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质文刚柔

[综合讨论] 船山《老子衍》义理我解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07: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之。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动天下之形,犹余其气;动天下之气,动无余矣。“烹小鲜”而挠之,未尝伤小鲜也,而气已伤矣。伤其气,气遂逆起而报之。夫天下有“鬼神”,操治乱于无形;吾身有“鬼神”操生死于无形;杀机一动,龙蛇起陆,而生德戕焉。静则无,动则有,神则“伤人”可畏哉!“载营魄,抱一而不离”,与相保于水之未波。岂有以治天下哉?“莅”之而已。

“动天下之形,犹余其气”;道有余情有“余其气”,心统性情的理在气中。“动天下之气”,理在气中的实践心性,“习以成性”,“命日降而性日生”。“性日生”,“动无余矣”。“‘烹小鲜’而挠之”,扰乱和阻碍物物化生,“未尝伤小鲜”之物物生化,“而气已伤矣”,伤及主持物物主体,道建阴阳的刚柔文质。“伤其气”,人事刚柔的民生利益;“气遂逆起而报之”,幽有鬼神。“夫天下有‘鬼神’,操治乱于无形”,士庶穷通生死的治乱循环;“吾身有‘鬼神’操生死于无形”;道心惟微的人心惟危,“气遂逆起而报之”的鬼神心性危微。“杀机一动”,有阴阳不测之几。“龙蛇起陆”的地动山揺,“而生德戕焉”,流离失所的生灵涂炭。“静则无”,“复常曰明”;“动则有”,“复命曰常”,“龙蛇起陆,而生德戕焉”,“神则‘伤人’可畏哉”!“载营魄”于“复常曰明”,“抱一而不离”于“复命曰常”,“与相保于水之未波”,只求水波的静止不动。“岂有以治天下哉”?虚无复常的“弱者道之用”,徒为“‘莅’之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08: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莫妙于受。受而动,是名受而实不乎也。欲受而动,是实受而名不受也。天下相报以实,而相争以名,阴阳之于人固然,况人事乎?语其极,则欲“兼畜人”,非能畜人;欲“人事人”,非能事人。何也?实元动也,况欲之而不能静乎?愈大则愈可受。人能为阴阳之归,其处下尤甚。静其欲,静其动“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也。

“道莫妙于受”,人事言天的易简受命,有职业立命的社会位置。“受而动”,乾位易知与坤位简能,“是名受而实不乎也”,易简理得的人事职能。“欲受而动”,乾刚正与坤柔从,“是实受而名不受”的心性职责,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天下相报以实”,“报之以实而实明生”的理性务实;“而相争以名”,名定级能(等级)尊卑,波及利益分配,职业立命之名,与齐家立命之利的名利相连,“阴阳之于人固然”,“况人事乎”?循物理事则的人事职能与心性职责。“语其极,则欲‘兼畜人’”,“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天命之谓性,也是关系名利人生的立心立命;“非能畜人”,非理在气先事物定理的性即理与心即理,而是习以性成理在气中的实践心性;“欲‘人事人’,非能事人。何也”?“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交于天地之间者,事而已矣;动乎天地之间者,言而已矣”,乾易知的物理事则与乾刚健的乾道变化,“形气存乎神理”。“事者容之所出”的“数数之”,“言者音之所成”的“类应之”,神導明诚御气的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实元动也”,太极理道的事物运行元与亨。“况欲之而不能静乎”?元亨的实动效应乃利之富有,贞之盛德,焉能“复命曰常”而虚静?“愈大则愈可受”,受于天命之性方实有愈大的大业富有。“人能为阴阳之归”,道建阴阳的刚柔质文,“其处下尤甚”,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犹若江海必处众流之下也”。“静其欲”,察人伦明庶物的天理人欲;“静其动”,虚壹而静的“瞬有存,息有养”,“数数之,类应之”的健顺而动。百谷之水的“循理而应乎事物”,必趋流入江海的天人诚道,“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08: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奧。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繇此验之,则有道者不必无求,而亦未尝讳罪耶?无求则亢,讳罪则易污,有道者不处。天下皆在道之中,善不善者其化迹,而道其橐龠。是故无所择,而聊以之深其息。知有所择也,是天子三公之为贵,而拱璧驷马之为文矣,岂道也哉?时有所求,终不怀宝以自封;或欲免罪,终不失保以孤立。和是非而休之以天钧,天下皆同乎道,而孰能贱之?

“繇此验之”,健顺五常礼义规范言行的实践实证,“则有道者不必无求”。无求,道无余情无余其气,静止凝滞。“而亦未尝讳罪耶”?犯讳情淫之罪恶也。“无求则亢”,高傲甘为廉洁的文史浮明;“讳罪则易污”,损人伦污辱人格的性恶质野。“有道者不处”的文史与质野。“天下皆在道之中”,太极的理道定所,“善不善者其化迹”,“命日降而性日生”,理在气中习以成性的生民立心立命,“而道其橐龠”,有道体之时空。“是故无所择”,形上理势天導向的形下音容天,乃道体的中奏以天。“而聊以之深其息”,中奏天社会限定的“始奏以人”。“知有所择也”,其活力释放该如何顺乎物则的终奏物?中奏天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理势天的人事言天君相造命,“是天子三公之为贵”,帝师辅佐,“而拱璧驷马之为文矣”,经典藏书深明大义的内圣外王之学。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岂道也哉”?“时有所求”,性灵至当的天则中正。“终不怀宝”的皓首穷经,“迷其邦”“以自封”,不是墨守成规,就是文过饰非。皓首穷经的天下无用。“或欲免罪”的“复常曰明”,“终不失保”的“复命曰常”,“弱者道之用”,“以孤立”的“我无为”、“我好静”。“和是非”的“冲气以为和”,是非混同的道法自然,“而休之以天钧”,“道生一”,三生万物的有无相生,“天下皆同乎道”,物化道与物化德。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而孰能贱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06: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愤兴长养者,人之所见“大”也。恩怨酬酢者,人之所见“难”也。秋脱之叶,春之所荣;重云之屯,雨之所消;非果为“大”而为“难”,审矣。道其犹水乎!微出于险,昌流非盈。盈,循末而见其盈,不知其始之有以持之也。如是,则圣人劳矣乎!而能不劳者,托于无也。无“大”则若“细”,无“易”则若“难”,保其无而无往不得。所难者,保无而已矣。

“愤兴长养者”,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长养”;“物必不屈于欲”,“愤兴”。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愤兴”;“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长养”。“愤兴长养者”,《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船山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人之所见‘大’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恩怨酬酢者”,“恩怨”,出自“长养”的人道往来;“酬酢”,出自“愤兴”的天道酬勤,心性质文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人之所见‘难’也”,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秋脱之叶”,出自“春之所荣”;“重云之屯”的聚而散,雨过天晴;“非果为‘大’而为‘难’”,“惟精惟一”,天则精义,性灵贞一;“允执阙中”,性灵至当的天则中正,“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有道体精微。神理而知几,“审矣”。“道其犹水乎”,君舟民水,水能载舟覆舟!“微出于险”,关乎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物质经济文明同步于物欲需求,有民生利益之精微,“士庶穷通生死”的治乱循环之险;关乎天人诚信道的健顺五常,公平正义社会效应的人道原则,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非文明同道的道心惟微,有鬼神心性危微,鬼域流行的礼崩乐坏之险。“昌流非盈”。太极之无极,“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至善无止境。“盈”,无极之太极的止于至善,“循末而见其盈”,太极理道的事物元亨利贞。“不知其始之有”的春生夏长,“以持之”的顺天而制天。“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作人事酬酢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如是,则圣人劳矣乎”。明诚的“数数之”,御气的“类应之”,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形气存乎神理”!“而能不劳者,托于无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法自然的“有生于无”。“无‘大‘则若‘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大于其细”;“无‘易’则若‘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图难于其易”,“保其无而无往不得”,“难易相成”的“有无相生”。“所难者,保无而已矣”,“复命曰常”,“复常曰明”,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09: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夫有道者,不为吉先,不为福赘。“未有”“未乱”而逆治,其事近迎。“几成”而“慎”有余,其事近随。迎随之非道,久矣,非以其数数于往来而中敝邪?孰知夫往者之方来,而来者之方往也?又孰知夫往者之未尝往,而来者之来尝来也?戒其随,始若迎之;戒其迎,始若随之。又孰知夫迎随之亦可避。而避迎随之亦可戒也?或敝或避,因物者也。兼而戒之,从事其易者,因道者也。因物者不常,因道者致一。一无所倚,迎几“早服”,此以“恃万物主自然而不为”。

