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回复: 30

[综合讨论] “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义理我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6 07: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篇张子书于四牗示学者,题曰《订顽》;伊川程子以启争为疑,改曰《西铭》。龟山杨氏疑其有体无用,近于墨氏,程子为辨明其理一分殊之义,论之详矣。抑考君子之道,自汉以后,皆涉猎故迹,而不知圣学乃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的合一之原,所以明夫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实,而以其神化之粹精为性,乃以为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无非阴阳变化自然之秩序,有不可违。然所疑者,自太极分为两仪,运为五行,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皆乾坤之大德,资生资始;则人皆天地之生,而父母特其所禅之几,则人可以不父其父而父天,不母其母而母地,与《六经》《语》《孟》之言相为蹠盭,而与释氏真如缘起之说虽异而同。则濂溪之旨,必有为推本天亲合一者,而后可以合乎人心,顺乎天理而无敝;故张子此篇不容不作,而程子一本之说,诚得其立言之奧而释学者之疑,窃尝沉潜体玩而见其立义之精。其曰“乾称父,坤称母”。初不曰“天吾父,地吾母也”。从其大者而言之,则乾坤为父母,人物之胥生,生于天地之德也固然矣;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之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惟生我者其德统天之流形,故称之曰父,惟成我者其德顺天而厚载,故称之曰母。故《书》曰“唯天地万物父母”,统万物而言之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德者,健顺之德,则就人之生而切言之也。尽敬以事父,则可以事天者在是;尽爱以事母,则可以事地者在是;守身以事亲,则所以存心养性而事天者在是;惟仁孝而有兄弟之恩、夫妇之义、君臣之道、朋友之交,则可以体天地而仁民爱物者在是。人之与天,理气一也;而继之以善,成之以性者,父母之生我,使我有形色以具天性者也。理在气之中,而气为父母之所自分,则即父母而溯之,其德通于天地也,无有间矣。若舍父母而亲天地,虽极其心以扩大而企及之,而非有恻怛不容已之心动于所不可昩。是故于父而知乾元之大也,于母而知坤元之至也,此其诚之必几,禽兽且有觉焉,而况于人乎!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之谓也;又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谁继天而善吾生?谁成我而使有性?则父母之谓也。继之成之,即一阴一阳之道,则父母之外,天地之高明博厚,非可躐等而与之亲,而父之为乾、母之为坤,不能离此以求天地之德,亦照然矣。张子此篇,补天人相继之理,以孝道尽穷神知化之致,使学者不舍闺庭之爱敬,而尽致中和以位天地,育万物之大用,诚本理之至一者以立言,而辟佛、老之邪迷,挽人心之横流,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惜乎程、朱二子引而不发,未能洞示来兹也!此篇朱子摘出别行,而张子门人原合于全书,今仍附之篇中,以明张子学之全体。
此篇张子书之东牖以示学者,名曰《砭愚》,盖以砭二氏之愚而明圣道之要,程子改曰《东铭》。旧说唯“戏言出于思也”以下为东铭,今按十七篇之数,则此二篇合为一篇明矣,正之。
上文两段,乃船山注释《乾称篇》上下前言,文字简练易懂,不作义理我解。在义理我解《乾称篇》完成后,谈我解的义理悟道时,一并诉说。上篇言:“张子门人原合于全书,今仍附之篇中,以明张子学之全体”;下篇言:“此二篇合为一篇明矣,正之”。循船山思路,愚作一篇通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0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谓之父母者,亦名也;其心之心不忍忘,必不敢背者,所以生名之实也。惟乾之健,故不敢背,惟坤之顺,故不忍忘,而推致其极,察乎天地,切求之近以念吾之所生成,则太和絪緼,中含健顺之化,诚然而不可昧。故父母之名立,而称天地为父母,迹异而理同也。朱子曰:“天地者其形体,迹之与父母异者也;乾坤者其性情,理之同者也。”
混然,合而无间之谓。合父母之生成于一身,即合天地之性情于一心也。
塞者,流行充周;帅,所以主持而行乎秩序也。塞者,气也,气以成形;帅者,志也,所谓天地之心,性所自出也。父母载乾,坤之德以生成,则天地运行之气,生物之心在是,而吾之形色天性,与父母无二,即天地无二也。
繇吾同胞之必友爱,交与之必信睦,则于民必仁,于物必爱之理,亦生心而不容已矣。
家之有宗子,父母所尊奉,乃天之秩叙,在人心理,必奉此而安者。唯其必有是心,必有是理,故“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居是邦则事其大夫之贤者”,皆不容已之诚,而人道之所自立也。
家之有长幼,必敬而慈之,故心从其类,有触必感。此理人皆有之,最为明切。
合德,谓与父母之德合;秀者,父母所矜爱之贤子孙也。希圣友贤,成身以顺亲,即所以顺天。
颠连无告而无恻隐之心,则兄弟亦可不恤,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保妻子”,生理之明昧而已。
守身以敬亲而事天,则悦亲而乐天,无小大之异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0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谓之父母者,亦名也;其心之心不忍忘,必不敢背者,所以生名之实也”。名实,一是人伦类之本,子女孝顺而父严母慈。二是家风的文化传承,“惟乾之健”,儿承父业当行健而自强不息,齐家的经济支柱,“故不敢背”;“惟坤之顺”,女得母慈风范有女德,齐家有相夫之教,“故不忍忘”。男内刚女外柔,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为子女楷模。“而推致其极,察乎天地”,齐家立命根基的职业立命,“切求之近以念吾之所生成”,立心立命。“则太和絪緼”的天地物物,人事定命的易知简能,“中含健顺之化”的刚柔定性,诚明的至实至真,诚意正心的人之道。立心于职业立家与齐家立命,“诚然而不可昧”,礼本的生之本与类之本。“故父母之名立,而称天地为父母”。父母之家与家天下,分殊而理一,“迹异而理同也”。朱子曰:“天地者其形体,迹之与父母异者也”,与父母不同,存在变化,有不同文化环境的理在气中;“乾坤者其性情”,乾易知刚健主经济,坤简能柔顺相夫持家,乾坤合德,“理之同者也”。
“混然”,乾坤合德的立心立命,心齐协同,“合而无间之谓”。“合父母之生成于一身”,形色,心性质文与饮食男女;“即合天地之性情于一心也”,天性,物物天性与道心定在人心之天性。
“塞者,流行充周”,气化流行的理在气中;“帅,所以主持而行乎秩序也”,精于物物,循物理事则的礼义规范:健顺五常。“塞者,气也,气以成形”,气以理生化乎质的心性质文;“帅者,志也”,“精于物者而物物”,小人利的精于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君子义的精于道物。“所谓天地之心,性所自出也”,庶民物物与君子道物,道器层次的天性、才命与情性。道义器利的礼义规范,天命之性其原,有气质之性的清浊同流。“父母载乾,坤之德以生成”,立心立命,“则天地运行之气,生物之心在是”,“致知在格物”。“而吾之形色天性”,家庭文化传承的学以成人,“与父母无二”;乾坤合德诚明本体的清通太和,“即天地无二也”。
“繇吾同胞之必友爱”,亲亲为仁的仁礼忠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天下的人伦仁爱理道延伸与天地铺设。“交与之必信睦”,有诸己诚心的诚信和睦人际相处,“则于民必仁,于物必爱之理”。“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天下仁恕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文化大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自然而然,“亦生心而不容已矣”。
“家之有宗子,父母所尊奉,乃天之秩叙”,家天下的伦理秩叙。“在人心理,必奉此而安者”,明庶物,察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唯其必有是心”,诚意正心;“必有是理”,理有切合人伦的物欲屈伸顺乎天。故“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载道乾健有易知之质;“居是邦则事其大夫之贤者”,坤简能柔顺事大夫之贤者。易知之刚健,简能之柔顺,明诚与诚明,“皆不容已之诚”,诚意正心,“而人道之所自立也”。
“家之有长幼,必敬而慈之”,按资质辈份礼待。尊重长辈而恭敬,童平易和气待晚辈幼童,“故心从其类”,礼仪相处,“有触必感”的人伦庶物。“此理人皆有之,最为明切”,形色天性的中庸质文。
“合德,谓与父母之德合”,肖父母德的人伦至理;“秀者,父母所矜爱之贤子孙也”,后代贤子孙传宗接代肖父母德,祖宗福荫。贤希圣,友贤能,良师益友,自强勤勉。“成身以顺亲”,齐家立德;“即所以顺天”,顺天命的安身立命。
“颠连无告”,生活困顿不堪,“无恻隐之心”的仁爱条件,“则兄弟亦可不恤”。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齐家立命与治平的家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保妻子”,焉有齐家立命的安居乐业?“生理之明昧而已”。穷则独善其身的齐家立命,达则兼济天下,安居乐业的家天下。
“守身”,修身立命存心养性;“敬亲”,父母合德的家庭文化传承;“事天”,乾坤合德的絪緼太和,诚明本体的刚健明德。“则悦亲而乐天”,普天下人心共同的敬亲事天。性命分殊,“无小大之异也”。公平正义的礼义明分,益质载道的“文理繁,情用省”,防止上溢下漏的贫富悬殊,敬亲事天的人心共同:节用裕民善臧其余,理有屈伸以顺乎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04: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继健顺之理以生成,吾所求肖者此也。亲志以从而无违为顺,然有可从,不可从之异,而理则唯其善而从之者为顺。不从其善而从其不善,或至于残害天理,则贼所生之理矣。济恶而不能干蛊,父母成乎恶而为天之蠹矣;故必践形斯为肖子,肖乾坤而后肖父母,为父母之肖子,则可肖天地矣。故舜所践者瞽瞍之形,而与天合德。
化者,天地生物之事;父母之必教育其子,亦此事也。善述者,必至于知化,而引伸之以陶成乎万物。神者,天地生物之心理,父母所生气中之理,亦即此也善继者,心神无不存,而合撰于乾坤以全至德。
止恶于几微,存诚于不息,圣功之至,亦止以敬亲之身而即以昭事上帝矣。
惟遏欲可以养亲,可以奉天;惟与人为善,则广吾爱而弘天地之仁。
不可逆者亲,而有时不能顺,舜尽诚而终于大顺,以此知天地之变化剥复无恒,而大人拨乱反治,惟正己立诚而可挽气化之偏。
道尽则安命,而不以死为忧,盖生我者乾、坤之大德,非己自有生而天夺之。故身为父母之身,杀之生之无可逃之义;德未至于圣,无如自靖以俟命。
全形以归父母,全性以归天地,而形色天性初不相离,全性乃可以全形。
勇于从,不畏难也。乾坤之德,易简而已,而险阻该焉。故父母无不爱之子而不无苦难之令,勇于从则皆顺矣。
乾坤之德至矣,或厚其生,或玉于成,皆可以成吾之德;父母之爱与劳,体此者也。无往而不体生成之德,何骄怨之有!
