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7|回复: 0

张纪清先进事迹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8 16: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0-1-18 16:58 编辑
5 C+ j5 A5 M+ }- v
0 ]; w- f) {% r; S: W张纪清先进事迹介绍- a4 J1 b8 m# S; Y
作者:身边正能量
2 v& }  K! Z; }- ^: l! |1 s
2 S1 Q& p! _3 I9 O, w0 C  张纪清,男,1941年6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级市祝塘镇人,先后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农技员、村办企业负责人、镇办企业职工,从事过个体经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张纪清从事个体养殖,依靠辛勤劳动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1987年6月,他以“炎黄”的名字从无锡汉昌路邮电局汇款1000元资助正在筹建的江阴祝塘幸福院,这笔钱大约是当时一个普通人一年多的收入。此后,每年他以“炎黄”、“黄炎民”的名字,从不同的地方向祝塘敬老院汇款,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钱捐物,资助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孩子上学。即使退休后,每月收入微薄,他便将老伴的工资、子女孝敬的钱拿出来捐助。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近3万元。他的善举一直影响着全市人民,“炎黄”精神和“炎黄”现象似星火燎原,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炎黄们”在我市层出不穷。江阴市曾数次开展寻找“炎黄”活动,但百般寻找却查无此人。2014年11月20日,张纪清因为在一次隐姓埋名捐款中突发脑梗被人救起,意外曝光。近来,张纪清同志的先进事迹相继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张纪清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一位普通中华儿女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高尚品质。为弘扬先进,大力培育和践行SHZY核心价值观,市委宣传部决定在全市开展向张纪清同志学习活动。5 ^: v; i, r1 o0 ~/ ]
  从1987年起,张纪清化名“炎黄”,每年都会给当地敬老院、学校以及外地的贫困学生捐款寄钱。人们百般寻找却始终查无此人。虽然找不到“炎黄”,但他的善举一直影响着我市人民,“炎黄”精神和“炎黄”现象似星火燎原,在无锡扎根壮大,“炎黄”成了爱心奉献的代名词。但万万没想到的是,2014年11月20日在向鲁甸灾区汇款时突发脑梗“晕倒”,竟将他隐藏了27年的秘密给“倒”了个干干净净。随身带着的几张汇款单,上面虽然只写有“炎黄”和“黄炎民”的化名,但背后隐藏的秘密却在无所不能的网络时代下无所遁形。张纪清就是 “炎黄”——那个27年来隐姓埋名做好事,却一直没有被人们找到的好心人。
) g' h$ \" r3 o. U5 H2 ]: V9 p zjq08.jpg ; V. n7 C- E$ T" Y" @) I
  年轻时他就喜欢“搭把手”
4 X  x, D' n9 Z- m  放牛娃出生的张纪清从小由继母带大,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言传身教,用质朴和善良教会了张纪清一个道理:“做人很简单,帮人也不复杂。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 a/ P. I2 [( p9 M: s
  从还是半大小伙儿那时起,张纪清就经常做“搭把手”的事。张家住在江阴市祝塘镇大宅浜河边,从小深谙水性的张纪清是这条河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上三五个落水者。
$ y' _. o1 a0 m! d  b% R2 ^5 `  20世纪80年代初,张纪清把村上的一位落水者救上了岸,结果送到镇卫生院时因条件简陋无法施救,只能送市医院抢救。然而,落水者家属不在,没人垫付50元车费,竟就这么僵持在那了。“老张一看情况不对,人还躺在门板上,再不送就没救了,他硬是自己凑了钱垫付,这才将人送走。”这一幕,张纪清的老伴黄琴芬至今记忆犹新。* o' t, k0 n7 d& q0 L
  这种出力又出钱的“傻事”,张纪清做得还真不少。有一年,他到上海出差,碰到了一个落魄的瘸子“阿毛”。两人一番攀谈,张纪清获知“阿毛”叫夏福根,浙江嵊山人,家里还有个双目失明的老父亲靠他供养,这次到上海是专程来看风湿病的。张纪清听了夏福根的遭遇后,又想“搭把手”帮一帮。“当时他说祝塘有位老中医陆建元,治风湿很厉害,如果相信他的话,就跟他去祝塘。”夏福根跟着张纪清来到祝塘,在他家里住了一个礼拜,病情好转后就回浙江了。“听说陆建元的药有疗效,等我回去后,张师傅又帮我抓了几帖药,泡了药酒专程送到我家里。”# f6 l% l4 T/ P% B$ q* {5 g5 h
  除了送药之外,张纪清还给夏福根送去了1000元救济金,后来夏福根家里起新房,他又汇去了5000元。去年,夏福根带着女儿专程到祝塘来看望张纪清一家,这让他十分高兴。
( |; L$ r$ Q" N1 |8 \5 W( L  27载化名“炎黄”演绎爱心传奇) m) x* c* }7 L. e# T; f. Y/ s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张纪清就是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1980年,他就在祝塘镇从事养殖业,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他靠着勤劳致富赚取的钱盖起了三开间楼房,还有四间门面房。
% \' ~4 E) f2 o! ~  n0 b  有了钱,张纪清想的是不能光顾自己。同时,他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点不满,很多人一心向钱看,为了钱甚至不择手段。他说当初自己捐款的动机,就是要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不要眼睛只盯着钱。”
; o: [& M+ X) }% }2 F6 }% B  1987年6月28日,张纪清第一次化名‘炎黄’,用‘无锡汉昌路1439号’这个假地址向祝塘镇党委汇款1000元,请其转交给正在筹建中的祝塘幸福院。之所以当时化名“炎黄”,张纪清认为中国人都是炎黄的子孙,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传统美德,起“炎黄”这个名字意在明志,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0 K4 |: I! ~% Q$ m% x! ~
  之所以当时用化名和假地址,张纪清解释说,是怕让人找到。既然选择了帮助人,就别想着留名,这样也就不会给被资助人留下心理负担了,没想到这一藏就是27年。
+ |. a, D6 ?. H% J( [* u  ^  这些年来,光有明确记录的用“炎黄”及其相关化名的捐助记录就有30条,他捐助的对象主要有祝塘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有贫困学生、受灾地区。/ Y& H7 p3 r, @$ \
  在张纪清家里,他自己还保留着厚厚的一叠汇款单据和包裹单,上面大多写着“炎黄”、“黄炎民”等寄出人姓名,还有的则写着张纪清的真名。“写真名的是化名为‘炎黄’之前寄出的。”据黄琴芬回忆,张纪清喜欢独来独往,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确保自己捐出的钱物能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有一次他在外面病倒了,拎着氧气瓶回到了家,可把我吓死了。”虽然有些经历现在想来后怕,但依然没有改变张纪清坚持做好事的信念。
6 I* o; z- I. ]  后来养殖业不景气之后,张纪清到祝塘工业公司经管办当了一名会计,由于不是正式编制,属于民办人员,退休金至今也不过每月78元,加上失地农民的补贴款500元,他的月收入就是578元。 zjq18.jpg " s) d/ ]6 V9 H, M3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