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4|回复: 3

[资料整理] 孙悟空为何自称“立帝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7 10: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悟空为何自称“立帝货”?
来源:大话西游

  在《西游记》乌鸡国一难中,唐僧一行人西行取经经过乌鸡国的时候,唐僧遇到了一个自称是乌鸡国国王的魂魄来诉苦,
  老国王给唐僧托梦,称他的王位被一个妖精给占了,想要唐僧帮忙告知他的孩子,不要认贼作父。唐僧答应了老国王。
  唐僧了解了这个魂魄的经历之后,颇感不平,在梦醒之后,就对孙悟空诉说了这件事。等到孙悟空确认确有其事的时候,唐僧决定帮助这个魂魄恢复身份。
  孙悟空随后想出办法,自己化身成为一个小人,随后进入匣子中,让唐僧将自己带去给王子,由他来告知王子这件事。
  要帮乌鸡国国王恢复身份,就需要让国王的大臣和家人相信这个魂魄国王是真的,在王位上的国王是假的,为此,孙悟空等人决定先要让乌鸡国太子了解这件事的真相。
  当太子来到唐僧落脚的寺庙的时候,唐僧就上前向太子献上一份礼物,名为“立帝货”。而后唐僧与王子对话中美名其曰“这红匣内有一件宝贝,叫做立帝货(其实这立帝货就是孙悟空变成一寸小的样子而已),他上知五百年,中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
  王子不信,于是打开匣子,孙悟空借机跳出,随后向王子告知了所有情况。
wujg1.jpg
ldhti0.jpg
ldhti1.jpg
  孙悟空向太子展示作为立帝货的能力,让太子很是惊奇,然后,孙悟空就向太子诉说了魂魄国王的事情,太子一时不信,气愤离开了,然而,回到宫中的太子告诉了王后这件事,王后认为这事是真的,还让太子继续找唐僧确认真相,终于除掉了妖魔,找回了老国王。
wj0ti.jpg
  在书中,曾提到过一个很有趣的名词——立帝货。初看的时候,很难观察到这个东西,如今在看却有些不同。立帝货是个什么东西,因为用中文来看的话,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物件,甚至神话故事中也不曾有过这么一个东西,那么“立帝货”到底是什么?
  其实,所谓“立帝货”是个单词,词源在英文是“redeemer”,而redeemer中文的意思就是赎身者、救世主的意思,是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尊称。redeemer一词传入中国后,原本按照音译写法应该是“立帝贸”,不过后来写多了,就讹传成为了“立帝货”,而货贸字形相近,也就是《西游记》“立帝货”的由来。
  因有大量色目人涌入中原,各大宗教呈百花齐放之势,所以在元之后的明朝,日常语言中有个把外来宗教词汇也不算稀奇。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彼时基督教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毕竟至少唐代就有了,对于外来宗教,元朝比唐朝更加包容。
  《西游记》的原稿曾被提出是明朝吴承恩所写,而在明朝时期,已经有不少的传教士来到国内,而这些人的手中时常有个十字架,上面有个小人,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这种小人还成了百姓心中的神人。恰好明朝的传教士经常拿着一个小人,即小型的耶稣像,吴承恩在写道孙悟空变成一个小人时,顺理成章地想到了“立帝货”。
  明朝的传教士也曾为大明做过不少贡献,比如《西国记法》《同文算指》《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等等,从天文到科学算数,这些传教士都曾传入明朝,因此中戏交流尤为广泛,并非电视剧中那般不堪。
  神谕,即为回答请求者的询问而传达的神谕,通常由特殊的能沟通神灵的人传达,也用来指寻求神谕的神示所,我国也一度设过“钦天监”,功能有些类似希腊神谕所了。
  预言,则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预言跟预算不是一回事儿,前者是通过特殊能力进行预判,后者是利用特有规则进行科学估算。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儒学加神学的笼罩之下,自从董仲舒整出了个“天人感应”,封建帝王们便整日惶惶不安,倘若哪年发生个日食月食,举国上下都要轰动。