有一日之生,则受父母之生于一日,即受天地之化于一日,顺事以没,事亲之事毕,而无扰阴阳之和以善所归,则适得吾常而化自正矣。
此章切言君于修身立命存心养性之功,皆吾生所不容已之事,而即心以体之,则莫切于事亲,故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事亲之中,天德存焉,则精义以存诚,诚有不容自诿者。若其负父母之生我,即负天地之大德。学者诚服膺焉,非待扩其量之弘,而日乾夕惕之心,常有父母以临之,惟恐或蔽于私,以悖德而贼仁,则成身之功,不待警而自笃矣。程、朱二子发明其体之至大,而未极其用之至切,盖欲使学者自求之,而非可以论说穷其蕴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04: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继健顺之理以生成,吾所求肖者此也”,易知简能。“亲志以从而无违为顺”,常理。“然有可从,不可从之异”,可从与不可从的是非标准,至当辨善恶!“而理则唯其善而从之者为顺”。逆理不善,“不从其善而从其不善,或至于残害天理,则贼所生之理矣”,心性质野。“济恶而不能干蛊,父母成乎恶而为天之蠹矣”,放任父母恶行之弊乱而盲从,“必践形斯为肖子”,非天地乾坤之德。“肖乾坤而后肖父母”,以乾坤之德肖父母之德,“为父母之肖子,则可肖天地矣”。“故舜所践者瞽瞍之形”,物欲需求之形色,人性自然;“而与天合德”,天性,文质彬彬的诚明心性。
化者,絪緼太和,天地生物之事,本体三要素:事物、人事与心性;“父母之必教育其子,亦此事也”,人事的事物与心性的事物。“善述者”,“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存诚御气)、数数之(象数天理),“必至于知化”,穷神知化;“而引伸之以陶成乎万物”,絪緼太和。“神者,天地生物之‘心理’”,心之理,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父母所生气中之理,亦即此也善继者”,“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心神无不存”的致知在格物,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物欲需求增长必以物质经济发展文明同步,“而合撰于乾坤以全至德”。
“止恶于几微”,利害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相因之微;“存诚于不息”,诚意正心的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至诚不息;“圣功之至”,存诚御气的神導至功。“亦止以敬亲之身”的仁礼忠恕,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而即以昭事上帝矣”,仁恕天下明诚的明明德。
“惟遏欲可以养亲”,尽人伦的庶物道;可以奉天,仁恕天下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惟与人为善”,天人的诚信明德,“则广吾爱而弘天地之仁”,诚道实德。
“不可逆者亲”,人伦尽性事亲,奈天命条件立命,“而有时不能顺”,惟存诚尽性问心无愧。“舜尽诚而终于大顺,以此知天地之变化剥(削)复(亨)无恒”,消息盈虚。“而大人拨乱反治,惟正己立诚而可挽气化之偏”,治理文史质野的气化之偏。神導的礼法合治,势有轻重应乎的中庸质文心性人。
“道尽则安命”,易简理得的安居乐业。“而不以死为忧,盖生我者乾、坤之大德”,神導的性与天道,立心立命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非己自有生而天夺之”,非道法自然的顺天而制天。不能自亏天性,自逸才命,自薄情性的率循之道。“故身为父母之身,杀之生之无可逃之义”,丈夫刚健之德,妻子柔顺护持。“德未至于圣”,希圣的学思勤勉俟天命,“无如自靖以俟命”。
“全形以归父母”,事亲有形色;“全性以归天地”,物之天有物之性,道心天有人心性;归天地,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有健顺五常的“我性自天”。“而形色天性初不相离,全性乃可以全形”,不能自亏天性。
“勇于从”,源从仁智之勇,“不畏难也”。立心立命的“乾坤之德”,易知与简能而已。人事职能是否名实相副,性命相协,“险阻该焉”。“故父母无不爱之子而不无苦难之令”,不惧逆难拒纨绔,铁棒成针磨毅力。“勇于从”,智仁勇达道,“则皆顺矣”。
“乾坤之德至矣,或厚其生”,人、天、物自然之化的应然与能然;“或玉于成”,历经艰难困苦,皆可以成吾之德。“父母之爱与劳,体此者”,厚其生或玉于成,与天命俱来,坦然应之。“无往而不体生成之德”,厚其生戒骄,玉于成莫怨,“何骄怨之有”!
“有一日之生,则受父母之生于一日,即受天地之化于一日”,厚德载物的事亲尽伦。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顺事以没,事亲之事毕”,尚有天道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文明不息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而无扰阴阳之和以善所归”,大业富有的盛德日新;“则适得吾常而化自正矣”,日新盛德的富有大业,诚明本体的絪緼太和。
“此章切言君于修身立命存心养性之功,皆吾生所不容已之事”。学以成人必要习练,人生运途必要面对:“事物,人也”,修身立命存心养性之功。“而即心以体之”,仁爱基础的亲亲为仁,“则莫切于事亲,故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事亲之中,仁恕天下的仁礼忠恕,尚有家天下仁爱,“天德存焉”。“则精义以存诚”,神導明诚知几,义精的“天德存焉”。立事天德,文化灵魂与理道精粹:至诚。“诚有不容自诿者”。“自诿”,失立事天德。“其负父母之生我”,失事亲诚心,即负天地大德之诚明。“学者诚服膺焉”,“君于修身立命存心养性之功”,“君子喻于义”的言行规范。“非待扩其量之弘”的大业富有,“而日乾夕惕之心,常有父母以临之”,自我监管常反省,“惟恐或蔽于私(意)”,是非失明;“以悖德而贼仁”,私蔽悖德引发性恶质野的因果事实。“则成身之功,不待警而自笃矣”,消解私蔽潜伏之大患,明诚的至实至真。“程、朱二子发明其体之至大”,“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中为心体”,成理一的天地之性,性即理;“而未极其用之至切”,“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庸守常”的“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无事,则其心寂然”;有事则随感而应的“神知之用”。焉有修身立命存心养性之功?“盖欲使学者自求之”,所谓致良知的“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文史浮明,非明诚天地大德之实明,非太和清通的知幽明道,非存神以存诚御气的穷神知化,“而非可以论说穷其蕴也”。非“论说穷其蕴也”,所谓天理本然,乃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
《乾称上篇》义理我解完成,续后是《乾称下篇》义理我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05: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有其体,故可状。
天地之间所有者,形质虽殊而各肖其所生,皆天之所垂象者也。
使之各成其象者,皆气所聚也,故有阴有阳,有柔有刚,而声色、臭味、性情、功效之象著焉。
性,谓其自然之良能,未聚则虚,虚而能有,故神。虚则入万象之中而不碍,神则生万变之质而不穷。
自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神;自其化之各成而有其条理,以定志趣而效功能者,则谓之性。气既神矣,神成理而成乎性矣,则气之所至,神必行焉,性必凝焉,故物莫不含神而具性,人得其秀而最灵者尔。耳目官骸亦可状之象,凝滞之质,而良知良能之灵无不贯彻,盖气在而神与性偕也。
鬼神者,气之往来屈伸者也,物以之终,以之始。孰能遗之。此言天下当有之物,皆神之所流行,理之所融结,大而山泽,小而昆虫草木,灵而为人,顽而为物,形形色色,重浊凝滞之质气皆沦浃其中,与为屈伸。盖天包地外而入于地中,重泉确石,天无不彻之化,则即象可以穷神,于形色而见天性,所以辟释氏幻妄起灭,老、庄有生于无之陋说,而示学者不得离皆备之实体以求见性也。
至诚者,实有之至也。目诚能明,耳诚能聪,思诚能睿,子诚能孝,臣诚能忠,诚有是形则诚有是性,此气之保合太和以为定体者也。
天之命物,于无而使有,于有而使不穷,屈伸相禅而命之者不已,盖无心而化成,无所倚而有所作止,方来不倦,成功不居;是以聪明可以日益,仁义可以日充,虽在人有学问之事,而所以能然者莫非天命。惟天有不息之命,故人得成其至诚之体;而人能成其至诚之体,则可以受天不息之命。不然,二气之妙合自流行于两间,而时雨不能润槁木,白日不能炤幽谷,命自不息而非其命,唯其有形不践而失吾性也。
有至诚之性在形中而尽之,则知神之妙万物也。凡吾身之形,天下之物,形质嗜欲之粗,滞皆神之所不遗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05: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有其体”,“道建阴阳,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质文;“故可状”,“形气存乎神理”的体用中庸。
“天地之间所有者”,各正性命的性命分殊,“形质虽殊而各肖其所生”,立心立命的性与天道。天命之谓性,“皆天之所垂象者也”,方有立心立命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使之各成其象者”,职业立命的理在气中,“皆气所聚也”。易简定命,“故有阴有阳”;健顺定性,“有柔有刚”,物欲需求的“声色、臭味”,情内物外的性情相需,“性情以动静异几”的“体用以德业异迹”,“始终以循环异时”的象数天理,“功效之象著焉”。
“性,谓其自然之良能”,“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人文自然的物物气化,“未聚则虚”,知幽曰无;“虚而能有”,知幽神明曰有,神明,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无有不极之太极,止于至善;无有一极之无极,至善无止境。“虚则入万象之中而不碍”,“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应然而能然。“神则生万变之质而不穷”,成性继善的中庸质文,盛德的“日新而不用其故”。
“自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神”,神理明诚于阴阳不测之几,神几道体精微的精义入神;“自其化”的生民立心立命,“各成而有其条理”,易简理得的刚正柔顺,“以定志趣而效功能者”,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则谓之性”。气之精粹者,神矣;“神成理而成乎性”,神气的理在气中,“气以理生乎质”。“则气之所至,神必行焉”,神气的“知神之固有气也”,“性必凝焉”。“故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化的物物之天,有物物的人之天性。“人得其秀而最灵者尔”,性情相需的功贞情。“耳目官骸亦可状之象”,情物的气质之性;“凝滞之质”,循物理事则的刚柔文质,“而良知良能之灵无不贯彻”,“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相函,“形气存乎神理”,诚明本体的中庸质文,“盖气在而神与性偕也”。
“鬼神者”,天神人鬼地曰示。“气之往来”,物欲屈伸,“物以之终”地曰示,天神乾坤合德,物无生有知幽明;人鬼阴诈的物有归无。“以之始”,神導知幽明清通的天道贞元。物之始终有无,“孰能遗之”? “大质体之”的“幽有鬼神”。“此言天下当有之物,皆神之所流行”,神理明诚,“理之所融结”,成象数之理。“大而山泽”之地理,“小而昆虫草木”之万物,“灵而为人”的质生气,气生质,“顽而为物”的重泉确石,观形形色色的地理万物而知天事天,“重浊凝滞之质气”,皆深入渗透其中,理有屈伸。“盖天包地外而入于地中,天无不彻之化”。自然人化的“象者,像也”,肖天地象。“则即象可以穷神,于形色而见天性”,物物之天性与道心限定的人心天性,至诚真实,穷神的人情物理数者。凭着至诚真实的“形色而见天性”,“体用以德业异迹”。“所以辟释氏幻妄起灭,老、庄有生于无之陋说,而示学者不得离皆备之实体以求见性也”。性情相需的体用相函,“用以备体,体以致用”,何言“幻妄起灭”、“有生于无”?
“至诚者,实有之至也”,不诚无物,至诚如神的物物为能过化。“目诚能明”,明诚物物的存诚御气;“耳诚能聪”,聪明于知天事天的尽心尽性;“思诚能睿”,睿智达明于有无相生的知幽明道,“致知在格物”。子诚能孝,事亲肖父母的乾坤之德;“臣诚能忠”,忠实天职的职能职责,易知刚健于天地之化的乾坤之德。至诚有形体,诚明有心性质文。乾坤气化,保合太和,“以为定体者也”,“阴阳与道为体”。
“天之命物”,生生不息,“于无而使有,于有而使不穷”,“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理有“屈伸相禅”,势成可否定天命,“命之者不已”的天人继善。“盖无心而化成”的“理化,天也”;“无所倚而有所作止”的“事物,人也”;“方来不倦”的勤勉率循,“成功不居”于盛德日新;“是以聪明可以日益”的格物明诚,“仁义可以日充”的大业富有,“虽在人有学问之事,而所以能然者莫非天命”。受命于天,方有神導造命世民。“惟天有不息之命”,“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率循与修道的体用中庸,“成其至诚之体”,乃人得天所授;“而人能成其至诚之体,则可以受天不息之命”,神導明诚的太极之无极。“不然,二气之妙合自流行于两间”,若无神導明诚,犹“时雨不能润槁木,白日不能炤幽谷”。生生,命也。“命自不息而非其命”,命与性不相称,名与实也不相符而失其实,“唯其有形不践”,即有体无用。有体乃心体,非实体;“执其常以为明”无用。“何有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天命之实?“不能协于芚愚之化”,“而失吾性也”。
“有至诚之性在形中而尽之”,诚明本体尽诚明心性之能,性情相需的体用相函,“则知神之妙万物也”,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凡吾身之形(体),天下之物(体)”,道建阴阳的刚柔文质,体以致用。“形质嗜欲之粗”,“逐万物之变”,伸人欲而屈天理,滞物物至诚,失气之精粹,失物之精华,“皆神之所不遗者”的神化妙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0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命不息,而人能瞬存息养,晨乾夕惕,以顺天行,则刻刻皆与天相陟降,而受天之命,无有所遗,于凡万物变化,万事险阻,皆有百顺至当之理,随喜怒哀乐而合于太和,所以感人心于和平而赞天地之化育者,自无间矣。
既言“学必至于知化”,又云舍气无象,非象无意,以见知化之学,非索之于虚空变幻之中,即此形形色色庶物人伦之理,无一义之不精,无一物之不体,则极乎气之良能而化即在是,此至诚之所以无息。彼不诚无物者,以介然之悟,立幻妄之教,指体歇为究竟,事至物迁而不能继,性之不尽而欲至于命,其狂愚甚矣。
此理体验乃知之,于有而可不可碍其未有,于未有而可以为有,非见见闻闻之所能逮。惟性则无无不有,无虚不实,有而不拘,实而不滞。故仁义礼智,求其形体,皆无边,虚也;而定为体,发为用,则皆有也,实也;耳之聪,目之明,心之睿,丽于事物者,皆有也,实也;而用之不测,则无也,虚也。至诚者,无而有,虚而实者也,此性之体撰为然也。
视之而见,听之而闻,则谓之有;目穷于视,耳穷于德,则谓之无;功效可居,则谓之实。顽然寂静,则谓之虚,故老子以两间为橐龠,释氏以法界为梦幻,知有之有。而不知无之有;知虚之虚,而不知虚之实;因谓实不可居而有为妄。此正彼所谓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捏目生花,自迷其头者,而谓之尽性,可乎?
