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7|回复: 18

[原创] 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7 18: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0-4-7 18:04 编辑


  • 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经》?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的本身就是财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道生利;道产生的财富是为天地万物的每个物种所共享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道生义。利与义是道的两种内涵,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根源。

我们传统哲学的观点一向是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物不患寡而患不均。物质财富的创造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比较多,因此,传统社会管理的重点更注重财富的分配管理。为政之道,就在于公平,衡量的标准就在民心,民心向背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不是进步了?从原始SHZY探索创新为主的【皇道】,到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原则的【帝道】,再到以伦理学为管理原则的【王道】,最后到以军国主义为主的【霸道】,从这几名称就可以看出,传统哲学向往的方向了。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是发展的,但也是人被物质左右越来越严重的时期,也是“义”,共享为义越来越弱化的时期。资本主义鼓吹的个人奋斗的神话,实质是掩盖社会整体管理失职的遮羞布。资本主义的个人奋斗终极就是走向垄断、霸权。也是人这个社会性物种人性最丑陋的时期。

SHZY是物质文明基础上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回归,是“义”的回归,是复兴梦的又一个指标。

比如,对高调慈善这个社会热点的评述问题,《道德经》就在“正善治”中给出了原则,“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以身作则,方而不割,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会与政令相抵触;廉而不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但不会采取有损德行的方法;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顾及适用的范围;让人尊敬但又不会超越政令的尊严。就是说,圣人更要时刻注意维护政府的形象,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想做菩萨,当然是好事情,只是不要无意间成了反映社会不足的一面镜子。好事如何办得更好,不仅仅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还要在民心这个国家之本的大局上,从长治久安上多考虑考虑。对个人来讲,善隐则大;对公众来讲,前台由政府出面,后台加大透明度,是一个更好的做法。

比如,如何理解大政方针的问题,《道德经》给出了实质性的理解。如永不争霸,可以最大限度地消减不利因素滋生的土壤,可以占据外交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这个原则的智慧在《道德经》的“动善时”中,做了详细的阐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如不搞个人崇拜,靠法治不靠人治的问题,我们是有着惨痛的历史教训的。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给出了深刻的分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组织形式上,高层不搞个人崇拜,不依赖个人的英明决策,基层不为贤人的马首是瞻,而强调发挥管理阶层集体的智慧和职能,既不耍阴谋也不用阳谋,要的是民风的淳朴厚重;在管理方法上,用“德、法”作为治理的标准。归根结底引申开来就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这个也是“折腾不折腾”的本质。

如与时俱进,时代的声音反映在民心动态上,把握民心的脉动就是与时俱进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老子“心善渊”中讲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应用。

比如,做一个国学爱好者,怎样看待百家学说的问题。百家学说的实质,都是在“修齐治平”的大框架内提供参考。 一种学说能否成为治国方针,一要有合理性,就是要符合民意;二要有可行性,就是要使绝大多数民众能够遵守。所以,圣人治国一般都有高低两条线,高标准属于需要提倡的理想状态,而低标准则是要严格遵守的现实标准,两者结合共同构成治理方针的主体。杨朱的“人人为我,天下大治” ;墨子的“兼爱非攻”;问题就出在可行性上,属于理想治国,而庄子发展为“相忘于江湖”,则是属于空想了。法家的“法”虽然可以保证秩序,但是缺少和谐的人情味,道家“以正治国”就明确提出了“德法”结合的高低两条线,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儒家则是在高低两条线上,做的都不够彻底。儒家之所以成为治国理论,风光了2000多年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伦道德的基础作用之外,还在于它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和礼仪等级的型式,每个封建王朝 都要用这副架子或空壳来实施自己的统治,而具体统治思想用不用儒家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也就是说儒家的行政体制的作用,大于其思想理论的作用,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此,可以把握百家学说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古老文明的基本构成、传承脉络,并且具备基本的辨伪存真能力,打好国学学习的坚实基础。

如怎样理解“天人合一”的问题,《道德经》就给出了哲学上的解释。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自然之本、万物之母的“道德”,是一种本质的力量和这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源起论、认识论”。这种本质的因素,“道”有“夷、希、微”三个特点和五种认识“道”的渠道(恍惚、有无、玄德、玄同、不道等五德);二是在“法道”中,获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事的准则。也就是“道德仁义礼法兵”的层次问题,属于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方面构成。

