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4|回复: 20

《老子》本体论~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8 19: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本体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①兮廖②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③,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④。视之不见名曰“夷”⑤;听之不闻名曰“希”⑥;搏之不得名曰“微”⑦,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⑧,其下不昧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⑩,逝曰远,远曰反 ⑾ 。

注释:

①寂,无声。②寥(Liáo),空阔,无形。③殆(dài),通“怠”,松懈,“不殆”指不息。④既,通“即”,靠近,接近,立刻有效用,手到擒来。⑤夷,泯灭无迹,在此谓无色。⑥希,无声。⑦微,细小到无形。⑧曒(jiǎo)通“皎”,白亮,光明。《说文》:“曒,玉石之白也,皎,月之白也。曒也通“徼”,指边界,循轨。⑨昧,昏暗,与“曒”相对。⑩逝,往,离去。⑾反,通“返”,返回。



释文:

有这样一种东西是浑然一体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种“东西”无声无形,不受任何形势、力量的约束而独立存在;也不会改变性能,它的存在状态是永不停息的循环往复,自成体系的。这种“东西”就是生成自然万物的唯一根源、总根源,或者叫本原、本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因此强行给它命个名字,叫“道”。 本体的“道”可以解说,但不是通常意义的“道”,是本体的“道”,就是老子所说的“非常道”。老子强为之名的“道”名,也是本体道意义的名字,不是“常道”意义的名字。


指出万物之源是“本体道”的真相,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效果,与其作用相比,反而显得很平常,很一般。因为“本体道”这个本体,想通过观察来了解又看不见;想通过听觉来辨别又听不着;想通过使用来了解又无法靠近它。道本体这种看不见的特征称为无形无色;听不到的特点称为无声;摸不到的特征称为无迹、幽隐。这三种特征都是让人不能循根究底的研究渠道,“本体道”同时具备这三种特性,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存在根源。这种浑然一体的“道本体”,其存在型式又是上不见明显的边迹,下不知深沉的根底,前不见开始的源头,后不见结束的末尾。所以,“道本体”这种存在形态只能勉强用“大”来形容,这种巨大的存在状态,又是不停地运转、消逝的,一直消逝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但又不是一去不返,而是远到一定程度后又返回来,重新开始下一循环。

理解:

西方哲学中所谓本体的意义也是很复杂的,其主要意义之一是指所谓与现象对立的唯一实在。西方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本体乃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
道学的“道”有本体道、规律道和方法道三个层次的理解。非常道的内涵是本体道;常道的内涵是规律道,是利义, 研究创造财富和分享财富的规律,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来源;方法道,属于规律道的应用。三道是道学大系统的骨干框架。
中华传统哲学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源,本体的“三者不可致诘”说明道本体是形而上、超验的层次,“道”是第一哲学;【德】是本体的生成物也是认识【道】的渠道,德属于第二哲学,偏向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有物混成,有这样一种东西浑然一体,这里不是指物质或者精神,不是唯物与唯心的范畴,是纯抽象的形而上的存在。怎样描述这种存在呢?老子叫“道”,佛学叫“自性”,西哲叫本体,黑格尔叫纯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06: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1-19 06:40 编辑

《老子》谋篇布局有明暗两条线:本体道、规律道和方法道是从学术系统的描述,如果从学习应用的顺序来讲,也遵循《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得道的人什么样 ,怎么修身,怎么运用在天地人各方面中,等等是道德经要告诉大家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9 09: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还是沿用了被人篡改后的版本和对其进行的古老的解释。传世本中的“周”在西汉竹简本中作“遍”,儒家改成了“周”,以附和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道家恰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包括“道”自身。万物来源于道,也回归于道。请参考我在“道学参禅”中发表的文章“老子是如何论道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9 1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面没说儒家还把“骇”改成了“改”,您又作何解释?

补充内容 (2020-2-21 10:56):
我说的正是王弼本中尚存在的篡改痕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中的“改”和“周”。难道你看到的王弼本不是这样说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1 06: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学是我们民族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世界上其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累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4 06: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0-4-14 06:11 编辑