理皆行乎其中也。(注释:饮食男女皆性也)
释老亦能灭之姑为之说尔。
老、释以无在有外,敻然无对之孤光为性,惟不知神之与气,气之与形,相沦贯而为一体,虚者乃实之藏,而特闻见之所不逮尔。
庄、老言虚无,言体之无也;浮屠言寂灭,言用之无也;而浮屠所云真空者,则亦销用以归于无体。盖晋、宋间人缘饰浮屠以庄、老之论,故教虽异而实同,其以饮食男女为妄,而广徒众以聚食,天理终不可灭。唯以孩童之爱为贪痴,父母为爱惑所感,毁人伦,灭天理,同于盜贼禽兽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07: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命不息”,无极的太极理道,“而人能瞬存息养”,不为外界左右而保持君子品性的文质彬彬,“晨乾夕惕,以顺天行”,止于至善。“则刻刻皆与天相陟降”,一定理道靠接天命同行的上下升降。“而受天之命,无有所遗”,“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天则中正;“曲成万物而不遗”,性灵至当。“于凡万物变化,万事险阻,皆有百顺至当之理”,神導明诚的物物百顺,道物至当,物物中正。随喜怒哀乐之形色,“而合于太和”的物物天性。“所以感人心于和平”,大文昭之的天下礼乐;“而赞天地之化育者”,大质体之的成性继善。大文昭之与大质体之,天下礼乐与成性继善,“自无间矣”。
既言“学必至于知化”,穷神知化;“又云舍气无象”,形气的人情物理数者数生象,自然而应然,“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非象无意”,神導明诚的数成象,“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以见知化之学,非索之于虚空变幻之中”,虚空证实,变幻成真,“即此形形色色庶物人伦之理”,太极理道,“无一义之不精”的神几明诚,“无一物之不体”的体用中庸,“则极乎气之良能而化即在是”,实践理性的物物过化。“此至诚之所以无息”,“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无极而太极。“彼不诚无物者”,因物欲屈伸蔽于一曲,闇乎大理,而有“性即理”、“心即理”的存天理去人欲,面对流俗质野滥欲成灾而有乱世道佛通行的虚无空寂,“以介然之悟,立幻妄之教,指体歇为究竟”,歇体离用等同无体;“事至物迁”,物物失理道为生驻异灭,等同无事;物物何继?“性之不尽而欲至于命”,何来知天事天的尽心尽性?反身以诚立于命?漠然生民立心立命的生之本与类之本,心性实然的客观事实。逆道而践踏,“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存亡之数亦大”。乱世道佛的实相空境,难得糊涂的虚无人生,离经叛道,“其狂愚甚矣”。
“此理体验乃知之”,有认知利害因果事实的实践实证。“于有而可不可碍其未有”,物物生化的新陈代谢;“于未有而可以为有”,明幽之无所以然之理,方知明而有的物物精蕴。“非见见闻闻之所能逮”,毕竟是感性认知,未及圣希天的神導理性。“惟性则无无不有”,关乎中奏天理道定所的始奏人活力释放,健顺五常的性灵至当;“无虚不实”,关乎终奏物的顺乎物则,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天则中正。“有而不拘”的易简理得,非天理定命的举贤荐能;“审微而定命之谓神”,破资历门户陋规,不拘一格的任用贤良;“实而不滞”的至诚如神,实函斯活体用中庸的至真至实:“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实践实证的“实而不滞”。“故仁义礼智,求其形体”,诚明本体。诚通天人诚道,明是循物理事则的诚之者人之道。“皆无边”,天人诚道物物生化的无有一极;“虚也”;“太虚,气也,一物两体”。“而定为体”,“一故神”,神理刚柔质文为体;“发为用”,“二故化”,集易简职能与刚柔职责为心性质文的健顺五常,“易简之善配至德”,诚信明德的诚道实德,“则皆有也,实也”。“耳之聪”,致广大;“目之明”,尽精微,尊德性学问道的耳聪目明;“心之睿”,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丽于事物者”的天则中正与性灵至当,“皆有也,实也”。“而用之不测”,置民生利益精微而不知,随流于鬼神心性危微而不明,“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潜伏的心性隐患,成然文史与质野心性两极的钟摆惯性,体用中庸的至诚物物被损伤停滞,“则无也,虚也”。至诚如神,神理明诚两大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致知在格物”的率循之道,“无而有,虚而实者也,此性之体撰为然也”,应然的象之理,能然的数之理。
“视之而见,听之而闻,则谓之有”,“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小人利阶层;“目穷于视,耳穷于德,则谓之无”;“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君子义阶层。而物物与兼物物的道器理一,存神以存诚御气的穷神致化,“功效可居,则谓之实”。顽然,视实相为空境的愚昧无知,妄幻禅静,等同心境虚无,“故老子以两间为橐龠,释氏以法界为梦幻”。无为本源的有无相生“知有之有,而不知无之有”,不知有无的知幽明道;“知虚之虚”的道法自然,“天地无心而自化”的道无不为人无为,“而不知虚之实”,神化性灵天则的“物物为能过化”;“因谓实不可居而有为妄”,反妄为偏极,成然另一偏极之无为,非有为,人能弘道的人文化成。“此正彼所谓徇耳目”,抗衡乱世的流俗质野,“内通而外于心知”,乱世道佛的善性文史,也是治乱世循环,儒道佛互补的善性文史。无中生有的“捏目生花”,无视饮食男女乃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客观事实。“自迷其头者”,发展物质经济与增长物质需求文明同步的性情相需。失去尽心尽性的功贞情,“而谓之尽性,可乎”?
“理皆行乎其中也”,人欲见天理,天理即人欲。共同富裕的生活美好。(注释:饮食男女皆性也)
“释老亦能灭之姑为之说尔”,灭情欲,如同废天理,文胜质的情罪路。
“老、释以无在有外”,无视外物生成物欲的性情相需,远离物欲需求,虚空寂静的“孤光为性”。“惟不知神之与气”,气之精粹曰神,神理精粹導理气驳杂的“知神之固有气也”,理在神中,神導的实践理性。“气之与形”,神理導气(理气)形(性命)两体理一的理一分殊,“相沦贯而为一体”的“形气存乎神理”。“虚者乃实之藏”,知幽明道的清通太和。神導明诚的理论理性,“而特闻见之所不逮尔”。
“庄、老言虚无,言体之无也”,无体即无用,道无不为人无为的有无相生;“浮屠言寂灭,言用之无也”,实相为空境;“而浮屠所云真空者,则亦销用以归于无体”,天道运程的生驻异灭,归于空境之无体。“盖晋、宋间人缘饰浮屠以庄、老之论”,空境定人为因果,虚无言天道自然,人为与自然,心性内外一物两体的事物矛盾,分属两学派定论的人为因果与心境虚无,同属自然无为。“故教虽异而实同,其以饮食男女为妄”,反物欲需求抑情欲。毕竟民以食为天,家庭文化传承的传宗接代。“而广徒众以聚食,天理终不可灭”,物欲需求的天理长存。“唯以孩童之爱为贪痴”,离尘断亲缘,失仁之实;“父母为爱惑所感”,何来父母的乾坤合德?失礼之义。断失仁实礼义的伦理道德,“毁人伦,灭天理”,颠倒乾坤于礼三本,与流俗质野何异?“同于盜贼禽兽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7: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实体,乾坤其德也。体立于未形之中,而德各效焉,所性也。有阴则必顺以感乎阳,有阳则必健以感乎阴,相感以动而生生不息,因使各得阴阳之撰以成体而又生其感。
人物各成其蕞然之形,性藏不著而感以其畛,故见物为外,见己为内,色引其目而目蔽于色,声引其耳而耳蔽于声,因以所见闻者为有,不可见闻者为无,不能如天地之阴阳浑合,包万物之屈伸而无所蔽也。
知其性之无不有而感以其动,感则明,不感则幽,未尝无也,此不为耳目蕞然之见闻所域者也。
虽愚不肖,苟非二氏之徒愚于所不见,则于见闻之外,亦不昧其有理,人伦庶物之中,亦不昧其有不可见之理而不可灭,此有无之一,庸之同于圣也。既已为人,则感必因乎其类,目合于色,口合于食,苟非如二氏之愚,欲闭内而灭外,使不得合,则虽圣人不能舍此而生其知觉,但即此而得其理尔。此内外之合,圣之同于庸也。
内心合外物以启觉,心乃生焉,而于未有者知其有也;故人于所未见未闻者不能生其心。
流俗以逐闻见为用,释老以灭闻见为用,皆以闻见为心故也。昧其有无通一之性,则不知无之本有,而有者正所以载太虚之理,此尽心存神之功,唯圣人能纯体之,超乎闻见,而闻见皆皆资以备道也。
此章旧连下节为一,今分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7: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实体”,“阴阳与道为体”;“乾坤其德也”,“道建阴阳以居”的乾坤立德。“体立于未形之中”自发的乾坤动静,“德各效焉,所性也”,禀性乾坤。“有阴则必顺以感乎阳”,阴之禀性;“有阳则必健以感乎阴”,阳之禀性,相感以动而生生不息。人事乾坤肖自发乾坤,“因使各得阴阳之撰以成体而又生其感”。
“人物各成其蕞然之形”,易简理得各正性命的天命之性其显;“性藏不著而感以其畛”,性命分殊的刚健柔顺,气质之性其藏。“故见物为外,见己为内”,仁物礼义的心性内外;“色引其目而目蔽于色”,蔽于形色的事物现象;“声引其耳而耳蔽于声”,蔽于真伪的心性现象,皆感性认知远离理性认知。“因以所见闻者为有,不可见闻者为无”,知有无的事物现象,不知幽明深处,事物的矛盾本质。究义利至当,明利害因果。“不能如天地之阴阳浑合”,肖乾坤之德。“包万物之屈伸”之理顺乎天,“而无所蔽也”。
“知其性之无不有而感以其动”,情内物外性情相需的体用相函。“感则明”,人情物理数者的物物过化;“不感则幽”,未见物物天命,“未尝无也”。“此不为耳目蕞然之见闻所域者也”,“易与天地准”的神導明诚,穷神知化。
“虽愚不肖”,不能肖天地的乾坤之德。“苟非二氏之徒愚于所不见”,虚空禅寂,“则于见闻之外,亦不昧其有理”,民以食为天的生之本与类之本。“人伦庶物之中,亦不昧其有不可见之理而不可灭”,非见闻之外,内心自知的心性自然,“此有无之一,庸之同于圣也”,凡人皆有的心性内外,圣庸类同殊异。圣明内诚外,庸乃诚内明外,道器层次的内外殊异。庸言性内情外,圣言智内神外;庸言质内文外,圣言文内礼外;庸言仁内礼外,圣言智内仁外;庸言情内欲外,圣言欲内理外……“既已为人”,皆有心性内外,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圣庸类同殊异。理道同异的道器相感,“必因乎其类”,民所共由理道的类应之,数数之。“目合于色”,形色切合天性;“口合于食”,物欲屈伸顺乎天理。“苟非如二氏之愚,欲闭内而灭外”,失情内物外的功贞情,“使不得合”,焉有物欲屈伸之理顺乎天?“则虽圣人不能舍此而生其知觉,但即此而得其理尔”,关乎天理人欲的心性内外,矛盾基础理论的一物两体,何以质变为神導明诚的两体理一?“此内外之合,圣之同于庸也”,唯物辨证的哲学命题。
“内心合外物以启觉”,“情交以尽性至于命”。心统性情,“心乃生焉”,“而于未有者知其有也”,精于物物的情之功,精义知几于人情物理数者的神之功。“故人于所未见未闻者不能生其心”。情内物外的精于物物,智内神外睿明于象数天理。
“流俗以逐闻见为用”,感性认知遂物欲;“释老以灭闻见为用”,抑阻情感离物欲。遂物欲与离物欲,“皆以闻见为心故也”。“昧其有无通一之性”,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则不知无之本有”,知幽生明的太虚实有。“而有者正所以载太虚之理”,诚明本体物物的清通太和,“此尽心存神之功”,神導的明诚御气,唯圣人能纯体之,事物循序渐进的象数天理。“超乎闻见”,而闻见皆资心之用,“资以备道”的致知在格物。
此章旧连下节为一,今分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4: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虚之中,阴阳之撰具焉,絪緼不息,必无止机。故一物去而一物生,一事已而一事兴,一念息而一念起,以生生无穷,而尽天下之理,皆太虚之和气必动之几也。阴阳合而后仁义行,伦理正。感之效也;无所不合,感之周遍者也。故谓之咸。然则莫妙于感,而大经之正,百顺之理在焉,二氏欲灭之,愚矣。
天下之物,皆天命所流行,太和所屈伸之化,既有形而又各成其阴阳刚柔之体,故一而异,惟其本一,故能合;惟其异,故必相须以成而有合然则感而合。然则感而合者,所以化物之异而适于太和者也;非合人伦庶物之异而统于无异,则仁义不行。资天下之有以用吾之虚,咸之彖辞曰:“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见其情乃得其理,则尽性以合天者,必利用此几而不容灭矣。
我之性,乾坤之性,皆不越阴阳健顺之二端,纯驳、良楛、灵蠢,随其质而皆兼体。
健顺刚柔,相须以济,必感于物以生其用,而二端本太和,感之斯合矣。以知声色、臭味、君臣、父子、宾主、贤愚,皆吾性相须以合一之诚,不容灭也。
天地之寒暑、雨旸、风雷、霜露、生长、收藏,皆阴阳相感以为大用;万物之所自生,即此动几之成也。故万物之情,无一念之间,无一刻之不与物交;嗜欲之所自兴,即天理之所自出。耽嗜欲者迷于一往,感以其蕞然之闻见而不咸尔,非果感之为害也。若君子瞬有存,息有养,晨乾夕惕,以趋时而应物,则即所感以见天地万物之情,无物非性所皆备,即无感而非天道之流行矣。盖万物即天道以为性,阴阳*具于中,故不穷于感,非阴阳相感之外,别有寂然空窅者以为性。释氏欲却感以护其蕞然之灵,违天害性甚矣。
