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0|回复: 37

[原创]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6 21: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在扫除文盲、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造成了文人们的古文盲,他们习惯性地用理解白话文的思路来理解古文,忽视二者的不同特点,经常是望文生义,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更容易出现误解。

今天我们就以众所周知的《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理解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传统解释存在的问题

河上公本《老子》第二章是这样说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王弼本稍有差异。河上公本中的“形”在王弼本中作“较”,河上公本更原始;“成功不居”在王弼本中作“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作“夫唯弗居”,王弼本更原始。由此可见版本流传过程的复杂性。


我之所以把这章文字分成三段,是因为这章文字本来就是三个不同话题的大杂烩,三段内容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今天我们只讨论第一段的内容。

对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河上公注的意思是:“自扬己美使彰显,则有危亡;有功名,则众人争之。”

这样的解释,把“恶”解释为“危亡”,把“善”解释为“功名”,属自由发挥,不能令人信服。

王弼解释道:“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王弼把“恶”解释为“恶疾”即“厌恶”,把“善不善”解释为“是非”,非也。

北宋苏辙的《道德真经注》曰:“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前后之相生相夺,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为长,而有长于我者临之,斯则短矣。方且自以为前,而有前于我者先之,斯则后矣。苟从其所美而信之,则失之远矣。”

苏辙“难得糊涂”,不对“美恶”“善不善”多做解释。苏辙本中的“已”已作“矣”。

今之学者搞“今注今译”,起码需要先对《老子》的每句话中的关键文字做出注解,然后再做出白话文翻译,比起古人任性发挥的做法来,确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只把文字按照白话文中的常见字义理解,这样的白话文翻译也就不一定靠不住了。

多数学者把这段话解释为“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就变成丑了;天下都知道善之为善,就变成不善了”。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一类解释。

受西哲影响较深的任继俞和陈鼓应二位老先生则主张另一类解释。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则翻译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他们的解释能代表老子的本意吗?恐怕不能。

无论学者们作哪类解释,他们都犯了三个共同错误。

一是把春秋时代的古文“美之为美”当成白话文的“美之所以为美”理解,把“善之为善”理解成了“善之所以为善”。

二是不确知“美”“善”的含义。在《汉语大字典》中“美”字有“可口”“好看”“优美”“肥沃”“茂盛”“才能”“快乐”“褒奖”等多种字义,“善”字也有“美好”“善人”“善行”“工巧”“和善”“妥当”等字义。同一个字的不同字义有明显不同,这就需要注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明确的选择,不可含混其词。

三是竟直把“已”释作“矣”。实际上“已”用在句尾时,既可以表示肯定语气,同“矣”;也可以表示疑问语气,犹“乎”。而“已”的本义是“止”“毕”。

陈鼓应先生在“引述”中说:“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可见他同大多数人一样,想当然地认为“善”即“善良”,“不善”即“邪恶”。而实际上传世本《老子》中并非“善”“恶”配对,而是“善”“不善”配对,“美”“恶”配对。

第一类解释就太模糊了,模糊得可做出多种解释,所以干脆没法探讨。

那么老子的本意是怎样的呢?



《老子真经》中的相应表述

要想知晓老子的本意,只能在去伪存真的版本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才能办到。

在以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础还原出来的《老子真经》中,原话是这样表述的:

“……绝学无忧。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亚,相去何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亚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茫呵其未央哉!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物或行或随,或强或挫……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迵其尘。”

这段完整的表述,竟分散到了传世本《老子》的第20章、第2章和第29章、第72章和第4章中。

其中的“呈”字在楚简本中就被错误地加上了“氵”偏旁,就成了古“盈”字,西汉竹简本错写作音近通假字“顷”,东汉以后又写成了“倾”;在楚简本中保持完好“亚”,虽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中错作“恶”,然帛书乙本中仍保持正确的“亚”,而在西汉竹简本的第二章和第二十章中则分别作“亚”和“恶”。古人写字,增加个偏旁或省略个偏旁都是常事。传世本中的“恶”原作“亚”,意思是丑陋的“丑”(繁体字作“醜”)。这里的“善”意思是“妥当”“妥善”,而不是“善良”。望文生义往往猜错,也有蒙对的时候。近现代人把“恶”解释成“丑”,就猜对了。

