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2|回复: 0

[夏] 天文论坛之郑悍马:《夏小正》年代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5 02: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4-7 00:05 编辑

 
http://bbs.tianya.cn/post-666-15315-1.shtml
时间:2011-05-30 16:54:44

  《夏小正》的具体内容最早收录于西汉礼学名家戴德编选的《大戴礼记》中,而《夏小正》之名最早出现在《史记·夏本纪》中。《夏本纪》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①。《论语·八佾》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②。《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③。从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孔子可能是从夏之后裔的杞国获得叫《夏时》的文献,后来学者根据孔子所得《夏时》,整理成为传世于今的《夏小正》。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可列出如下的天象记录④:

   正月,鞠则见,岁再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二月。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岁再见。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大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向则旦。

   十一月,日冬至,阳气至始动。

   十二月。

   上述内容最少歧义,也最好分析的莫过于五月的参和大火。故分析从这里入手。参即参宿,夏、商、周三代,我国的古天文学尚处在观象授时的草创阶段,二十八宿的概念尚未形成,那时的古人一定是以夜空中的亮星作为观测对象。故我选夜空第七亮星参宿七,而不选后来作为二十八宿距星的参宿三。大火指的就是古人称为鹑火的心宿二,这一点学术界毫无争议,它是夜空第十五亮星。根据《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一书给出的《224颗恒星的星名和基本数据》以及《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的数据⑤,可以算出参宿七和心宿二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元年主要年份的赤经值如下:


   表一 参宿七和心宿二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元年主要年份的赤经值

  年代 前3000 前2500 前2000 前1500 前1000 前500 0

  参宿七 20°.6 26°.3 32°.0 37°.7 43°.4 49°.2 55°.0

  心宿二 179°.0 185°.2 191°.6 198°.0 204°.5 211°.1 218°.0

B1

B1


   与上表赤经值相一致,太阳每年在二分二至日的赤经值分别为: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⑥。若以太阳为中心,则地球二分二至的位置为:春分180°,夏至270°,秋分0°或360°,冬至90°。夏、商、周三代主要的活动地域处在北纬35°附近。“对于北纬35°处,冬至的昼长和夜长为9.6小时和14.4小时,夏至的昼长和夜长正好相反是14.4小时和9.6小时⑦。”据此我们可以算出《北纬35°四时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刻表》如下:


   表二 《北纬35°四时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刻表》

  北纬35°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日出地平线时刻 晨7点12分 晨6点 晨4点48分 晨6点

  日入地平线时刻 昏4点48分 昏6点 昏7点12分 昏6点

B2

B2

   处在北纬35°上下1、2度的地方,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间与北纬35°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间或早或晚相差几分钟,并不影响我们以北纬35°为标准来进行分析。冬至和夏至昏旦时刻相对6点或早或晚72分钟,地球自转一天时间24小时,角度360°,72分钟就意味地球或多或少转18°。以实心圆表示昏时的观测地,空心圆表示旦时的观测地,那么观测地四时昏旦的方位图如下所示。




 

1

1

图一 观测地四时昏旦方位图 


“昏”与“旦”现代已有精确的科学定义,即将辰昏朦影分为民用、航海和天文三种,分别指太阳在地平线下6°、12°、18°。参宿七和心宿二作为夜空第七和第十五亮星,在天尚未全黑时应该是可以看到的,故可以取最低标准6°作为五月天的晨昏前后观测时间的标准。6°意味观测在昏后24分钟和旦前24分钟进行。据《夏小正》十一月冬至,那么夏至应在五月,故可以首先以夏至日来分析《夏小正》五月的天象。这样夏至昏中星应处在204°,旦中星应处在342°,旦东星应处在72°。对照表二的数据,心宿二公元前1000年的赤经值为204°.5,说明《夏小正》五月的天象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才开始出现。而所谓的“参则见”,指的是天刚朦朦亮时参星处在东方地平线上28°.6处,“参则见”就是“参星东侧见”之义。
   当然,《夏小正》五月的天象也可能并非夏至日的天象。经分析,这一天象不可能在夏至后,因为那意味着太阳处在赤经90°以上,那么心宿二作为昏中星就不可能被看到了。若在夏至前,假定是夏至前15天的芒种日,这一天太阳处在赤经75°。我们虽然知道太阳出、入地平线的时刻变化是非线性的,不过作为粗略的分析,使用线性内插法计算既简便,误差也不会过大。经计算,这天日入大约在昏7点,日出大约在辰5点。此日昏、旦及昏中星、旦中星、旦东星方位如图二所示:



2

2


图二 芒种日昏旦及昏中星、旦中星、旦东星方位图



这天昏中星至少应在186°以上,旦中星至少应在324°以下,旦东星至少应在54°以下。心宿二处在赤经186°的年份经计算是公元前2445年以后,而该年参宿七处在赤经26°.9,参宿七处在黎明前东方地平线上27°.1。同样满足“参则见,初昏大火中”的天象。公元前2445年,也大致符合我们现在对尧舜禹历史年代的基本判断。若将《夏小正》五月天象的日期再往前推到夏至前20天或30天,心宿二出现在昏中天的年代将大大提前到遥远的过去,将违背我们对历史年代的基本认识,因此不可取。这样我们就将《夏小正》五月的天象锁定在芒种日或夏至日两个日期上,分别对应于公元前2445年之后或公元前1000年之后两个系列,我们可以再通过对这两个系列的其他月份的天象分析来做进一步的抉择。


假定五月天象是夏至日,与之相应,正月天象对应于惊蛰日。结合表二太阳出入时刻表,经计算可得正月惊蛰日昏旦方位图如下所示:


3

3

图三 正月惊蛰昏旦方位图

《夏小正》记载:“正月,鞠则见,岁再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公元前2445年参宿七在赤经26°.9,公元前1000年参宿七在赤经43°.4。对照图三,很明显正月的天象在公元前2445年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公元前1000年却差了16°.6。这说明正月为惊蛰的假定不合适,而应假定为公元前1000年后的立春日。经计算可得正月立春日昏旦方位图如下所示:



4

4

图四 正月立春日昏旦方位图



公元前1000年参宿七处在赤经43°.4的位置,立春日昏后30分钟出现在中天。说明《夏小正》正月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后立春日前后的天象。“鞠”作为星名,在历史文献中仅《夏小正》一见,很可能是同音假借。根据《夏小正》的体例,“则见”指的是黎明前中天与东方地平线之间。就图四而言,“鞠”应处在318°和228°之间,查《224颗恒星的星名和基本数据》以及《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的数据,在公元前1000年处在该范围,与“鞠”音近的莫过于“虚”,“鞠”与“虚”古音很可能一样或十分接近而发生假借,所以“鞠”应该就是指的虚宿,虚宿一公元前1000年的赤经值为282°。立春日黎明时虚宿一处在东风地平线上36°。“鞠则见”应该就是“虚则见”。



与正月天象是立春日相一致,三月天象相应的是谷雨日。经计算可得三月谷雨日昏旦方位图如下所示:

5

5


  图五 三月谷雨日昏旦方位图


   《夏小正》记载:三月“参则伏。”公元前1000年参宿七处在赤经43°.4,而三月谷雨日旦东星最多处在赤经6°,整个三月份参宿七都不可能成为旦东星,故说“参则伏。”

   与三月天象是谷雨日相一致,四月天象相应的是立夏日。经计算可得四月立夏日昏旦方位图如下所示:


6

6


  图六 四月立夏日昏旦方位图



《夏小正》记载: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岁再见。”查《224颗恒星的星名和基本数据》以及《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的数据,公元前1000年昴宿一处在赤经14°.8,以“则见”处在东方地平线上30°为标准,四月“则见”星的赤经值应在0°左右,昴宿一与之差了15°.2。“南门”指的应该是南门一,半人马座ι星。公元前1000年南门一正处在赤经165°.2,与立夏日的昏中星150°也差了15°.2。可以肯定《夏小正》的历法在三、四月之间置闰,四月的天象记录不是立夏日,而是15天后的小满日,这样才符合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岁再见”的天象。有人据《晋书·天文上》载:“东井八星,天之南门”⑧,主张“南门正”应该是“南门正西向”,南门指的是井宿。我认为在这里南门为井宿是不合适的,因为作为井宿最亮星的井宿三在公元前1000年处在56°.8,这就意味着四月的天象至少在立夏日以前四天,而这样就更不可能在黎明前出现“昴则见”了。从地球的旋转方向上看,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怎么看都不顺。因此四月的南门,只能是南门一。


既然四月的天象是小满日的天象,自然五月的天象记录是夏至日的天象。夏至日的天象参见图一,昏中星应处在204°,旦中星应处在342°,旦东星应处在72°。公元前1000年心宿二处在204°.5,参宿七处在43°.4,正好满足《夏小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的记载。这一年夏至黎明时参宿七处在东方地平线上28°.6,所以称“参则见”。


与五月天象是夏至日相一致,七月天象相应的是处暑日。经计算可得七月处暑日昏旦方位图如下所示:

7

7


  图七 七月处暑日昏旦方位图







《夏小正》记载: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以昏后6°为标准,处暑日的昏中星应处在252°,公元前1000年织女一正处在254°.2,表明公元前1000年处暑日昏后33分钟织女一出现在中天,与记载非常吻合。“则旦”前明显漏了表示星名的关键一字。处暑日的旦东星应处在138°,依《夏小正》的体例,“则见”一般在地平线上30°左右,该星应在108°左右。公元前1000年处在108°附近的大星只有轩辕十四,其赤经值为110°。如果要补这个缺漏的星名,轩辕十四是最合适的选择。


与七月天象是处暑日相一致,八月天象相应的是秋分日。秋分日的天象参见图一,昏中星应处在276°,旦中星应处在84°,旦东星应处在174°。《夏小正》记载: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这里“辰”很明显指的是心宿二,公元前1000年心宿二处在204°.5,与旦东星应处在174°差了30°。整个八月都不可能在黎明时看到心宿二,所以说“辰则伏”。公元前1000年参宿七处在43°.4,与处在84°的旦中星差了40°.6,也就是说这天黎明时参宿七处在中天偏西40°.6处,所以说“参中则旦”。


与八月天象是秋分日相一致,九月天象相应的是霜降日。霜降日太阳在赤经210°,而公元前1000年心宿二处在204°.5,与《夏小正》“九月,大火,辰系于日”的记载刚好吻合。


与九月天象是霜降日相一致,十月天象相应的是小雪日。经计算可得十月小雪日昏旦方位图如下所示:

8

8


  图八 十月小雪日昏旦方位图



《夏小正》记载: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向则旦。如前所述,公元前1000年南门一正处在赤经165°.2,整个十月份的上半夜都不可能见到。因此此处的南门一定另有所指,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井宿。十月份的南门指的是井宿,从地球的旋转方向上看是合适的。作为井宿最亮星的井宿三,公元前1000年处在56°.8,与小雪日的昏东星54°至少差了2°.8。而公元前1000年织女一处在254°.2,与小雪日的旦东星246°差了8°.2。何况这是以昏旦前后最低6°为标准的,若以12°为标准就差得更多了。所以说《夏小正》十月的天象不是小雪日的天象,而应是大雪日的天象,《夏小正》的历法在九、十月之间再次置闰。“织女正北向则旦”意思是织女星在正东北方向时,正是黎明时分。