健顺,性也;动静,感也;阴阳合于太和而相容,为物不二,然而阴阳已自成乎其体性,待感而后合以起用。天之生物,人之成能,非有阴阳之体,感无从生,非乘乎感以动静,则体中槁而不能起无穷之体。体生神,神复立体,繇神之复立体,说者遂谓初无阴阳,静乃生阴,动乃生阳,是徒知感后之体,而不知性在动静之先本有其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4: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虚之中,阴阳之撰具焉,絪緼不息”,象之数也,“必无止机。故一物去而一物生”,物物生化无止机;“一事已而一事兴”,富有不吝的兴兴无止;“一念息而一念起”,盛德日新的念念至善无境,“以生生无穷,而尽天下之理,皆太虚之和气必动之几也”,神理义精的“性情以动静异几”。“阴阳合而后仁义行”,“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伦理正,感之效也”,健顺五常,“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刚柔地道地曰示;“无所不合,感之周遍者也”,天下礼乐,故谓之咸,“咸感交互,以虚受人”。“然则莫妙于感,而大经之正”,通经明经的“百顺之理在焉”,关乎性灵天则的“理化,天也”。二氏欲灭之,实相空境,道法虚无,“愚矣”。
“天下之物,皆天命所流行”的物物之天,“太和所屈伸之化”的物物天性。“既有形”的各正性命,“又各成其阴阳刚柔之体”的性命分殊。“故一而异”,仁心统同的礼义明分。“惟其本一”,有贞一之理,“故能合”;“惟其异”,有相乘之几的道体精微,阴阳不测之几,明诚神几义精成就刚健柔顺的“大中而上下应之”,“故必相须以成而有合然则感而合”。清通太和的富有日新。“然则感而合者,所以化物之异而适于太和者也;非合人伦庶物之异而统于无异,则仁义不行”。太和天道乃非行仁义,天道元亨利贞诚;非是人道“人伦庶物之异”的仁义行,有本末之分的实学理性。形上明诚与形下诚明有内外之辨,太极的理道精粹:诚。“资天下之有”,形下诚明的诚道实德与诚信明诚;“以用吾之虚”,形上明诚的明明德。“咸之彖辞曰:‘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见矣’”。“圣人感人心”,“见其情乃得其理,则尽性以合天者”,“而天下和平”,神几明诚,“必利用此几而不容灭矣”。
“我之性,乾坤之性”,易简职能与刚柔职责,“皆不越阴阳健顺之二端”,清纯与驳杂、精良与粗劣、聪灵与蠢愚,依易简刚柔的礼义明分,天命同行立心立命的理道定所,“随其质”,定命;“皆兼体”,定性。
“健顺刚柔,相须以济”。乾健精神与刚正责任之间的相资相成,相抑相生。动则有乾道变化,静则虚壹而静,乾刚健的“动静以济”。坤柔顺而静候乾道变化,动则效法乾道变化,柔得尊位动也刚,坤柔顺的“动静以济”。乾坤的“动静以济”,“必感于物以生其用”,“大有”的“大中而上下应之”。“二端本太和”絪緼自然应然,乾坤感通的易简健顺,“斯合矣”。“以知声色、臭味”之形色,“君臣、父子、宾主、贤愚”之天性,“皆吾性相须以合一之诚”,神導明诚的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不容灭也”。
“天地之寒暑、雨旸、风雷、霜露、生长、收藏,皆阴阳相感以为大用”;天施主大生,地受主广生的物物生化。“万物之所自生”,肖天地德的形上明诚明明德的神理知几,“动几之成”,乃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故万物之情”,“情交以尽性而至于命”的“性情以动静异几”,“无一念之间”,“一念之诚”的“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无一刻之不与物交”;“嗜欲之所自兴”的物欲需求,“即天理之所自出”。“耽嗜欲者迷于一往”,不知盛德日新的成性继善,不知物欲需求增长必要持续发展,新故相资的“致知在格物”。“感以其蕞然之闻见而不咸尔”,“未光大也”的“贞吉悔亡”。非果感之害有其因,利害因果事实有相因之微。“若君子瞬有存”,保持君子心性的文质彬彬;“息有养”,身心养性不受外界文史质野的不良风气影响;晨行乾健,夕惕反省,“以趋时而应物,则即所感”的天下和平,“以见天地万物之情”的性情相需,出自心性实然的人性需求。“无物非性所皆备”,“即无感而非天道之流行”。“盖万物即天道以为性”,天命之谓性的各正性命,“阴阳*具于中”的刚柔文质。人事刚柔之险阻吉凶,果因是情伪相感,“故不穷于感”的圣人感人心,有人情物理数者的体用相函。“非阴阳相感之外,别有寂然空窅者以为性”。所谓佛性。“释氏欲却感以护其蕞然之灵”;所谓佛灵,“违天害性甚矣”。
“健顺,性也”,乾健坤顺,易简理得的刚柔定性;“动静,感也”,乾道变化的动静以济,坤柔顺效法于乾道变化的动静以济;乾坤动静以济的性情以动静异几。“阴阳合于太和而相容”,“为物不二”,物物有贞一之理。“然而阴阳已自成乎其体性”,刚柔体与质文性。乾刚健质文与坤柔顺质文,“待感而后合以起用”,“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质文。“天之生物”,易简天能;“人之成能”,健顺五常人能,“非有阴阳之体”,体以致用,“感无从生”。性情相需的动静以济,情伪相感利害生,果因是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非乘乎感”,“则体中槁而不能起无穷之体”。“体生神”,神理明诚的知几义精,“神复立体”,有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繇神之复立体”的“道建阴阳以居”,“说者遂谓初无阴阳,静乃生阴,动乃生阳,是徒知感后之体”,“而不知性在动静之先”,性情相需的物欲需求,心性能动的活力源,便有始终相成的天道循环,心性应用的体用相函。“本有其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7: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屈伸动静,感也,感者,因与物相对而始生,而万物之静躁、刚柔、吉凶、顺逆,皆太和絪緼之所固有,以始于异而终于大同,则感虽乘乎异而要协于一也。是以神无不妙,道无不通,皆原于性之无不体;在天者本然,而人能尽性体道以穷理,亦惟不失其感之正尔。
在天者和气絪緼于太虚,充塞无间,中涵神妙,随形赋牛而不滞在。圣人无私而虚,虚以体理,无理不实,无欲而静,静而应感,无感不通。
天以之并育不害,圣人以之与时偕行。
天以之运行不息,圣人以之屈伸合一,是穷神尽性,合天之道,惟在至虚之实,至静之动而已。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逐于动而不反,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
无,谓气未聚,形未成,在天之神理。此所言气,谓成形以后形中之气,足以有为者也。气亦受之于天,而神为之御,理为之宰,非气之即为性也。
天命之以生,即命之以性,性善而无恶,命亦吉而无凶。若否泰、利,钝因乎时之所遇,天化之屈伸,不以一人而设,遇之者吉凶殊尔。
在气则有愚明,柔强之异,而性不异。故善学者存神而气可变化,若恃气之清刚,则终有所限。
比干之死,孔、孟之穷,非天命之使然,所遇之时然也。故君子言知命、立命而不言安命,所安者遇也。以遇为命者,不知命者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7: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屈伸”,性命运程与心性物欲;“动静”,体用相函的性情相需;“感也”,情伪相感的“情交以尽性而至于命”;性内情外,情内物外的心性内外。“感者,因与物相对而始生”,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现象。“而万物之静躁”,心情;刚柔,气质;吉凶,人事;顺逆,理道,“皆太和絪緼之所固有,以始于异”,一物两体的矛盾相成与相反,“而终于大同”,两体理一的人文化成。“则感虽乘乎异”,“有相乘之几”;“而要协于一也”,有贞一之理。“是以神无不妙”,势成理者知几,理成势者义精。“道无不通”,“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率性修道,“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皆原于性之无不体”。中奏天理道定所的始奏人,“在天者本然”,“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自然而应然,“因已然以观自然”的象之理;“而人能尽性体道以穷理”,应然而能然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之理,“亦惟不失其感之正尔”。
“在天者和气絪緼于太虚,充塞无间”,阴阳和合的乾坤变化。“中涵神妙”,大中涵化的实函斯活,神妙的知几义精,“随形赋牛”,君子自强不息的天德,厚德载物,“而不滞在”。“圣人无私而虚”,一心为公虚壹而静心之睿,“虚以体理”的神理明诚,“无理不实”的理性实明,非浮明空论;“无欲而静”,夕惕;“静而应感”,晨乾;“无感不通”,圣人感人心,人情物理数者的存在音容天。
“天以之并育不害”,人伦仁义行于庶物非行仁义。“圣人以之与时偕行”,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
“天以之运行不息”的太极之无极,“圣人以之屈伸合一”,理成势者的物欲屈伸以顺乎天。“是穷神尽性”的存诚御气,“合天之道”的穷神致化,“惟在至虚之实”,夕惕至静的晨乾健动。“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逐于动而不思健,玩物丧志的文明相反;“异端虚则丧实”,万事皆空的“静则废动”,皆违人的天性,失其才命与情性,失气之精粹。气之精粹,“其神也”。
“无,谓气未聚,形未成,在天之神理”。神理,疑无非无的明有之幽。“此所言气,谓成形以后形中之气”,非“气未聚,形未成”为“无”的明有之幽。明幽有无的果因所以然,“足以有为者也”。“气亦受之于天”,易简阴阳;“而神为之御”,明诚御气,“理为之宰”,因应然的象之理,因能然的数之理,情内物外的存在音容天,始奏活力人的心性能动,性情相需情伪相感的动静异几,理在气中性与天道的循环异时。“非气之即为性也”,率性修道的天命之谓性。
“天命之以生,即命之以性”,“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理在气中的实践心性,理在神導的实践理性,“性善而无恶”;性与天道的的物物道,道物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命亦吉而无凶”。“若否泰”,事物运程;“利,钝”,利害的因果事实,“因乎时之所遇,天化之屈伸”,时也,命也,运也,“不以一人而设,遇之者吉凶殊尔”,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在气则有愚明,柔强之异,而性不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习以性成。“故善学者存神而气可变化”“时在柔而柔以为刚,时在圆而圆以为方”,仁智同用。“若恃气之清刚”,知方则清,而不知“圆以为方”;知刚则正,而不知“柔以为刚”,清刚耿直而不知变通,“则终有所限”。
“比干之死,孔、孟之穷,非天命之使然,所遇之时然也”,天命时运。“故君子言知命”,“知天命”赋予;“立命”而立心;“而不言安命”,安命如定命无生气。“所安者遇也。以遇为命者,不知命者也”。“位以安安而能迁”,“迁以安者,有事以为功于位也”,不言安命;“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不言安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07: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者,归也,归于太虚之絪緼。
人者,阴阳合德之神所聚,而相阴阳以协天地万物之居者也。
天之用在人,人之体无非天,天至虚而实,人实而含虚,声色、臭味、父子、君臣、宾主、贤愚,皆天理之所显现而流行,非空之而别有天也。
道一也,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有人道。人之所谓道,人道也。不违于天,然强求同于天之虚静,则必不可得,而终归无无道。
游魂为变,谓魂返于天,唯天所变化,而非人之所能与,儒之驳者,惑于浮屠,谓死而魂不散,流于两间为中阴,身复随因而变四生之果,诬圣教以助邪说,愚也。
天之所以为天而化生万物者,太和也,阴阳也,聚散之神也。圣人,体此者也;鬼神,其聚散之几也。
死生流转,无蕞然之形以限之,安得复即一人之神识还为一人,若屈伸乘时,则天德之固然,必不能免;假令能免,亦复何为?生而人,死而天,人尽人道天还天德,其以合于阴阳之正者,一也。
繇其不窥圣学,乍于流俗利欲之中闻清脱之说,意为歆动,或遂讥圣学为卑近,或诬圣学为一致,皆必然也。
天下岂有男女、臧获淫坊、屠肆而可与语上之理,士君子不以为辱而指之为大道,愚矣哉。
如李习之、赵阅道、张子韶,皆英才也,被其驱而陷于邪,惜哉!