传世本中“有无相生”前的“故”字,在楚简本、帛书本、西汉竹简本中根本不存在,甚至在东汉后的多数版本中也不存在。也就是说,部分传世本中“故”字上下文句子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亚已?皆知善(之为善),此其不善已”中的“已”,在楚简本开始的大多数版本中都是如此,取其本意“止”,即停止、中止,也就是不再有的意思。“之为善”三个字原是缺省的,东汉以后才补上。

与其他解释大不相同的是,这两个句子都是质问性质的疑问句,所以应该在“已”字后添加的标点符号不是句号而是问号。而“美之为美”和“善(之为善)”中的“之”,其义绝非众人以为的“之所以”,而是起连接两个动词的作用,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而”。

“绝学亡忧”这四个字,只有放在正确的上下文背景中,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解释。被誉为近代思想启蒙家、教育家的严复在其《老子评论》中说:“绝学固无忧,故其忧非真无也。无忧不知,则其心等于无耳。非洲鸵鸟之被逐而无复之也,则埋其头目于沙,以不见害己者为无害。老子绝学知道,岂异此乎?”这样把“绝学无忧”主张比喻成“非洲鸵鸟”思维的理解,让人愁啊。

“茫呵其未央哉”在传世本中作“荒兮其未央哉”。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这样的解释也是南辕北辙了。

高亨先生说:“荒兮其未央,犹云茫茫其无极耳。”这样的模糊解释不好进行评价,因为你完全不知确知其所云。

我们看看老子到底在说些什么。



老子的批判性论证

所谓批判性论证,就是首先提出论题,然后对论题进行理性论证,最后给出结论的过程。

《老子》这段话真实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老子首先提出论题:绝弃(儒家的)学说,就没有忧愁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但能说到点子上的人不多。春秋时代齐国的国相晏婴有段对儒家及其学说的“恶毒”评论:“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老子在这里只讨论儒家的学说(对儒家虚伪性的批评在另一段)。他从哲学的高度提出论据并进行归纳推理,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唯”与“呵”这两种应答方式,能相差多少?美好的衣着与丑陋的衣着,又有多大差别呢?如果天下人都知道怎样衣着为美好并且衣着美好,丑陋的衣着就不存在了吗?如果天下人都知道怎样应答为妥善并且应答得妥善,不妥善的应答就不存在了吗?(儒家的学问)真是迷茫得没边了!

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互相呈现,回音和发声互相呼应,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永恒存在的啊。

老子在这里对“善、不善”的讨论,对应“唯与呵,其相去几何”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此其不善已”这两个疑问句,是对儒家“宜唯而不宜诺”说法的批评。《礼记·曲礼上》:“必慎唯诺”;“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与“呵/诺”的区别在于,“唯”是态度恭敬的应答,而“呵/诺”则是比较怠慢的因而是不恭敬的、不妥的应答。

而老子对“美与亚(丑)”的讨论,对应“美与亚,相去何若”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亚已”这两个疑问句,是对儒家歧视夷狄生活习俗提出的批评。《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老子说:儒家认为美的衣着(右衽)和他们认为不美的衣着(左衽),能有多大差别?儒家认为妥当的应答(唯)和他们认为不妥当的应答(呵/诺),能有多大差异?大家都按照儒家美的标准衣着,就不再有丑陋的了吗?大家都按照儒家认为妥当的方式应答,就不再有不妥的应答了吗?(儒家的学说)真是荒唐得没边啦!