“夫有道者,不为吉先,不为福赘”。儒家天道未见利贞效应的元与亨,佛门未见异灭的生与驻。“未有”的“其安易持”,“未乱”的“未兆易谋”,“而逆治”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事近迎”,有利害因果的“相因之微”。“‘几成’而‘慎’有余”,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事近随”,“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分辨出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会通古今之通义的“其为别亦大”。非顺天而制天的妄为质野,无为文史,“迎随之非道,久矣”。“非以其数数于往来”,非是性灵至当的天则中正,乃失于中正的妄为质野,失于中用的无为文史,“而中敝邪”?“孰知夫往者之方来”,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极其大而后中可求”;“而来者之方往也”,藏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止其中而后大可有”?“又孰知夫往者之未尝往”,“阴阳与道为体”,“用以备体”的“理化,天也”;“而来者之来尝来也”,“道建阴阳以居”,“体以致用”的“事物,人也”。“戒其随”,妄为质野与无为文史“之非道”,正道乃神参明诚与人参诚明。“始若迎之”,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两大事则;“戒其迎,始若随之”的妄为与无为。“又孰知夫迎随之亦可避”?理性实学的理成势者,“理有屈伸以顺乎天”,避离法家妄为的专制法治,避离儒道佛纯粹天道自然观的无为文史。“而避迎随之亦可戒也”,实学理性的势成理者,“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是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人,体用中庸的刚柔质文心性人。“或敝”,乱理性的妄为,失实学的无为;“或避”的违FZ庸理则,过于质不及文的流俗质野,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因物者也”的“或敝或避”。“兼而戒之”,“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有利害因果的相因之微,有道体精微。“从事其易者”,礼易常变,有象数天理的太极理道,“因道者也”。“因物者不常”,生生不息的“容有迹而音无方”;“因道者致一”,理论理性的“一故神”,“性性为能存神”的性灵至当;实践理性的“两故化”,“物物为能过化”的天则中正。性灵至当的天则中正,有人事相乘之几,逻辑连接心性质文的贞一之理。“一无所倚”的“我无为”,“我好静,“迎几‘早服’”的“复命曰常”,“复常曰明”,主心性质朴的执古道纪,“此以‘恃万物主自然而不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06: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乃至于大顺。

顺之则与天下相生,“反”之则与吾相守。生者,生智,生不智;生福,生祸;生德,生贼;莫必其生,而顺亦不长也。守者,吾守吾,天下守天下,而不相诏也。夫道之使有是天下也,天下不吾,而吾不天下,久矣“楷式”如斯,而未有易也。仿其“楷”,多其瓮缶与其觚豆乎?彼且不甘而怨贼起矣。物欲出生,我止其芽,则天下全其膏润。心欲出生,我止其几,则魂魄全其常明。非故“愚之”也,“以明”者非其明也。

“顺之则与天下相生”,“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的“于天理达人欲”;“‘反’之则与吾相守”,“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的“于人欲见天理”。“生者”,循物事则的天人诚道;“生智”,人道率天道的仁智同用智为先,智内神外;“生不智”,仁愚的纯粹天道自然观的善性文史。“生福”,止于至善的富有有大业,日新盛德;“生祸”,士庶之穷通生死的治乱循环。“生德”,“德者,得也”,導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的形下器道,乃形上神導的明诚明明德;“生贼”,鬼谋伎俩的残贼之夫。“莫必其生”,流俗质野生成有利害因果的相因之微,不能顺乎物则的理道定所所致,“而顺亦不长也”,便产生理在气中的习以成性,实惠人生的性恶质野。“守者,吾守吾”的仁礼忠恕,仁心忠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礼义忠恕的欲立欲达;“天下守天下”,仁恕天下的神導德政;“而不相诏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喻于义”的理想务实之道,“夫道之使有是天下也”。“天下不吾”,吾无位无权责;“而吾不天下”,只能独善其身“隐居”。“治世道德通行”,出仕;“乱世道德遗落”,隐居。“久矣‘楷式’如斯,而未有易也”。“仿其‘楷’,多其瓮缶与其觚豆乎”?袭用其形式,内容完全异变了。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适应君主专制环境的意识形态,儒道佛互补的善性文史。僵固的道德人生,虚无的无为人生,与实相为空境的幻化人生,抗衡着流俗质野。“彼且不甘而怨贼起矣”,民生利益精微引发的鬼神心性危微。“物欲出生,我止其芽”,性情相需的以性贞情,“则天下全其膏润”的天理之人欲。“心欲出生,我止其几”,“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的“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明诚神几于道体精微,神理精义于鬼神心性危微的阴阳不测之几,“则魂魄全其常明”。“非故‘愚之’”的古朴心性时代,古朴的心性时代尚有人文文化传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进入论理学时代,乃共由理道的民为本;“天道远,人道迩”的人文天道,开出孔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文多质少则为史,质多文少则为野”,开出孔子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学,开出荀子形上文政導的礼法合治。“‘以明’者非其明也”。纯粹的天道自然观,“蔽于天而不知人”,“不能协于芚愚之化”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非其明”;事物定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先天定理的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空谈心性的理论浮明,“非其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言下之;欲先人,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未易下,尤未易“善下”,故天下之为江海者鲜矣。将欲抑之,而激之必亢;将欲浚之,而只以不平。而不但此也。独立而为物所归,则积之必厚;积厚而无所输,则欲抑之、浚之而不能。故唯江海者,“善下”者也。江则有海,海则有尾闾。圣人有善,则过而不留。受天下之归而自不餍,天下亦孰得而厌之?故返息于踵,返踵于天,照之以自然,而推移其宿气,乃人于“寥天一”。

未易下,形下器道的礼易常变;“尤未易“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故天下之为江海者鲜矣”,“江海者鲜”的健顺五常共同富裕,“文理繁,情用省”,“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将欲抑之,而激之必亢”,激亢的存天理,去人欲;“将欲浚之”,礼义调理疏通的天理人欲,“而只以不平”,性命分殊的名利差等,所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隐患和积患。“而不但此也”,波及阴阳不测之几的民生利益精微,鬼神心性危微。“独立而为物所归”,“容有迹而音无方”的顺乎物则;“则积之必厚”,物质经济发展文明同步于物欲需求增长,“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理性实学;“积厚而无所输”,防避过于理性不及实学的文史浮明,偏离理性过于实惠的流俗质野。“则欲抑之”,以性贞情;“浚之”,余情功于物物的以情充性;“而不能”,性情相需的功贞情。“故唯江海者,‘善下’者也”,百川归海的天理人欲。“江则有海”,有人文化成天下的经学传续;“海则有尾闾”,顺乎物则的人情物理数者。“圣人有善”,神有方;“则过而不留”,神无方。“受天下之归而自不餍”,“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天下亦孰得而厌之”?无极而太极的至善无止境。“故返息于踵”,藏往之学的格物致知;“返踵于天”,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照之以自然”,象之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数之理的“期必然以符自然”。“而推移其宿气”,人、天、物道体均一自然之化的象数天理,“乃人于‘寥天一’”,人文化成天下的无极而太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07: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先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先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曰蚕“肖”蚕,不能谓蠋之即蚕也。曰蚕“肖”蚕,不能谓此蚕之即彼蚕也。求名不得,而举其“肖”,然且不可,况欲执我以求“肖”乎?终日“慈”,而非以“肖”仁;终日“俭”,而非以“肖”礼;终日“后”,而非以“肖”智。善无其名,名固不可得而近矣。无已,远其刑而居于无迹,犹贤于“肖”迹以失真乎!不然,“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苻坚不忍于慕容,而不救其死,非以其求“肖”也哉?

“曰蚕‘肖’蠋”,不同物类焉能相“肖”?“不能谓蠋之即蚕也”。“曰蚕‘肖’蚕”,同类物类的形态不同焉能相“肖”?“不能谓此蚕之即彼蚕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命分殊的易简定命,有其名位,名位的易知简能习相远,刚柔定性的理在气中,驳杂错综。“性相近也”有生之本,“习相远也”的质文心性殊异,性命分殊的文化心性,焉能相“肖”?“也求名不得,而举其‘肖’,然且不可”,“肖”则悖于名实。“况欲执我以求‘肖’乎”?所谓“道生一”的“我有三宝,宝而持之”,“终日‘慈’,而非以‘肖’仁”,慈与仁各有其名,正名必责实。慈的意涵指形由心生的心态和善,仁的意涵指“类之本”的道德心性,人际和谐的仁礼忠恕,人文化成的天下仁恕。正名必责实,“慈”焉能“肖”仁?“终日‘俭’,而非以‘肖’礼”;俭的意涵是日用节省,礼是健顺五常的言行规范,防避“上溢而下漏”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逻辑连接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正名必责实,“俭”焉能“肖”礼“?终日‘后’,而非以‘肖’智”。老子的后,是“有生于无”的“弱者道之用”;儒学的智,乃仁智同体用的智内神外,基础理论是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易简理得的“易简立本”与“易简之善配至德善”,“大中而上下应之”的乾刚健与坤柔顺,“类应之,数数之”的“形气存乎神理”。“无其名”,若乾位无易知职能,坤位无简能职能,何有循名责实的乾刚健与坤柔顺?何有健顺五常的心性职责?何有理性实学的实践实证?“名固不可得而近矣”。“无已”,无实践心性的个性张扬,无天性的我性自天,焉有天命条件的气质之性?无才命的我才自命,焉有“命日降而性日生”,“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才命,学以成才益才命?无情性的我情自性,焉有道生余情的功贞情?“远其刑而居于无迹”,无天性、才命与情性,焉有“气以理生化乎质”的心性形象?缺失心性形象的道建阴阳,远离心性质文的刚柔健顺,孤立为人事刚柔的易简定命。只有“阴阳与道为体”的易简正名,没有“道建阴阳以居”的循名责实,“犹贤于‘肖’’迹以失真乎”!何能有实践实证的实至名归?失去了循名责实的贤能录用标准,谈什么选贤举能?“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犹若“苻坚不忍于慕容”。前秦呑没前燕后,纳清河公主,连同其弟慕容冲纳入后宫,不是“以慈卫之”? 慕容冲忍辱负重十余年,与慕容家族一起推翻前秦苻坚,重建慕容王朝。能“以慈卫之”?“而不救其死”!姐弟能相肖同入后宫?不是乱了宫廷纲伦?“非以其求‘肖’也哉”?“天将救之”,非“以慈卫之”?该是“以仁卫之”,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07: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避杀者不可为,犹之乐杀者不可长也。或以有所乐,或以有所避,皆谓生杀之在己而操纵之,是谓窃天。不致其乐,避之何庸?故“以正治国”者,将以弭兵而兵愈起;“善为士”者,可以用兵而兵不伤。知天之化迹,有露雷而无喜怒;知古之“楷式”,有消长而无杀生,有道者之善用人,岂立我以用人哉?人已然而因用之也。