近世王氏良知之说正若此,一以浮屠言语道断,心行路绝,迥脱根尘,不立知为宗。
王氏之学,一传而为王畿,再传而为李贽,无忌惮之教立,而廉耻丧,盜贼兴,中国沦没,皆惟怠于明伦察物而求逸获,故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陆子静出而宋亡,其流祸一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07: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者”,人谋鬼诈,占公为私,物始有归终为无;与神天的化幽无为明有,相反之辙,知幽明天道物物,鬼道有而无,神道无而有,知幽明的有无。“归也,归于太虚之絪緼也”。知人道幽明的有无“归也”,质实鬼神:物欲需求。天曰神,伸天理之物欲;人曰鬼,屈天理滥物欲。神導地曰示:质实鬼神,天理达人欲的大质体之;人欲见天理的天下礼乐,大文昭之。理有屈伸,势有轻重,圣人有为的文与礼。
“人者,阴阳合德之神所聚”,“形气存乎神理”,“类应之”的实践理性,“数数之”的象数天理。神所聚的存诚御气,穷神尽性与穷神致化,“而相阴阳”的乾坤之德,“以协天地万物”,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道建阴阳“之居者也”。
“天之用在人”,性情相需各正性命的动静异几;“人之体无非天”,刚柔文质的体用相函,用以备体,体以致用。“天至虚而实”,知幽明道的止于至善,无极而太极的有无相生。“人实而含虚”,实则察庶物定人伦,继善富有,定成性盛德;虚则人伦活力释放,发展庶物的人伦道,成性日新促动继善富有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声色、臭味”的全形归之;“父子、君臣、宾主、贤愚”的全性归之,“皆天理之所显现而流行”的率性修道,“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空境虚无,“非空之”,等同事物定理,“而别有天也”的浮明学,与道浮沉的人之天。
“道一也”,有贞一的理之道。“在天则为天道”,阴阳的人事易简,逻辑连接地道的心性刚柔。“在人则有人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人之所谓道”,关乎调理人伦庶物之“人道也”。“人道不违于天”,肖天地的乾坤之德。“然强求同于天之虚静”,天地人同的道法自然,非天地人参的性与天道。“则必不可得”,“圣人有心而无为”,弃神導有为致力的象数天理,“而终归于无道”。
“《易》言‘游魂为变’,谓魂返于天”,物物有无的聚散终归,曰太虚,“唯天所变化,而非人之所能与”,物物的顺天而制天,知有无相生的聚散之理,知幽明道的幽无明有。“儒之驳者,惑于浮屠”,“谓死而魂不散的来世轮回,流于两间(阴阳)为中阴(隐),身复随生前的善恶因果,“而变四生之果”。“诬圣教以助邪说”,圣教的“游魂为变”,“魂返于天”的物物变化,竟成善恶因果轮回报应的“死而魂不散”,“愚矣”!
“天之所以为天而化生万物者”,诚道太和也,诚明阴阳也,明诚御气,“聚散之神也”。神導的尽性致化,大而化之的圣人,“体此者也”,博施济众;“鬼神,其聚散之几”,有无之实,知幽明道的民生利益精微,鬼神的心性危微。
“死生流转”,有事物的量变到质变过程,“无蕞然之形以限之”;时过境迁,“安得复即一人之神识还为一人”?“若屈伸乘时,则天德之固然”,天命之性,“必不能免”;“假令能免,亦复何为”?人定天命?“生而人”,理在气中的气质之性,“死而天”,天命流行的天道循环异时,“人尽人道”之人参诚明,“天还天德”的神理明诚,“其以合于阴阳之正者”,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道之理一也。
“繇其不窥圣学,乍于流俗利欲之中闻清脱之说”,不落俗套,意为羡慕思动,“或遂讥圣学为卑近”,低贱;“或诬圣学为一致”,人道教化的“教无类”。圣人从之,先礼乐的“野人”,人道教化益质载道的“野人”礼乐,“皆所必然”。
“天下岂有男女、臧获(奴婢)之淫坊、屠肆”,“可与语上之理”,乱君子心性。“士君子不以为辱而指之为大道”,清浊的义利层次错位,“愚矣哉”!
“如李习之、赵阅道、张子韶,皆英才也”,不为世之所用而弃用,“被其驱而陷于邪”,惜哉!
“近世王氏良知之说正若此,一以浮屠言语道断”,断天道固化人道,其心即理论,心言知行的良知良能,存天理为名,实乃废天理断人欲,“路绝”。迥(差远)脱民以食为天之根尘。“不立知为宗”,立诚信明德的诚道实德为宗。。
“王氏之学,一传而为王畿,再传而为李贽”,心即理的思想解放潮,“无忌惮之教立”,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负面,缺失理性之实学。俨若心即理性质,“而廉耻丧,盜贼兴,中国沦没,皆惟怠于明伦察物而求逸获”,缺失类之本的生之本,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故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失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失社会责任感,难得糊涂的君子阶层;失文化正义感,人文化成益质载道的成性继善。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宣扬,文化专制的存天理捆绑,“陆子静出而宋亡,其流祸一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05: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者研几精求,必求止于至善,惟精而后能一。
既谓之实际,则必实有之而为事理之所自出。唯诚与天德可以当之。空则不实,莽荡虚枵则无际。
释氏之实际,大率以耳目之穷,疑其无有者也。生而与世相感,虽厌之,安能离之,虽遗之,安能使之无存!自欺而谓有得,信为实而自谓诚,于人伦庶物不明矣,则固伪而不诚矣。安有诚而恶明者哉!
诚者,天之实理;明者,性之良能。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实理,故交相致而明诚合一。必于人伦庶物,研几、精义、力行以推致其极,驯致于穷神,则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其发本也,下愚厌苦求乐之情;其要归则求必不可得之真空而已。语似是者,谓戒邪淫、杀、盜之类。
后世陆子静、王伯安必欲同之。
始以白骨微尘为观,不可行则转曰事事无碍。
无量无边,凭空为猖狂之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05: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者研几精求”,穷神致化;“必求止于至善”,体用中庸的止于至善;“惟精而后能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性灵至当,天则中正的贞一之理,义殊乎时的体用相函。
“既谓之实际,则必实有之而为事理之所自出”,循物理事则的实事与实理。“唯诚与天德可以当之”,诚接诚道的诚明本体,明接诚之者人之道的诚明心性。诚明,非“空则不实”,“莽荡虚枵则无际”。
“释氏之实际,大率以耳目之穷”,断隔外界闭耳目,“疑其无有者也”,实相空境。“生而与世相感,虽厌之”的流俗质野,“安能离之”;“虽遗之”的脱俗离尘,“安能使之无存”,依旧青山在。“自欺而谓有得”,佛法的“心即一切”;“信为实而自谓诚”,“心境无二”;“于人伦庶物不明矣”,不知乾坤天德的非行仁义;“则固伪而不诚矣”,不明人伦的仁义行。“安有诚而恶明者哉”?所恶之明者:明庶物察人伦的仁义行,非行仁义!
“诚者,天之实理”,诚者天道的循物理事则;“明者,性之良能”,诚之者人之道易简刚柔的健顺五常。“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实理”,健顺五常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乃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故交相致而明诚合一”,神理存诚。“必于人伦庶物,研几、精义、力行以推致其极,驯致于穷神”,穷神尽性御气;穷神研几明察于精微与危微,形下器道的道体精微,形上導贞一之理的相乘之几;穷理精义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穷神致化力行于象数天理,性灵至当的类应之,天则中正的数数之,“形气存乎神理”。神理象数天理,“则天下之理得。易简定位与刚柔定性,“而成位乎其中”的健顺五常。
“其发本也”,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刚健柔顺,“下愚厌苦求乐之情”,己欲立欲达的心性实然。欲立欲达的人生失落,欲脱俗离尘入佛,“其要归则求必不可得之真空而已”。“语似是者,谓戒邪淫、杀、盜之类”。抗衡流俗质野的乱世道佛。流俗质野的邪淫、杀、盜之类,有着物欲需求的心性共同,却走向邪恶。如何惩处?神導的礼法合治
后世陆子静、王伯安心即理的存天理去人欲,与佛门的善恶轮回论,儒佛殊途;“戒邪淫、杀、盜之类”,善性文史的文理性质类同,“必欲同之”。
“始以白骨微尘为观”,归于佛门虚空,虚空待天下事物,“不可行则转曰事事无碍”。
“无量无边”“万法皆空,空性平等,一切皆不可得”,“凭空为猖狂之语”。
“为人之所不为”,所为;“不为人之所为”,所不为。推行则诐。
“下而以金银琉璃诱贪夫”,贪慕来世;“以地狱饿鬼怖懦夫”,“苦海无边”;“以因果诱布施”,增添香火善济佛门,“不耕坐食”。
“欲自回互”,邪妄回环交错,“成其妄说故也”。
“西域愚陋之民,本不足以知性命”。未谙性命之理何言实相空境?“中国之儒者,抑不能深研而体验之”,性命实在与实相空境,水火不相容,士大夫群外尊儒术的天命人事,内修不是入道便入佛,“而淫于邪说”。“故闻太虚之名则以为空无所有而已”,与儒家知幽明的诚道实在非一回事。“明则谓之有,幽则谓之无”,非空无所有。“岂知错综往来,易之神乎”!
“彼欲免累者”,人生苦痛,“怖死而已,故欲无生”。“阴阳昼夜,本非累也”,天人常态,“见为累”人生无常,“安能免乎”!