古易归真,道学归元,哲学创新是传统哲学发展的三大阶段,也是三大宝藏。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的伪人会跌落神坛,原形毕露;也会诞生出一批革新的伟人出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30 05: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学是根文化,道是本体论,易学是认识论,道德学说是方法*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5 0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学是根文化?“蔽于天而不知人”,道法自然的根文化;非民所共由的道之理,理之道的根文化?天人的理道矛盾体,也是人文化成的理道矛盾体,方是人文自然观的根文化。民所共由的理之道是什么?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现代话语是事物规律)于诚者天道(现代话语是物质生产力),《易传》阴阳天道(现代话语是客体)的易简立本,易简理得的人事理则;刚柔地道(现代话语是主体)地曰示的“易简之善配至德”,健顺五常刚柔定性的心性理则。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人事理则与心性理则。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传统实学的理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的诚意正心,循道之理的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人道仁义礼智信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诚,理性实学的道之理。理道矛盾体的理性实学,实学关乎格物致知的天人诚道,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追求生活富裕的心性唯物。理性关乎“致知在格物”的道德理性意涵,若止步于道德修养去理解,文胜质则史的情罪路。视道德修养与天下功业结合,发展经济生产力的道德理性,方真正领会“致知在格物”的哲学意涵: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理性实学。从人类群居生活的合群明分,到孔子民所共由的论理学,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再到孔儒的脉理传承,船山学的仁恕天下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人道理欲观的道体论,民所共由理道的根文化源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5 03: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道、体三位同源,各有各的意涵归属。从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而言,理是“理化,天也”,即“物物为能过化”的“天之则”。一定理道的“事物,人也”,受天之则限定的事物客观规律,进而限定着理之天道,元亨利贞的事物运行,民所共由的物物道,道即路也,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主持着事物运行,一定理道的存在本体,天体也。“昭明天体也,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天用也”。昭物与明物的天体与天用,不是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道?不是《易传》“易与天地准”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天地人参?船山实函斯活的仁则活之理,活之体与用的本体论(天体)。人为理道的推动力,推动事物运行是人事与心性。本体论由三大要素组成:事物、人事、与心性。从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而言;理是天之则;道是“率性而后道显”的路也;体是事物、人事、心性三大要素组合的本体论。理、道、体三位同源,各有各意涵归属的诚者天道。推动诚者天道元亨利贞的事物运行,人道仁义礼智信的天人诚信道。理是“事物,人也”,“性性为能存神”,实学理性的“性之灵”,即船山体用中庸的道德理性,基础理论是孔子的中庸质文。中庸质文是君子心性的文质彬彬,体用中庸是人事(刚柔)心性(质文)的社会质文。从诚之者人之道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而言,理是推动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性之灵”,实学的道德理性;道是人道明德(诚意正心)的诚信之路;体是《易传》的三道三才,“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仁礼本体。理、道、体三位同源,各有各意涵归属的人道诚信。出自民所共由的理道同源,理之道与道之理的理道矛盾体,利害因果事实的“相因之微”,实践实证理论的刚柔地道地曰示。出自存在意涵的道体同源,非道即本体,乃存在本体运行与道路选择和指向,即道与体的范畴联结。“阴阳与道为体”,象生数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已然而观自然”,生乎自然的理之道方向为目标指向的阴阳天道,人事易简结构显然礼数的条理性,即戴震所说:“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观其条理之秩然有序,可以知礼矣”。仁礼客体基础的“易简立本”。“道建阴阳以居”,数成象与数生象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期必然以符自然”而“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礼易常变的礼惟贞常。仁礼主体运行的“易简之善配至德”,“道(理之道的目标指引)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中庸理则的体用效应)”的刚柔质文。道体的范畴联结,与理道范畴一样,都是矛盾体。主客矛盾的事物运行,人事易简顺位,也存有人事错位;健顺五常的刚柔定性,也存有刚柔杂居。本体知能(乾易知与坤简能)矛盾的因果事实是: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矛盾同一性的“相资以相成,相胜以相节”;矛盾差异性的“极重而必改,相抑以相生”;同一与差异并存的矛盾辩证,哲学理一观的“消息之用存乎其间”,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主客知能矛盾的事物运行,通过刚柔定性的义理逻辑,转折为道体知行矛盾的事物运行。矛盾基础理论的对立统一,矛盾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从本体知能矛盾到道体知行矛盾的理道定所,生民立心立命的基础理论。正视事物矛盾并存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能讲道即本体?“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本体(事物)运行实践实证显然的有道与无道,正道与误道,取决易简理得的刚柔定性!理道天下的道体论。为什么孔儒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道德定律是治世通行,乱世遗落?不是出自“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的道体论?为什么儒道佛互补的宋明理学,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浑然天理的“变易以告人”;儒佛合流唯心教条的僵化道德观,“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人事当然的“变易以告人”,不是出自其道体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执其常而不知变”。