老子指出,衣着的美丑都是相互比较而言的,即使大家都衣着美了,还会有美丑的分别。应答的妥善与不妥善也是相对而言的,即使每个人都回答“唯”,还会有“善”与“不善”的区分。

如果只看到老子对“美丑”“善、不善”辩证关系的讨论,批判了儒家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的。

其实老子的弦外之音是:如果儒家不放弃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歧视态度,人民群众总有挑不完的毛病,永远都是丑陋的、不妥善的。这反映了老子对充斥着繁文缛节和部落歧视的儒家礼教的批评。

老子趁热打铁地又提出了六对矛盾:“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以“恒也”结尾,指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其中“有无”“难易”分别是对既往“道篇”“德篇”中部分内容的总结,而“前后”“高下”“长短”则为后续话题做了铺垫。

而其中的“音声之相和”(回音与发声相互呼应),道出了“唯与呵”(即“善”与“不善”)问题的实质。老子评论说,你不能只挑剔百姓的回音不够悦耳,而应该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发声是否妥当,“反求诸己”才是正确的态度。

老子随后给出了批判性论证的结论。

老子把关于“前后”“高下”“长短”等矛盾关系的辩证原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就从“物或行或随(人的地位有前有后),或强或挫(人的性格有强有弱),……(人的居住方式有高有下)(人的饮食方式有长有短)”等相反相成的事例中,得出了“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迵其尘”的结论,意思是:不要蔑视其居住方式,也不要厌恶其餐饮方式。只有不厌恶,才能不压制。锉削其锋颖,化解其纷扰,和悦其目光,混同其风俗。



“混同尘俗”与“超凡脱俗”

《老子》的“和其光,迵其尘”,说的是圣人要混同尘俗,要与民众打成一片,即“圣人在天下,翕翕焉”(和合心热貌),而不是高高在上,与民众格格不入。否则的话,就脱离群众了。

而《老子》的“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则讲的是圣人在入凡俗中的超凡脱俗,而不是陈鼓应先生评说的“在这里,老子还显示出和人群的疏离感”。“超凡脱俗”和“混同尘俗”完全可以“并行而不相悖”,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这恐怕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吧。

日本学者福永光司说:“老子的‘我’是跟‘道’对话的‘我’,不是跟世俗对话的‘我’。老子便以这个‘我’做主词,盘坐在中国历史的山谷间,以自语着人的忧愁与欢喜。他的自语,正像山谷间的松涛,格调高越,也像夜海的荡音。”说得多有诗意啊。

老子针对儒家思想和行为方式发表的评说,其哲学道理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人际交往中的许多矛盾都是“音声之相和”类鸡毛蒜皮般的小事情。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心胸开阔,忠恕待人,笑看云卷云舒;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心胸狭隘,怨天尤人,长驻烦恼忧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其实君子与小人,也没有楚河汉界那样的明显分野。人的修身就是不断地由小人趋向君子的道德修养的完善过程,《大学》所谓的“止于至善”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是“苟日新,日日新”的。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说到:“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经常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



总结——《老子》中没有哪个句子是容易理解的

从今天讨论的话题可见,以白话文的思路望文生义地解释《老子》的做法是荒谬的。事实上,以往专家学者们对传世本《老子》的解释,没有多少能够自圆其说的。

高中语文课本中引入上下文错乱、因而逻辑错乱的道教化《老子》(《道德经》)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一个逻辑混乱的《老子》文本加上一套逻辑混乱的注解,不但不能提高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会破坏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对他们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本文省略部分包含了作者新释出的文字,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略过他们不影响讨论内容(但会影响精彩程度),还有缩减篇幅的好处。即使这样,这篇文章也远超过了三千字的控制目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2-28 00: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对“美与亚(丑)”的讨论,对应“美与亚,相去何若”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亚已”这两个疑问句,是对儒家歧视夷狄生活习俗提出的批评。

说是夷狄是指原始母系年代吧,说是批评儒家歧视,这里好像没什么依据。太阳以公唯美,婆母私见仅如室地灯火,大概老子想说社会是大家庭。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6: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2-28 00:29
老子对“美与亚(丑)”的讨论,对应“美与亚,相去何若”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亚已”这两个疑问句,是 ...

先生有此质疑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传世本老子道德经中有关的文字是传承错误的,在我的引述中也以省略号代替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 0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从文字表面上对比看是有些替代了,但核心思想应是一致的。较原始的版本更接近早期社会......她的先进性被传世本发展至普适了。先生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 07: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1 00:20
是的,从文字表面上对比看是有些替代了,但核心思想应是一致的。较原始的版本更接近早期社会......她的先进 ...