综上所述,《夏小正》记录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以后的天象,孔子不了解几百年前的天象,将从杞国得来的西周早期月令,误以为是夏代的遗存。2500年来称之为《夏时》或《夏小正》的名称是完全错误的,应正名为《周小正》。从《周小正》中我们了解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历书》记载的“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的说法很可能是不成立的⑨,这一点我将另文阐述。从《周小正》中我们还知道,西周早年古人是在一年中的三月份后和九月份后两次置闰。这一点,也可在《春秋》和《左传》中找到明证。《左传·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载:“于是闰三月,非礼也”。《左传·昭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载:“八月辛亥,公子朝、褚师圃、子玉霄、子高鲂出奔晋。闰月戊辰,杀宣姜。……冬十月,公杀华、向之质而攻之”。前有八月,后有十月,闰在其中甚明。又如《春秋·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载:“夏四月丙戌,郑伯宁卒。六月,葬郑定公。秋七月癸巳,滕子宁卒。”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四月、七月相距一百十余日,四月有丙戌,七月安得有癸已?其间必有一闰。凡若此者,不胜枚举”⑩。如果被称为《夏小正》的内容确是孔子从杞国得来古籍,那么说明从西周初年,一直到孔子生活的年代都是在一年中的三月份后和九月份后两次置闰。但从《左传·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所载:“于是闰三月,非礼也”来看,闰三月应始于鲁文公元年,故所谓的《夏小正》很可能最后形成于公元前626年。另外,《周小正》中的“鞠”是“虚”的假借,“则见”是指位于日出东方地平线上30°处左右,“则伏”是指位于日出东方地平线下。“则”是“侧”的假借,相当于现在用的“偏”字。“岁”指的是岁星,即木星。斗柄指的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汉案户”据《大戴礼记》载:“汉也者,河也。案户也者,直户也。言正南北也。”⑾“汉案户”也就是指银河正处在南北向。七月的“则旦”前,可能漏了轩辕十四的星名。四月份的南门指的是南门一,而十月份的南门指的是井宿。《周小正》在二月和十二月都没有星象记录,有些月份的星象记录也不全,说明戴德是根据已残缺的材料编选的。


  ①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页。

  ②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6页下。

  ③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5页中。④ 方向东撰《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9-304页。

  ⑤ 吴守贤、全和钧主编《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年版第314-348页。

  ⑥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页。

  ⑦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⑧ 《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3页。

  ⑨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58页。

  ⑩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1页。

  ⑾ 方向东撰《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0页。 





以公元前1000年为例,利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当年的天象,来验证本文的分析是否正确。在利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公元前的年份时,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由于这套软件将公元一年之前一年设为公元0年,而实际应是公元前一年,因此Stellarium V0.10.6.1星空软件标明的公元前的年份都比实际年份少了一年。如Stellarium V0.10.6.1星空软件标明的公元前999年实应是公元前1000年。利用实用万年历V6.06软件查对公历日期对应的农历日期和干支日名。将西周都城丰设在陕西西安马王镇,北纬34o12’16.82’’ ,东经108o43’44.88’’,海拔398米。将Stellarium V0.10.6.1星空软件的观测地按以上数值设定。


上文假定为“正月,鞠则见,岁再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为公元前1000年的立春日。经查公元前1000年2月12日立春,农历二月十五,22:05立春,20:19望。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清晨07:10虚宿正在太阳出山上方30°左右,“鞠则见”,文中鞠就是虚的判断没有错,见下图。 

9

9


“岁再见,初昏参中”正是该日黄昏的天象。19:00岁星和参宿正在中天,见下图。

10

10

看北方,该日北斗七星正“斗柄悬在下”,见下图。所以文中正月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立春日天象的推断完全正确。

11

11



上文假定“三月,参则伏”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谷雨日的天象。经查公元前1000年4月4日谷雨,农历四月十八,14:25谷雨,古历的谷雨与现在的清明正好调了个。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黄昏19:30参宿正在太阳落山上方30°左右,正可谓“参则伏”,见下图。“三月,参则伏”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谷雨日的天象推断没有错。

12

12



上文假定“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岁再见”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小满日的天象。经查公元前1000年6月1日小满,农历六月初六,19:28小满。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清晨04:50昴宿正在太阳出山上方30°左右,正可谓“昴侧现”,见下图。