“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船山哲学理一观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从三个儒学道体论的历史逻辑演变次序,只有从唯心教条角度看待矛盾同一性,轻弃矛盾差异的因果性研究,道即本体的思想源根。引伸而论,绝对同一概念的理即道,文即质,定理的命与性,僵化道德修养的知与行等;绝对概念水火不容性质的矛盾对立。如“性即理”的以性贞情、存理去欲,天理本然真实无妄的诚者天道,与私蔽私欲混杂而非真实无妄的诚之者人之道等。相反,哲学理一的矛盾辩证,正视矛盾差异因果事实的相反分离,研究矛盾同一的所以然之理,从而纠正中庸理则的过与不及,中庸质文的功贞情。纠正过于贞情不及功情的情罪文史,纠正不及贞情过于功情的情淫质野。研究理性实学的性情相需功贞情,必要明晰两偏极的因果所然,过于理性不及实学的情罪文史,过于实学不及理性的情淫质野。纠正情罪文史与情淫质野的质文心性两极向,明晰其因果所以然,理性实学功贞情的道体论,“情交尽性以至于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5 03: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是认识论?不是天地人变化的事变体易?单纯认识论?不存有实践论?不存有人事、心性、事物三要素的本体易学?说易学是认识论,说不过去吧!事变体易的天地人易学,乃存在与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易学中人的自然进化,从自然人→心性人→理性人循序进化的继善成性。现代人易学的文化接轨,焉会接轨于二千数百年前混沌自然的易学,老子道学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的自然人。当然,也不会接轨孔子人文自然观的易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生民立心立命,理性雏形的心性人。现代人易学的文化接轨,接的是哲学理一观的易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道定所的理性人。认真研究张载易学与船山易学,便清晰文化接轨的现代易学,依然是认识论与实践论并驾齐驱,本体论的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易学源流。
道德学说是方法*论?是否更荒谬?关乎道德学说的实学理性,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与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明晰而成就中庸质文心性的天人理道所以然之理,同时也要明晰违FZ庸理则两极向的心性质文,何以发生心性文史与心性质野的因果所以然之理。能以质文中庸与体用中庸的道德学说为方法*论?不是关乎实学与理性之间的矛盾辩证法为方法*论?心性唯物,关乎理性实学,民生利益的生活富裕,物欲需求增长与物质经济发展的文明同步,“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如何推动而实现文明同步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必要理解透彻:“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矛盾辩证法的方法*论。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共同富裕的生活美好。“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循理道于矛盾辩证法而建构道德学说体系,质文中庸与体用中庸的质文心性人。离开矛盾辩证法的方法*论,焉有实学理性的道德学说?焉能成就质文中庸与体用中庸的“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实学理性的道德学说,从孔子的人文化成天下,性与天道的仁礼忠恕,到船山道体论的人类理欲观,显然是仁恕天下的哲学理一观,便已明晰,方法*论非道德学说,而是成就真正道德学说的矛盾辩证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6 07: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7 03: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常看中央六台大国手系列片,其中之一:《大国手之首席棋待诏》。人在皇家棋院,不钻研棋道,却钻营官道的不务正业,满清王朝腐朽。
同样道理,若不思究为文明古国弘扬传统文化,若不思究为现代中国弘扬传统文化,呆在论坛何必?
研究传统人文的哲学理论,务必求实究真吧!若然不是,何必涉足理论研究?何必呆在论坛?
传统的文化精粹,从形下器道的普罗大众而言,一个字:诚。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对于诚者天道而言,诚者实也,不诚无物。心性唯物,难道不具有物欲需求意蕴?物欲需求增长与物质经济发展的文明同步,“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不是文明同步于物质经济发展的屈伸物欲顺乎天?对于诚之者人之道而言,能够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而务实,精粹一个字:真,诚意正心显然的真,非诚意正心必定是伪与假。真是正气,不正之风必定是假,歪理邪说必定是伪。为什么荀子提出实践实践理论的礼义行为规范?礼义质正仁心就是辨诚心的真与伪(假),礼义质实仁义就是辨诚道的诚物之实与不诚无物。诚道之“实”连接诚心之“真”,形下器道普罗大众的文化精粹:诚。
形上圣神導的人文哲学精粹也是一个字:神。神理益质载道于理气的实践理性,乃诚道之“实”与诚心之“真”。所以,神理明诚,明的是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的诚之者人之道,明的是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天人诚信道。“形气存乎神理,则类应之,数数之”。神理所明晰的“形”,仁礼本体的中庸体用,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性情相需与体用相函。其中,循物理事则的人事易简,天命就是人事的“数数之”,生民立命的本体论。神理明诚導引的理之气,实践理性的“类应之”。“气以理生乎质”的理在气中,循物理事则的心性理则,刚柔文质的道原并建,生民立心的本体论。神理明诚于形与气,“为天地立心”的诚心之“真”;“为生民立命”的诚道之“实”。“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关乎诚道之“实”,心性唯物;“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关乎诚心之真,心性辩证。辩证唯物,不是关乎诚道之“实”与诚心之“真”?若偏离辩证唯物的诚道之“实”与诚心之“真”,闇乎大理的理论偏蔽,唯心教条的浮明之学。睿明于诚道之“实”与诚心之“真,神理明诚,形上圣神導的人文哲学精粹:神。
研究学术文化,理论的最高境界:神,神理明诚的“形气存乎神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1 0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罗大众的文化精粹:诚,诚道之“实”与诚心之“真”,会是所谓有无相生根文化的道法自然?不是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不是精于物者的物物道?不是知幽明道不知有无的“易与天地准”,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天地人参?不是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的体用中庸?不是“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难道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没有看到现实社会的逻辑影子?与商品经济社会的文化接轨,难道不是天人诚道的人文自然观?反而是所谓根文化的道法自然?不是学术文化研究的咄咄怪事?
