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4|回复: 0

邛窑省油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4 22: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21-2-24 22:17 编辑 4 Y" L) ^' _% ?; M# |
3 O+ N' @, V5 _1 T% G% o" n
邛窑省油灯
" I0 {% s  B* \- S, C来源:成都日报6 X% O' l1 q0 r- J: p# q
' p5 j- W. ]2 z0 j$ u+ c
  邛窑省油灯,宋朝成都人的节能黑科技。
/ G8 w& f6 a  B0 _; p1 R) R- _9 k. @. c! U; Y+ |
  成都邛窑出土的省油灯
% c3 W: \9 t  x; J syd05111.jpg : r# g2 M' H5 D
  “省油灯”在汉语中是一个一语双关的词汇,而该词汇来源于成都工匠在唐宋时期的一件精彩发明。著名诗人陆游的笔记,让成都邛窑的省油灯为天下人所知晓,也让邛窑创新创造、优雅时尚的文化基因美名远扬。. E$ I: v! r- e  r' H( n$ k
- L' c8 N, w- f# }0 `4 n
  陆游笔记+ G* H, I/ P& {' g
  让省油灯天下闻名# C; N2 U$ f; \* J
  古代人们用油灯照明,油灯点燃后,热会由灯盏通过热传递方式使油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加快油的蒸发,增加耗油量。唐宋时期,聪明智慧的成都人发现了这个原理,他们设计了省油灯,为油灯增加了一个夹层,在夹层中加水,可以降低油温,达到省油的目的。
6 j  o+ f# V' d) x9 }4 ]! U  在宋代,省油灯的美名留在了大诗人陆游的笔记里,传遍了天下。
+ i# L+ K8 C* f5 V. n# `- W. _- k7 x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来到四川做官,发现省油灯,惊喜不已,他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陆游的笔记中还说,这省油灯在四川已经流行几百年了,常常被入川的外地官员当作“文创伴手礼”馈赠朋友。如此说来,省油灯在唐代就已经诞生了。
5 w9 Q! U5 R# \' X6 p ly0sli.jpg
: G, e3 s$ Z; v; Q# @, _  陆游离开四川后,还一直对神奇的省油灯念念不忘,后来他又在《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对省油灯做出了更详细的记载:“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 ~. }% l8 N, j: R$ O
  1983年8月和12月,四川大学博物馆研究员陈德富选择四个省油灯,进行了四次省油灯节油率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四个灯盏的省油效果平均在8%到14%之间,最高可达22.4%,省油效果会因季节的不同有所不同,夏季比冬季更好。虽然实验结果未及“省油几半”,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省油效果。这一盏盏造形古拙、不太起眼的小小油灯,展示出的是古代蜀地匠人的惊人才华。
1 c( @) t7 T7 X2 g  据说江浙一带有一种碗,叫做“夹瓷碗”,用于盛汤、盛菜,目的是为了用中空的结构保温,相当于现在的保温杯。而在成都,没有出现“夹瓷碗”,却出现了“省油灯”。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成都人好学,读书人多。邛窑利用“夹瓷碗”的技术设计了省油灯,反映了天府工匠乐观包容,借鉴外来技术,满足本土需求,创新创造的能力。  Z. O% v  N) {- R8 y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晓枫介绍,唐代邛窑的省油灯多为青釉,宋代更多为乳浊青釉。此外,省油灯灯盏面的曲柄从无到有,灯体也逐渐由矮变高,毫无疑问,省油灯器型在不断改进,不仅在工艺上日趋精致,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U! V1 k& Y$ C' z, d; w, O' q+ i1 X
  成都的创新创造很快就走出四川,风靡全国,考古学者欧阳希君在《福建宋代陶瓷省油灯漫谈》中写道:“福建宋元陶瓷窑址堪称全国之最,而烧造当时科技含量较高的省油灯盏的瓷窑也不少,计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瓷。省油灯最早出现于唐代四川邛窑并延续烧至宋代,并作为该窑特色科技产品而享誉全国。”
' F' |( M. C/ g$ @. E
" l$ o8 x2 _6 |% F/ k  创新创造. Y5 v7 d- f; k0 l$ r8 C) ]
  是邛窑的文化基因
' T+ U! [  S) i9 a; H+ R1 P& x  陆游所记载的夹瓷盏,就诞生于成都的邛窑。在邛崃市水流清澈、空气清新的南河边,卧着14处窑包,这些看上去像低缓小山的窑包,就是世界闻名的邛窑十方堂遗址,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历次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瓷窑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保存最好、产品最丰富、烧造时间延续最长、产品行销最广、影响最大的著名民窑窑址,是目前已经发现的7处邛窑窑址中,面积最大、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处。
1 h! {: b+ N; j5 q# i( l, P  邛窑十方堂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邛三彩、省油灯,就发现于邛窑十方堂遗址的五号窑包。" ?. y6 o3 a5 G5 b( L0 G7 A9 f
  2005年,黄晓枫担任领队对十方堂遗址最东端的一号窑包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条使用时间长达百年左右的两宋龙窑,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条龙窑。" ]9 q4 g! |$ y1 i% p
  在这条接近8米高、46米长的龙窑周围,发掘出了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遗址。这些五代、两宋时期的作坊,就地取材,利用烧窑废弃的匣钵,堆砌院墙、铺作地面、修筑水井,构造水渠,看似随意,却又匠心独具。
6 q+ I' o: b! {3 }! d+ I0 A; d  邛窑创新创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2018年开园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内,邛窑临展馆内陈列着邛窑出土的“褐绿双彩”瓷器。+ U) i$ t. w$ a* U5 t# Y