“避杀者不可为”,君师一体,师者,天地人师,师之大者乃敬天克己,“不可为”之“避杀者”;“犹之乐杀者不可长也”,如三国公孙瓒,失王道恋霸道,不惜杀恩人岳父,忘恩负义,何有称霸之乐?“乐杀者不可长也”,“或以有所乐,或以有所避,皆谓生杀之在己而操纵之”。不可为的避杀者,不可长的乐杀者,“是谓窃天”。“不致其乐”,天下礼乐;“避之何庸”?天下无用。“故‘以正治国’者”,“是谓不争之德”,“将以弭兵而兵愈起”,如汉初文景的无为之治;反招致地方诸侯抗拒反叛的国内战争。“‘善为士’者”,“可以用兵而兵不伤”,兵行正义不会伤士气。“知天之化迹”,顺天而制天的精于物物。有天施之露雷,而无人迁喜怒于天;“知古之‘楷式’”,民所共由理道的生之本和类之本,“有消长而无杀生”,神理事物的盛衰变化施以人事安排与人道护持,决不容忍出现杀生的人为争斗和倾轧。“有道者之善用人”,选贤任能的“君子喻于义”。“岂立我以用人哉”?偏用则喑的人事错位,刚柔杂居。“人已然而因用之也”的循名责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 06: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衰者胜矣。

居道之宫,非“主”非“客”;乘道之机,亦“进”亦“退”。而“主”不知“客”,“客”能知“主”,繇其相知,因以测非“主”非“客”之用;“进”无“退”地,“退”有“进”地,因有余地,遂以袭亦“进亦“退”之妙。“主客”之间有宫焉,“进退”之外有用焉。“无行”、“无臂”、“无适”、“无兵”者,如斯也。远死地而致“微明”,不“胜”其何俟焉?欲猝得此机而不能,将如之何?无亦姑反其势而用其情乎!以“衰”行其“不得已”,所以敛吾怒而不丧吾“三宝”也。

“居道之宫”,“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刚柔文质。“非‘主’非‘客’”;主体的刚柔文质,“道建阴阳以居”的刚柔健顺,刚柔地道地曰示的“易简之善配至德”;客体的刚柔文质,“阴阳与道为体”的易简理得,阴阳天道客体基础的“易简立本”。“乘道之机”,“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人道率天道的乘天之机,“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性灵至当的天则中正。“亦‘进’亦‘退’”,春生夏长思进而开来,秋收冬藏思退而藏往。“而‘主’不知‘客’”,健顺五常的“一心之健,一念之诚,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客’能知‘主’”,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瞬有存,养有息”,神理知几礼易常变的象数天理。“繇其相知,因以测非‘主’非‘客’之用”,“易简立本”的“用以备体”,人事客体职能结构各正性命的易简理得,乃客非主;“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体以致用”,质文心性结构性命分殊的刚正柔顺,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乃主非客。“用以备体,体以致用”,即主即客,非主非客的的体用相函。“‘进’无‘退’地”,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穷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盛德;“‘退’有‘进’地”,事物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穷光而不穷于所受”的日新富有。“因有余地”的人道率天道,有藏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学问为主,思辨为辅,所思所辨者皆其学问之事”。有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遂以袭”的文化传承,有“亦‘进’亦‘退’之妙”,神理精义深究事物盛衰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创新的“新故相资新其故”。“‘主客’之间有宫焉”,“用以备体,体以致用”的刚柔文质;“‘进退’之外有用焉”。“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的天则中正,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无行”,无不行,无知?无乾道变化的乾易知?无坤道的柔顺健行?“无臂”,无奋臂的“一心之健,一念之诚”,“柔者道之用”?“无敌”,犹如没有敌军可战的懈怠如常,“复命曰常,复常曰明”?“‘无兵’者”,刀枪入库,绝巧弃利,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如斯也”,执古道纪的心性质朴。“远死地而致‘微明’”,“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胜’其何俟焉”,愚不可及的“柔弱胜刚强”?“欲猝得此机而不能”,失去该把握的生机,“将如之何”?“无亦姑反其势而用其情乎”!天下君臣主刚强,我主柔弱,“以‘衰’行其‘不得已’”,“一曰慈”,“慈故能勇”;“二曰俭”,“俭故能广”、“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所以敛吾怒”,“天下皆为我道大”,“天将救之,以慈为之”,“而不丧吾‘三宝’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08: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大喧生于大寂,大生肇于无生。乘其喧而和之,不胜和也。逐其化而育之,不胜育也。唇吹竽,则指不能拊瑟;仰承蝉,则俯不能掇螬。故天下之言,为唇为指;天下之事,为承为掇。逐逐其难而终不遇,乃枵然以自侈其知之多,岂有能知我者哉?我之自居于“希”也,天下能勿“希”乎?故大谷无纤音,而大化无乳字。谢其喧而不敏于化,盖披褐以乐居其“易”,而怀玉以潜袭其“希”也。

“大喧生于大寂,大生肇于无生”,老子言物极必反,船山言势有轻重的极重必改。“乘其喧而和之”,中和,勿极大。“极其大而后中可求”,“不胜和也”的“极其大”。“逐其化而育之”,中正天则的“止其中而后大可有”,“不胜育也”。“唇吹竽,则指不能拊瑟”,若中与大不能兼顾,非天则中正的“物物为能过化”;“仰承蝉,则俯不能掇螬”,仰天施大生与俯察地受广生不能相协,非性灵至当的“性性为能存神”。“故天下之言,为唇为指”,唇为人“言”,指向天下情理的“音无方”;“天下之事,为承为掇”,承者人事,往来成古今;掇者摘取古今往来物理数者的“容有迹”,存在音容天的“言事人也,音容天也”,顺应人情物理数者。“逐逐其难”的“繁有其音容,而言与事不能相逮”的“而终不遇”。虚无自然的“乃枵然”,绝学无忧,“以自侈其知之多”。“岂有能知我”,虚无自然的“自知者明”?岂能知人,“绝学无忧”的“知人者智”。自知与知人的“我之自居于‘希’也”,罕见!“天下能勿‘希’乎”? 虚无自然的“自知者明”,“绝学无忧”的“知人者智”。“故大谷无纤音”,波涛滚滚的百川归海,若有纤音何为大谷?“而大化无乳字”,大化的天道元亨利贞,何以止步乳期的天道始元,何有体用德业的富有盛德?“谢其喧”而“不奋臂”,寂静迟滞,“而不敏于化”;“盖披褐以乐居其‘易’”,心性质朴乐居其易的随任自然,有无相生的少私寡欲;“而怀玉以潜袭其‘希’也”,“我有三宝”的“持而保之”,“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08: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也,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府天下以劳我,唯其知我;官我以割天下,唯其知天下。夫岂特天下之不胜知?而知者亦将倚畔际而失迁流。故圣人于牛忘耜,于马忘驾,于原忘田,于材忘器,闷闷于己而不见其府,闷闷于天下而无以为官。若夫制万族之宇而效百骸之位,已有前我而市其余知者,方敩之以为劳,而苦其多遗,沉浮新知,以遁故器,而曾莫之病乎?

“府天下以劳我,唯其知我”,“我无为,而民自化”;“官我以割天下,唯其知天下”,“我好静,而民自正”。“夫岂特天下之不胜知”?“少知寡欲”;“而知者亦将倚”“有生于无”之界限,“知常曰明”,“而失迁流”的“复命曰常”。“故圣人于牛忘耜”,不思工具改善而“绝巧”;“于马忘驾”,不思驾马技术提高而质朴;“于原忘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勿记耕田收获而“弃利”;“于材忘器”,应用五行材物忘记加工的工具应用,保持故旧的器具形式。“闷闷于己而不见其府”,气质愚昧的人生浑噩;“闷闷于天下而无以为官”,民复孝慈的无为之治。若夫制万族万界不过一宇之地,“而效百骸之位”,如同人的各种骨骼或全身。“已有前我”之道法自然,“而市其余知者”的三无为。“方敩之以为劳”,效法于“我无为”与“我好静”。而苦其多遗漏,沉浮人生,新知巧利,民非“自化”与“自正”。“以遁故器”,消失故旧器物非质朴,“而曾莫之病乎”?曾经不要的己之病,非“我无为”与“我好静”,波连民之病,民非“自化”与“自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08: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侈于有者穷于无,填其虚者增其实,将举手流目而无往非“狭”也,亦举手流目而无住非“厌”也。有“居”者,有居“居”者。有“生”者,有生“生”者。居“居”者浃于“居”之里,澒洞盘旋,广于天地。生“生”者保其“生”之和,婉嫕萧散,乐于春台。而自弃其乐,自塞其广,悲哉!屏营终夕,不自聊而求助于“威”也。是故去“见”则不广而广,去“贵”则乐不以乐。日游于澹远,以释无穷,恢乎其余,充乎有适。忘天下而不为累,天下亦将忘之。盖居“居”而生“生”者,天下之固有也,而我奚“见”而奚“贵”乎?