  哪怕是流年不利出了洪灾蝗灾,帝王们都要颤抖着写“罪已诏”,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让上天降下神罚。
  孙悟空自称帝货是为了提高自己说话的权威性,让乌鸡国太子相信那个魂魄才是真的国王。孙悟空变作“立帝货”,在人家朝堂之上拨乱反正,除了耶稣的“串台”,更多同古代神学氛围有关。在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惊天“神谕”或“预言”,长期让人游离在信与不信的边缘徘徊。所以,孙悟空变作立帝货代表神开口,有一定的权威性,乌鸡国王子也不会产生过激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游中还有两段著名(神谕)预言,一是在“梦斩泾河龙王”,泾河龙王不信预言跟人打赌,非要逆天而行,结果归了天。二是取经队伍吸收猪八戒后遇到乌巢禅师,禅师对前路做预测:“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悟空听了直跳脚,什么“老猴”什么“野猪”什么“水怪”,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可后来一一灵验,悟空也就把乌巢禅师传的《心经》奉为圣典。《西游记》不仅“三教合一”,甚至借着玄之又玄的“神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其原因不仅是这本小说写得好,更多是其中有映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有对高层不满的情绪。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都能在书中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本是可以是奋斗史,同样也能是记录黑暗的现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1 21: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版本众多比如孙悟空与嫂子至多记(粤语)弄出个Baby,白龙是女的,唐僧认她为徒弟。咱们现在是华阳动主人定裁的版本,属于红花白欧请荷叶佛道不分你我他,比如观音出场与老君齐,玉帝喊如来救驾,如来点破他3400劫数的流转修持才德大道,戏份剧情角色都有严格编排。是比较有深意的,外道弄强耍手段,三千不动如大道里,虎鹿羊都是正法程序雷符,但怎么就不行?台下幕后交易,你的上峰听人家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4 07: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地贸误作立帝货当为印书者错误,而非作者之误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11: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0-7-26 11:38 编辑

文物解读西游记:玉圭及红漆匣儿
  “圭”是一种古代的礼器,其器形为上端呈三角形,身为长方形。其功用主要有二:祭祀方位神的用具和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前者,是《周礼》所载的“六器”(亦称“六瑞”,即璧、琮、圭、璋、琥、璜)之一。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yugs1.jpg
  明朝初年统治阶级大力复兴古制,因而明代皇室贵族以持圭为其身份象征。从目前考古发掘品来看,明代皇帝及其妃嫔、亲王都是有圭作为身份标识的。如北京十三陵定陵博物馆藏有一件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白玉四山纹圭。此圭为白玉质,洁润细腻。正面刻四山纹,纹样描金。四山分上下左右,象征东、南、西、北四镇之山,寓意“江山在握、安定四方”。出土时放置在万历皇帝棺内西端。应是皇帝在大典活动中所持的礼器。
yugs2.jpg
  又如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神宗妃嫔墓出土的青玉乳纹圭,此圭呈青色,表面浮雕乳丁纹,周边起棱。
yugs3.jpg
  或许是受明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清代的道教神像也常以持“圭”表示身份,如在北京白云观有一尊清代金漆木雕玉皇大帝像,其手中即持一柄“北斗七星纹圭”。