“易,感之神也”;“易与天地准”的知幽明道;“真际,性之体也”。道建阴阳的刚柔文质,性情相需的体用相函:仁礼诚明。
“其言鬼神也(注释:舍真际而谈鬼神),无异于淫巫之陋”, 巫术祭祀之鬼神也。
正蒙一编,“养蒙以圣功之正也”。“正之惟其始”,实学;“蒙者知之始”,理性。理性的“正之惟其始”,“所以发实之藏也”,“物物为能过化”的性与天道,“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实践理性的气质之性其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05: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终,非有无之谓也;始者聚之始,日增而生以盛,终者聚之散,数盈则日退而息于幽。非有则无以始,终而无则亦不谓之终矣,所自始者即所自终。故夫子令子路原始以知终,非拒其问之不切而不告也。
滞于有者不知死,滞于无者不知生,流俗异端,皆执物之滞于阴阳昼夜以为有无。
为主于无声无臭之中而不累于无,流行于人伦庶物之繁而不累于有,能明太虚之有实,乃可知万象之皆神。
言阴阳之均有也。此以静生阴,动生阳言之。
静以生阴,非无阳;动而生阳,非无阴。
阴受阳施而阖,阳施于阴而辟。
阖辟阴阳虽迭相为用,而道贯其中,昼夜一也。
道为神所著之迹,神乃道之妙也。
不滞于一端而贯通乎始终,故变易而皆以顺乎大经,易所著,其错综化生之象。
道函神而神成乎道,易于此生焉,则以明夫聚散死生皆在道之中,而非灭尽无馀,幻妄又起,别有出离之道也。
吉凶无成心,故曰虚。
理有其定,合则应,或求而不得,或不求而得,人见其不测,不知其有定而谓之神。
老氏见其自然之应,而以谷之应声比之,亦相似矣。而谷无声之实,天有应之理,则非老氏所知也。
太虚之为体,气也。气未成象,人见其虚,充周无间者皆气也。
此动静之先,阴阳之本体也。
气有阴阳二殊,故以异而相感,其感者即其神也。无所不感,故神不息而应无穷。
既感而成象,渐以成形,灵蠢、大小、流峙、死生之散殊,虽各肖其所生而各自为体,不可以数计,而神皆行乎其间。无数者,不可纪之辞。性情、形象、色声、臭味,无相肖者,人事之得失,悔吝亦如之。但此阴阳之变化屈伸,无有乖越,而欲分类自言之,则终不可得,邵子以数限之,愚所未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05: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终”,体用相函的始终相成,“非有无之谓也”;“始者聚之始”,春生夏长的事物元亨运程,原始以建中,各正性命的理在气中,精于物物,“日增而生以盛”,“物物为能过化”。“终者聚之散”,秋收冬藏利贞收获的继善成性,“数盈则日退而息于幽”,待来年进入成性的贞元阶段。元亨与贞元,“非有则无以始”,元亨;“终而无则亦不谓之终矣”,贞元;“所自始者即所自终”, 元亨与贞元。“故夫子令子路原始以知终”“原始以建中,终乎大始”。一言解其蔽,“非拒其问之不切而不告也”。
“滞于有者不知死,滞于无者不知生”,不知春夏秋冬与冬春夏秋的四时流程;“流俗异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生驻异化的天道循环。“皆执物之滞于阴阳昼夜以为有无”。
“为主于无声无臭之中而不累于无”,知幽明之理;“流行于人伦庶物之繁而不累于有”,知明幽之理;“能明太虚之有实”,幽而明,明于幽,知幽明道于天道循环不息的物物化生,“乃可知万象之皆神”。神明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已然以观自然”。
“言阴阳之均有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建阴阳以居”。“此以静生阴”,坤阴柔顺于乾道变化;“动生阳言之”乾阳刚健,动则见乾道变化。
“静以生阴,非无阳”,效法乾道变化,至柔动也刚,柔得尊位;“动而生阳,非无阴”,乾道变化的深思熟虑,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神導明诚。
“阴受阳施而阖”,阴阳和合的动静以济;“阳施于阴而辟”,“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的乾道变化;坤柔顺效法的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阳施于阴而辟”的实践实证:大有。
“阖辟阴阳虽迭相为用”,乾坤合道的动静以济,“而道贯其中”,道建阴阳的刚柔文质;“昼夜一也”,晨乾夕惕,夕惕晨乾的瞬有存,息有养,君子自强不息的天行健。
“道为神所著之迹”,“体用以德业异迹”;“神乃道之妙也”,“始终以循环异时”,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
“不滞于一端而贯通乎始终”,易简理得,知能之间“不滞于一端”,“天尊地卑,义奠于位”;险阻吉凶的人事刚柔,情伪相感的心性质文,刚柔与质文之间的“不滞于一端”,“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时中的体与用之间的“不滞于一端”,“存亡进退,义殊乎时”;刚柔定性能动理则的健与顺之间的“不滞于一端”,“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故变易而皆以顺乎大经”,通经的明经与正经。“易所著”的礼易常变,数成象与数生象,“礼合天经地纬以备人事之吉凶”,“礼惟贞常”的“易兼常变”,“其错综化生之象”。
“道函神”,理在神中的存诚御气;“而神成乎道”,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天命之谓性的率性修道。“易于此生焉”,事变体易神有方,“则以明夫聚散死生皆在道之中”,“义殊乎时”的“存亡进退”。“而非灭尽无馀”,非灭尽无明的尘世烦恼,圆满成佛。“幻妄又起”的乱世道佛,“别有出离之道也”。
“吉凶无成心”,随事随缘的随感而应,“因已然以观自然”,“故曰虚”。
“理有其定”,理性实学的循物理事则;“合则应”阴阳和合的清通太和。“或求而不得”,不诚无物;“或不求而得”,至诚不息。“人见其不测”,大质体之的继善富有,应对民生利益精微;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应对鬼神危微。“不知其有定而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神”。
“老氏见其自然之应,而以谷之应声比之,亦相似矣”。毕竟人为现象与自然现象不一样,“蔽于天而不知人”。“而谷无声之实,天有应之理”,知幽明道的人化自然,“则非老氏所知也”。
“太虚之为体”,阴阳的一物两体,“气也”。“气未成象,人见其虚”,未见阴阳聚散成形;“充周无间者皆气也”,不知有无而知幽明道。
“此动静之先”,性情相需,立心立命根基:“用以备体,体以致用”的体用相函,心性质文的人事刚柔,诚明,“阴阳之本体也”。
“气有阴阳二殊,故以异而相感”,乾易知刚健与坤简能柔顺。“其感者即其神也”,化实践心性的一物两体为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一故神,二故化”的神化理论。基础理论: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无所不感”,存诚御气知化,“故神不息而应无穷”。
“既感而成象”,“因已然以观自然”的“天地万物己然之条理”;“渐以成形”,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灵蠢的心性质文、大小的刚柔人事尊卑、流峙的山川地理、死生的天时命运,各正性命的散以万殊,“虽各肖其所生而各自为体”,性命分殊的立心立命。“不可以数计”,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驳杂错综的理一分(万)殊,“而神皆行乎其间”,一物两体的实践心性,与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之间。“无数者”的理势言天,理成势者有贞一之理,势成理者有相乘之几,理势矛盾的相成与相反,“不可纪之辞”,道体论有精微四义的理性实学。“性情、形象、色声、臭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心性质文,千人一面的形象差异,“无相肖者”。“天之不待齐”的仁心统同,“天之不可齐”的礼义明分,仁礼矛盾实在的相成与相反,“人事之得失”。相成,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相反,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悔吝亦如之”。“但此阴阳之变化屈伸,无有乖越”的过错与差错,“而欲分类自言之,则终不可得”。仁心统同于性命分殊,一与万的数成象与数生象,圣希天的象数天理:“易与天地准”!“邵子以数限之”,“象至常而无穷,数极变而有定”,何以“极变而有定”之数,“限之”“至常而无穷”之象?“愚所未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04: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逐物而应之,虚静而含至理则自应。
无数者,不出阴阳之二端;阴阳之合于太和者,一也。
有形有象之后,执形执象之异而不知其本一。
象未著,形未成,人但见太虚之同于一色,而不知其有阴阳自有无穷之应。
神在形中。
形散而气不损。
游于太虚以听天之变化。
聚而散,散而聚,故时存时亡。
散而反原,无复有形之蕞然者以拘之,即前身为后身,释氏之陋说也。
息,长也。诚者,如其应得之理而予之,不计功,不谋利,自见为不容已,无所吝而不倦也。诚,故于物无所矫强,而因材之笃不妄,此天之所以神也。至诚之教育而物自化亦如之,惟诚斯感而神。
以实理为学,贞于一而通于万,则学问思辨皆逢其原,非少有得而自恃以止也。自益益人,皆唯尽其诚,而非在闻见作为之间,此存神之所以百顺也。
恃聪明闻见,而不存神以体实理,其教人必抑人从己,其自为学必矜妙悟而不求贯通,怠于精义,必成乎妄也。
异端之教学以之。(注释: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
设者,非理所固有,随意所见,立科范以求益于其中也。小有所觉,大有所迷,妾而已矣,惟求速获而倦勤故也。盖诚原不息,息则不诚,张子之言天道,圣学,皆上达之旨,而要归于不妄而勤,所以体自强不息之天德,为下学处心用力之实功,示学有以企及,至深切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04: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逐物而应之”,文史与质野。“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善性文史,滥欲伤物物的流俗质野。神導的中庸质文与刚柔诚明,“虚静而含至理则自应”,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
“无数者”,象之理,“不出阴阳之二端”,数成象的“阴阳与道为体”;“阴阳之合于太和者”,絪緼气化清通的贞一之理也。
“有形有象之后”,刚柔文质,“执形执象之异”,性命分殊的礼义明分,人事刚柔有相乘之几;“而不知其本一”,各正性命的仁心统同,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有贞一之理。
“象未著”,至常;“形未成”,有定。“人但见太虚之同于一色”,至常有定的事物常态。“而不知其有阴阳”,絪緼生化,屈伸聚散的生生不息。“因已然以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象数天理的至诚不息,“自有无穷之应”。
“神在形中”,“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神理,人情物理数者的“数数之”,“神在形中”。
“形散”,体歇气息。体歇,非无体,有体必有用,“用以备体”,“而气不损”。
“游于太虚”,一物两体的阴阳气化;“以听天之变化”,天主大生定夺地受广生的物物生化。肖天地德,形上導明诚的明明德,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
“聚而散”,归太虚,明幽无之理;“散而聚”,曰太和,知明有之理,不知有无知幽明道。明有太和,时存;幽无归太虚,时亡。知幽明道之气化的散而聚,聚而散,时存时亡。
“散而反原”,归太虚复回原状,再度絪緼气化。“无复有形之蕞然者以拘之”,生驻异灭,“即前身为后身”,无利贞收获,“释氏之陋说也”。
息,气呼吸的新陈代谢,生之茂盛,“长也”。“诚者”,至实;“如其应得之理而予之”,诚明。“不计功”,何以明其道?“不谋利”,何以正其义?“自见为不容已”,何以见及人恕道的推己之忠?去人欲“无所吝”,其心寂然存天理,“不倦也”。诚,理性务实,循物理事则,事则循物理,“昭物而物昭之”,诚:“明物而物明之”,实理。诚,“故于物无所矫(饰)”;实理,“故于物无所强(为)”。“而因材之笃”,诚而不妄,“此天之所以神也”。“至诚之教育”,学以成人,学希贤,“物自化亦如之”。诚通神与情,智内神外的情理交感,明诚;性内情外的情物交感,诚明。神情的精于物物,至诚如神,“惟诚斯感而神”。
“以实理为学”,至诚不息的实学理性。“贞于一而通于万”,通理万殊之一物两体,事物矛盾的基础理论,质变为两体理一,矛盾的唯物辩证。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则学问思辨皆逢其原”,继往学问道的“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开来学问道的“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非少有得而自恃以止也”。“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致知在格物”的止于至善。“自益益人,皆唯尽其诚”,至诚实践实证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而非在闻见作为之间”,定理义利的道德固化,不作利害因果相因之微的穷理深究。关乎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明诚神气,“知神之固有气也”,“此存神之所以百顺也”。
“恃聪明闻见”,止步于感性认识的事物现象,并无深究于事物的本质矛盾,“不存神以体实理”。“其教人必抑人从己”,误己及人;“其自为学必矜妙悟而不求贯通”,理论浮明非实明,唯心教条必“怠于精义”,自以为是而固执蔽陋,“必成乎妄也”。
“异端之教学以之”,缺失益质载道的礼之杀,“文理省,情用繁”。(注释: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
“设者”,道之理,“非理所固有,随意所见”,“立科范”为教条,“以求益于其中也”。“小有所觉,大有所迷”,如妾类的无主附庸而已,惟求速获取悦主人,懈怠勤勉之故也。“盖诚原不息”,精于物物,“息则不诚”,无物。“张子之言天道”,圣学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皆上达之旨,而要归于不妄而勤”,象数天理的有为自然,“所以体自强不息之天德”,明诚明明德。为下学处心用力之实功,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示学有以企及”,学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学者学问思辨的格物之功与致知之功,“至深切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07: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妄而不勤者,必轻佻而骄吝,诚之不存,神去之矣。
过之成也,成于徇迹而妄动;徇物欲,徇意气,皆妾感之迹也。改过不吝,反而求之于心之安,则贤者乐与之亲而气不妄动,神乃可存,所学皆天德之实矣。静专动直,气正而不息,作圣之功,反求诸身心而已也。
言动虽无大咎,而非理所以应然,任一时之适者,皆戏也。心无游泆之情,则戏言何自而生;不谋非所当为之事,则戏动何自而成?凝神正气,则二者之失亡也。
见于身则已动其心,加于人则人见其妄,而谓偶然言动,无关得失乎!苏子瞻之所以淫昵而召祸也。
非物理之应得,任闻见之小辨以言动,虽始非不善而终成乎恶,谓之过。非心者,非其初心;非诚者,非心之实得。
始亦有意于善,而过则终成乎恶矣。不存诚精义以求至当,自恃其初心之近道自诬,则未有能强人者也。王介甫之所以怙过而取之于天下也。
谓为戏,无伤于大义;诬为诚,谓可不怍于天人;自命为君子而成乎妄人。
谓己戏而人何疑之己甚,谓偶有过而人相谅以信从,则怨天尤人,而不知下学之不立其基也。重则无戏,改则无过,瞬有存,息有养,何暇至于戏,过岂有不知,知岂有复行者乎!合天存神之学,切于身心者如此,下学而作圣之功在矣,尽己而化物之道存矣,故正蒙以此终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0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妄思而不勤思辨者者,必轻佻少谋略;骄吝,失礼离德,赏不行离心,离心离德的“必轻佻而骄吝”,“诚之不存,神去之矣”。
