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1|回复: 21

[三代以前] 山海经与尚书禹贡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30 16: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5-30 18:23 编辑

山海经据说是成书于战国时期。但是迄今没有见到战国时期版本。流传之今本是西汉刘歆校订本。以上古五帝时代历史传说流传至战国成书,再到秦汉经刘歆校订,时代可谓久远。
刘歆校订完成后献书朝廷,并同时上表汉哀帝,表文中说,山海经所叙述历史地理本源出于唐尧之时,和大禹治水开辟九州是同一时代。“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由此可见,刘歆认为,山海经和尚书禹贡是同时产生并且同时流传下来的。当然,孰是孰非,事涉上古,今日已经无法考证。
山海经因为刘歆校订而流传。现在传世尚书虽然是号称上古之书,据说也是成书于战国时期,但是其真正成书,比山海经早约百年,是在汉文帝时期。由济南伏生传授给晁错,晁错再带回朝廷修订成书,才成为今本尚书。
这个过程相当地复杂。也有许多疑点。
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口齿不清且带有方言,传授时需要他女儿解释。当时跟随伏生学习尚书还有许多人。伏生担任过秦朝博士,其专长就是研究尚书(史记载为:善治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文史专员吧。这就说明,秦朝虽然焚书,但是朝廷还是保存着古代文献。因为秦末战乱,伏生回到家乡。当时书籍都是竹简,又是朝廷专有,伏生不可能带书回乡。汉文帝时代,天下太平,伏生在家乡教书为生,只能是口述再转抄。
当时朝廷也需要有人能读懂尚书。因为这是上古历史,王朝正统所在。朝廷是否保存着尚书原本?应该是肯定的。因为高祖入秦,萧何第一件事就是收集朝廷文籍档案。萧何是个文吏,专长于版籍地图人口赋税法律,但是当时着忙,也可能把所有的历史档案一起带走。因为战争,当时顾不上也没有人去看历史档案。等到天下平定,也就出现了人才断档,没有人看得懂尚书原文。这时候汉文帝打听到伏生还活着,就派晁错去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晁错当时还是太子属官,也是个聪明人才。
晁错去伏生处求学,是不是带着尚书去的?史书无据。
现在传世的尚书,是晁错回到朝廷根据伏生传授再校对朝廷原版尚书修订而成,还是根据伏生口述转抄而成,不得而知。
现存传世尚书,国学界公认是伏生传授的尚书二十九篇,其中一篇来自民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 30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8: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后,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墙壁中发现用先秦古文书写的尚书。当时已经无人读懂。再后来就失传了。到了东晋时有人又发现了古文尚书,不过已经变成了能看懂的今文。再后来到了清代,有学者考证其中假托古文的尚书是伪作。两千余年,尚书流传扑朔迷离真伪掺杂。今天存世尚书,公认以伏生传下的为正统。所幸,禹贡一篇也位列其中。
由此可见,山海经和禹贡,都是假托上古流传的经典,也都是经过了汉代一个学者修订成书,流传至今。如此,难免会有此一人的主观意识参与其中。不同之处,山海经是来源于民间,禹贡是来源于朝廷。所以,山海经多有荒诞奇闻,神话传说,文字散乱。禹贡则是文字庄重,内容严谨。

有人说孔子编写修订过尚书,用作教材。这个说法值得怀疑,或者说是不正确。孔子教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书应该是书写,意为写字作文。尚书作为五经之一,是在汉代以后的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9: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充分体现了上古中国人的地理观。认为大地是四方的,四面有大海包围。海内四经,明确说明了大地的四角。西山经,北山经的起始部分,位于上古中原地区,比较准确说明其位置。海内经许多地名至今还在沿用。
山海经的流传源于民间。古代能够有能力用语言传下来历史的人,在民间,实际上只有巫师有这个能力和权力。今天谓之“跳大神的”。今天在民间说书艺人身上,还可以依稀看出其影子。许多历史故事或真或假,通过艺人之口,在民间代代流传。而在上古时代,只有巫师的地位和能力,有这个传承历史的能力。鲁迅先生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巫书。神话和现实,总是无法分离的。
上古历史,总是源于神话传说。尚书作为官方历史,也是难免。到了秦汉以后,文字记载的现实历史,实实在在的存在。再要用神话全部记载,实在是无法说得通。所以,就有了神化帝王的历史记载。司马迁写史记,也有了半真半假的神化历史。作为历史的一篇,尚书禹贡,也具有了这个特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30 20: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对古典文化有很深刻的认识,让人佩服。由此引《矛盾论》一段可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典的认识。“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1: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之中,记载了许多国名和人民特点,今天看起来好像荒诞不经。实际上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上古时候传说的万国诸侯,实际都是一个个的人群聚落。根据自然条件形成城池,后世就称之为国。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汉字“國”形如内城外郭守之以戈。仰韶文化时代的半坡遗址就有了防御性质的壕沟。像这样的“國”,在山海经流传的时代,在中原地区不知其数。以己度人,以此地度外地,自然想象海外之國,与此不同。现在发现的上古遗迹,在三代以前有仰韶,龙山诸文化。夏商时期是不是有國的概念,文字证据不足。周代分封,國的概念已经明确。城郭规模也有了规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1: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5-30 20:03
先生对古典文化有很深刻的认识,让人佩服。由此引《矛盾论》一段可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典的认识。“神话中 ...

