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回复: 2

[读书心得] 《中庸》杂注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5 09: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哉斯言也,美哉斯言也。
       人皆有其性,是为心也。若能各率其性而活,是为知命,是为知天命。佛曰人间之谓修行,又何啻于体悟自身之心性,即为教也。所以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德经》也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若能明此道,自然“喜怒哀乐之未发”,而“发而皆中节”。
       所以,人,又会有什么焦虑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是人为什么要活着?如果你问《中庸》,《中庸》就会问你,什么是意义?你说人生有什么意义就是什么意义。人不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吗?这才是最基本的。这种思想,笔者认为正是《中庸》一书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即便认为其是养生之学,也未尝不可。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首先,中国古来强调集体主义,这与西方人个人主义是不同的。其次,儒家讲仁,首先你要是一个“人”,然后你要知道,你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嘛,也就这个意思。这样你就会知道,儒家强调修身,治世,根在这里啊。人是主体,人是关键,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治世的根本在治人,治人的根本在“性”在“命”,“性”“命”即在于“诚”也,所以才会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至诚通神”啊。
        中也。
微信图片_20201015092409.png
图 豫章姚某人《中庸》杂著稿
       或问,那何谓庸?笔者认为,庸即是为人间道也,当然强调过犹不及也。它更像一套方法*论。通过“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达到“不怨天不尤人”的境界。对上你要怎么着,对下你要怎么着,对自己你要怎么着,这不就是一套具体操作吗?“反求诸己”是关键一招,怎么能达到?慎独是不够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能做到这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学问思辩行也。即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也。
       即便是从现代的视角去诠释《中庸》,也一定要尽力回归本原去探讨。朱熹对“中庸”下的定义,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笔者对此是略有疑惑的。故有此文。
        笔者再读《中庸》,愈发觉的古人可爱可敬之处。当然,有些只是笔者联想式的猜测,中国人嘛。儒家应该也是想建教的吧,想把老夫子抬出来。《论语》夸孔子那夸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中庸》更不得了了,写神了,“至圣”“德配天地”,不得了了。所以,这事儿八成孔子在世时那帮人就想搞,可能是老人家比较务实,谦虚,谨慎。如墨家,不就搞了一套钜子制度,准军事化社会组织。如后来的道家,直接奉老子为“教主”。这么一对比,也就不能不说,想立门户应该是传统了。所以,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于建不建教,就无甚必要了。
       总之,《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称其为心性之学,儒家入门心法,应该是非常中肯的。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自为之而已矣。
       诸君共勉之。
——豫章姚某人 2020.10.13.
注:观点或许您不认可,愿成一家之言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15: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对你好,主要是上对下好。
德是个人素质好,德与仁的区别,在《管子》中说得明白:大德不进仁,不可以授权柄。就是说,个人素质再好,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能用他办事。
中庸就是为人处世需要把握的尺度,达到“和或共赢”的效果。中庸之为德,就是有适度让的因素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8 04: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仁,不知礼,非知仁也。仁内礼外,“克己复礼为仁”,礼义规范的仁心主持。仁礼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心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义忠恕。只知道法自然的三无为,焉知心性内外的礼外仁内。
形下器道言礼外仁内,形上神導言仁外智内,智内神外。从庶物的生之本而言,“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智内的仁外与神外;从人伦的类之本而言,“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智内的仁外与神外。智内神外,明诚;智内仁外,诚明。只知道法自然,既不知形下器道的仁内礼外,更不知形上神導,智内神外的仁外智内。
只知仁礼,不知仁礼的礼义言行规范,有实践实证因果所得,“德者,得也”,类之本的人伦所得,诚信明德;生之本的庶物所得,诚道实德。德者所得,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形上神導则是明诚的明明德,所明的明德,乃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只知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物化德,焉知形上神導的明明德,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
中庸,于心性的质文矛盾而言,中庸理则。君子斯文的文质彬彬,质与文的中庸理则:不偏不倚。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都是是违FZ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两偏极。心性质野践踏仁礼的道德理性,失去道器层次的礼义规范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诚信明德,滥欲情淫的礼崩乐坏;心性文史固化道德的唯心教条,失去道器层次礼义规范准则的诚道实德,实质也必失去道器层次规范准则的诚信明德。失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的质野文史。从心性人事的本体论而言,“事物人也”,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与果因之根由,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本体论的体用中庸。心性质野,过于质不及文,滥于用失道物,失于“欲必不穷于物”之人伦明德,失去的体用中庸理则,失去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文明同道。心性文史,过于文不及质,失去“物必不屈于欲”之庶物实德。与心性质野一样,违反体用中庸理则的殊途同归。体用中庸理则:体用相函的用以备体,体以致用。只知天地人同的道法自然,不知天地人参的性与天道,“蔽于天而不知人”,焉知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与体用相函?
理知文理体系的义理逻辑,必要明晰范畴意蕴及逻辑深化,不懂装懂,只能出笑话而已。笑话还少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