“过之成也”,成于过往之迹,“成于徇迹而妄动”,铭记陈年旧事,不知时过境迁;“徇物欲,徇意气,皆妾感之迹也”。“改过不吝”,三省吾身,“反而求之于心之安,则贤者乐与之亲而气不妄动,神乃可存,所学皆天德之实矣”。静专注,动刚健,气正至诚不息,作圣之功,瞬有存,息有养,“反求诸身心而已也”。
“言动虽无大咎”,出差错根由,人为作用非顺天自然,“而非理所以应然”。非应然而失自然,“任一时之适者”,吸引眼球的人生演戏,不必有事实依据。心放纵规范不守,“则戏言何自而生;不谋非所当为之事,则戏动何自而成”?凝神正气,至诚至真,如演戏般的生与成,二者不会出现。
“见于身”之言行,窥视“已动其心”,“加于人”左右影响,“则人见其妄”。何谓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实践实证是人事刚柔的险阻吉凶。“而谓偶然言动,无关得失乎”!有其因结其果。“苏子瞻之所以淫昵(政见)而召祸也”,贬官黄州。
“非物理之应得”,顺乎物则,“任闻见之小辨以言动”,失至诚的真与实,诚与明。不诚无物,“虽始非不善而终成乎恶”,民生利益精微,引出流俗质野的鬼神心性危微。千秋评说“谓之过”。“非心者,非其初心”;人不能改善环境,环境改变人!至诚初心异变为不诚心的“终成乎恶”。“非诚者,非心之实得”。
“始亦有意于善,而过则终成乎恶矣”,业成多少千秋悔吝?“不存诚精义以求至当”,何有神存性灵?“自恃其初心之近道自诬”,自诬初心。只有顺天应人,未有逆天“能强人者也”。“王介甫之所以怙过而取之于天下也”,“自恃其初心之近道自诬”,“虽始非不善而终成乎恶”。
“谓为戏,无伤于大义”,未能自然而应然;“诬为诚”,可不惭愧于天,愧疚于人;自命为君子初心;而成乎妄人终恶。
“谓己戏”,逆物则的性灵天则,有因果实证。“而人何疑之己甚”,文过饰非,遮掩因果,“谓偶有过而人相谅以信从”。若不究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怨天尤人,而不知下学之不立其基也”。明诚的诚信明德,基础理论是循物理事则的诚道实德。重视明诚义理,顺应自然之化的应然而能然,“则无戏”;改则无过,则清明,“瞬有存”,明诚存神的虚壹而静;“息有养”,养性修身于中庸质文,“何暇至于戏”?“过岂有不知”,失乾易知职能;“知岂有复行者乎”,失乾刚健职责!“合天存神之学,切于身心者如此”,穷神尽性的仁智同用。“下学而作圣之功在矣”,存诚御气知化,“尽己而化物之道存矣”。言明人文化成天下的实学理性,民所共由理道的“民胞物与”,“故正蒙以此终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04: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义理我解《张子正蒙注》十余篇了,“故正蒙以此终焉”:《乾称篇》。民所共由理道的“民胞物与”, 人文化成天下的实学理性。从肖父母乾坤之德的“天地万物父母”概念,到肖天地乾坤之德的天施地受概念,义理根基:民胞物与。此乃生之本,类之本,也是治之本,即礼三本的义理根基,也是儒家人文哲学的义理根基。上达下学,有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天人诚信道。仁礼知识体系的人文灵魂与义理精粹概括:“诚”,逻辑连接“明”:诚明本体与诚明心性的刚柔文质,道原并建的“大中即寓其间”,人文化成天下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上达下学,诚与明,仁礼知识体系的民胞物与。下学上达的圣希天,明诚神導,仁智同用的智内神外,智神睿明体系的人文灵魂与哲理精粹概括:“神”,明诚的神理与明钦的神参,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神導德政。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学问道,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学问道。继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继往开来学问道:通经而明经,正经接着讲。接着讲的知幽明道,无有不极之太极,无有一极之无极,“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无极而太极。“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下学上达,神,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神導德政的民胞物与。上达下学与下学上达的民胞物与,传统文化的哲学人文,经世治用的古今义理会通。难道传统义理不能顺通为现代义理?中断在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
一、感慨:必须应用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及范畴体系,方能显著义理体系。就以儒家伦理学为例,肖父母乾坤之德,言家庭文化传承;肖天地的乾坤之德,言社会的文化传承。儒家伦理学的文化特点和理性思路,截然与宗教性的西方伦理学不同吧!传统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亲亲为仁,礼本类之本的基层单位,“唯天地万物父母”,“合天地之性情于一心”。“即心以体之,则莫切于事亲”,仁之实。肖父母的乾坤之德,连接肖天地的乾坤之德,生之本与类之本合一,便是孟子所说仁义行,非行仁义的庶物人伦道。“全形(形色)以归父母,全性(天性)以归天地”。形色天性的心性质文,明确伦理学的庶物人伦道,是区分于伦理学的实学理性与文史浮明的鉴证准则。肖父母的乾坤之德,一是体现家风的文化精神,引领天下的家风潮流,中庸质文的君子文质彬彬;二是家风的文化传承,子孙后代的学以成人。肖父母的乾坤之德,家庭(族)伦理。上一台阶,来自人际间忠恕之道的家庭伦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心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礼义忠恕。人际的家庭伦理再上一台阶,仁恕天下,家天下的家庭伦理,肖天地乾坤之德,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的治之本,连接社会伦理的生之本与类之本,礼三本完善的社会伦理。
二、伦理学三台阶,引出关乎伦理学的五种学派观点。一是杨朱私己,墨学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理论逐渐湮没,在乱世社会成为因果事实的流俗质野。二是阳明后百姓日用皆道负向,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前者爱私己个人,后者爱私己家庭,同归船山所评说的道体论。“专于己而不通于人,则困于小而忤于物”。三是人际间忠恕之道的家庭伦理,孔子仁学体系,其伦理学的道德定律:治世通行,乱世遗落。为何?船山睿智其道体论未完善根由:“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四是以天地的乾坤之德定理父母之乾坤之德,所谓天地之性的天理本然,限定气质之性的质有清浊及善恶。德者所得,是儒家的诚信明德,失儒家的诚道实德,有得有失的蔽于一曲,闇乎大理。其性与天道观。乃浑然天然的变易以告人,所谓“天地无心而自化”,逻辑同类于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无不为。引出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事物定理守常至善的道德固化。“圣人有心而无为”的无事寂然,有事随感而应有神知之用,良知良能于百姓日用的存理去欲。圣人的天道无为,世人也是道法自然的人无为。船山精辟概括其道体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空谈心性的善性文史,儒学极度异化的宋明理学,也是治世宋明理学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五是船山的伦理学,“全形以归父母”,肖父母的乾坤之德,学以成人的家庭文化传承;“全性以归天地”,肖天地的乾坤之德,承前启后的社会文化大环境,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其伦理学理想的道体论模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其伦理学要点有二:一是“肖乾坤而后肖父母”,名乃肖父母,有可从与不可从之选择理性:“肖乾坤”。肖乾坤之德的父母之实,“则可肖天地矣”,肖“天地万物父母”一体的与天合德。二是肖天地的乾坤之德,理道定所于肖父母的乾坤之德,共同富裕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民胞物与”。《乾称篇上》,主要言肖父母的乾坤之德,学以成人的家庭文化传承,诚明。诚的义理精蕴,周遍肖父母的乾坤之德,推己及人及家天下的乾坤之德。至诚肖父母,正心诚真,明于人伦庶物的乾坤之德。学以成人肖父母,家庭的文化传承;理据乾坤之德,肖“天地万物父母”一体的与天合德。诚的义理精蕴,周遍肖天地的乾坤之德。《乾称篇下》,集中言肖天地的乾坤之德,形下器道的理道精蕴,“诚”。“诚者,天之实理”,因实理生明,“明者,性之良能”。实理,本源乃诚者天道,实事有实理的实践实效,循物理两大事则的顺理成章。良能,正心诚真的诚之者人之道,诚真彰显实理的实践实证,若无诚真,虚与伪,焉有实理实践的实效实证?理在气中的“气以理生化乎质”,文化环境造就文化的实践心性。实事有实理的实践实证,矛盾基础理论的一物两体,相成与相反的正负走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04: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相成与相反的事物矛盾,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的存在音容天,即道体论的中奏天,限定终奏物循物理事则的天道诚,有实事实理的实践实效;也限定始奏人的人道诚真,彰显实理的实践实证,体证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成就形下器道义理精蕴的诚与明,乃形上導的理道精蕴:“神”,神導明诚。所明的诚,乃诚真的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有实事实理实践实效的诚者天道。诚真的诚之者人之道,即天人诚信道;诚真的循物理事则,乃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神導明诚所明的诚,文明同道的诚明义理。“必于人伦庶物,研几、精义、力行,以推致其极,驯致于穷神,则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而成位乎其中”,循物理两大事则,易简定位与刚柔定性的健顺五常,诚明的文明同道。“则天下之理得”,仁智同用,智内神外的神(内)理(外),穷神精蕴,一是穷神尽性的存诚御气,“知神之固有气”,神導成就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二是穷神研几,深究道体精微四义;深究阴阳不测之几的民生利益精微,鬼神心性危微;深究贞一之理的相乘之几。三是穷神精义,剔除一人之正义,一时大义的义理偏蔽,坚定经世治用的古今义理会通。究利害因果事实所以然的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理论。会通古今义理。“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深究文理社会效应的正负理据: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深究正负理据。深研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存在与思维)演变的原真理路;深研现实君相造命的承前(承天受命)启后(续后俟命)文化大环境的历史逻辑(存在与意识)演变的原真理路。四是穷神致化,力行“必于人伦庶物”的象数天理,“推致其极”的止于至善。“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尽性),数数之(研几精义的力行致化)。穷神四精蕴,形上神導明诚,導向形下器道的诚明实理,诚之者实话实说,不实,道虚佛空,宋明理学的“其心寂然”,实证乃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明乃诚真的性之良能,诚之者真话真说,不真,乃假与伪,有不正之风与歪风邪气。缺失诚明正气,神道隐,鬼道狂;中庸质文消迹,不是儒道佛互补的文史浮明,就是乱世的流俗质野;不实不真,文化专制的背弃实理,也是文省情繁礼之杀的社会效应,与文繁情省礼之隆的社会效应背道而驰。船山言:“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实话实说的实事实理;“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真话真说之诚真理据,礼义规范实践实证于利害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体证真理的理直气壮。相反,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如何应对盛唐物欲需求增长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如何理解乱世的流俗质野?如何理解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时代的孟子逻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背弃天之实理的诚精蕴,宋明理学难以自圆其说。船山言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继善成性的止于至善,无有不极之太极,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极而太极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实话实说,真话真说的易道之神。宋明理学言事物的定理至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莽荡虚枵则无际”,空谈误国害民。浮明学何以世间延流,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乃君主专制的文化大环境所致。正因为满清专制极度的文化大环境所致,船山神導德政的理论理性被荒芜失落,至今义理未昭明天下,谁能知晓其尊德性学问道的人道理欲观?谁能知晓其道问学学问道的道体论,谁能知晓其止于至善与至善无止境矛盾辩证的无极而太极?谁能知晓其神導意蕴的存诚御气知化?实践实证为“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与宋明理学定理至善的无极而太极截然不同性质的儒学体系。尘土遮掩不住发光闪亮的金子,历史的文化尘土也不能遮蔽实事实说,真话真说的真理光辉。相反,适应迎合君主专制的文化土壤,极度异化孔儒体系的宋明理学,脱落后人的人为修饰,该返回其历史逻辑原真。以第二个哲学圆圈的完成,还源第一个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也是真正的中西文化义理会通开始,进入到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体系建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真正的中西文化义理会通,不可能有文化套解现象。不同文化历程的文化土壤,只能培育出不同文化特点的话语体系与范畴体系,研几辨真,深究其理性实学的义理体系,明晰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存在与思维)的原真理路,明晰承前启后文化大环境(存在与意识)的历史逻辑原真理路,明晰文理的社会效应,达成后人不断较正创新而理论深化的原真理路。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到达船山神導德政的理性实学,方能明晰传统文化的义理体系,方可以真正完成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义理我解《乾称篇》,再一次精刻正蒙,传统儒家伦理学的思维特点与人文特色,肖父母的乾坤之德与肖天地的乾坤之德,文理展述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与范畴体系,方显著其义理体系。若话语去,范畴失,凭借什么明晰传统伦理学?推而广之,凭什么明晰人文化成的传统哲学体系?以西方的话语、范畴套解,邯郸学步自贱弄残传统文化的囫囵吞枣。止步于宋明理学去理解,传统文化只有唯心教条,焉有辩证唯物的哲学观,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只有人文,无哲学,将哲学还给西方。须知:实践心性的理在气中,性命、理气的一物两体,人文的人生观;理在神中導向成然的实践理性,性命、理气两体理一,人文的哲学观。哲学观的逻辑源头,荀子的《解蔽篇》,解蔽诸子学的蔽于一曲,闇乎大理;《易传》“易与天地准”的知幽明道。成熟过程,张载“一故神,二故化”的神化理论;船山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哲学观的源头与源流,立足根基:人文化成的理性实学。荀学被搬离儒坛,《易传》易学义理的“弥纶天地之道”,事变体易神有方,“易与天地准”的循物理事则,被曲解成“有选择条理之意”,一是“体道之极功”,“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的天理浑然,“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的人事当然,“天地无心而自化” 的“体道之极功”;二是“圣人之能事”,“无事,则其心寂然”,因变化无方而圆神;有事,“事有定理”,“随感而应”的“神知之用”,“有选择条理之意”,“圣人有心而无为”的“圣人之能事”,哲学观的源头失传了。张载一物两体基础理论,乃实践心性的理在气中,与宋明理学定理至善的理在气先,格格不入。宋明理学主统学统,远离两体理一的神化理论;船山哲学失落,哲学源流黄鹤去矣。《易传》易学被曲解,谁在意研究《易传》循物理两大事则,阴阳天道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乾易知与坤简能;刚柔地道健顺五常的心性能动,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职责。难道研究本体论,研究人事管理学,不要研究循物理事则?谁能知晓船山所说的“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也”。不是循物理事则的顺乎物则?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理性回归,核心问题:治理经济危机。治理经济危机不是为了顺乎物则?《易传》的循物理事则,船山循物理事则的顺乎物则,商品经济时代治理经济危机的顺乎物则,古今义理会通的历史逻辑原真理路,也是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路。失落船山哲学,难道不是自残传统哲学?传统哲学的源头源流皆被自残自弃,中国还有哲学?还有传统文化的哲学研究?义理我解《乾称篇》后,深深忧虑。