如果你想了解道教的解释,看传统解释就够了,这就是你说的普适性解释吧。但这样的解释与老子真经的宗旨是南辕北辙的。每个时代的解释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时代需求。
你猜想的应该,并不实际存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 0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出现时华夏文明已经由母系氏族转变成国家形态,所以,以先秦世人眼光去看早期社会那是更低级文明。------亚字在母系时代可以代表氏族全体利益,至少现在字型上保留正反双“弓”。老子认为大道相通,国家也是由先民所繁衍构建而成,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怎能不容下“亚已”之灯火呢。传世本出现时社会已经进步多了,封建氏族发达,把亚字改作写成恶字那就更具普适范围了,即指不被包容或正当受损害的事。俗话说,不许百姓点灯就是恶的制度。

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0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2 01:13
《道德经》出现时华夏文明已经由母系氏族转变成国家形态,所以,以先秦世人眼光去看早期社会那是更低级文明 ...

什么叫做奇谈怪论?先生的发言便是,您真是个开心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5 17: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本句读和解释是先先生贴出的,怪在什么地方?我不打算装备打怪。有“弓”必有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先生也觉得开心就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6 2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5 17:51
文本句读和解释是先先生贴出的,怪在什么地方?我不打算装备打怪。有“弓”必有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先 ...

我所谓奇谈怪论,指的是先生所言的“亚字在母系时代可以代表氏族全体利益”,蔡明问道:为什么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7 0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慎先生认为亚字是“象人局背之形”。母系社会时代,带“弓”之人在火堆旁议会。-------尽管低级文明的打扮不被后人所接受,有人说是“丑”意,可围绕火堆这众人在部族中有实至名归的荣誉。即指代表次序。又或者,有人把繁体丑字偏旁的酉与亚混一了,本来是酋表示尊意加鬼字表示久远旧貌。当然,这些还不能完全说明事实,我举得再多也没本事让人家全明白。先生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18: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7 01:48
许慎先生认为亚字是“象人局背之形”。母系社会时代,带“弓”之人在火堆旁议会。-------尽管低级文明的打 ...

确实许慎先生认为亚字“象人局背之形”,但“母系社会时代,带弓之人在火堆旁议会”却不是许慎的解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7 2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依先生你的意思,那“象人局背之形”该如何理解?

毫无疑问,当时携弓持戈的人是为大家提供食物与安全,正反双“弓”是括全局,处支配地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7 23: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2-3-7 23:49 编辑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7 22:13
依先生你的意思,那“象人局背之形”该如何理解?

毫无疑问,当时携弓持戈的人是为大家提供食物与安全, ...

这个局字是弯曲的意思,不是牌局的局。局背就是驼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8 0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z64 发表于 2022-3-7 23:48
这个局字是弯曲的意思,不是牌局的局。局背就是驼背。

许慎先生不会歧视驼背之人的生理缺陷为丑吧,故而先生所言无据。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2-3-8 14:08 编辑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8 01:19
许慎先生不会歧视驼背之人的生理缺陷为丑吧,故而先生所言无据。晚安!

不是许慎歧视,而是古人普遍的歧视残疾人,以至于今。赵本山忽悠瘸子的小品惹大多数人发笑,却少有人反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9 08: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古人创造文字,难道她的初衷与功用是为了歧视需要?经读从来不以忽悠为能事,先生真幽默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11: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9 08:00
华夏古人创造文字,难道她的初衷与功用是为了歧视需要?经读从来不以忽悠为能事,先生真幽默了。

指事造形是古人造字的基本方法,这也值得争论一番吗?专业字典还是必备的工具书,不能任性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9 18: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不任性咱不论,“局背就是驼背。” 这词可算是先生臆解吗?学古人思维去读古文就对了,这个哪需争论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06: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9 18:24
任不任性咱不论,“局背就是驼背。” 这词可算是先生臆解吗?学古人思维去读古文就对了,这个哪需争论呢。