而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本着“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原则。天人合一,就是“两层”的合一。

比如,如何做一个好领导?怎样辨别自己追随的领导有没有前途呢?这个就是《道德经》“无为”的应用问题。根据《道德经》的实例,可以总结出来:“无为”是指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之所以运转的关键要素的掌控,从而达到 对事物运转的大趋势的把握的策略。因而把 主要精力放在必要的客观条件的管理上,给具体的运作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的做法,称为“无为”。归纳起来说,“无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是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控制关键要素的方式来掌控事物的发展趋势,就是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二是在推广这种方法时的方法或心态,“无为”暗中掌控关键要素,不露痕迹地做好“太上,下知有之”幕后管理者的工作,达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的效果。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

据此,我们可以看看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和诸葛亮几人,那个是好的领*导*人呢?《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因为控制了关键要素,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而取得了成功。

刘备能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委与重任,也是抓住了人才关键。诸葛亮事必躬亲,实质上只是一个高级的办事员,与用人的艺术不搭边;曹操二者兼半;刘备是用人的高手;刘邦是高明的人主;项羽只是一个实干型的闯将而已。

我们“法道”法的是什么呢?重点不是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而是“道”是怎样形成和管理自然万物的运转的,立场不是被管理者而是管理者。道并不是只有规律而什么都不做,而是具备了阳光、雨露、大地、山川等基本元素,构建起了基本的平台,然后就任由万物自由竞争,拾遗补缺而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我们因为看到太多的弱肉强食、污秽丑恶的东西,因而认为自然太不完美,道的作用太无力,所以,没有认识到道的无为之法的奥妙所在,道正是控制了基本元素,保障大框架内的自由度,才会使万物得以的充分发展、生机无限。我们法道的关键是,学会“道”掌控自然万物的方法,来掌控我们事业的发展。

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

事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领*导*人一般都会经历 由家族型、技术型、苦干型,向经理负责制、股份合作制转变的瓶颈,也就是干事为主到用人为主的转变。领*导*人在这个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大方向的确定,生存环境的拓展,是保持活力创造力体制的构建,也就是眼光和交际能力成为了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们再看看几个历史人物在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如陈平和周勃做丞相的故事。汉文帝即位以后,因周勃功高(平定吕氏叛乱),就以之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有一次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审判多少案件啊?周勃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急地汗流浃背,脸都红了。后来又问陈平,陈平说,这个可以问廷尉。文帝又问,那一年国家收入多少钱谷?陈平说这个可以问搜粟都尉。文帝说,那这样的话,还要你这个丞相干什么?陈平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既然您设置了宰相这个职位,那么宰相的作用是,在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在下使万物都合适发展;对外则镇抚四夷诸侯;对内则亲附百姓,使卿大夫都各得其职。丞相并不是管那些琐屑小事的。文帝认为陈平回答地好。

出朝以后,周勃就对陈平说,您也不教教我怎么应对。陈平笑着说,您在那个职位上,难道不知道怎么做好那个职位应做的事么?况且如果陛下问长安有多少盗贼,您还能强回答么?周勃这才感觉自己的水平比陈平差了不是一个档次。于是不久就向文帝打报告申请退休了。文帝就以陈平专为丞相。

再看看管仲是如何重视人才、使用人才的,“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管子·霸言》)

管仲分配政事向齐桓公推荐不同类型的人才时说:“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蹬,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甫;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臣虽不才,强成君命,以效区区。”管仲抓的是和陈平一样的航向和环境的问题。

顺便再看看帝道、王道与霸道在用人才方面的差别问题,《鹖冠子·博选》 五至论与帝、王、霸三道说有紧密的关系,“博选者,以五至为本者也。故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 帝道重在民心,在德,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是无为;王道在综合实力,在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在仁,是有为;霸道在于武力,在强权酷法,是强为。老子讲“心善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老子看问题总是要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领导是有前途的领导,也就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了。

