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9|回复: 0

地名訓詁:洛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0 17: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名訓詁:洛陽
摘要:
一·洛陽本義。
二·洛雒之爭。
三·夏人之源。
四·武王度邑。
五·周公營洛。
一·洛陽本義。
洛陽。
洛字的本義是源。
水+各=洛
口+夊=各
洛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各。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各者,歸于各戶也。洛者,謂流入各戶之水也。故,洛者,源也。
各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夊。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夊者,倒止也。各者,謂足回,乃歸于各戶之入口也。故,各者,歸于各戶也。
洛字訓,源,與从洛的落字有直接的關係。
總體而言,以漢字造字,其本義即其造字義。
落字的本義是草木零落。
艸+洛=落
屮+屮=艸
落者,《老貓字典》云:从艸从洛。會意。艸者,艸之緫名也。洛者,源也。落者,謂草木回歸其本源也。故,落者,草木零落也。
《老子·章十六》云: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艸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屮。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艸者,謂多種艸本之群集也。故,艸者,艸之緫名也。
洛字訓,源,落字方可訓,草木零落。
是爲返訓。
陽字的本義是山南。
𨸏+昜=陽
日+示+彡=昜
囗+一=日
二+丨=示
一+指事符一=二
陽者,《老貓字典》云:从𨸏从昜。會意。𨸏者,象階梯之形。階梯也。昜者,日上中天也。陽者,謂中天之日所照射之階梯也。故,陽者,山南也。
昜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日从示。金文从日从示从彡。日者,太陽也。示者,上天也。彡者,象飾帶之形。飾帶也。昜者,謂天上之日,陽光萬丈若飾帶飄飄也。故,昜者,日上中天也。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示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二从丨。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示者,謂上之終極也。故,示者,上天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陽字的本義是山南,古人以山南水北爲陽。
洛陽,顧名思義,就是洛水之陽。
洛陽一詞,最早見于《史記》。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云:莊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云: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爲丞相,封爲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史記索隱》註曰:《戰國策》曰,食藍田十二縣。而《秦本紀》莊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地理志》高祖更名河南。此秦代而曰河南者,《史記》後作,據漢郡而言之耳。
《漢書·卷二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云: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
秦莊襄王元年,呂不韋滅東周,置三川郡。
雒陽縣,當是東周王城故地。並入秦國後,或爲三川郡治所。
秦莊襄王賜呂不韋三川郡洛陽縣十萬戶以爲其食邑。
司馬遷把三川郡寫作河南郡,還要勞煩其旁系後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爲其開脫。
是漢高祖將三川郡改爲河南郡,先秦並沒有河南郡。
二·洛雒之爭。
洛陽,或作,雒陽,那麼,究竟是洛陽,還是雒陽呢?
或曰,甲骨文有,洛字。
但其字从小从洛,未必就是,洛字。
洛字,最早見于周原甲骨文,H11:27、H11:102。
洛字,常見于兩周金文。例如:西周早期金文,《殷周金文集成》5986。
雒字,其異體,鴼字,見于西周晚期金文,《殷周金文集成》4380《周鴼盨》。
鴼、雒字,金文僅此一見。
洛字,見于周原甲骨文,金文常見;而雒字,于先秦文獻僅一見。
因此,在先秦被稱爲,洛陽,的可能性更大。
洛陽,改稱,雒陽。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本紀第一》云:建武元年……冬十月癸醜,車駕入雒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
二年……壬子,起高廟,建社稷于雒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漢書·卷二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云:縣二十二:洛陽,周公遷殷民,是爲成周。
顏師古註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改爲雒字也。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此時漢人崇信五行之說。由此,在漢光武帝之後,洛陽,改稱,雒陽。
雒陽,改回,洛陽。
《三國志·卷二·魏書二·文帝紀第二》云:黃初元年,……十二月,初營洛陽宮,戊午幸洛陽。
裴松之註曰:《魏略》曰,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爲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爲洛。
按照裴松之註引《魏略》之說,曹魏代漢之後,魏文帝即將雒陽,改回,洛陽。
由此,洛陽,只在東漢時期被稱爲,雒陽。
三·夏人之源
洛陽,得名于洛水。
那麼,洛水爲何以洛爲名?
洛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各。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各者,歸于各戶也。洛者,謂流入各戶之水也。故,洛者,源也。
洛字訓源,則其爲何源?
《逸周書·卷五·度邑解第四十四》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
這句話出自武王之口。
其有夏之居,可以理解爲,這里曾經是夏人的居所。
由此推知,洛,是夏人之源。
夏,是夏人的自稱,商人稱其爲,周。
商,是商人的自稱,周人稱其爲,殷。
古公遷岐,由何處出發?