“侈于有者穷于无”,有如动物群居的饱一顿,饿一顿,获食则饱,不获则饿。人若动物习性,饱与饿取决于有无相生,“填其虚者增其实”,人生命运完全托付大自然赐予?想想孔孟的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的舍身取义;想想荀子的精于物物道的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易传》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循物理事则;想想荀子精于道物的王制理想,“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易传》价值观的富有盛德。再看老子的《道德经》,“将举手流目而无往非‘狭’也”,“狭”的定义不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亦举手流目而无住非‘厌’也”,人性非兽性,却如同动物群居的“填其虚者增其实”,“厌也”。“有‘居’者”,性命分殊追求生活富裕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有居‘居者”。有“循理而应乎事物”,各正性命的天命之谓性,追求共同富裕生活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生’者”,“命日降而性日生”,理在气中的气质之谓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有生‘生’者”。神气的通志成务,象数天理的“形气存乎神理”。“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居‘居’者浃于‘居’之里”,有“道建阴阳以居”,刚柔定性的心性职责结构,健顺五常的“易简之善配至德”。“澒洞盘旋”,弥漫无际的广阔深远,萦绕回旋的错综复杂,乃各正性命理在气中的心性驳杂。“广于天地”,有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生‘生’者保其‘生’之和”,有“阴阳与道为体”,人事职能结构的易简理得,乾易知与坤简能的“易简立本”。“婉嫕萧散”,坤道柔顺的和融自然,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乐于春台”,常道快乐人生。“而自弃其乐”,失天下礼乐;“自塞其广”,自塞共同富裕的生活美好,“悲哉”的少私寡欲!“屏营终夕”,心境惶恐有生于无之终夕而彷徨,“不自聊而求助于‘威’也”,正坐覉愁不自聊,“求助于‘威’”?“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也”。“是故去‘见’则不广而广”,言不逮音,事不逮容,不广而“狭”;“去‘贵’则乐不以乐”,礼为乱之首,无贵贱高下之分,无礼非乐。“日游于澹远”,恬静无为;“以释无穷”,有生于无,“我无为”;“恢乎其余”,“我好静”;“充乎有适”,“弱者道之用”。“忘天下而不为累”的“我无为”,“我好静”。“蔽于天而不知人”, 沉浮人生而“天下亦将忘之”。“盖居‘居’而生‘生’者,天下之固有也”,民所共由理道的人文化成,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象数天理,“而我奚‘见’而奚‘贵’乎”? 广于天地的言与音、事与容,礼易常变的存在音容天,事物实在客观规律的人情物理数者,焉是“圣人自知不自见”?圣人?非礼不乐,还有礼数的人情物理?焉是圣人“自爱不自贵”?圣人?儒学认识圣人定义的实至名归,博施济众,“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05: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执“不敢”以“勇”,“敢”矣;“不敢”其所“不敢”,“勇”矣。“勇”“敢”之施,“杀”“活”之报,天乘其权,而我受其变,“难”矣。圣人畏其“难”,而承其“活”,不辞其“杀”,故“活”在己而“杀”任天下。何也?以己受“活”,则必有受“杀”者,气数之固然,而不足诘也。夫唯己“活”而非以为功,天下“杀”而无能罪,斯以处罪之外,而善救人物,我无“杀”“活”而天下亦“活”。彼气数者,日敝敝以“杀”“活”为劳,其于我也,吹剑首之吷而已矣。是以圣人破“天网”而行“天道”。

“执‘不敢’以‘勇’,‘敢’矣”,“敢”于迎新规破旧陋事物的“不敢”而“勇”,“敢”也;“‘不敢’其所‘不敢’,‘勇’矣”,“勇”于益新生事物损旧弊陋政的“不敢”而“敢”,“勇”也。“‘勇’‘敢’之施”礼有损益的“新故相资新其故”,“‘杀’‘活’之报”,“杀”旧弊陋政益神導新政的中奏以天,“活”跃始奏人的心性动力而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礼有损益的“新故相资新其故”。“天乘其权”,天有理势屈伸的贞一之理,也有人事之势的相乘之几。“而我受其变”的理势言天,理有屈伸见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自然,“因已然以观自然”,该如何定夺“期必然以符自然”的礼易常变?“‘难’矣”。“圣人畏其‘难’”,是否知难而上?“而承其‘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道定所的中奏天,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不辞其‘杀’”,损旧陋益新生的损益有道;“‘活’在己而‘杀’任天下”,顺天而制天的人事言天,有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惟精惟一”的性灵至当,“允执阙中”的天则中正。“何也?以己受‘活’”,神几义精于明诚御气的“形气存乎神理”,实函斯活的“大中即寓其间”,“则必有受‘杀’者”,破旧陋迎新规,“气数之固然,而不足诘也”。“夫唯己‘活’而非以为功”,乾道变化成就坤道的厚德载物,“天下‘杀’而无能罪”,“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乃率性修道的文化文明。“斯以处罪之外,而善救人物”,质实鬼神的神归天道,鬼返人道。“我无‘杀’‘活’”的神導德政,“而天下亦‘活’”的精于物物。“彼气数者,日敝敝以‘杀’‘活’为劳”,劳动“杀”“活”的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天下之变。“其于我也”,顺应天数而尽道体精微之己力,圣希天的神導明诚,“吹首之吷而已矣”。“是以圣人破‘天网’”的“杀”旧陋恶习,“而行“‘天道’”元亨利贞的健顺五常,势有轻重以应乎心性人的中庸质文,理有屈伸以顺乎仁礼忠恕的存在音容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05: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木当其“斫”,岂有避其坚脆者哉?故盜跖、鲍焦相笑而无已时也。拣其所笑,以为或是或非,执秕糠以强人之所固不信,遂将乘人之死以验己之得,而要之为利,则于杀有喜心,于杀有喜心者,于天下未有损,而徒自剥其和也。圣人知理势之且然,故哀天而目击夫化。化日迁而不得不听,听化而哀之也抑深矣。岂求以近仁名邪?近仁名者,是有司生者而代之生也。代之生。代之死,皆愚也。圣人终不为愚,故似不肖。

“木当其‘斫’”,刀斧砍木,“岂有避其坚脆者哉”?“故盜跖、鲍焦相笑而无已时也”,两人皆主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命运的结果殊异。一人骂儒家虚伪,沦为大盜;一个若介子推,饰行非世,抱木而死。“拣其所笑”,大盜与隐士,殊途人生,同归自然,“以为或是或非”的人为与自然。“执秕糠以强人之所固不信”,一种米养百类人不信?又如何理解这自然的人为?“遂将乘人之死以验己之得”,同归自然的人生殊途,又如何证验这人为的自然?“而要之为利”,“性相近也”,离不开自然人生的“生人之用曰利”,“习相远也”,谋生路殊异的人为自然,目的依然是自然人生的“生人之用曰利”,何谓自然?何谓人为?何谓顺应自然?道家主自然虚无,佛门主理人为因果,道佛双支并立,不是自然与人为的本根同归?内则道佛,乱世道佛,不是证实人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矛盾体?自然,是人为的自然;人为,是自然的人为。道佛分割为两支罢了,所以道法自然有无相生,与佛门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都是纯粹的天道自然观,“蔽于天而不知人”。矛盾的相成与相成,即有命运自然的人为因果。“性相近也”的盜跖与鲍焦,“习相远也”的大盜与隐士。“则于杀有喜心”,心统性情何谓?“生人之用曰利”的“性相近也”;“于杀有喜心者”,“生人之用曰利”的“习相远也”。“于天下未有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徒自剥其和也”,人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立人之道曰义”。“圣人知理势之且然”,“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故哀天而目击夫化”,“道心惟微”,有应对民生利益精微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人心危微”,有应对鬼神心性危微的“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化日迁而不得不听”,“惟一惟精”,贞一之理的精义入神,性灵至当的“性性为能存神”;“允执阙中”,神理知几于阴阳不测的人事相乘之几,循道于象数天理,事物循序渐进的体用中庸,天则中正的“物物为能过化”。“听化而哀之也抑深矣”,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循物理事则,“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岂求以近仁名邪”?近仁名,出自百姓日用皆道的仁礼本体与诚明心性,至诚之道。“近仁名者”,神導德政的天下仁恕。“是有司生者”的“君子喻于义”,“而代之生也”的“小人喻于利”。道器层次的义利甄分,人事职能的天施易知,地受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易简立本;心性职责的乾刚健于乾道变化,坤柔顺而效法乾道变化,“大中而上下应之”的“易简之善配至德”。“代之生”的“我无为,而民自化”,“代之杀”的“我好静,而民自正”,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皆愚也”。止步文明的“我无为”,“我好静”,非民所共理道的形上導。“圣人终不为愚”,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的圣神導,“故似不肖”。不肖老子的圣人形象,“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的“弱者道之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05: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夫食税者上,而饥者民;有为者上,而难治者民。彼此不相知而相因,诚有之矣。统吾生而欲生之,无异养矣。孰知其不相知而相因也,肝胆之即为胡越乎?故同其异,则胡越肝胆也;异其同,则肝胆胡越也。于彼有此,于此有彼,彼此相成,而生死不相戻,岂能皆厚而莫知有轻哉?脉脉使其知,则筋骨血肉之皆虚,而冲虚无有之皆实。故曰:“冲而用之或不盈”。诚不盈矣,知得人之而不窒,奚其生之厚而死之轻也。