不是我的臆解。读一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或者看看万献初的说文解字公开课视频等学者的解读,或者查查200多国内顶尖学者编著的内容翔实的汉语大词典,就明白了。创新要建立在扎实的地基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0 12: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里有“局背”一词解说?楼里主题是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这,先生举多少人数不是重点,那是经过社会演变后今人的解释。好比说,在人之前作面,人之后为背,今天话说“局面” 一词呢?脸面笑得不行弯曲了吧。

untitled.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13: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2-3-10 13:27 编辑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10 12:49
说文里有“局背”一词解说?楼里主题是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这,先生举多少人数不是重点,那是 ...

我说的是说文解字注,不是说文解字,你看清楚再说好吧。集几百名顶尖专家的智慧形成的大字典,你说不如你的见解高明,我只能无语了。

无独有偶。前两天我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个冒充学者的人,以为说文解字的文字是最全的,把他奉若圭皋,看到我说汉字有十多万个字后竟然惊诧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0 15: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说文解字注就是给不清楚的人看的,清楚了解的人看不看也无妨。咱用不着,也没有瞧不起人家的意思。正如先生正文所言“绝弃(儒家的)学说,就没有忧愁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但能说到点子上的人不多。”------所以,成千上百的人数不是重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0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2-3-11 06:42 编辑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10 15:06
是啊,说文解字注就是给不清楚的人看的,清楚了解的人看不看也无妨。咱用不着,也没有瞧不起人家的意思。正 ...

先生的勇气,我自叹不如,惭愧之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12 17: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z64 发表于 2022-3-11 06:27
先生的勇气,我自叹不如,惭愧之至。

chengz64先生,这没有什么好惭愧的,大家观点有差异很正常。您楼里文章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等等吧,得闲有空再向您讨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19: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3-12 17:48
chengz64先生,这没有什么好惭愧的,大家观点有差异很正常。您楼里文章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等等吧 ...

岂敢岂敢(括号里的字是应系统字数要求加的,请忽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3 19: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的是否符合道德经本意,要看清这句话在道德经的位置 :
七〉动 善 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
干任何事情时机很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22: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2-4-19 15:16 编辑
张无屮 发表于 2022-4-13 19:25
解释的是否符合道德经本意,要看清这句话在道德经的位置 :
七〉动 善 时
  

问题的关键是张先生安排的位置并非老子真经中的真正位置,而是张先生臆想出来的位置。

张先生发现了老子文本的问题,却没有寻根溯源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在毫无根据的前提下任性地篡改了事,比如把“善者果而已”改为“善有果而已”,类似的还有你不接受别人质疑的“静居其一”诸如此类的改动,这如何使得?似乎缺乏点儿严肃性。
我还是那句老话,你非得把老子一字一句地读透,发现老子的提示线索,顺着这个线索把全文重新有机联系起来,才算成功。这就像把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课本内容打散后交给你,看你能否按照先后顺序理出头绪,你如果简单地把各门功课内容生硬地归拢到一块是不行的,那样做得到的结果是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可操作性,循序渐进很重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9 2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1a4462309f790521538d2411cf3d7ca7bcbd5ae.png



右衽是方便女人左手抱孩子,右手解扣,这事记载于《宪问》挺和谐的,无形中把左右手的领域分工划了出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0 18: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2-5-9 22:55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胡人右手抱孩子左手解扣有何不可?生活习惯而已,没什么高低之分。据说胡人左衽是为了方便射箭,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就学习胡人改成了左衽,结果赵国强大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0 21: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gz64 发表于 2022-5-10 18:39
胡人右手抱孩子左手解扣有何不可?生活习惯而已,没什么高低之分。据说胡人左衽是为了方便射箭,赵武灵王 ...

话虽如此,可实际上左边与右边都已被赋予特定含义。左手靠近心脏为阳,右手离心脏远一些为阴,婴儿贴近母亲心房适宜安稳入睡。道德经上说,“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个“”就有一个社会公允、阳光契约的意思,那些个为糊口饭而被迫卖身的契约是偏阴私的,与圣人做法不同。先生晚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