換言之,夏人世居何處?
聚訟千年。
夏人並非源出陝西,已是學界共識。
錢賓四以爲夏人源自山西,但並無考古證據支持。
但是,如果推定夏人源自洛,古公遷岐始自洛,則可以得到考古證據的支持。
偃師商城。
偃師商城第三期早段年代推定爲公元前1400年前後,此城址由興建到廢棄經歷了大約二百年時間。
當然,偃師商城只是今人的命名,而且是一個錯誤的命名。
偃師商城第三期興建于前1400年前後,與盤庚遷殷的時間大體相同。
由盤庚遷殷到武王克商,商國都是一個城邦國家。
商國只有一座商城,大邑商,位于今天的安陽。
盤庚遷殷之前的商國當然不可能是一個大一統的、統治很多城市的王朝。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始自武王克商之後的分封。
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27年。
古公亶父是武王的曾祖,古公遷岐約在武王克商之前的一百多年。
《左傳·僖公五年》云: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太王就是古公亶父。
歷代注疏,不得其要旨,皆牽強附會之說,不可从也。
楊寬以爲,所謂太伯不从,是說太伯不从太王遷岐。
太伯、虞仲,是虞國的始祖。虞仲又稱仲雍、虞公。
《詩經·大雅·皇矣》云: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太伯、仲雍,沒有跟隨太王遷岐,留在夏人故地,所以沒有繼承太王之位;王季是太王遷岐之後姜女所生,而後繼承了太王之位。
這時候,夏人有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夏,一個是虞。
是爲作邦作對。
《尚書·康誥》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
周公這句話說的是:用文王之道開始再造我有夏,由是,我一二邦得以修治。
所謂一二邦,一邦,說的是夏;二邦,說的是虞。
據《古本竹書紀年》載,王季之世,周人數度東征,與戎數戰。
其原因大概就是要保衛夏人的根據地。
《逸周書·世俘解》云: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
因此,武王克商之後祭祖也要同時祭祀太伯和虞公。
古公遷岐,沿著洛水一路向西。
洛水,源出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
之後,再西行兩百多公里,來到岐山。
因此,洛水是引領夏人歸家之水。
洛字,是周人造字,最早見于周原甲骨文。
故,洛,當訓爲,源。
四·武王度邑。
洛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距今年代久遠的東周王城已經被發現。
但是,周公營造的成周洛邑,迄今爲止,依然杳無蹤影。
我們可以从《尚書·周書》和《逸周書》中,來探知洛邑的蹤跡。
洛邑是由武王規劃的,按照武王的藍圖,洛邑在洛水兩岸。
《逸周書》中有兩篇大篇幅談及洛邑,一是《度邑解》,一是《作洛解》。
《度邑解》言辭古拙,雖或有後世詞句篡入。然大體而言,當是周初古文。
而由《作洛解》遣詞造句可知,其絕非周初古文,乃後世史官補記而已。
《度邑解》的主題之一,就是武王對未來都邑,洛邑,的規劃。
度字的本義是掌控。
广+廿+又=度
宀-反丿=广
入+八=宀
丿+反丿=入
丿+反丿=八
度者,《老貓字典》云:从广从廿从又。會意。广者,明堂也。廿者,象大鍋形。大鍋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度者,謂明堂上以手掌控大鍋內之食也。故,度者,掌控也。
广者,《老貓字典》云:从宀,省反丿。會意。宀者,大屋也。省反丿者,謂大屋闕其南面之墻,是三面墻之大屋也。故,广者,明堂也。
宀者,《老貓字典》云:从入从八。會意。入者,進入也。八者,别也。宀者,謂大屋者,屋頂上入于天,四壁兩兩而別也。故,宀者,大屋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度字的本義是掌控,引申爲,規劃。
度邑,就是,規劃都邑。
《逸周書·卷五·度邑解第四十四》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于三涂,北望過于有嶽丕,願瞻過于河,宛瞻于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
《逸周書》歷代不受重視,錯漏頗多。
但至少這段話,並無漏字,也未見傳抄之誤。
只是《度邑解》是周初古文,涉及很多漢字本義的用法,後世經師不懂而已。
至于司馬遷,根本不懂周初古文,常不知其所云,不過是猜想一個大概,腦補罷了。
文中提到,無遠天室。那麼,什麼是天室?天室又在哪里?