“夫食税者上,而饥者民”,上溢而下漏;“有为者上,而难治者民”,应对“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道体精微,有形上導的妄为与无为;人有私蔽大患的物欲屈伸,蔽极则善性文史,私极则性恶质野,明有礼乐的幽有鬼神。“彼此不相知”的言音相隔,事容相违,“文理省,情用繁”。“而相因”的仁统同与礼明分,“诚有之矣”的共由理道。诚者实也,形上明诚的明明德,形下诚明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理性实学的至诚之理道。“统吾生而欲生之”,推己及人,孔儒仁礼忠恕的物欲观;推己及天下人,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追求天理达人欲,人欲见天理的共同富裕,“无异养矣”。“孰知其不相知而相因也”,谋生的习相远,与心性相通的性相近,生民立心立命的共由理道。“肝胆之即为胡越乎”?肝胆喻近,胡越喻远。不分远近亲疏,不分地域的华夷心性。“故同其异,则胡越肝胆也”,华夷不同礼俗的“习相远也”,带来气质之性的理气认知殊异,质文心性的习俗殊异;“异其同,则肝胆胡越也”,不分华夷种类的“性相近也”,共由理道自然的理势必然,仁心统同与礼义明分。“于彼有此,于此有彼”的仁礼忠恕;“彼此相成”,仁与礼的心性内外,忠与恕的人我和合,天人共济,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人。“而生死不相戻”,乃中庸理则的质与文,“岂能皆厚而莫知有轻哉”?势有轻重的礼主法辅,重(厚)轻平衡,乃治理健康心性社会的中庸质文;若治理性善文史,必要张扬个性开情欲,重于礼治而轻于法;治理流俗质野,必要遏制物欲横流的礼崩乐坏,重于法而轻于礼,“天治者,神以依”的礼法合治。“脉脉使其知”的人情物理礼数,“则筋骨血肉”,万物皆虚,“太虚即气”;“而冲虚无有之皆实”,循物理事则的万事皆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健顺五常。“故曰:‘冲而用之或不盈’”,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诚不盈矣”,至诚不息的明诚与诚明,“知得人之而不窒”,不窒始奏人的活力创新,乃止善无止境的“物物为能过化”。“一心之健,一念之诚,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奚其生之厚而死之轻也”,继善成性的天道元亨利贞,成性继善的事物贞元亨利,厚德载物的新故相资新其故,民胞物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06: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弱者,迹也。夫岂木之欲生,而故为柔脆哉?天液不至而糟粕存,于是而坚枯之形成矣。故坚强者,有之积也;柔弱者,无之化也 无之化,而尚足以生,况其未有化者乎?不得已而用其化以为柔弱,以其去无之未远也。夫无其强者,则柔者不凝,天下之所以厚树其质也。而孰知凝之即为死之徒乎?质虽固其已有而不可无,而用天地之冲相升降,则岂唯处上者之柔弱也,即其处下者而与枯槁远矣。

“强弱者,迹也”,强弱之道各有事物效应的轨迹,最终归结到人情物理变化的心物轨迹。“夫岂木之欲生,而故为柔脆哉”?幽有鬼神的心性化学反应,焉能比附于树木的物理现象?树木生成的物理现象,乃天施地受的春生夏茂,秋肃冬杀。“天液不至而糟粕存,于是而坚枯之形成矣”。以物理现象比附心性的化学反应,逻辑不通的风牛马不相及。“故坚强者,有之积也”,贤能人生阅历的坎坷磨难,经验积淀而铸成性格之坚强。君子自强不息的刚健心性,便有坤道柔顺而效法乾道变化的厚德载物,“柔弱者,无之化也”。“无之化”,“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而尚足以生”,“率道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况其未有化者乎”?天人继善的心物相连,乃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不得已而用其化以为柔弱”,“柔弱胜刚强”的“弱者道之用”,“以其去无之未远也”,有生于无而不知幽明之故,“蔽于天而不知人”。“夫无其强者”的权威与权力,“则柔者不凝”,一盘散沙。“天下之所以厚树其质也”,乾易知与坤简能的人事职能结构,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职责结构,天命之性的人事言天,成就乾坤合道的气质之性。“而孰知凝之”为“弱者道之用”,“即为死之徒乎”?“质虽固其已有而不可无”,乾位与坤位,性命分殊的“命日降而性日生”,生成各自殊异的质文心性。“而用天地之冲相升降”,天人继善的天之化,也成就人之化的成之者性。“则岂唯处上者之柔弱也”的“我无为”,“我好静”,“即其处下者而与枯槁远矣”,心如槁木的执古道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7 07: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唯弓有“高”“下”,而后人得施其“抑”“举”;唯人“有余”“不足”,而后天得施其“损”“补”。夫自损者固未尝无损,而受天损者,其祸烈矣。圣人之能不祸于天者,无祸地也。夫岂但劳天下以自奉者,为奉有余哉?人未尝不肖而欲贤之,人未尝乱而欲治之,美誉来归而腥闻赠物,非乐天下之败以自成乎?故一人安位,天下失据;一日行志,百夫伤心;杀机发于诰誓,而戎马生于勋名,然则庸人之自奉俭,而贤者之自奉奢,可不畏哉!

“唯弓有‘高’‘下’”,君相造命的人事言天,有等级结构的尊卑在位。“而后人得施其‘抑’‘举’”;抑至尊的势尊必蔽,举贤能在位的不拘一格。“唯人‘有余’‘不足’”,惟恐其智识不足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名实难副的明以离诚;“而后天得施其‘损’‘补’”。究智识不足的主客因素,若“损”自学问道有欠缺,“补”于思辨道,“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道之事”,“思愈困而学必勤”;若“损”自思辨道有欠缺,“补”于学问道,“所学问者乃以决思辨之疑”,“学愈博而思愈远”。智识不足的“损”与“补”,学思辩证的神理明诚。“夫自损者固未尝无损”,人能弘道,也会出现人能损道,不知人则蔽于天,“而受天损者”的礼崩乐坏,流俗质野的“其祸烈矣”。“圣人之能不祸于天者”,神理明诚的极深通志,神参明钦的研几成务,“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无祸地也”,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实践实证,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究利害因果相因之微的礼数之体用中庸。“夫岂但劳天下以自奉者”,乃圣希天,神参天地的有为自然。“为奉有余哉”?物物过化有余的“事常变,易无体”,性性存神有余的“神无方”。“人未尝不肖”于天施地受的厚德载物之德,“而欲贤之”的明诚明明德,所明的诚与明德,乃厚德载物的明诚心性,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人未尝乱”的士庶穷通生死,“而欲治之”的“为万世开太平”,理道定所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美誉来归而腥闻赠物”,霸天下而赞歌凱旋,却是天怒民怨的丑名远扬,“非乐天下之败以自成乎”?如秦始皇暴法专制,“故一人安位”,家天下的“君为本”;“天下失据”,失共由理道的民为本;“一日行志”,胡作非为的暴法专制;“百夫伤心”,天怒人怨;“杀机发于诰誓”,训诫天下士庶;“而戎马生于勋名”,一将功成万骨枯。“然则庸人之自奉俭”,奉俭过度,贞性无余情的抑情遏欲,再度下滑,执常而不知变,停滞物物经济的心性文史;“而贤者之自奉奢”,奉奢过度的玩物丧志,再度下滑是滥欲情淫的心性质野,“求(欲)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斗,斗则穷”,不诚无物。“可不畏哉”!停滞物物经济的心性文史,不诚无物的流俗质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8 09: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无“攻”之力,有“攻”之心,则心鼓其力。无“攻”之心,有“攻”之力,则力荡其心。心力交足以“攻”,则各乘其权,身以内各挟其戈矛以屡变;而欲以“攻”天下,能不瓦解者,未之有矣。虽然,莫为甚。夫水者,岂欲以敌坚强而为攻者哉?受天下之“垢”也,终古而无“易”心,而力从之。何也?水之无力,均其无心;水之无心,均其无力也。故“弱其志”者无“易”志,“虚其心”者无“易”心,行乎其所不得已,而不知坚强之与否,则险夷无易虑,无地,寓心于汗漫而内不自构也。寓心于汗漫,无所畏矣。内不自构,和之至矣。和于中,无畏于外,天下其孰能御之!