yhgs2.jpg
  在《西游记》第37回“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好大圣,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声:‘变!’变做一个红金漆匣儿,把白玉圭放在内盛着……”这里提到的玉圭与红漆匣似乎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然而两件物品却十分重要,甚至可能作为判别《西游记》作者的辅助依据。
yugs4.jpg
  1.白玉圭
  小说中称乌鸡国王的阴魂“手执一柄列斗罗星白玉圭”,其形式为“金厢白玉圭”(原文:阶檐上真个放着一柄金厢白玉圭)。综合这两句原文,这应是一柄“金厢白玉列斗罗星圭”,那么它为何物呢?“金厢”似即“金镶”,应指的是制作工艺,即一周镶金边或一周及背面均用金“满镶”。白玉指的是材质。我国的玉器自古就以产于今新疆和田的白玉为最贵重者,其他颜色均次之。“列斗罗星”应该是纹饰,即北斗七星纹。故而可知作者描写的是一柄以白玉质地为材质,并镶金的,以北斗七星图案为纹饰的玉圭。
yugs5.jpg
  2.红金漆匣儿
  “红金”似指的是颜色,是“匣儿”的主体部分和主要纹饰部分的颜色。根据前述鲁荒王墓出土实物,其应是以红色为底色,以金色为图案颜色的匣儿。“漆”指的是主要材质。 “匣儿”即“匣”,是用于盛放东西的器具,通常指小型的、盖可以开合的箱型盛器。
  从上述《西游记》第37回文字中看,“红金漆匣儿”是用来盛放“白玉圭”的。这与在鲁荒王墓中发现的情况是一致的。可见,《西游记》中所言以“红金漆匣儿”盛放“白玉圭”之事,是有本可依的,这样的行为也是符合乌鸡国王作为国君—“王”这一身份的。
hqxz1.jpg
  3.“红漆匣儿”与明代社会生活习俗
  小说的作者写到用“红漆匣儿”盛放白玉圭这一细节时,可能考虑到当时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见过白玉圭的,更无从想象“红漆匣儿”的样式、体量和图案等。如何能让读者理解和想象红漆匣儿的样子呢?作者在经过用心思考后,把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作为“红漆匣儿”的替代物融入文中了:
  首先,作者将王府内专用于盛放玉圭的“红漆匣儿”与普通的“拜匣”相混淆。拜匣也称“拜帖匣”,旧时用于送礼或递柬帖的长方形小木匣。古时社会等级森严,请柬若经由仆役发送,则须放在拜匣之中,以示郑重。这可通过《西游记》其他章节中对“匣儿”的多处描述来进行考证和推敲。如第17回:“行者却吃了些须,复驾祥云,又去找寻。正行间,只见一个小怪,左胁下夹着一个花梨木匣儿,从大路而来。行者度他匣内必有什么柬札,举起棒,劈头一下,可怜不禁打,就打得似个肉饼一般,却拖在路旁。揭开匣儿观看,果然是一封请帖。”
hqxz2.jpg
  又如第89回:“那怪左胁下挟着一个彩漆的请书匣儿……那怪道:‘我往竹节山去请老大王明早赴会。’……行者道:‘你去邀着,等我讨他帖儿看看。’那怪见自家人,即揭开取出,递与行者。”
  据这两例描述,“花梨木匣儿”与“彩漆的请书匣儿”都是“拜匣”。而根据后文中孙悟空安排唐僧手持红漆匣儿觐见乌鸡国太子的情节而知,此红漆匣儿也是拜匣。其次,以社会习俗为内容基础。明代社会生活中,地位低者去觐见地位高者时手中捧一拜匣是常见的情景。唐僧手持红金漆拜匣觐见乌鸡国太子,是符合明代社会生活习惯的。这也是便于普通读者理解文意的习俗基础。而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拜匣中恰有民间常用的红色。

  四、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身份的认识
  根据《西游记》中使用“红漆匣儿”盛放“白玉圭”这一细节可以推断出:《西游记》的作者是知道明代的皇帝和王爷是使用白玉圭的,并且还知道明代王府中如何存放“玉圭”的。而这种存储方式的细节,恐怕非普通人所能了解到的。故而可知作者应是故意将盛放玉圭的专用红漆匣儿与普通红漆拜匣相混淆。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定作者是王府内的眷属、仆役或者是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而担任过“荆府纪善”的吴承恩知道这一细节并且将其解释为拜匣是合乎情理、合乎其日常生活习惯、合乎其文字表达与创作能力的。故,笔者以此为该小说作者身份的重要辅助证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