《天亡簋》銘文云:乙亥,王有大禮。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
天室,林沄以爲是太室山。當然,其他學者還有不同的觀點。
但是,竟然沒有人提到天室山。
打開洛陽地圖,天室山赫然在列,在洛陽市區正南約55公里。
而且《度邑解》中提到的三涂,在洛陽地圖上有三涂山,在天室山西南約50公里。
《度邑解》中的嶽,即山嶽。當指邙山。《作洛解》中稱爲,郟山。在洛陽正北。
武王在克商之後,回師丰鎬。
由孟津渡過黃河,其渡口在今天洛陽市區正北約35公里。
之後翻越邙山一路南下,登上天室山的山頂。
《天亡簋》提到的,大禮,是指武王在天室山上舉行祭天之禮。
由此,基本可以確定,天室,即洛陽南面嵩山山脈的天室山。
汭字的本義是水北。
水+內=汭
入+冂=內
丿+反丿=入
汭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内。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內者,入內也。汭者,謂君王居陽,陽者,山南水北,是背山面水,以水之內爲汭。故,汭者,水北也。
汭者,《書·禹貢》云:涇屬渭汭。傳曰:水北曰汭。
內者,《老貓字典》云:从入在冂中。會意。冂于字外者,象土包之形。包也。入者,進入也。內者,謂入于包內,是在其中矣。故,內者,入內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由此,自洛汭延于伊汭,說的是,自洛水之北延伸到伊水之北。
換言之,武王規劃的洛邑,是在洛水兩岸,而不僅是洛水之北。
願字的本義是思。
頁+原=願
𦣻+儿=頁
厂+泉=原
願者,《老貓字典》云:从頁从原。會意。頁者,頭也。原者,源也。願者,謂頭乃思之源也。故,願者,思也。
願者,《爾雅·釋詁》云:思也。
頁者,《老貓字典》云:小篆从𦣻从儿。會意。𦣻者,象頭之形。首也。儿者,象人形。古文奇字人也。頁者,謂人之首也。故,頁者,頭也。
原者,《老貓字典》云:从厂从泉。會意。厂者,象山石厓巖之形。宜居之崖也。泉者,象水流出之形。泉水也。原者,謂厓下之泉,乃飲水之源也。故,原者,源也。
所謂願瞻,是指,想象中看到。
宛字的本義是屈。
宀+夗=宛
入+八=宀
宛者,《老貓字典》云:从宀从夗。會意。宀者,大屋也。夗者,臥也。宛者,謂臥之于屋內,乃屈其體也。故,宛者,屈也。
夗者,《老貓字典》云:从夕从卪。會意。夕者,象月亮之形。月亮也。卪者,象人扶膝而跪之形。臣服也。夗者,謂至于夕,人乃入睡,若卪屈臣服之形也。故,夗者,臥也。
所謂,宛瞻,即屈其瞻,是爲,俯視。
《逸周書·卷五·度邑解第四十四》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于三涂,北望過于有嶽丕,願瞻過于河,宛瞻于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大意是:自洛水之北延伸到伊水之北,在山之南,水之北,無需建築要塞,這里曾經是夏人的居所。我向南望,可以到三涂山以遠,向北望遠過邙山,想象中可以看到黃河以北,俯瞰伊水和洛水。離天室不遠,這就是我對都邑的規劃。
五·周公營洛。
周公營造的洛邑並未提到伊水,其城只在洛水之北,惟其郭跨洛水兩岸。
《尚書·周書·召誥》云: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
大意是:召公即以眾殷民于洛水之北標定宮廟、市朝之位。
《尚書·周書·洛誥》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
食者,曾運乾《尚書正讀》云:龜兆也。
大意是:我于乙卯日,朝至于洛邑。我占卜黃河北方之黎水,我复占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水北岸得龜兆。我又占卜瀍水東,亦惟洛水北岸得龜兆。
《逸周書·卷五·作洛解第四十八》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郟山。
郛者,《說文》云:郭也。
大意是:內城牆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南連洛水,北靠邙山。
周公占卜的幾個地方:
黎水,在黃河以北,與洛邑無關。
澗水以東,瀍水以西,以及瀍水以東,在洛水北岸都得到龜兆。
澗水、瀍水,今稱澗河、瀍河,是洛水北岸北南流向的兩條支流。
結合《召誥》、《洛誥》、《作洛解》,大體可以判定周公所營造的成周洛邑的大概位置。
洛水以北,邙山以南,澗水以東,瀍水兩岸。
周朝一丈約爲2.31米,內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即3.9732公里。
也就是說,洛邑是一個洛水以北,約四公里見方的大城。
這或許是尋找成周洛邑古城的一條重要的線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