“无‘攻’之力”,专制法治的以势压人而人不屈不服。且有民生利益精微,引发鬼神心性危微;“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有‘攻’之心”,明诚之礼治,治理诚明心性健顺五常的天下礼乐,治则“心鼓其力”。极深通志,研几成务成精于物物的“一心之健,一念之诚”。“无‘攻’之心”的德政礼治,“有‘攻’之力”,法、术、势的专制法治,“则力荡其心”,不是幽有鬼神,就是实惠私己的自扫门前雪。“心力交足以‘攻’”,“屈民以屈君”的私天下法治,以君势权谋压服天下士庶的君相造命,挖空心思于权诈之术驾御群臣,专制法治工具的法、术、势手段。“则各乘其权”的肆意妄为,“身以内各挟其戈矛以屡变”,激化社会矛盾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引发人事之变的险阻与吉凶。“而欲以‘攻’天下”的文化专制,“能不瓦解者,未之有矣”,如秦始王暴法专制的二世而亡,证例!“虽然,莫为甚”,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还需要“屈君以伸天”,关注民生日用。“夫水者”,君舟民水,“岂欲以敌坚强而为攻者哉”?水能载舟与覆舟,乃有道伐无道的人民正义。“受天下之‘垢’也”,失仁礼治理的神導德政,“终古而无‘易’心”的无为庸政,“我无为”,“我好静”,“而力从之”的“民自化”,无心性诚明的“一念之诚”;“民自正”,无健顺五常礼治规范的“一心之健”。何也?“水之无力”,无忠恕诚明的仁心统同;“均其无心”,无健顺五常的礼义心性。“水之无心”,失天下和同的礼乐心性,“均其无力也”。不是礼崩乐坏的不诚无物,上溢而下漏的荡心无力;就是视礼为乱之首,复原质朴心性的少私寡欲无求。“故‘弱其志者”,志即已“弱”,还有志向于“贤希圣,圣希天”,君子自强不息的“天行健”精神?“故‘弱其志者无‘易’志”。“‘虚其心’者”,焉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神心明诚,只有心志空寂的守常定理,定命定性,“‘虚其心’者无‘易’心”。“行乎其所不得已”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只知“柔弱胜刚强”,“而不知坚强之与否,则险夷无易虑”,与世浮沉的难得糊涂。“无地”,“守其常以为明”的质朴心性,“合乎天而不因物”,焉会关注民生利益?关注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利害因果事实?“寓心于汗漫而内不自构也”。“寓心于汗漫”,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渺茫不可知,“无所畏矣”的“弱者道之用”。“内不自构,和之至矣”,“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于中”,道法自然的“内不自构”,用宋明理学的话来形容,“圣人有心而无为”;“无畏于外”的有生于无,用宋明理学的话来形容,“天地无心而自化”。天地自化人无为的“蔽于天而不知人”,“无为而无不为”,止步文明,保持质朴心性人的执古道纪,“天下其孰能御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07: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可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既不欲攻之,则从而“和”之,欲有为于天下者,舍二术无从矣。夫物本均也,而我何能通?物苟不通也,而我又何以均?无心无力,怨自不长。有心者心定而释,有力者力穷而返。不待无所终而投我,而先就之以致均通之德,是益其怨而怨归之矣。圣人知其然,阴愆阳忒之变,坐而消之,天固自定;静躁寒热之反,坐而胜之。身固自安;儒墨是非之争,坐而照之,道固自一。无他,无所亲,斯无所疏,物求斯与,而己不授也。

“既不欲攻之”不以势力胜人,“则从而‘和’之”,从心所欲的推心置腹,诚心待人和同,“欲有为于天下者”,关乎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舍二术无从矣”。“夫物本均也”,“循理而应乎事物”,该要思考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致力于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完善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而我何能通”?深思熟虑于顶层设计,神理明诚于理道定所的中奏以天,“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物苟不通也”,流俗质野的不诚无物,上溢而下漏的贫富悬殊,私蔽大患的民不聊生,该要循道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而我又何以均”?该要思考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一心之健,一念之诚”,致力于道体论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象数天理的自然之化。若“无心”于尊德性学问道,无力于道问学学问道,无心无力于学问道的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失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道问学,失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尊德性,“怨自不长”,无心无力的混沌自然。“有心者心定而释”,有心者实质无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常道三无为;“有力者力穷而返”,有力者实质无力,“安可以为善”,民复孝慈。“不待无所终而投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先就之”;“以致均通之德”,“而不责于人”。“是益其怨”而“和大怨”,“而怨归之”的“报怨以德”。“圣人知其然”,“有德司契,无德司沏”。“阴愆阳忒之变”,出自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礼者,乱之首”。阳忒阴差莫妄为。“坐而消之”,返朴归真;“天固自定”,天地人同。静躁寒热之反,“我好静”,以静和动!上寒下热?“我无为”,寒热不侵。“坐而胜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身固自安”。“儒墨是非之争”,坐而观照,“道固自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他”,道法自然。“无所亲”,民性自朴无兼爱,绝仁弃义;“斯无所疏”,“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何有亲疏?“物求斯与”,民性质朴的“民自化”与“民自正”,何需义利?何需兼爱相利?“而己不授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08: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以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夫天下亦如是而已矣。以“寡小”观“寡小”,以强大观强大,以天下观天下,人同天,天同道,道同自然,又安往而不适者哉?推而准之四海之广,贤贵“安其居”,而贱不肖“不来”,则贤贵定;贱不肖“安其居”,而贤贵“不往”,则贱不肖和。反而求之一身之内,耳目“安其居々,而心思“不往”,则耳目全;心思“安其居”而耳目“不来”,则心思正。“抱一”者,抱其一而不彻其不一,乃以“玄同”于一,而无将迎之患。

“夫天下亦如是而已矣”,心境的世界观,决定其胸襟的见识与见解。“以‘寡小’观‘寡小’”,见识是小国寡民;“以强大观强大”,见识是强国富民;“以天下观天下”,见识是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明诚与诚明,明明德于明德与实德。“人同天”,中奏以天的整体理性,天心即人心,共性即个性,“易与天地准”的“天地能参”,“一故神”的天地神参,“性性为能存神”;“二故化”的天地人参,“物物为能过化”。两体理一的神化概念,彰显人事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有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两体理一,有实践理性的性命,理气两体理一,“人同天”的两体理一:天人神化。“天同道”,道心与人心两体理一的“惟精惟一”,显然神化概念的存神智识,仁智同用的智内神外,心物矛盾辩证的神導明诚。“惟精”的顶层设计,神理知几的精义入神。精义入神于心性质文,神理明诚的“性性为能存神”,乃神理知几于“人心惟危”,明有民生利益精微之几,幽有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阴阳不测之几的精微与危微。神理知几于“人心惟危”,“阴阳不测之谓神”,性灵至当。精义入神于人事刚柔,神参明钦的“物物为能过化”。神理知几于“道心惟微”,有循物理事则的道体精微四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神理知几于“道心惟微”的精义入神,天则中正。“惟精”的顶层设计,精义入神的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惟一”,道器层次的“一心之健”,乾道变化的的乾坤合道;“一念之诚”,明诚与诚明的至诚之理道,人事相乘之几有贞一之理,质变事物矛盾一物两体为两体理一的神化概念。天人神化,“惟精惟一”。“道同自然”,“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道体论的自然之化,“道同自然”的象数天理。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象生数的“因已然而观自然”;数之理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数成象再度数生象的事物循序渐进,“期必然以符自然”。“道同自然”的象数天理,“因已然而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道同自然”,如何理道定所于中奏天,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于终奏物,应对发展不充分新矛盾的“道同自然”。“道同自然”,如何理道定所于中奏天,应对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应对发展不平衡新矛盾的“道同自然”。“道同自然”的象数天理,应对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新矛盾的“道同自然”,“又安往而不适者哉”?“推而准之四海之广”,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贤贵‘安其居’”,有贤则有等级结构的尊卑在位,君子与小人的道器层次,有“道建阴阳以居”的健与顺。有贵则有分配级差的贵与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和同。而外来的“贱不肖‘不来’”,不会冲乱原有平衡文明的社会结构,“则贤贵定”;“贱不肖‘安其居’,而贤贵‘不往’”,华夷之间的“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文明闭塞,只有“鸡犬之声相闻”。人心思生活富裕,文明闭塞,焉有心性安平?“则贱不肖和”。“反而求之一身之内”,物欲需求现状与物质经济现状的文明同步,“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乃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心统性情的性内情外,情内物外;天命之性的理道定所,“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生民的立心立命。“耳目‘安其居’, 而心思‘不往’,则耳目全”,返回动物性,人性退化的心性质野;“心思‘安其居’而耳目‘不来’,则心思正”。老子主张民性质朴的“少私寡欲”,“绝巧弃利”,“绝学无忧”,道法自然的执古道纪。“‘抱一’者”,焉能耳目与心思兼全“抱一”?心性内外闭塞而“抱一”?不知人为万物之灵的人与自然关系,心性内外的矛盾体。“抱其一而不彻其不一”,闭塞心性内外,何以言通,无法理明事物矛盾的人为自然,自然人为的心性现象。“乃以‘玄同’于一”,“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而无将迎之患”。无为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止步文明的有无相生;无为政治有实例,汉初无为之治的困境穷途,止步文明的极重而必改,乃汉武有为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无为人生,与世浮沉的难得糊涂。人事相乘之几有贞一之理,焉是止步文明三无为的“抱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05: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以所“有”“为人”,则人“有”而己损;以“多”与人,则人多而己贫。孰能知无所为者之“为人”邪?无所与者之“与人”邪?道散于天下,天下广矣,故“不积”。道积于己,于是而有“美”、“有辨”、“有博”。既“美”且“辨”,益之以“博”,未有“不争”者也。乃其于道之涯际,如勺水之于大海,挥之、饮之,而已穷。俯首而“为”,恶知昂首而“争”?不问其“利”“利”自成,恶与“害”逢?能不以有涯测无涯者,亦无涯矣。“休之以天钧”,奚“为”、奚“与”、又奚穷哉?