13

13



 “初昏,南门正”,文中指出此处的南门为井宿是不合适的,只能是南门一。该日黄昏20:10,南门一、二正跨越子午线,见下图子午线下端。

14

14





“岁再见”见下图,该日黄昏20:10,岁星正在西边太阳落山处可见。所以四月天象是小满日天象的推断是正确的,南门此处只能是南门一和二。

15

15




上文假定“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夏至日的天象。经查公元前1000年7月3日夏至,农历七月初九,05:51夏至。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清晨05:00参宿正在太阳出山上方15°左右,正可谓“参侧现”,见下图。

16

16



“初昏大火中”,见下图。该日20:15作为大火星的心宿二正处在子午线上。所以文中推断五月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夏至日的天象完全正确。

17

17




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7月28日的天象,农历八月初四,见下图。

18

18



 上文假定“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处暑日的天象。公元前1000年9月2日处暑,该日农历九月十一,20:51处暑。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初昏,织女正东向”应是“初昏,织女正中”。19:30织女星正在中天当中,见下图。

19

19



“斗柄悬在下”不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下,因为只有公历的2、3月份北斗七星的斗柄才会指向下。这里应是指斗宿的斗柄悬在织女星的下方,见下图。

20

20



“则旦”前明显漏了表示星名的关键一字。如果要补这个缺漏的星名,轩辕十四和星宿一都是不错选择,见下图。

21

21



第15#有误,应该如下:

   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8月3日大暑的天象,农历八月初十,07:39大暑。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上,见下图。

22

22



 二是斗宿的斗柄指向上,见下图。我更倾向后者。

23

23

接第18#

  上文假定“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处暑日的天象。公元前1000年9月2日处暑,该日农历九月十一,20:51处暑。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初昏,织女正东向”应是“初昏,织女正中”。19:30织女星正在中天当中,见下图。



24

24



 “斗柄悬在下”不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下,因为只有公历的2、3月份北斗七星的斗柄才会指向下。这里应是指斗宿的斗柄悬在织女星的下方,见下图。


25

25

“则旦”前明显漏了表示星名的关键一字。如果要补这个缺漏的星名,轩辕十四和星宿一都是不错选择,见下图。

26

26

上文假定“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秋分日的天象。经查公元前1000年10月2日秋分,农历十月十二,20:57秋分。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黄昏19:15作为辰星的心宿二正在太阳落山上方15°左右,正可谓“辰则伏”,见下图。

27

27

“参中则旦”意思是参宿过子午线向西侧偏后太阳即将出山,见下图。所以文中推断八月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秋分日的天象完全正确。

28

28

上文假定“九月,大火,辰系于日”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霜降日的天象。经查公元前1000年11月1日霜降,农历十一月十二,10:53霜降。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作为辰星的心宿二正和太阳几乎系在一起并行。见下图。所以文中推断九月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霜降日的天象是完全正确的。

29

29

上文假定“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向则旦”的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小雪日的天象。经查公元前1000年11月30日小雪,农历十二月十一,20:05小雪。用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发现该日黄昏18:20作为南门的井宿正在东方冉冉升起,见下图。

   而该日清晨6:45东北方向的织女星也在冉冉升起,正好吻合“织女正北向则旦”的记载。所以文中推断十月天象是公元前1000年小雪日的天象是完全正确的。

   综上所述,Stellarium V0.10.6.1 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证明本文的论述基本是正确的,人工的计算和软件的反演都证明《夏小正》记载的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天象,根本就没有什么《夏小正》,正确的名称是《周小正》,再也不要自欺欺人地说什么《夏小正》了。

30

30

 第26#

  缺“织女正北向则旦”图,现补上。



31.jpg


客案:《夏小正》告诉了我们,民间古人观象定时,多在晨昏,可以观“侧”,可以观“中”。“测”即东方星象或西方星象。“中”即南中天之星象。“小正”,即民间观象定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