谢谢树文先生评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2: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记载上古时代帝王世袭传承,有许多记载如某生某,某又生某。但是没有记载说明其是某一代帝王。这也是上古时期人群繁衍增多而分群的反映。那时候可能还没有帝王的概念。但是人群世系的传承已经有了语言传说。这是有实际例子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凉山地区彝族的贵族,还有口头相传的世系系谱。现在还是不是存在,不知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2: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山海经的神话记载,可以看出上古时期中国历史的反映。山海经资料来源民间,散乱破碎,神话多于现实,近于荒诞。尚书是经过官方整理,文字显得庄重,古朴,现代人读起来有点拗口。其文字风格,与周代青铜器铭文相近。与甲骨文之关系,才疏学浅,不敢妄议。由此可见,尚书记载历史,是经过儒家学者文字修饰的。秦代焚书,但还是用伏生为博士。说明儒家对于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传承,有着重要作用。约定俗成。今日儒家的中国历史观,公认是正统。有持异议,枝节末流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7: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山海经比较参照,可以看出尚书禹贡记载的历史真实意义。
山海经如果说是神话历史和不准确的地理记载,那么,尚书禹贡记载的言辞庄重的地理历史,是不是就是可信的信史?如何理解其中的真伪含义?
历经数千年,尚书是儒家经典,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经典。其记载无人能也无人敢怀疑。民国建立,中国历史仍然以此为蓝本。新中国建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近来又有大量学者引进西方的考据历史观。如此,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历史观和历史记载受到重大影响出现一些混乱,对于自己祖先的历史思想精华出现怀疑,实在是堪叹息之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7: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5-31 17:35 编辑