“以所‘有’”,老子天道观的无中生有物化德,人付诸劳作,“天地者,生之本”。洪荒群居时代是“合群”组织的生产活动,老子执古道纪道法自然的物化道;农耕社会是仁心统同职业立命的物物道;“为人”,有人道,“先祖者,类之本”。洪荒群居时代付诸物质分享的“明分”,农耕社会则有齐家立命礼义明分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齐家立命的礼义明分,有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是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还是贫富悬殊的“上溢而下漏”?是礼之隆的中庸质文,“文理繁,情用省”;还是礼之杀的流俗质野,“文理省,情用繁”。连涉到仁心统同职业立命的物物生产活动,也波及到礼义明分实施的齐家立命。有无相生的物化道,有收成乃物化德。物化德的利益分配,若“民自正”,何谓“自正”?“不争”?“人‘有’而己损”,分配不均如何应对?心性能安平?众人分享,物化德有定量,“以‘多’与人,则人多而己贫”,无生计何以度日?贫贱夫妻百事哀?若天道物化德远远不足之天灾,难道不会引发民生利益精微之几的士庶穷通生死?若人道分配不均的“上溢而下漏”,难道不会引发心性化学反应的人祸,幽有鬼神的心性危微?应对天道与人道的天灾人祸,“孰能知无所为者之‘为人’邪”?还能“我无为”?“我好静”?“无所与者之‘与人’邪”?还能“民自化”?“民自正”?“道散于天下”,仁统同与礼明分的民所共由理道,“天下广矣”,有尊德性的学问道,“致广大而尽精微”于天人诚信道“故‘不积’”,“新故相资新其故”的日新盛德。“不积”,“日新而不用其故”。“道积于己”,“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文化积淀,“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的经验积累。“于是而有‘美’”,精于物物的“充实之谓美”;“有辨”于人的私与蔽,“是非善恶,义辨于几”;“有博”,有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愈困则学必勤”。既‘美’且‘辨’”,有实践实证的利害因果事实,必须要明辨私蔽大患的相因之微,出自不同道体论性质的义利矛盾,一人之正义的“通于人而未合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其社会效应是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一时之大义,在自然经济时代。往往是唯心教条的文史浮明,“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其社会效应是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适应君主专制意识形态的善性文史;古今义理会通的经世治用,妥善应对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新矛盾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社会效应是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的神導德政。“益之以‘博’,未有‘不争’者也”,“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先儒有仁礼忠恕的物欲观,后有船山天下仁恕的人道理欲观,明于人伦庶物的理与道,关乎人道率天道的致知在格物。大是大非问题,焉能“不争”?“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是健顺五常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人,非违FZ庸质文心性的两极向,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应乎人”的“势有轻重”,“天治者,神以依”,的礼法合治,法主礼辅治理流俗质野;礼主法辅的扬个性,开情欲,治理善性浮明的心性文史;“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礼主法辅治理的中庸质文心性人。中庸质文,关乎仁心统同健康心性的天人诚信道,关乎礼义明分健顺心性的天人诚道。大是大非问题,焉能“不争”?“乃其于道之涯际”,有如大海的一望无际,“如勺水之于大海”,“复命曰常,复常曰明”;“挥之”的“弱者道之用”,“绝巧弃利”,“绝学无忧”;“饮之”的“少私寡欲”“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性质朴的文明闭塞;“而已穷”,“有生于无”的勺水,非“乘风破浪会有时,其挂云帆济沧海”的太极之无极。“俯首而“‘为’”的“我好静”,“我无为”,“恶知”,如此错误见识,倒不如“昂首而‘争’”!“不问其‘利’‘利’自成”?不言义利的矛盾辩证,非利民,“害”民矣!“能不以有涯”的“乘风破浪会有时”,“测”无涯者的“其挂云帆济沧海”?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一望无际之无极,“亦无涯矣”。“休之以天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奚‘为’”,如何理解应对自然之人为?“奚‘与’”,又如何理解应对人为的自然?“又奚穷哉”?又如何理解“有涯随无涯”?是太虚生气有生于无的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还是太虚即气的“一故神,二故化”,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有不极之太极,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05: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1-1-12 08:31 编辑

