Y+ H; E; _; C《说儒》8 a. \7 l! O$ v; L! l0 t% E* B
《治学方法》  a* v& v  j* K8 U3 Y2 h
《胡适文存》(四集)
3 L4 ~9 H  j$ C# z0 T《胡适文集》* ^3 G' I, O2 e" U2 [' w1 P6 N
《胡适日记》
$ [. H( F2 t5 O! G( f) y《胡适书信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