  发端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的邛窑独创的“褐绿双彩”技术,在经过初步烧制的白瓷胎底上,以褐色和绿色两种釉色绘画,再施一层釉,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烧造。两种彩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瓷器的颜色活泼而生动。. J& e6 P. m, p7 E: W" M' K
  黄晓枫介绍说,釉下褐彩西晋的时候流行于南方,而釉下绿彩则来自北方,邛窑将褐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创造性地融合于一件瓷器中。创造并驾驭这种复合彩,体现了成都工匠的创新意识与精湛的技艺水平。
3 I$ G( z( J, ]( `# |  唐代,邛窑诞生了在金黄色胎底上褐色与绿色交相辉映的“邛三彩”,“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邛三彩”,是邛窑的独创,也是邛窑的标志。“邛三彩”延续了邛窑“褐绿双彩”的技术,只是把白色胎底变成了黄色胎底,并吸取了北方“唐三彩”利用容易控制的馒头窑进行二次烧造的技术,产生了如此绚丽的色彩效果。邛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外面的先进技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创新创造。
# P& d' q: _  P0 B( H  正是因为从邛窑创立之初传承下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的文化基因,唐宋时期省油灯的发明,也就丝毫不足为奇。在历史上的一次次创新,不但造就了邛窑独特的陶瓷风格,而且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长江上游地区的制瓷业,并对长江中、下游瓷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r9 L) Y4 O+ \
  2018年5月18日,邛窑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不仅展示成都历史文化,也是一个国际范儿的文创园区。而以邛窑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则将建设成为实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创开发,核心区外发展文创产业生态圈。
" Q- j! _; U8 d; X3 u. M' l1 `  邛窑创新创造、优雅时尚的文化基因,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成都的文创产业。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李清带着文创企业“蜀山窑”落户蒲江县明月村,以当地的松、竹、茶为灵感创作了“明月杯”,青年陶艺家李清泉则打造出彭州白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植天府文化,依托现代科技,创作符合现代人生活美学的文创产品,推动成都文创产业链的升级与创新,让成都文创充满活力与魅力。
1 A$ ~8 p: L1 k/ h. l. l  m6 a% f$ |8 b, L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晓枫:4 I3 D* i- t; y: F) Q5 j
  用碎瓷片拼接成都陶瓷史 hxfed00e.jpg
7 ^/ [# F9 k2 e" A- ^: [  20年前,2000年元旦前一天,黄晓枫站在都江堰蒲阳镇金凤山的半山腰,准备动工发掘。她在考古工地上跨过了千禧年,也开启了在古代陶瓷碎片中寻找成都历史的别样人生。
: Z' _# g( H7 y% j7 r  那时,黄晓枫刚接触陶瓷,时任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的王毅建议她以陶瓷考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黄晓枫想了一下,人们对成都陶瓷考古的认识近乎一片空白,不妨试一试。
+ b+ _/ M  u( Y* p8 A6 ]  从那以后,五颜六色的陶瓷片就填满了黄晓枫的生活。春天,油菜花黄了,田野里像色彩盘,一道碧绿一道金黄,她站在金凤山的山顶上,看村民们扛着锄头从四面八方赶来工地上工,想着埋藏了近千年的成都宋代黑瓷的秘密即将被打开,心里颇有些激动。( V9 s) q' j2 W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经过半年的考古发掘,在金凤山9000多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共清理出宋代烧瓷窑炉34座,其中33座馒头窑,作坊区、废弃物堆积场、取土区一应俱备,以及大量的窑具、各种瓷器残件5000多件、瓷片数十万片,其保存完好的作坊遗迹和完备的工艺流程全国罕见。
1 J2 q% y9 Z3 O0 e  如今,在蒲阳镇,有一座金凤窑博物馆,搬迁保护了具有代表性的4座宋代窑炉,这是四川省继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后的第二座瓷窑专题博物馆。
; w3 r& X; W4 X  接下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彭州磁峰窑进行了主动发掘。% u0 c$ p. I" t7 R9 Y# _
  2005年,黄晓枫担任领队对邛窑十方堂遗址最东端的一号窑包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条使用时间长达百年左右的两宋龙窑,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条龙窑。
' C) g3 R( z7 l2 C3 x' s  青羊宫窑、金凤窑、磁峰窑、玉堂窑、邛窑……一座座瓷窑遗址的相继问世,让黄晓枫用碎瓷片拼接起一部成都的陶瓷发展史。0 s3 G5 ^9 T. p, ~
  黄晓枫介绍,现已发现的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成都邛窑、青羊宫窑,以及新津、崇州的一些窑场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主要采用长江中下游的龙窑技术,而且在一开始,就能够把握比较好的坡度。南北朝时期,在胎体上施加白色化妆土的技术出现,这种技术可以让釉色更加漂亮,也不容易脱釉。釉下彩技术也出现了,而这些新技术都在邛窑被发现,这都说明成都开放包容,从一开始就能够吸取比较成熟先进的技术。随着邛窑的发展,邛窑产生了褐绿双彩、邛三彩、省油灯等创新创造的累累硕果。
/ o3 j5 o, P1 f- Y0 u& @0 J1 ~ qy02eian.jpg ; n+ r$ A2 ]. u. g

+ J) D' z9 G1 T) x! J  ~'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