再比如,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如“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的问题,孔子讲的平等的人际关系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讲的是领导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以德报怨”有更大的包容心,有利于教化取得长远的良好效果。如朋友之间钱财来往的问题,俗话说:“亲兄弟明算帐、先小人后君子”,老子则是直接指出了关键在于“契约精神”的实施,如“言 善 信”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诚信的话并不华美悦耳,而漂亮话并不一定能实践。那些草率承诺的必定缺少负责的诚信态度,而应承的越容易能真正履行的越难。所以圣人从不轻许诺言,而是慎之又慎。所以因为考虑周详之后,再作决定才不会有违诺之事。善于解决分岐的不依靠辨明事非来作依据,而依据对错来做标准的也不是最佳的办法。因为这样既使分出事非,解释清楚了,大的问题因事非分明而不会再发生了,但内心也会因为在辨别过程中据理力争,不互谅互让以胜负为结局而留下伤痛。还怎么能和睦相处呢?所以,圣人既使握有证据,也不会苛责他人。因此,有德的人以契约来规范行为,无德的人轻诺寡信,不立证据,一旦有纠纷就会以强行追索来解决。而天道并不偏爱任何人,只有那些具备美德的人,因为能顺天道行事,因此,才会获得益处。

如难得糊涂的问题,在《道德经》中,不仅作为治国的方针,还上升到了“稽式”“玄德”的高度。“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与物反矣”的“反”,相背,与“格物”相反的思路。参考【百度百科】: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时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端,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如果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加强自己的修养”,则是要详尽明晰,可以充分发挥智慧才能,进行各种尝试,务求获得真相;而如果是人员管理的话,则要重在包容含蓄,留有余地为好。水至清则无鱼,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底线之上,求大同存小异,难得糊涂,不聋不哑不做家翁。“格物、致知、修身”要“智”,要“明辨是非”;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愚”,要“难得糊涂”,重在风气淳朴,返璞归真,“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再比如,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原理实质上和“无为无不为”的原则是相通的。如果想将孩子培养成为班长,怎样做呢?简单点讲,要做好两步:一是有事争先,评比居后。有意识地表扬别人的优点。二是注意培养将大事分解为若干小事来办理的能力,并且培养将小事分给不同能力的同学去作的意识。其它的,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功成身退”,“祸福相依”的问题,大家比较熟悉,就不再多说了。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好人”,更要培养“能人”。不仅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道德经》恰恰就是这个核心中最精华的部分。吕坤《呻吟语》讲人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道德经》就是要培养出老练、睿智的担当者。

最后,再说说修身养性的问题。如果从具体的方法来讲,有许多的门派,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从功法的共同要求来讲,则是相通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的深刻内涵,有三个方面:

一是讲善摄生者所处的正确状态:虚既是无中生有,也是有返为无;既是洞若深空,也是博大无垠;是虚怀若谷,也是春风溪谷;虚是空,是包藏,是心怀宇宙,也是散,是无我、无神、无时空。静是大动若静,是静极生动,是不动如山,是浑厚若浊,若朴;是静观,是内照五蕴皆空;是旁观,是亲近随顺,是耐心、爱心的守侯;是小苗破土的恬静、欣喜,也是波平如镜时对一个气泡泛起的洞察力,更是虚怀若谷时一丝微风的掠过,也是万籁俱寂时忽有天籁之音的感悟。

二是讲达到善摄生的正确方法:静极生动,天地静而万物生。而达到静的方法是虚,由虚致静,虚是空,是散,是放下,是无我、无时、无空,是破除肉体障碍后的神藏寰宇,是物质世界幻化后的精神显现,虚到极处静自至,虚极则静极,虚静是同体,共同构成生生不息的原基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既讲了“致虚极”的途径,也讲了“致虚极”的效果。

三是讲判断摄生方法正确与否的标准:大道至简,至公,至朴。佛讲十念法、戒定慧,魏伯阳的《参同契》,吕纯阳的《百字铭》,根本内涵都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大法中,这是真正的大法,是上天梯。“致虚极,守静笃”是贯穿于摄生的方方面面的根本大法,随修炼层次不同,而体会也会千差万别,唯行可知。

《道德经》首先是哲学经典,具有为人处事中普遍的指导作用,我只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参考,由于能力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斧正。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足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7 18: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多年旧作,今看有网友探讨此类问题,翻出来请大家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8 10: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楼張天下士:你说的非常切合实际,向您学習: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2 07: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经》?因为他可以给我们方方面面的指导,使我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7: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是本源,研究本源的是本体论,是第一哲学。
德是本体的作品的抽象统称,也就是天地万物的统称。
易学研究万物的性质和规律,是认识论,是辩证法的层次。
易学三才综合分析法重点放在分清问题,解决问题靠道德学说方法*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6 1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哲学双创发展从《道德经》整理开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6 12: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4-16 17:58
易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是本源,研究本源的是本体论,是第一哲学。
德是本体的作品的抽象统称,也就是天地 ...