形上圣神導的文化精粹:神,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的“形气存乎神理”,会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根文化?不是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生乎自然的根文化?事物循序渐进的生乎自然根文化,象数互生。象生数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已然而观自然”的生乎自然,不是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元阶段?数成象与数生象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期必然以符自然”的生乎自然,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继善成性的“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期必然”,理论理性導向实践理性的理道定所,“礼易常变”“礼惟贞常”的礼乐明诚,仁礼忠恕的“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仁心统同于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诚道之“实”;礼义明分而建构天人诚信道的道德理性体系,循物理事则的诚心之“真”。中奏以天的理道定所,如何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期必然”性质而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充分的新矛盾。“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天人继善,便有道心统性与人心统性矛盾对立统一的各正性命学,“命日降而性日生”,“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不是生乎自然的始奏人心性质文;“率性而后道现”的天人继善性质,道体论中庸理则的刚柔文质,功贞情的体用相函,不是生乎自然的中奏天理道定所?“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始奏人心性活力释放,顺乎物则终奏物的生乎自然。船山以“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天人继善成性理念,无极而太极的哲学理一观,重新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注入文化理性的生命力,“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防止认识偏蔽而产生闇乎大理的浮明之学,“文理省,情用繁”的礼之杀,非“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乃浮明学闇乎大理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和僵化道德观,生驻异灭的事物运程。生乎自然,非道法的无为自然,非法家专制的妄为自然。生乎自然,乃道体论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平衡新矛盾,“期必然”性质的的生乎自然。“形气存乎神理”,事物运程的亨阶段。诚道之“实”的利收获,生乎自然的“富有而不吝于施”;诚心之“真”的贞收获,生乎自然“日新而不用其故”。“期必然以符自然”的生乎自然,神理明诚的“形气存乎神理”。形上圣神導文化精粹:神,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出逻辑影子?非要盘根错节错位究真于“蔽于天而不知人”,所谓根文化的道法自然?难道要抛弃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生乎自然,不知探究“形气存乎神理”的神理明诚?现代社会已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应对和解决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的新矛盾,“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现代的文化接轨,难道不要探究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生乎自然,不要探究“形气存乎神理”的辩证唯物, 神理明诚的精粹神,反而探究所谓根文化的道法自然?学术文化研究的咄咄怪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2 17: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
过多解读也大可不必。
万物本原即为道,老子说,我也说不清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5 08: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豫章姚某人 发表于 2020-10-12 17:12
个人认为:
过多解读也大可不必。
万物本原即为道,老子说,我也说不清楚。

我的帖子,都有一个潜在前提:通行本以及其他版本是混乱的杂叠在一起的积木或拼图,我的帖子都是整理之后的成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 05: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本体论,在生活中没大区别,主要是思想体系的完整性问题,没有本体论,就没有源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3 19: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哲学的双创发展问题 ,靠业内人士是很难有突破性成果做出来的,因为业内人士是 从相信他,学习他,崇拜他的渠道培养的;而业外人士是从怀疑他,批判他,提升他的渠道走出来的。
当局者迷,越是权威迷的越深,靠他们越没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5 06: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道德经》,至少要过七道关,由易到难依次是:
第一关:水的七善;
第二关:道纪;
第三关:天之道;
第四关:三宝;
第五关:修身;
第六关:域中四大;
第七关:五德。
过此七关,才可以对《道德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再进一步融会贯通,可知精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0 04: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心是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顺,就是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逆,就是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四顺,就是无事;四恶,就会有事。以民心为标准干事情,以付出赢取民心,就不会遭到反对,就会成功。这就是《道德经》“以无事取天下”的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