《老子衍》全书终,《老子衍》义理我解完成,算是我第一次系统性研究老子的《道德经》。有意思的是:通过与老子时空相隔二千年的船山《老子衍》,去研究二千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二千年的历史时空,这是什么性质的时空概念?在船山眼中的老子《道德经》,已非定在春秋时代为入世的老子道学,经历了战国时期庄子出世道学,入世道家与出世道教两分支的与世浮沉二千年。也经《阴符经》转折,在君主专制独尊儒术时代的第一次大动乱期,儒道合流的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南北朝时期,成为适应君主专制环境的儒道佛意识形态。在进入第二次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由忠君报国宣扬,逐渐进入法家极权以理杀人的专制时代,进一步演变成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治世宋明理学的道德通行,乱世道佛的虚空通行。治乱世的循环往复,对文化心性的磨难折腾,在阳明过后,儒道佛空谈心性的极重而必改,引发百姓日用皆道之实学,出现非理性实学负面,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心性下滑后续是满清极权专制时代的民族劣根性,帝国列强侵略时代的“睡熟雄狮”;也爆发一场理性实学正向,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和理论理性。从适应君主专制环境的儒道佛意识形态,走到百姓日用皆道的理性实学,以及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和理论理性,业成历史逻辑的因果事实,早已给儒道佛定性了。老子《道德经》性质,也该盖棺成定论。如船山的《老子衍》自序:“舍其显释,而强儒以合道,则诬儒”,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儒道合流,乃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远离儒家性与天道的精于物物,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诬儒”的儒道合流。荀子解蔽老庄道学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船山批判儒道佛道体论的“合于天而不因乎物”,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强道以合释”,从南北朝时期佛教入世,借道家的自然虚无入世,论说实相空境的人为因果,道家自然无为与佛门人为因果,矛盾对立面的分合双支。从内则道佛到乱世道佛,失诚明的心性内外,失神導明诚的治世清明,非理性实学的民所共由理道,“则诬道”。船山批判儒道佛互补的“诬儒”与“诬道”,伸张传统儒学理性实学的共由理道。船山批判老子《道德经》的三者之失,一是“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言天下道,质朴心性人的执古道纪,乱情理之礼俗,不通人情物欲的心性实然,“少私寡欲”的“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则不公”;二是“偶见而乐持之”,道法自然的有生于无,知有无而不知幽明的“复命曰常”,“复常曰明”,焉知循物理事则而背离天人诚道失经世致用,“则不经”;三是“凿慧而数扬之”,视礼为乱之首,“蔽于天”,而不知天地人参精于物物的顺天而制天;“不知人”,不知神有方的“易与天地准”,极深通志,研几成务,有健顺五常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反视礼为乱之首的“凿慧而数扬,则不祥”。老子兼之三者之失的失人情、失物理,失礼数,乃人情物理数者三者皆失,失事物客观规律三要素合成的道体论。失人情,再没有始奏人心性活力释放的性情相需;失物理,再没有顺乎物则终奏物的体用相函;失礼数,再没有理道定所的中奏天,神理明诚于性情相需,神参明钦于体用相函的始终相成。“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人情(心性)、物理(事物)、礼数(人事)的事物三要素,缺失任何一个要素,非完善道体论的社会存在,非太极理道的事物客观规律。“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知者,心也。心者,性之灵,天之则”。处世于自然经济时代,传统社会的学者船山,能以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哲理逻辑,明晰事物客观规律的哲学意蕴,乃性之灵的人情物理,至当;天之则的礼数,礼易常变的体用中庸,中正。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的事物客观规律: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其见解睿哲不简单。船山的《老子衍》,借老子的《道德经》为题,尽天下情理而阐发其哲学思想,也批判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根本不沾边于事物客观规律的“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倒是商品经济时代的某些现代学者与学人,其思想悟性远远不及传统社会的船山。一边高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一边又极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经》,以此矛击彼盾的自相矛盾现象,啼笑皆非。也难怪,船山学未昭明,真正的传统儒学文化未彰显,传统优秀文化未得以传承创新,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路尚未通顺。理论不清明,怪异事多,见怪不怪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有兴趣再解读一下《阴符经》如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2: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先生熟读《阴符经》,相信也可以倒背如流。张先生认定作者是轩辕黄帝?出自老子《道德经》前的文著?张先生也认定《易传》出自孔子手笔了,不是吗?我通常是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去读古人文著。按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时代的历史实在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去理解孔子的《论语》逻辑,也按照战国时代的历史实在去理解《庄子》逻辑与《荀子》逻辑。至于《易传》与《阴符经》,对于其问世时间,有学者也存疑。我的思路以前也提及,张先生应该清楚,记忆犹新吧!到需要的时候,对《阴符经》,我亦可以作义理我解。当然,我依然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作义理我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老子《道德经》的二千年后,出现船山的《老子衍》,船山借题发挥,阐发其哲学思想,批判《道德经》,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及后续的经典四书及《易传》等,二千年后同样有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等,船山的“借题发挥”,同样阐发其哲学思想,却是传承创新的古今义理会通,通经正经接着讲,有藏往知来的学问道。《老子衍》六十九章的船山原话:“‘进’无‘退’地,‘退’有‘进’地,因其余地,遂以袭亦‘进’亦‘退’之妙”,义理我解如是:“‘进’无‘退’地”,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盛德;“‘退’有‘进’地”,事物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日新富有。“因有余地”,道生余情的人道率天道,有藏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学问为主,思辨为辅,所思所辨者皆其学问之事”;有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遂以袭”的文化传承,有“亦‘进’亦‘退’之妙”,神几精义深究事物盛衰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创新的“新故相资新其故”。船山本着“新故相资新其故”的传承创新精神,“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创新,何止船山及张载?孔儒的发展系统,其实就是传承创新的逻辑理路。开拓阶段的孔孟儒学,重心是研究质文心性的仁内礼外,推己及人的公私义利之辨,主要争鸣对象是杨朱私己,墨学兼爱相利的利益抱团。孔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孟子强恕而行的舍身取义,物物生产力现状的“天道远,人道迩”,以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与老子同属无为自然观,《论语》与《孟子》都没有与老子争鸣的片言片语。孔子的性与天道,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天道自然观的儒道歧异,却为儒道自然观的争鸣埋下伏笔。荀子的顺天而制天,精于物者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显然与老子道法自然观的物化道与物化德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在荀子解蔽诸子中,其中最显著部分,解蔽老庄道法自然观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有无相生的物化道与物化德,即《易传》明晰的“知幽明之故”,知幽明道而不知有无的幽无与明有。承前古易思想的自然与人为两分支,主自然弃人为,始终如一是执古道纪,质朴心性人的道法自然;主人为,必然要走向人为自然与自然人为的对立统一方向走。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人为与自然矛盾体,即心性内外的矛盾体。承前古易思想的自然与人为,开出儒道两家,道家执古道纪于古易的自然一脉,《易传》承人为自然(心物)开出自然人为(物物)的天人诚道,神導“易与天地准”的天地能参,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循物理事则的易简理得与刚柔健顺,三道三才(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易传》显然是传承创新古易而开出神導“易与天地准”的天地能参,亦阻止老子道法自然观的古易传承。物物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社会(天)文明与心性文化(人)文明的存在演进,也是存在决定思维演变的过程。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子与《易传》,对孔孟儒学的传承创新,正体现着文明演变进程。孔孟儒学重心是仁内礼外,公私义利之辨的仁学体系。荀学与《易传》的传承创新,开发出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的礼仁体系。仁内礼外之间心性对流,联接着物物道与物欲观。循物理事则的刚柔地道地曰示,彰显实践实证基础理论:健顺五常的礼义言行规范准则。《易传》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关联着人事刚柔的险阻与吉凶,人为险阻定夺的自然吉凶,为船山实践实证的深层理论埋下伏笔:“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相因也微”的利害因果,出自私蔽大患。其中的“私”,乃流俗质野,有阴阳不测之几的鬼神心性危微;其中的“蔽”,有关联民生利益精微的道体论精微四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神理明诚精义的神導德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孔孟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到荀学与《易传》,重心于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礼义言行规范为健顺五常的礼仁体系。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学与《易传》,传承创新了孔孟的仁学体系,孔儒发展系统的原真理路,显然孔儒体系的理论理性文明向前。止步孔孟,并非完善的孔儒体系;诚如宋明理学删定四书为孔儒经典,中断了孔儒的发展系统反不为美,反而负累孔孟,非但孔儒经典不完美,孔孟之道亦异化了。孔儒经典四书,应增补《荀子》与《易传》,传承创新始终如一的孔儒经典。
从荀学、《易传》论理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健顺五常礼义规范准则,到船山论理实践实证的深层次理论:究“相因也微”的利害因果事实,出自私蔽大患的义利矛盾。船山实践实证的深层理论,显然是孔儒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传承创新,传统儒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彰显传统儒学理论理性的文明向前。若止步孔孟之道,止步孔儒经典,传统儒学止步于二千数百年前的理论理性,何以寻找到承前启后,古今文化转换的历史接合点?何以探究从自然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的中西义理会通?何以探究出传承创新的“新故相资新其故”,历史逻辑演变循序的原真理路?何以探究出思维认知的曲折反复,带来哲学圆圈三阶段的原真理路?传统文化历史逻辑的原真理路不清明,如何寻找到古今文化转换,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大是大非问题,“焉能俯首而‘为’,恶知昂首而‘争’”?能“和平共处”而“道法自然”?推崇老子执古道纪?视儒学为垃圾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能弃主流学派的“一家独大”?弃荀子解蔽的蔽于一曲,闇乎大理,矛盾调和的自然混沌?主诸子“杂”成不分理蔽的复古寻根?复古寻根,恰恰忘记《尚书》十六字箴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一惟精,允执阙中”。弃学术争鸣出现的主流学派“一家独大”,主诸子“杂”成的复古寻根,是“惟一惟精”的复古寻根?如此的文化寻根,传承创新文化文明的孔儒经典永无天日,还有通经正经接着讲的藏往开来学问道?还有古今义理会通的神理明诚?还有经世治用的神参明钦?还有神導德政“类应之,数数之”的“形气存乎神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否定阶段,孔儒初度异化的汉儒时代,“屈民以伸君”,屈服君主专制政治现实,弃孔儒的民为本,屈曲求全于伴君如伴虎的的君为本;“屈君以伸天”,汉武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关注民生,非荀子礼义调理物欲义利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乃宋明理学所明晰天理意涵的穿衣吃饭,追求美色、美味、美享受为人欲。所以,“正其谊不谋其利”,只需要正的是“立人之道曰义”,不谋“生人之用曰利”的生活富有;“谋其道不计其功”,“不计其功”,就不用坤道简能的易从柔顺,“不计其功”的“谋其道”,何须有“易与天地准”的乾道变化?何须有乾刚健的君子自强不息?何须有乾易知与坤简能,人事职能结构的易简理得?何须有心性职责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根本不存在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还算是孔儒性与天道的精于物物道?还算是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天地人参?乃宋明理学所彰显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逻辑类同老子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君为本”,关注民生的独尊儒术,“不谋其利”与“不计其功”,会有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圣境?会有儒学价值观: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不谋其利”与“不计其功”的关注民生,汉儒对孔儒的初度异化。进入到君主专制第一次大动乱期后,出现魏晋时期的儒道合流,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儒道佛三教鼎立,承前启后的文化因果事实:适应君主专制政治环境的意识形态,儒道佛三教鼎立。
从汉儒对孔儒的初度异化,走到极度异化,也是君主专制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走到第二次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独尊儒术的儒术诚行,走到外则儒术,内则道佛,进而出现复兴儒家内修位置的宋明理学。这样,由儒道佛三教鼎立,走到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治世宋明理学的道德固化通行,乱世道佛虚空通行,同属善性文史。天道观,非孔儒性与天道的精于物物,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天道运行的元亨利贞,而是“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儒道合流,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佛门生驻异灭的天道自然观。循人道的道德固化,乃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儒佛合流的理一分殊,变易以告人的天地之性,限定着清浊善恶的气质之性。依从于天道观的天理浑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人道循天道,非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尊卑在位的天命之谓性,而是适应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允执阙中”的体用中庸,非“中者体也,庸者用也”的实函斯活,而是“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中为心体庸守常”。心统性情的情欲观,非道生余情,情内物外的天下情理,性情相需的功贞情;而是抑情制欲的情罪路,唯心教条的善性文史,“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固化。空谈心性的儒道佛互补,极重而必改,乃百姓日用皆道,负向是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正向是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理论,从张载正蒙到船山实学,出入儒道佛理论浮明而成然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完成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原真理路,也成为古今文化转换,中西文化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8: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船山《老子衍》的哲学思想阐发,据理于老子道学历史逻辑的社会效应,盖棺论定。批判了《道德经》执古道纪的守旧复古,道法自然的三无为,“兼之”人情、物理、礼数的“三者之失”,最终结局是儒道佛互补的空谈心性,流归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历史事实正是非,明兴替,乱世道佛通行,难道还不可以证验老子道学断隔文明,执古道纪道法自然的文化性质?经历了汉儒的初度异化,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否定阶段。经历了佛道佛三教鼎立与治乱世循环的儒道佛互补两阶段后,更高复归孔儒体系的更高阶段。从荀学《易传》对孔孟之道的传承创新,再到张载、船山“为往圣继绝学”的传承创新,两个传承创新之间,经历了汉儒初度异化的儒道佛三教鼎立阶段,宋明理学极度异化的儒道佛互补阶段,最终结局的理论浮明,与老子《道德经》殊途同归;“兼之”人情、物理、礼数的“三者之失”,失人情的存理去欲情罪路;失物理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失礼数的“中为心体,庸守常”,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文理的社会效应:流归实学的百姓日用皆道。历史经验的因果定律,只有传承创新的文理体系,方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主流学派。凡是复古倒*退,都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人情、物理,礼数的“三者兼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