先生给出了“易学在哲学中的位置”为“第一”的答案,学生举双手赞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老子看问题总是要更深一层的原因。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领导是有前途的领导,也就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9 1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7-9 11:28 编辑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4-16 17:58
易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是本源,研究本源的是本体论,是第一哲学。
德是本体的作品的抽象统称,也就是天地 ...

道;是本源!
一点,没有错!!


这位朋友
问题是;

它(道)是什么?
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它与万事万物如何作用?
人们,如何才能利用它?


(请别用“抽象“说明问题,要用事实说明问题!应是在事实基础之上,进行抽象。换句话说,抽象,是要用事实做依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5: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八卦又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呢?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两种规律,就是先天八卦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后天八卦的兴衰成败的命运规律或者说是腐*败规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0 14: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调慈善这个社会热点的评述问题,《道德经》就在“正善治”中给出了原则,“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以身作则,方而不割,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会与政令相抵触;廉而不刿,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但不会采取有损德行的方法;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顾及适用的范围;让人尊敬但又不会超越政令的尊严。就是说,圣人更要时刻注意维护政府的形象,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05: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无为事无事,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6: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概括为丛林规则中的狼群规则的话,那我们的SHZY话语体系特色可以概括为蜂群规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5 05: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5 08: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ab11bc 发表于 2020-7-9 11:02
道;是本源!
一点,没有错!!

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6 15: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3-16 15:26 编辑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3-15 08:08
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



这位朋友;理论联系实际
其实就是说,将思想理论意识,在客观实际中接受检验
其实质,就是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意识
做为中华儿女,传播中华文化,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下面,我将我学习研读思考,中华文化的收获。汇总归纳总结,砖引玉性,希望,朋友们也能有所收获

---------------------------------------------------------

什么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及学说?
就是,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

就以《道德经》所说的那个“道”来说
道的原始含义;是有,途径、思想、学说,之义
《道德经》所言的那个“道”
就是中华文化所说的那个道。那个道,其实就是指产生,路途、思想、学说,那个东西(换句话说;就是指产生规律,那个东西)
那么,中华文化的那个“道”能经得起客观实际,实践实验的检验吗?

--------------------------------------------------------------------------------

中华文化的那个“道”。当然,能经得起客观实际,实践实验的检验!
要想,解释好、解释清楚,这个中华文化那个“道”
我认为,你必须,要有懂点中华文化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或者,你必须,要有懂点文科知识、理科知识。否则,你根本不知人家在说的是什么

-----------------------------------------------------------------------------------

中国千百年来,对于这个道的解释,之所以,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局面
皆是因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或者说;文科理科),不能相互融合的原因
道家;以研究自然为主
儒家;以研究人的思想意识为主。人的思想意识,受自然影响。同时,受了自然影响的思想意识,又可以反过来,作用自然。
所以,道家、儒家,要融合。只有他们之间,相互融合,才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最为有利


没有道家思想根基(或者;理科知识),北极星、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就认识不清


21020904(阴阳论述图解02).jpg




没有儒家思想的根基(或者;文科知识),春夏秋冬这个自然现象,转化为,仁义礼智信,形成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就缺乏清析的思维方式


20122101(简览).jpg




没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就不会有“八卦(吉凶)”,吉凶定大业。这种思维问题的方式



21020901(简览01).jpg



所以说;道家、儒家,相互融合。其实,就是将思想意识,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



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将思想理论意识,在客观实际中接受检验
其实质,就是传播正确思想理论意识


------------------------------------------------------------


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6 1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ab11bc 发表于 2021-3-16 15:11
这位朋友;理论联系实际
其实就是说,将思想理论意识,在客观实际中接受检验
其实质,就是传播正确 ...

谢谢易友的精辟讲解,望今后多加以指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05: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道德经》的经*文顺序是混乱的,现在正在和会员交流。据说考据学有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的考察渠道,精确的哲学用语我不会。我觉得:义理就象是根据基因图谱,来确定父子关系;辞章是根据长相,来确定父子关系;考据是有人证明他们以父子关系相称呼。
学习《道德经》的七关,不是文章本身的逻辑关系。而是可以破除混乱的文字阵,从中理出相关内容的难易程度。前三关基本上,从长相就可以看出个大概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