       夏书
   禹别九州,分其圻界。
      禹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洪水汎溢,禹布治九州之土,随行山林,斩木通道。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壶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西。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太岳,在太原西南。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漳水横流入河,从覃怀致功至横漳。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
    岛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一段,是尚书禹贡之首,关于大禹分别九州之冀州部分的记载。其他八州,记载文体与此相同。记载说,九州之分别,是由于大禹治水之功绩所致。九州既定,随土作贡赋。这里是禹贡原文和后儒的注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21: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貢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疆界,规定赋貢的历史。如果是在传统中国历史,无可非议。但是,已经是现代中国的历史,这个记载肯定是无法作为正确的信史。那么,从禹貢篇记载,透过其文字,今天可以分析出哪些能够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
禹貢篇记载的大禹治水行遍九州,每一州的具体路线及地名,基本上至今还在沿用。其水流地形与今天基本上一致。这说明,在禹貢成书之前,很长时间,上古时候中国人已经知晓了中国中原地区的交通路线。也就是说,上古时候中原地区人民就有迁徙往来。当时人们迁徙往来的道路,与其说是大禹治水开辟出来的(今天已经明白的说是神话传说,是对大禹这个人的神化),毋宁说是上古时候中国人顺着河道逐渐探索出来的。鲁迅说的,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上古时候人们迁徙,首先是要顺着水源迁移。最早的人类祖先就是从游牧游猎迁徙的。今天的牧民依然如此。有了水源,才能生存。古代穿越山岭的道路,基本上可以说,大都是顺着河道而行。禹貢篇中记载的大禹治水路线,后儒注解详细,说得就像是真事。大禹的神化,是上古中国人民数千年辛勤探索而来的。大禹是他们的集体形象的代表。
禹貢记载的水名地名许多沿用至今。这说明,尚书作为官方历史记载,还是比较严谨的。即使是在今天看来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尚书中也确定了他们的真实性。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如果还要疑古,真乃是不肖子孙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2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山海经相比较,尚书中的记载严谨确实。禹貢篇记载的九州疆界,基本上就是实事。貢赋的记载,说明了尚书成书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上古中国人已经有了经济来往。当然这个来往与今天的经济意义不是一回事。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山海经记载,也不为官方或者说儒家所认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22: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貢记载九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范围划分。其基本疆界范围就是根据河流的范围划分的。九州之中,青,兖,徐,地域最小,豫州次之。说明上古时候此地人口多于其他州。因此对于地域之间的交通路线比较多。冀州南,雍州东地域适于人类居住,交通就有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荆,扬地域广泛,说明上古时期人口较少。
禹貢记载九州之名,只是大概范围划分。从历史文献来看,可以确知,只是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并且作为中国历史的正统经典以后,九州的名字才被后世政权沿用于行政地名。儒家经典的尚书,是为了说明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结构的正统性,特意美化记载了大禹治水划分九州。因此,史学界推论尚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可信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2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尚书禹貢记载九州的范围,可知上古时候中国人对于荆,梁以南地域是未知的。对于西北地区了解的多一些。这是当时中国人对于中国地理的真实系统了解。其原因是借助于官方的帮助。而山海经在这一方面猜想,神话的成分多,其原因是源于民间流传的不断增添的传说。这个官方并非是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王朝,而是上古时候某一个强大的方国如黄帝,炎帝,其人口繁衍迁徙,同时较小的方国对于强大的方国的敬畏服从,或者征服融合而成。所以,从贵族有了传承世系的传说,演变成朝代的替代。从民间就有了谁杀谁,谁被杀而成了神就像刑天一样的传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23: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评论。
这一点在当时应该是可能的。上古时代目前为止文字和考古证据不足。但是西周分封诸侯的范围主要是集中在中原,说明中原地区人口比雍梁荆扬多。西周是从上古时代继承下来的。说明上古时候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大,相应来说,上古时候存在的方国就会多。人口总数就会多于雍梁荆扬等州。这些州只是在此书成书的历史时代认为的地域广泛,与中原隔绝比较多,当时所知道的人口少。后来秦,楚扩地,人口增加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以前不知道的人口或者说是小的方国,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人群聚落。至于各州人口是否相当,没有证据,不好猜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0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极西之地有三危之山。有三青鸟居之,为西王母使。是个神话传说。陶潜有诗: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但是,同时代成书的尚书,其中也有三危山之名。尚书堯典记载,窜三苗于三危。说明三危是位于极西方位。禹貢记载,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由此可见,山海经和尚书的资料来源,有些是相通的。其根源应该都是上古时候经当时中国人口头传说而来。尚书作为官方正史,也是这样离不开神话传说。当然儒家学者的文字书写作用功不可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2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海经之海内东经,其后半部分记载诸多水名,清代学者毕沅认为怀疑是转抄自水经。但是汉代水经好像已经失传。后世有影响的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著。海内东经有记载,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象郡是秦统一之后南平百越设立。山海经如果成书于战国时期,肯定不会有此内容。所以毕沅等学者的质疑为学界承认。如此,这些记载是否刘歆编撰时自己加入或者是后世学者传抄时加入,已不可知。现在传世本流传已久,迄于刘歆,此前更无其他版本。由此可见,如此经典古籍,也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添加或者篡改,今人研究古籍,如何在学习中去伪存真,探索本相,实在是不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0 00: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禹貢后半部分记载大禹治水的途径,基本上显示了尚书成书时代中国人对于中原地区山川河流的认识的详细程度。可以明确说,对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当时吴越地区,已经是相当准确的了解。这一部分内容,是上古时候流传已久的传说还是尚书成书时候儒家学者据此对于古代史的理想化撰写,是值得思考的。
在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极西地区的河流记载,只是简单说,導弱水入于流沙,導黑水至于三危南流入海。这一点与山海经相似。可以认为二者来源于相同的历史传说或者是当时已经有的文字性资料。由于当时中国人的知识水平,认为天圆地方,对于极西地区的地理知识,形成了神话,现实,猜想同时存在的地理历史的文献记载。
今日读尚书这样的古代史,山海经这样的古代典籍,虽然不能像古人一样拘泥于认为是信史,但是也不能因为其有些神话传说,就怀疑其含有的真实性的历史事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26 16: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0 00:17
尚书禹貢后半部分记载大禹治水的途径,基本上显示了尚书成书时代中国人对于中原地区山川河流的认识的详细程 ...

看来先生对《尚书》是很有研究的,史臣记载的大禹治水,关于山川河流的记述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21: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6-26 16:48
看来先生对《尚书》是很有研究的,史臣记载的大禹治水,关于山川河流的记述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谢谢评论。岂敢岂敢。读书心得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26 2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6 21:06
谢谢评论。岂敢岂敢。读书心得而已。

先生客气又谦虚呀。研究学问可以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吧,希望多多交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