五、理论理性实效:益质载道,引领社会的文化潮流。研究理论理性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何妨而不是要研究承前启后文化大环境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思维与意识并存的社会存在。思维研究的存在,活力要素是意识的社会存在,关乎生产力运程,“事物,人也”,性灵至当,顺乎“理化,天也”,天则中正;船山的道体程序:始奏人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决定性,中奏天的社会限定,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的存在音容天。心性的唯物辩证,“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理道定所的“理”,乃文益质礼载道的文理,有正负向。正向的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负向的礼之杀,“文理省,情用繁”。礼义明分的仁心统同,仁礼矛盾理一分殊成因的礼之隆与礼之杀,致文益质也有正负向,正向是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负向是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礼载道也有正负向,正向是遵奉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天下礼乐,心统性情的功贞情;负向是礼无法,礼崩乐坏的滥欲情淫路;礼教食人,停滞物物经济,折杀物欲需求的情罪路。文理益质礼载道的正负向,将存在的思维与意识的命运因果连接一起。理论理性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同时也是承前启后文化大环境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承前启后,承天受命的文化大环境,也是君相造命基础的文化大环境,启后是千秋功罪评说,承天俟命的文化大环境。文化大环境,文化环境的“天”,心性条件的“人”,传统文化(心性意识)承前启后的天人文化大环境,能被西方文化套解而全盘西化?因果事实:西不西,邯郸学步;中不中,囫囵吞枣,百年中西文化的碰撞路。同样道理,二千数百年的天与人,环境条件不同于现代的天与人,正因为天人文化条件时空相隔遥远,即不能沉迷研究孔儒理性实学,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也不能沉迷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尽管是褒贬不一;也不能沉迷于诸子百家研究。跨越二千数百年时空,时过境迁遥远的天人环境条件,暂不究其论理逻辑是否符合古人的逻辑原真,退一万步,符合又如何?以二千数百年前的天人环境,改变或取代现代的天人文化环境?将学派文理的社会效应带来现代,孔儒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老子道法自然的天,执古道纪的质朴心性人,都带来现代?现代社会就不是商品经济社会,是“天道远,人道迩”,前期的自然经济社会了,那真是寻根复古人了,不是现代文化研究的咄咄怪事?不是研究影响现代文化承前的天人文化大环境,而是跨越遥远遥远,去复古寻根,异想天开的文化复兴?从西方文化套解,到复古寻根的思路沉迷,百年文化研究乱相路,能说中国文化在进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4: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影响现代文化承前的天人文化大环境,唐宋变革,历史的转折点。船山说:“汉唐无今日之道”,汉唐与宋明,绝对不同性质的君主专制路。汉唐独尊儒术的经世致用,君主专制生长期的阳儒阴法,能重启生机生生不息的儒术诚行,功在孔子的礼有损益,功在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走到贞观之治的盛唐期,所谓盛唐,盛期不再复,有专制衰落的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盛期,意味着儒术诚行关注民生的独尊儒术,走到至极,自然的应然而能然,将是接近关注民本的儒学诚行。太宗谈“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不是尊崇儒家民本,“因已然以观自然”的应然,能然的凝聚力: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关乎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关乎文理政制也要适全人情物理数者的易道变化,经济变革引发文理政制及心性文化变革的顺乎物则。正因为要顺乎物则,显然,有道伐无道的治乱循环,以国家元气损伤,生民灾难为代价的王朝正常陵替,其性质虽属人民正义,与孔子的礼有损益论,都不再适应顺乎物则的天下走势,该要进入会通古今义理,经世致用的神導德政阶段;进入商品经济时代,该是治理经济危机的顺乎物则,从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社会,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与时变化健行的顺乎物则,文化源头:乃船山的心物理念:“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时代自然而应然的顺乎物则,不是对有道伐无道的理性境悟?礼有损益的有道伐无道,质变通达到顺乎物则的神導德政,历史事实的自然应然,本该如此。政制文理该要上台阶,孔儒理性文化的仁礼忠恕,该要质变为船山的天下仁恕;孔儒政制文化的仁礼德政,该走向船山精心探究的神導德政。前提,就是九五之尊的君本世袭制,如何适全天下走势的顺乎物则。范文澜《中国通史》符合事实而评价唐太宗的自知之明,应对侍臣们的歌功颂德,毫不客气地说:“你们说得不对,我成功的原因只有五条:第一,从古帝王往往妒忌有才能的人,我见到别人的才能,好似就是我的才能;第二,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第三,人主进贤良的人,喜爱得要抱到怀里来,黜退犯错误的人,厌恶得要推到沟里去,我敬重贤良,原谅犯错误,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待遇:第四,人主常憎恨正直人,明杀暗杀,历朝都有,我即位以来,褒奖正直,从没有黜责一人;第五,从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贱夷、狄,我独不取这种偏见,同等看待汉族和非汉族人,因此境外部落都来亲附”。君王至尊位置,睿智务实的主导与协调,身边有尽心尽性的良臣辅弼,“我见到别人的才能,好似就是我的才能”,关乎易简理得的人事级能结构,“天尊地卑,义奠于位”。“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心性能动结构的刚柔定性,“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唯才是举,乾刚健行,该避免爱恶任性,“我敬重贤良,原谅犯错误,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待遇”,官员立心立命的理道定所。正直人,真话真说,不会虚假成风,下滑为奸佞之气;实话实说,明晰利害因果,实践实证实明,非文过饰非浮明,举贤重用正直人的德才兼备,关乎诚明心性与诚信环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是非善恶,义判于几”。贵中华,贵的汉族的先生文化,保持形上文理德治的文化先进性,有利于文理明诚的益质载道,有利于政導明钦的存诚御气,先进文化形上導的圣希天;非贱夷,狄的野人礼乐,注重文治教化,缩小先进与落后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精于物物。为什么唐太宗能精确总结出成功五条,深思熟虑,符合晨乾夕惕的圣王风范,也是圣希天境界的“瞬有存,息有养”。一部《贞观政要》,将唐太宗五点总结都作了历史记载。为什么唐太宗截然不同于以往帝王,成为千古一帝?亲身经历隋炀帝荒淫无道对民生的践踏,非德者非坐其位的王朝倾倒崩溃,“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诚,形上明诚与形下诚明,至实的天人诚道,至真的天人诚信道。“诚可畏”,致贞观君臣,都以荀子警句训诫:“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水能载舟覆舟的帝王境悟,贤相辅弼的境悟,共同成就的贞观之治。若有文理境悟,成然神導德政,理道定所的文化大环境,贞观之治的文化精神延续下去,多好!船山说:“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之数亦大”。可惜,船山不是生在贞观盛世,落寞于汉夷两度陵替的明清之际。贞观之治缺失船山的哲学文理,船山的哲学文理缺失政道光明支持,阴差阳错,致政道光明与文理文明失之交臂于历史时空,惜哉!君舟民水的帝王境悟,解悟出有道伐无道的人民正义:天下非一姓之天下,唯有德者坐其位。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实证,符合坐其位的有德者。“怨女三千放出宫,死亡四百来归狱”。贞观六年的春节前夕,唐太宗亲自审问在押的三百多名死囚后,朕可以放你们回家,与亲人一起度过春节,要保证来年秋天自觉归狱服刑,死囚答应约定。次年九月所有死囚主动投狱。为表彰死囚诚信,唐太宗下诏赦免了死囚罪责。如此的法政神话,虽为后人所质疑。宣传君王仁政的恩德感化,鞭挞秦始王的法治暴戾,鞭挞隋炀帝的荒淫无道,不是载舟覆舟的得失证例。“死亡四百来归狱”的恩德感化,表明:世上没有天生罪恶,官逼民反所致,所以神導德政的官员立心立命,“君子喻于义”;生活苦难所致的环境造人,所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道定所,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大质体之而质实鬼神。宣扬恩德感化的法政神话,“先存百姓”的仁政功德,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怨女三千放出宫,”,“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不是符合儒家的伦理理想?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鲜明对比:一个是开拓盛唐辉煌的贞观之治,一个借助贞观之治福荫,走到繁华至极而坠落,繁华不再。“怨女三千放出宫,死亡四百来归狱”,想到船山理念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环境造人的载舟覆舟。联想到孔儒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生民立心立命的实践心性;也联想到张载的“一故神,二故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神化理论。从“先存百姓”的仁政德治,联想到船山的哲学人文,似有感悟独尊儒术盛期的贞观之治,其政導光明,成为历史的的文化瑰宝,开出张载的神化理论?接壤船山的神導德政?也许我要投入精力去研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05: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贞观之治的盛唐不再,经历武则天及玄宗两朝,天宝年间坠落。宋后,成然不同汉唐时代的宋明时代。唐太宗因隋亡而警悟荀子的君舟民水说,励精图治有成功五点;宋高祖杯酒释兵权而重文轻武,对群臣不信任,猜疑防范,官员焉有尽职能尽职责于君子义?士大夫群不是入道就是入佛,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再无诚信可言;忠君报国,有道伐无道再不是人民正义,而是乱臣贼子所为,文理“跟风”也作忠君宣传。朱熹说:“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弑之罪也’”。忠君报国的宣扬,也带来孔儒极度异化。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不再是孔子的性与天道,类同于道家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儒道天道观合流了;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再不是孔子的仁礼忠恕;性即理的天命之谓理,再不是易简理得的的天命之谓性;存天理去人欲,再不是孟子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理一分殊的守常至善,与佛理月印万川的逻辑类似,再没有“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人文化成天下的易道文明,儒佛的人生(道)观合流了。最要命的是:失去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无可奈何天,进入到汉夷王朝两度陵替,再不是贵中华,而是贵夷狄,落后文化民族统治者为上层建筑的形上执政,先进文化的汉族,沦为不能参政的三等贱民,成为以理杀人的尊者责卑,贵者责贱的对象。落后文化民族的统治者执政,君师一体,治学一统,秦暴法治回潮,文化专制更剧烈。秦法暴戾,二世以亡:满清暴戾无以复加,赢得“康乾盛世”,难道不足以令人深思?儒道佛互补的治乱恶性循环,对社会心性的损伤,“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穿衣吃饭”。秦法暴政,二世而亡,有赖于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文化延续的人民正义,汉唐文化环境的天,心性条件的人。走到宋明衰落期,靠接法家专制的天,忠君报国:自扫门前雪的人,人民正义日渐消逝。到满清时代,法暴回潮,君师一体,治学一统的专制文化天,实惠人生下滑成民族劣根性的条件人。专制文化环境的天,远离人民正义,服服帖帖,穿衣吃饭的心性条件人,满清承前天人的文化条件,自然而应然,脸上贴金的“歌功颂德”,康乾盛世的遮羞布。不同于秦暴灭亡的人民正义,消失人民正义的“康乾盛世”,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屈辱,中华文化走向灾难的历史起点。成因,宋明专制衰落的汉夷王朝陵替:明亡以后无中华,随着盛唐贞观之治的文化瑰宝尘封,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被终结,文化理论被荒芫,船山学失迹天下,开始百年文化研究的乱相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